魏青衣所云看似公允,有根有据,其实,掌握的信息量还是不够。

按照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说法,豫剧为我国第一地方剧种,无论国有或民间院团,从业专业与业余艺人,及其基本观众,都是最多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100问》(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所说。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以及河南相关机构公布数字,基本观众最多的,称是3亿以上。依鄙人观点至少两亿五千万左右。依据是:河南人一亿,相临的冀南邯郸、邢台,晋东南3地市,鲁西至少3地市,皖北四地市,苏北多数地市,鄂西北两个地市,这些地方都是说河南话,听河南戏的地方,加起来一亿三千万,陕西有河南移民800万,外加兰州等西北铁路沿线的河南移民,太湖周边的河南移民,以及散居各地的河南人,加在一起足足有余。另外,全国22个省级地域有专业豫剧团,凡有豫剧团的地方,都会有豫剧观众,这也无计算在内。所以,魏青衣网友所说网上统计,没有代表性。因为上网者多是年轻人,而看戏的多为乡村人与中老年人。况且,从剧团(包括专业与业余)数和从业人数,京剧连豫剧的一半都不到。

但实事求是讲,尽管豫剧从行当与唱腔上,并不比京剧少,但京剧毕竟是国粹、国剧,豫剧虽然综合数字都超过京剧,但还是地方戏。更有:京剧唱腔高雅优美,而豫剧要俗气一点(准确说是雅俗共赏,因为五大名旦其雅美不亚于京剧。唐派和刘派唱腔,也不亚于京剧),个别唱腔俗不可耐(如《花木兰》中的「女子在家坐享清闲「几句)。

至于京剧与河南缘渊(一是来自于汉调二黄与徽剧,创始者与河南相关。二是中州韵),鄙人已发文讲过,这里不再赘言。但这只是京剧历史,与人们是否喜欢无关。


说说我的看法。

说起豫剧,这几年确实很是红火,风头盖过评、梆、越。但提出这个问题的肯定是河南的豫剧戏迷,京剧爱好者绝对不会有此一问。想起了侯宝林大师那段相声,「吃栗子吧,老窝瓜味儿的」。没这么吆喝的。京剧自诞生的200多年中,很快便甩开昆曲,独占鳌头,国剧地位从未被动摇。京剧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其影响力也是任何地方剧种都无法比拟的。

京剧和豫剧,哪个更好,不难得出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分析:

1: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代表

京剧以先的戏剧文化是以剧本文学为核心的,以古代的戏剧巅峰------元曲为例,关汉卿、汤显祖等剧本作家才是元曲的代表符号,《窦娥冤》这出戏家喻户晓,但元朝时这出戏谁唱的最好?有人知道吗?自近代京剧始,剧本的地位弱化,演员表演的重要性占据主导地位。京剧二百多年的历史使得这种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甚至出现了剧本为演员量身定做的趋势。 京剧的发展历史几乎就是表演艺术流派的发展史。现在说起《窦娥冤》首先想到的是程砚秋的程派,而不再是关汉卿。这种里程碑式、标志性核心的变化是由京剧完成的,任何剧种也没有这种号召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自梅大师起,京剧早就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一个窗口。京剧团体经常出访欧美交流演出,不知道豫剧是否也经常出国演出?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没有之一;豫剧只是河南戏剧的代表之一。

2:京剧的表演程式是最完美的。

京剧的表演基本程式归为「四功五法」,不同行当又有著明确的要求上区别。同时京剧又有著一整套可以传神地表现一切人物、剧情的虚拟化的表演程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符合戏剧情境的时空幻觉。特别是京剧的武戏,不论是大将还是侠客,与此对应的有「长靠」和「短打」不同的具体表演方法。单纯一个大将出场的「起霸」,就有「专用霸」、「官中霸」、「蝴蝶霸」等区别。豫剧似乎演不了《挑滑车》、《武松打店》、《三盗九龙杯》、《闹天宫》之类的武戏吧?

3:京剧是行当分工最细致的剧种。

京剧早先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大行当,后经不断合并基本保留「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下又分为若干小段门类。比如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而老生又可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不论什么年龄、身份、性格、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行当演员。京剧可以很好的完美表演任何人物、任何剧情、任何情境的剧目。这一点也是地方戏不可比拟的。

4:京剧殿堂级大师最多,流派最多。

京剧的盛行与其涌现出无数表演大师有著明显的关系,无论是「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以及麒麟童、裘盛戎等等,即使你不许喜欢京剧,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以肯定也有耳闻。但豫剧似乎只有常香玉、马金凤、牛得草较为知名,其余基本名声不出河南了。而常香玉与梅兰芳、马金凤与张君秋、牛得草与萧长华的艺术才华相比是什么结论呢?

