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創投的朋友與笨鳥聊了一下行動行銷產業在台灣,節錄一些內容供大家參考:


想要瞭解行動行銷的商業模式,這樣創投會比較容易瞭解及評估這個產業,就像產業分析一樣也許有上下游的供應鍊、競爭環境、法規限制但最重要的是在這一些條件限制式下,

一家行動行銷公司的商業模式Biz Model為何?

 

是左買右賣的代理商模式呢?還是一條龍拉開來像生產線一般含蓋了所有的價值鍊呢?


行動行銷在台灣Biz Model還要一段時間,才會比較明顯,下列這幾家公司是在台灣行動產業存活比較久的:奧爾多媒體、極致行動及戲子科技、Vpon(有的放矢)、DIYMAD(聲世紀)、力揚科技、而 春水堂娛樂是中華電信子公司、Adcast是遠傳的子公司,目前各家還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還沒有到十分競爭階段。

 

有幾個Biz Model分述如下:


1Admob行動聯撥網模式(它被google於2009年11月併購了)

      中華電信159行動廣告平台與遠傳電信MADhouse都有志往這個方向走,以平台商角色提供機制讓廣告主/廣告代理商投戶廣告到電信平台可以掌握的投放點中。


2、App 模式

依靠APP Download & Ad 曝光等方式來營運,這一塊有不少工作室與廠商投入,例如三竹、JamZoo、網鈺數位科技, 但App模式在台灣可能要走出去,以全球為市場才有可能利用長尾效應讓公司存活下來。


3、傳統的行動加值 ,依附在電信業者下面,然後依85:15與電信公司拆帳(也有55對拆)

這模式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是由之前行動圖鈴、行動交友等服務衍生而來,對於電信業者再熟悉不過,其有專門的行動加值部門在負責營運。


4、另外更遠的是手機制造廠,但那一塊是不被看好的:

就像Nokia會想轉做軟體服務公司,他要推OVI,三星也要推自己的市集,想要以軟服務來賺錢;台灣的手機製造廠中HTC是比較有在這一塊著墨的,像其HTC SenseCaller ID、Friend Stream都是不錯功能,另外有一些第三方公司寫了一些程式可以先嵌入手機裡,再與製造廠談授權金(有點像掃毒軟體綁主機板)。

 

對於產業的發展看法:

 

Cloud Phone

以後手機會慢慢只是一個呈服務的device,軟的實力越來越重要!製造就沒有什麼空間,手機也會愈來愈有wintel架構一樣, 目前手機是沒有一統江湖的版本出現,但在iOS VS Andirod對決下,就會慢慢有比較公版的軟硬體解決方案推出,像聯發科2.5G那樣,而整個市場也會因中低價Smart phone會越來越盛行,最後手機將會成為一種Device只是把Cloud Computing的結果呈現出來。


 

行動無接縫服務

NFC(RFID)與LBS(適地性服務)也可以納入創投想要研究的範圍,行動行銷與NFC 、LBS、SNS這三塊一定是脫不了關係,也將愈來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中間成功的要素包含了mobile user 的使用者行為分析(Admob與大陸的MAD House在這一方面是強者,透過不斷的紀錄資料,再以data mining & BI,去產生行動族的行為、喜好、、等USER PROFILE)


社群中心模式

以社群為中心,但是行動化的社群,這個國外的研究論文有提到,但目前連國外都沒有實做,有可能的標的 FACEBOOK ON MOBIL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