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我们是试著从灵魂的观点来了解人类,以儿童教育而言,这种了解是必要的。若要完整的研究人类,我们必须分辨清楚三个观点-从灵性、灵魂和肉体的观点,并且从这三个观点个别下手研究。首先来看心理方面,也就是从灵魂的观点来看,因为它与一般生活关系最密切。当我们用同感和反感作为理解人类的主要概念时,你也应该感觉到了-我们是将注意力放在灵魂上。如果我们不考量心理而直接考量肉体,就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因为我们知道,灵性科学已经告诉我们,唯有将肉体视为灵性灵魂的一种启示,才有办法真正了解肉体。因此,当我们对灵魂做了概观后,我们要再将灵性的观点也加入考量。我们要到最后才会真正的以「人类学」的方式研究人类-也就是只考虑外在物质界的人类。不论你是从那一种观点检视人类,你必须一再的回归到将人的灵魂活动分成三类:认知(这是在思想中发生的),感受,与意愿(意志)。到目前为止,我们是用反感和同感来考量思想(或认知),感受和意愿。现在,我们将从灵性的角度来考量思想,感受和意愿。从灵性的角度来看,你也会发现意愿、感受和思考认知之间的差异。我想要以一种想像中景象的方式来讲(因为想像的景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当你经由思想而得到知识,你一定要感受你好像是活在光之中。你感觉自己和自己的自我意识都包容在认知这项活动之中。可以说,我们称之为认知活动的每一部分,其实都包含在我们的自我意识所作所为的一切活动之中,而在同时,自我意识所做的一切也包含在认知的活动之中。你是完全在这种光之内-你活在一种全然有意识的活动中-以上就是我想表达的概念。如果你在认知时并没有完全的有意识,那可就糟了。假设如此吧,如果有那么一刻,你感觉你在做一个判断时,在你的自我意识中,发生了一些你并未意识到的事情,而你的判断竟然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比如你说:「那个人是个好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判断。你应该要明白,要下这一个判断,你的意识之光需要对主体「那个人」和(说明主体的)述体「是个好人」以及这整个过程,都清清楚楚。如果你还得担心在你下判断时会有个魔鬼或是来自大自然中的影响力把「这个人」与「是好人」连到了一起,那么你这个思想就不算是完全有意识,你的判断就等于总是包含了一些无意识的部分。而思考认知的重点就是要你在这认知的活动中是「整体、完全」有意识的。而意愿或意志的情况就不同了。你很清楚当你进行最简单的一种意愿,比如说走路,你其实只有那走路的想法这一小部分是真正的完全有意识。你在交替移动两腿时,是完全无知于你的肌肉发生了什么事,或是你的身体组织与机制发生了什么事。想像一下,如果你要对这意志推动走路的过程完全有意识,那你要学会多少这世上的东西?你必须知道你的腿部肌肉和身体其他部位在走路时到底需要何种食物营养。你从来也没有计算过你需要多少食物营养。但你很清楚,这一切都会在身体中不知不觉的自然发生。也就是当我们使用「意志」,总是有著一些深度的「不自觉」在这意志活动中。这意志的本性不仅在我们自己体内是如此。当我们将意志伸展到外界做事情时,也是如此,我们并不完全的能用意识之光去了解那些情形。假设你这里有两根直柱子要做支柱如下。(见图)

想像一下,你要在它们的顶部横放第三根。现在请小心注意,请问你有百分之多少是完全有意识的明白这动作?跟刚才说的当你判断「这个人是好人」做个比较。拜托,好好分别一下。在此处,虽然你是完全用你的意愿在做这件事,但在认知方面,你是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两根支柱经由某些力量可以支撑住在它们上面的这根梁?」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对这情形只有一些假说,如果有人认为,他们「知道」为什么两个支柱会支撑这根梁,他们只是在幻想他们「知道」。所有在底部有凝聚力或粘附、吸引、排斥力等观念,都只是外界知识的一些假说。我们在行动中就是信任了这些外界的假说,我们相信这两根柱子如果它们有一定的粗厚度就不会倒。但是,我们没办法了解与这件事相关的整个过程,就像我们无法了解我们往前走时的双腿的运动。所以在此处,也见到我们的意志中有一些元素是无法达到我们的意识之中的。所有不同的形式的意志或意愿都有一种无意识的元素在其中。而感受则是站在意志和思维认知之间。感受也是部分被意识,部分被无意识的元素所弥漫充满。在这样的情形下,感受,一方面有认知思维的特性,在另一方面则有感受意志的特性。从灵性的角度来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唯有当你能够用下列的方式了解了以上所述事实的特性,才会得到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会说「醒觉」-意识清醒状态的醒觉。但是,其实,我们只有在我们认知思维的活动中才是真正意识清醒的状态。因此,如果你想要说绝对正确的「一个人是清醒的」定义,你就不得不说:「一个人只有在『思维』、在『知道』的状态下,才是真正的清醒」。那么,意志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大家都知道睡眠时的意识状态-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将这种意识状态称之为「神智不清、无意识的状态」-你知道,我们睡眠时所体验的就是,我们从入睡直到我们醒来,都不是在我们的有意识状态之下。