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喜欢吃生鱼片是没错的,但生鱼片绝对不是日本人发明的。生鱼片在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周朝,《诗经·小雅·六月》中记载:「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片。《礼记》也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所以在先秦之前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没有酱料是不能直接生食的。而在先秦以前,日本可能还处于一种原始的未开化状态。

中国吃生鱼片发展最鼎盛时期在唐代。唐朝人不管是什么样的鱼都喜欢切成薄片蘸著葱蒜芥吃。那个时候对于鱼脍的处理是非常讲究的,杜甫有首诗「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膳夫经手录》里记载:「鲙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这里的鲙通脍,可见鲫鱼是做鱼脍最好的材料。

唐人为了做鱼脍,还研发了专门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记载唐玄宗还曾赐给安禄山鲫鱼和专做鱼脍的刀具,「鲫鱼并鲙手刀子。」很多有关唐代的史书里有大量神乎其技的切鲙高手的记载,据说,刀法如神的切鲙高手,切出来的鱼片其薄如纸,一吹就能飘起来。唐朝的集市上还有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卖,书里详细讲解了砧板的选择和使用、原料的选取、刀具的运用、佐料及烹制方法的掌握等等。《砍鲙书》里还详细列举了做鱼脍的刀法,每一种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千丈线」等等。

由于鱼脍对保鲜的要求很高,所以也不是随时想吃就能吃到的。聪明的唐朝人发明了干鱼鲙的做法。据《大业拾遗记》里记载「 当五六月盛热之日,于海取得𩾃鱼。……即于海船之上作鲙。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缕切。随成随晒,三四日,须极干,以新白瓷瓶,未经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风入,经五六十日,不异新者。取啖之时,并出干鲙,以布裹,大瓮盛水渍之,三刻久出,带布沥却水,则皦然。散置盘上,如新鲙无别。」就是把鲜鱼一捕捞上来立刻就切成鱼片,当时就晒到极干,放在白瓷瓶里用泥密封,放二个月左右。想吃的时候拿出干鲙用布裹上,放水里泡发,就跟鲜鱼片一样可口了。

哦,对了,唐朝人都爱吃鱼,但有一种鱼是不能拿来做鱼脍的的,最起码不能公开做了吃,它就是鲤鱼。如果捕鱼人捕到鲤鱼,就必须要立刻放生,你要贪财不放进行买卖的话,卖鲤鱼的人可能要杖责六十!「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𩽼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鲤」、「李」同音,唐朝的统治者都是姓"李"的,所以为避皇帝讳,在唐朝就有不能吃鲤鱼的规定了。不过即便政府规定这么严格的政策,但是依旧阻挡不了那些「吃货」的心,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是比较好吃的。而鲤鱼又是如此的美味,所以即便是法令严苛,他们也依旧会偷偷的吃鲤鱼, 但一定谨记,必须偷偷吃!


我想想,前些年记得有人鼓吹过用黑鱼做生鱼片,这个事情很滑稽,但是有典故。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曾提到过仆人骑竹杖去成都买姜,以及在宫殿中的方井钓到了海鱼(鲻鱼)做成鱼鲙食用。这个鲻鱼在今日国内,方言别称上会被称为乌鱼,讹传之后就成了黑鱼(一种淡水鱼,多见寄生虫)。

可以说这件事即证明了今日有些国人的不学无术断章取义,又可见对历史的不熟悉,和盲目的崇洋媚外。吃黑鱼……这犹如今天去日本买电饭锅的那些人,愕然发现里面印著「Made in China」一般,实在是挺可悲的。

中国吃生鱼片的历史,脉络清晰的从春秋战国就开始记载了。或者很多人熟知的只有唐宋时期,那时生鱼片在中国被称为「斫鲙[zhuó kuài]」,在《酉阳杂俎》中还记录了一段切鲙化蝶随风飞去的神奇刀技:

「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鲙。縠薄丝缕,轻可吹起……略……鲙悉化为蝴蝶飞去。南惊惧,遂折刀,誓不复作。」

前几日我在别处作答「中式菜刀」时,也曾提到河南偃师出土的一块「斫鲙画像砖」,别名叫「厨娘刀技」。如图所示:

斫鲙这个词大致延续到元明时期,而后到清代为止都还有人食用生鱼片,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作法。可如果往前扒拉,不说秦汉时期《风俗通》所言的「祝阿不食生鱼」可证鱼脍的普遍性。仅就春秋战国时期而言,便可看到如《仪礼·公食大夫礼》中有关于鱼脍的记载,比如「以西豕胾、芥酱、鱼脍。」