5京剧的唱腔艺术最完美。

梅派的华贵,程派的凄婉,荀派的妩媚、尚派的刚劲,张派的端庄,马派的潇洒,谭派的质朴、杨派的儒雅、奚派的幽怨。同样的《盗御马》铜锤花脸有铜锤花脸的唱法,架子花有架子花的唱法。不论是悲剧喜剧,不论是人物性格,都有与之匹配的行当流派加以表达。论声腔艺术的表现力,京剧行当、流派、唱腔旋律表现力之细腻、之全面、之精准也是豫剧所不具备的。试想豫剧如何用唱腔演绎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唱腔最后是不是也来个标志性的「呐哈嘿,呀嗬嘿----」?有如此底气的林黛玉肯定死不了了。那体格直接完胜「傻大姐」了。

6:京剧的雅俗共赏兼容的最完美。

京剧的高雅不仅体现在唱词、唱腔上,它的文学性之强也不是豫剧所能达到的高度。精美的上下句工整对仗与豫剧的大白话相比充分体现了国学基础的厚薄区别。京剧体现更多的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豫剧散发的是中华五千年中原大地浓郁的乡土气息。

说了这些,提问「京剧与豫剧哪个更好?」的那位你自己有答案了吗?

豫剧受欢迎但基本出不了河南,京剧遍布全国各地。不知河南有没有京剧团,但肯定除了河南以外,全国没有一个专业豫剧院团。学京剧的从南到北哪都有,你看河南以外的人有学豫剧的吗?豫剧的红火,抛开豫剧本身的艺术性不论,有三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一是河南上亿人口,全国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河南人,观众基数大。二是河南人有著极强的地域认同感。总是觉得家乡的是最好的,人亲、物亲、文化亲。「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在河南人身上体现的最充分。三是人多地少的河南人分散到全国各地谋生发展,也把家乡戏剧传播开来了,造成了哪都有人在欣赏豫剧的现象。假如你过去搭讪一句:「恁弄啥咧」?回答一定令你倍感亲切:「噫——,老乡」!

不论是在京津沪,还是黑吉辽,听豫剧还是河南人。

就与河南人认为面条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美食异曲同工。

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有人说,如果我国首都设在洛阳,那么国粹就是豫剧;如果首都设在西安,那么国粹就是秦腔;如果首都设在安庆,那么国粹就是黄梅戏……这么说起来,似乎京剧只是占了地利的优势,换个地方谁都能完爆它。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说实在的,这两个剧种我都很喜欢,但如果非要我选一个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国粹京剧,而不是地方戏豫剧。我这样的选择并不是瞧不起地方戏,而是我认为有如下的理由:一、京剧并不是依靠地利而成为国粹的

对应著本文的第一段,我必须得说一下,即使我国的首都不设在北京,京剧依然会成为国粹,这是无可置疑的。虽然京剧到现在也只有两百来年的历史,但京剧这两百年的发展,却是所有京剧都望尘莫及的。

自京剧在北京城站稳跟脚开始,京剧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著,皮黄戏、时装戏、样板戏、新编京剧等等,除了京剧之外,没有一个剧种有过这样频繁的改革与创新,也没有一个剧种能改了这么多次还能成为国粹。二、京剧程式是戏曲界最完整的

戏曲界最注重的就是程式,而程式是什么呢?是舞台演出形式的标准和格式。程式越多,表明演出越专业。程式就像是一种语言,越全面越细化,演出起来才能越细腻越完整。

而我们纵观包括豫剧在内的地方剧种,它们的程式相比于京剧来言,真的是小巫见大巫,程式少说明演出不完整,很多内容没有办法表达出来。表达不出来,也就意味著演出的时候缺少很多观赏性,这样一来,很少能够有跟京剧来比演出效果的剧种。三、京剧相比较于豫剧,明显更受观众的欢迎

关于这个话题,我就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否认,他们一定会拿百度百科上面的介绍来反驳我。这个不急,既然那么多人都喜欢用百度,那么我就用百度的贴吧数据来反驳他们,因为数据是最直观的分析。

以上分别是京剧吧与豫剧吧的数据,大家都知道戏曲是个很小众的艺术,但在这么小众的情况下,京剧吧有4.7万关注量,贴子有166万个,而豫剧吧只有1.5万关注量,贴子只有57万,从这个数据上,京剧就可以完爆豫剧了。