这与所有通过我们「意志」中的无意识元素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身为人类作为一名有意志的人,就算我们自认为是清醒人,但其实我们都是「睡著的人」。我们一直带著一个睡著的人-也就是「意志人」-而那清醒的人-那认知思维的人-也一直伴随著他:只要我们是「意志人」,我们在醒觉与入睡之间,其实都算是睡著的人。在我们之内总有一些东西在睡著,就是那:「意志人」。以这「意志人」而言,我们并没有比睡眠的过程更为有意识。除非我们知道,人类身为「意志人」,睡眠有在他的清醒生命中扮演了一份角色,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的了解人类。感受则是居于思想和意志之间,我们现在也许该问:感受中的意识又如何?那也是居于清醒和睡眠之间。你知道你的灵魂中的感受,就像你知道你的梦,差别只在于,梦-你记得你的梦,感受-你直接的体验感受。在你的感受中灵魂的内在心情和状况,和在你梦中灵魂的内在心情和状况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你是清醒的,但你不但在「想」与「知」方面是一个清醒的人,还有在意志方面你是个「睡著的人」,在感受方面你则是一个「做梦的人」。因此,我们在清醒的生活中其实是沉浸在三种意识状态下:在「想与知」之下的真正清醒状态,在「感受」之下的做梦状态,与在「意志」之下的睡眠状态。从灵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无梦的睡眠状态其实就是一个人放弃了整个灵魂,与他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他的意志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真正的睡眠中,我们是整个灵魂都在「睡」,而当我们清醒时,我们只有「意志」在睡觉。一般我们所谓的「梦」,在梦中,我们是把「整个灵魂」都放弃给梦这种灵魂状态。而在清醒的时段中,我们是只把「感受」放弃给灵魂的这种做梦状态。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来看这件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你就不会奇怪孩子们在所谓的意识觉醒方面与大人不同。因为你会发现,倾向梦幻的孩子们-就是那些感受居于主导地位的儿童们,如果思想还没有完全发起在这样的孩子中,则他们肯定会倾向于梦幻。这情形是激励你可以好好利用这种孩子们的强烈感受。你可以寄望这些强烈的感受会在未来唤醒清晰的思考。因为若跟随生命的节奏,一切睡著的总要醒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在梦幻中孕育著感受的生命,我们就以强烈的感受启发他,一段时间后,这些感受就会以思考的面目觉醒。孩子们在梦幻中孕育更多的,多到甚至感受麻木的,就会发现他们会倾向于有很强的的意志生命。经由研究这些事情,你就会有知识能面对儿童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你可能会见到一个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像一个真正的笨蛋。如果你马上下断语「这是一个心智薄弱的笨小孩」然后用实验心理学,所有那些心理教学实验室的好东西,例如记忆测试来测验他,接著就判定他「完全是个笨蛋,属于低能儿学校,或者属于现在流行的特殊教育班的孩子」。如此你对他的真正本质的了解可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有可能是因为这孩子在意志方面特别强。他可能是那些,从他火旺的气质,将在他以后的生命中,变得非常活跃的孩子。但目前他的意志是睡著了。如果在孩子的认知思维注定要在晚期出现,那就必须适当的处理这孩子,令他在未来能够积极活跃。当初,他似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笨蛋,但也许他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你必须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孩子中如何唤醒他的意志。这就是说你必须处理他的「醒-睡」状态,也就是他的意志,以便未来-因为所有的睡眠都有一种变成醒觉的倾向-这种睡眠也逐渐醒觉成有意识的意志,也许是非常强的意志,只是它是目前被睡眠所制服了。你必须对这样的孩子尽可能少要求他「了解、知道」方面的能力,而是用某些方法强烈锤击他的意志,例如叫他边走边说话。你不会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但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在班上叫这个孩子,这会刺激到其他孩子,也教育了这个孩子。叫他说一些句子伴随动作。例如说「那(走一步)人(走一步)是(走一步)好(走一步)人(走一步)」就这样你就把整个人的意志元素与智力的认知元素合一,就可以在这样的孩子中渐渐地把意志唤醒成为思考。唯有洞见了,在清醒的人之中,有著意识的不同状态,有清醒,做梦,睡觉,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我们培养成长中的孩子的任务。 (下期续)到现在为止,我们是试著从灵魂的观点来了解人类,以儿童教育而言,这种了解是必要的。若要完整的研究人类,我们必须分辨清楚三个观点-从灵性、灵魂和肉体的观点,并且从这三个观点个别下手研究。首先来看心理方面,也就是从灵魂的观点来看,因为它与一般生活关系最密切。当我们用同感和反感作为理解人类的主要概念时,你也应该感觉到了-我们是将注意力放在灵魂上。如果我们不考量心理而直接考量肉体,就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因为我们知道,灵性科学已经告诉我们,唯有将肉体视为灵性灵魂的一种启示,才有办法真正了解肉体。因此,当我们对灵魂做了概观后,我们要再将灵性的观点也加入考量。我们要到最后才会真正的以「人类学」的方式研究人类-也就是只考虑外在物质界的人类。不论你是从那一种观点检视人类,你必须一再的回归到将人的灵魂活动分成三类:认知(这是在思想中发生的),感受,与意愿(意志)。到目前为止,我们是用反感和同感来考量思想(或认知),感受和意愿。现在,我们将从灵性的角度来考量思想,感受和意愿。从灵性的角度来看,你也会发现意愿、感受和思考认知之间的差异。我想要以一种想像中景象的方式来讲(因为想像的景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当你经由思想而得到知识,你一定要感受你好像是活在光之中。你感觉自己和自己的自我意识都包容在认知这项活动之中。可以说,我们称之为认知活动的每一部分,其实都包含在我们的自我意识所作所为的一切活动之中,而在同时,自我意识所做的一切也包含在认知的活动之中。你是完全在这种光之内-你活在一种全然有意识的活动中-以上就是我想表达的概念。如果你在认知时并没有完全的有意识,那可就糟了。假设如此吧,如果有那么一刻,你感觉你在做一个判断时,在你的自我意识中,发生了一些你并未意识到的事情,而你的判断竟然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比如你说:「那个人是个好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判断。你应该要明白,要下这一个判断,你的意识之光需要对主体「那个人」和(说明主体的)述体「是个好人」以及这整个过程,都清清楚楚。如果你还得担心在你下判断时会有个魔鬼或是来自大自然中的影响力把「这个人」与「是好人」连到了一起,那么你这个思想就不算是完全有意识,你的判断就等于总是包含了一些无意识的部分。而思考认知的重点就是要你在这认知的活动中是「整体、完全」有意识的。而意愿或意志的情况就不同了。你很清楚当你进行最简单的一种意愿,比如说走路,你其实只有那走路的想法这一小部分是真正的完全有意识。你在交替移动两腿时,是完全无知于你的肌肉发生了什么事,或是你的身体组织与机制发生了什么事。想像一下,如果你要对这意志推动走路的过程完全有意识,那你要学会多少这世上的东西?你必须知道你的腿部肌肉和身体其他部位在走路时到底需要何种食物营养。你从来也没有计算过你需要多少食物营养。但你很清楚,这一切都会在身体中不知不觉的自然发生。也就是当我们使用「意志」,总是有著一些深度的「不自觉」在这意志活动中。这意志的本性不仅在我们自己体内是如此。当我们将意志伸展到外界做事情时,也是如此,我们并不完全的能用意识之光去了解那些情形。假设你这里有两根直柱子要做支柱如下。(见图)

想像一下,你要在它们的顶部横放第三根。现在请小心注意,请问你有百分之多少是完全有意识的明白这动作?跟刚才说的当你判断「这个人是好人」做个比较。拜托,好好分别一下。在此处,虽然你是完全用你的意愿在做这件事,但在认知方面,你是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两根支柱经由某些力量可以支撑住在它们上面的这根梁?」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对这情形只有一些假说,如果有人认为,他们「知道」为什么两个支柱会支撑这根梁,他们只是在幻想他们「知道」。所有在底部有凝聚力或粘附、吸引、排斥力等观念,都只是外界知识的一些假说。我们在行动中就是信任了这些外界的假说,我们相信这两根柱子如果它们有一定的粗厚度就不会倒。但是,我们没办法了解与这件事相关的整个过程,就像我们无法了解我们往前走时的双腿的运动。所以在此处,也见到我们的意志中有一些元素是无法达到我们的意识之中的。所有不同的形式的意志或意愿都有一种无意识的元素在其中。而感受则是站在意志和思维认知之间。感受也是部分被意识,部分被无意识的元素所弥漫充满。在这样的情形下,感受,一方面有认知思维的特性,在另一方面则有感受意志的特性。从灵性的角度来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唯有当你能够用下列的方式了解了以上所述事实的特性,才会得到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会说「醒觉」-意识清醒状态的醒觉。但是,其实,我们只有在我们认知思维的活动中才是真正意识清醒的状态。因此,如果你想要说绝对正确的「一个人是清醒的」定义,你就不得不说:「一个人只有在『思维』、在『知道』的状态下,才是真正的清醒」。那么,意志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大家都知道睡眠时的意识状态-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将这种意识状态称之为「神智不清、无意识的状态」-你知道,我们睡眠时所体验的就是,我们从入睡直到我们醒来,都不是在我们的有意识状态之下。