大块猪肉、芥菜籽酱,搭配生鱼片,挺讲究的……可惜它会闹病啊。像《后汉书·方术列传》里介绍广府太守陈登的死因,这就是吃生鱼脍吃出了病:

广陵太守陈登忽患匈中烦懑,面赤,不食。(华)佗脉之……须臾,吐出三升许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脍……登至期疾动,时佗不在,遂死。

从这故事里能看出来,对吃生鱼会闹虫子是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件事,可这并未影响到古人将之继续传承,直至新中国建立为止。说到这里觉得有些可惜,没人知道这些历史,大众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先人因为食用生食受到了哪些教训,于是才有了今天那些滑稽不堪的荒唐事出现。


生鱼片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没法答,只要是靠水吃饭的地区都鱼生的吃法,但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基准的话不是日本人发明的,有可能是一个中国人传过去的。

我国自古就有鱼生的吃法,古称鱼脍、脍或鲙,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南宋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

《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

《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

日本的历史开始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按照时间来说,我们老祖宗吃鱼生要比日本人的历史还要早500多年。

日本鱼生的盛行大约在镰仓时代(1192-1333)也就是中国的元代,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计算的话中国人吃鱼生比日本早2000年。

个人觉得把鱼生带到日本的最有可能的人就是徐福,当年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徐福两次东渡,到达了今天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并于第二次东渡时一去不回。徐福东渡和日本的弥生时代在时间上也是基本吻合的,他带去的不止是当时先进的文化技术,还带去了当时中国的饮食习惯。

题外话:有没有注意到好多日语的发音和中国的古汉语发音相似或相同,日本语很有可能是那时候徐福一起带过去的。

全手打 勿喷可点赞??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的时候日本人就来过我们中国了。那个时候来唐朝各方面都繁荣昌盛,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你能想像得到,在全世界都特别有名气是日本生鱼片,竟然是由我们中国美食演变而来的吗?日本的生鱼片现在在全世界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大有名气,吃法更是各种各样,可以说把生鱼片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以前我们国家看到有开刺身店的,还以为是日本人的饮食文化流传到中国来了。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们自己的流传千年的传统美食。可能是从几千年前开始我们中国人就开始了吃熟食的习惯,所以很现在不靠沿海的人,很难想像得到,生吃鱼片是我们中国传统美食。真的是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你吃不到美食,只有你想不到美食。真的无法想像这种生吃鱼片的方法,早在我们汉代时期就开始有了。生吃鱼片的方法还是由我们潮汕人民的发明的呢。潮汕人民常年生活在海边捕鱼,经常在船上捕鱼的时候就饿了,但是基本上也是不会准备干粮的。那怎么办呢,船上只有鱼。传说就是这样,只有鱼而船上又没有火,捕鱼的农民就在鱼上切了一片瘦肉吃,没想到生吃的鱼肉又脆又鲜甜。后来回家之后就告诉了所有人,也就慢慢的有了生吃鱼肉的传统。

潮汕人给这种生吃的鱼肉取了一好听的名字叫鱼生。在潮汕人看来,这个鱼生就寓意吉祥、安康、平安、幸福。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请客吃饭都会做上一道这个鱼生。鱼生的做法也是相当讲究,与日本生鱼片做不同的是我们鱼生只采用草鱼,而日本人基本上采用海鱼。草鱼买回家之后不能马上就做鱼生,要先给鱼饿十几天,饿到清瘦消耗脂肪,吐尽泥沙之后,只取雪白的那块鱼肉来做鱼生。上好的鱼生切片的厚度必须小于0.5毫米,这种薄如蝉翼的鱼皮,他们给了一说说法叫双飞。而且我们中国人生吃鱼片的方法已经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了,所以我们中国才是吃生鱼片的鼻祖。在世界上大有名气的日本生鱼片吃法,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是我们中国古代充满智慧的祖先发明的。


日本人是学习的中国的吃法,然后在日本获得了推广,深化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彼此间竞争激烈,难有一套食谱和菜系独霸天下,日本靠海,水产多,其它资源少,比较适合发展和壮大生鱼片产品,同样因为资源的缺陷,顶级生鱼片仍数中国强大,但普通品中低级的生鱼片,确实是日本人独步天下。


是不是不知道

但是顺德吃鱼是出了名的

广州也出来了很多 吃生鱼片的

山坑鲩鱼之类的


好奇怪?经常问关于日本的问题,上一个是去日本如何跟日本人沟通。我对这些问题一点兴趣也没有,别在给我推送了。谢谢。


对比一下古代吃鱼的方法


误空问答一天不为日本人说话张目,他们的主编,员工就都口生抢食泡,难受得很,不能不说!


日本人就发明了一样东西 就是 日它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