京剧与豫剧相比不过短短228年历史,但确众星云集,大师倍出。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发展空前,加上梅兰芳先生出访,把京剧推上了世界舞台。得到了其它两大表演体糸(德国的布莱希特,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的认可与推崇,并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糸(梅兰芳体糸)。成为了世界顶尖的艺术形式!也被当时推为国戏,五十年代后更是体制化,规模化空前,成为国粹。各地先后成立了许多京剧院团(如云南几乎专州都有京剧团)。一些知名的大艺术家都在各地主持或任院团领导。而且工资待遇之高,相传梅兰芳,关肃霜工资都是两三千元以上,其他的谭,马,余,杨等都是一千多近两千。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我们一般百姓工资不过二十到七八十元。当然很多艺术家都不接受这么高的待遇,是主动降低自己的待遇的,但说明了政府对他们工作的重视!

六十年代开始,国家重视现代戏的演出。特别是后期顷力打造了很多现代戏(不止京剧),把艺术成就高,思想性强的八台大戏(其中有一场交响音乐,两场芭蕾舞剧)列为全国样板。普及程度之高,戏迷数以亿计,实实在在的空前绝后!

至于豫剧虽不象京剧的影响那么深远,但也是中原大地的奇芭。艺术群体与戏迷也是数量庞大,普及程度真可是达田间地头!也出过马金风先生之类的名家大师。但毕竟地方特色浓重,不可能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欣赏。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自己喜欢就行!

京剧《甘宁》,云南京剧院

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杨门女将》?


京剧虽说被誉为国粹但一直很少有新戏。而豫剧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一直在前行!不断有新的剧目,与时俱进!新戏且响应国家号召又顺应了时代气息!如:《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村官李天成》《焦裕录》《香魂女》《铡刀下的红梅》等等无不都是朝著时代脚步去开拓!其影响力远远大于京剧!全国各地的豫剧团数不胜数,乃至台湾的国光豫剧团也甚是优秀!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演员及著名作曲作词家!与其说是京剧国粹第一,到不如说是豫剧是所有剧种的「领军者」!


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剧。

清代为庆贺乾隆80大寿,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此后,京剧与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以及其他剧种部分剧目和一些民间曲调,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得到认可并在北京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花脸金,郝,裘,以及小生的叶,老旦的李,丑行的肖等流派。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起源于明朝中后期, 是在河南盛行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从艺术和影力上确立了陈、常、崔、马、阎五大旦角以及唐喜成李斯忠等生净一些流派。

若说京剧和豫剧哪个更好,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说,喜欢哪个就会觉得哪个更好。比如河南本地人,从小生活在豫剧的环境内,耳濡目染,长期接触,都会觉得豫剧好。那么生活在北京或者周边京津地区,那里京剧氛围比较繁荣,喜好的人,由于长期接触,就会觉得京剧好。

那么我是这样想的,京剧因为受宫廷文化影响,它的艺术从开始就逐渐往讲究上靠,二三十年代,由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崛起,京剧出现了很多大师级的艺人,在他们身边,又有不少文学大师替他们写剧本筹划,使京剧的品位不断提高。

一些京剧大师对京剧的服装,舞台化妆,等等的改造,都直接影响了其他的剧种,其中也包括豫剧。豫剧来源于乡土,发源于民间,乡土气息浓郁,扎根群众之中,群众基础厚实所以很多老百姓喜欢也是理所当然的。但京剧毕竟是国剧,文化底蕴以及几代大师的不段完善使其在艺术上有很高很强的优势,这一点,也不是豫剧能比的了的,所以他们各有优势,哪个更好呢?那就看您喜欢哪个哪个就是更好。


京剧是帝王将相看的戏,豫剧是咱老百姓看的戏。

戏曲有五大戏种,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吸收了昆曲和秦腔及民间地方戏的曲调,不断的吸收地方戏曲好的营养成分,形成了京剧。

豫剧是全国地方戏最大的剧种,又称为「河南梆子」豫剧同指河南各剧种。

要说那个更好,两个剧种各有千秋。受众不同的人群。


窃以为均属文化遗产,无论高低。以受者范围和影响力看,京剧明显高于豫剧。豫剧的喜爱者主要集中在河南及周边地区,影响力有限。对我来说,都喜欢。套用朱自清语:晚睡固然重要,午憇也别有风味。


谢邀!我觉得都很好,这是每个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粹,每一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既然存在,就同样有人喜爱,两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不存在哪一种更好的说法。所以,京剧和豫剧我们都应该支持和保护,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