这与所有通过我们「意志」中的无意识元素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身为人类作为一名有意志的人,就算我们自认为是清醒人,但其实我们都是「睡著的人」。我们一直带著一个睡著的人-也就是「意志人」-而那清醒的人-那认知思维的人-也一直伴随著他:只要我们是「意志人」,我们在醒觉与入睡之间,其实都算是睡著的人。在我们之内总有一些东西在睡著,就是那:「意志人」。以这「意志人」而言,我们并没有比睡眠的过程更为有意识。除非我们知道,人类身为「意志人」,睡眠有在他的清醒生命中扮演了一份角色,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的了解人类。感受则是居于思想和意志之间,我们现在也许该问:感受中的意识又如何?那也是居于清醒和睡眠之间。你知道你的灵魂中的感受,就像你知道你的梦,差别只在于,梦-你记得你的梦,感受-你直接的体验感受。在你的感受中灵魂的内在心情和状况,和在你梦中灵魂的内在心情和状况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你是清醒的,但你不但在「想」与「知」方面是一个清醒的人,还有在意志方面你是个「睡著的人」,在感受方面你则是一个「做梦的人」。因此,我们在清醒的生活中其实是沉浸在三种意识状态下:在「想与知」之下的真正清醒状态,在「感受」之下的做梦状态,与在「意志」之下的睡眠状态。从灵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无梦的睡眠状态其实就是一个人放弃了整个灵魂,与他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他的意志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真正的睡眠中,我们是整个灵魂都在「睡」,而当我们清醒时,我们只有「意志」在睡觉。一般我们所谓的「梦」,在梦中,我们是把「整个灵魂」都放弃给梦这种灵魂状态。而在清醒的时段中,我们是只把「感受」放弃给灵魂的这种做梦状态。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来看这件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你就不会奇怪孩子们在所谓的意识觉醒方面与大人不同。因为你会发现,倾向梦幻的孩子们-就是那些感受居于主导地位的儿童们,如果思想还没有完全发起在这样的孩子中,则他们肯定会倾向于梦幻。这情形是激励你可以好好利用这种孩子们的强烈感受。你可以寄望这些强烈的感受会在未来唤醒清晰的思考。因为若跟随生命的节奏,一切睡著的总要醒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在梦幻中孕育著感受的生命,我们就以强烈的感受启发他,一段时间后,这些感受就会以思考的面目觉醒。孩子们在梦幻中孕育更多的,多到甚至感受麻木的,就会发现他们会倾向于有很强的的意志生命。经由研究这些事情,你就会有知识能面对儿童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你可能会见到一个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像一个真正的笨蛋。如果你马上下断语「这是一个心智薄弱的笨小孩」然后用实验心理学,所有那些心理教学实验室的好东西,例如记忆测试来测验他,接著就判定他「完全是个笨蛋,属于低能儿学校,或者属于现在流行的特殊教育班的孩子」。如此你对他的真正本质的了解可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有可能是因为这孩子在意志方面特别强。他可能是那些,从他火旺的气质,将在他以后的生命中,变得非常活跃的孩子。但目前他的意志是睡著了。如果在孩子的认知思维注定要在晚期出现,那就必须适当的处理这孩子,令他在未来能够积极活跃。当初,他似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笨蛋,但也许他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你必须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孩子中如何唤醒他的意志。这就是说你必须处理他的「醒-睡」状态,也就是他的意志,以便未来-因为所有的睡眠都有一种变成醒觉的倾向-这种睡眠也逐渐醒觉成有意识的意志,也许是非常强的意志,只是它是目前被睡眠所制服了。你必须对这样的孩子尽可能少要求他「了解、知道」方面的能力,而是用某些方法强烈锤击他的意志,例如叫他边走边说话。你不会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但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在班上叫这个孩子,这会刺激到其他孩子,也教育了这个孩子。叫他说一些句子伴随动作。例如说「那(走一步)人(走一步)是(走一步)好(走一步)人(走一步)」就这样你就把整个人的意志元素与智力的认知元素合一,就可以在这样的孩子中渐渐地把意志唤醒成为思考。唯有洞见了,在清醒的人之中,有著意识的不同状态,有清醒,做梦,睡觉,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我们培养成长中的孩子的任务。 (下期续)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