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棋王。

棋王讲得是棋呆子王一生故事,此人对下棋非常著迷,能为了找一对手走上半个月,忍饥挨饿,只为能下棋。

看完此书,有很多感慨,最大的感悟是人活著,还是要有一点精神支柱,要有自己的爱好,能为之著迷的那种。「何以解忧,唯有象棋」这是主人公的心态。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持,那么活著变多了意义。

棋王不拘小节,但对下棋和吃饭都是精细无比的,在这些细节描写上,也不得不佩服阿城的文笔细腻,特别是刻画棋王吃饭的细节,仿佛那个人就站在我们面对,很有画面感。

还有一点,棋王一生对母亲的铭记,母亲送他的棋子,他一直贴身藏好,在获得比赛胜利后,王一生抱著母亲留给他的棋子痛哭流涕,让人动容。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亲情永远不可忘。

总之,我喜欢棋王的执著,欣赏他对下棋的虔诚热爱,这种热爱里没有功利之心,只有纯洁的赤子之心。

如果一个人没有癖好,那自然是无趣的。


我更喜欢《棋王》。

阿城(1949—— )男,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四川江津。1984 年发表处女作《棋王》,获得 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是 20 世纪 80 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系列小说《遍地风流》等。

《棋王》写的是「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王一生是下乡知识青年,在那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王一生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惨无人道」的吃相揭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王一生的精神追求就是下棋。小说肯定和表现了王一生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薄无争的性情。同时,小说肯定

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又强调了作为人还学要更高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王一生的精神追求就是下棋,他一旦遇到下棋,便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他人对弈。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实现生命的自由和自我的超脱。王一生有著很高的人品和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与深谙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称为忘年交,在棋谱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主动放弃参赛的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大战。王一生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在「连环大战」的壮观场面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更喜欢《棋王》。理由如下:

《棋王》一书是阿城的处女座,当代文学史上「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人下棋,比拼棋艺的故事。故事以「我」的视角出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王一生身上的种种事情。在文革那个特殊的时期,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空心寥廓,复返宁谧。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迷狂时代里,这种不迎不持、无动于衷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不愿随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种变相抗争。

在书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著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以上,就是对《棋王》一书的简单介绍,要说的是,阿城的《树王》和《孩子王》也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树王》一书讲述了一个生产队为种「有用的树」而砍树烧山的故事,给读者以悲哀、愤怒、无力之感。《树王》中没有离奇曲折的经历,但平淡的叙述里也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树王」终究在盲目无知的人的手下倒下,让我们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有用的树」呢?

《孩子王》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插队七年的知青老杆被抽到云贵山区的某简陋小学担任老师,知青伙伴高兴地称他为「孩子王」。但那里师资奇缺,教材稀少,学校分配他教初三,令他吃惊不小。老杆苦恼于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多如牛毛,批判文章学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们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得,老杆感慨万端,只得从头教起。 几个月过去老杆和学生们相处得很好,家境贫寒的学生王福很想得到他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时,他以字典做赌注,今天就能写出记叙明天劳动的作文。结果王福输了,字典得不到了,他决心把字典全部抄下来。然而老杆最终还是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


我更喜欢《棋王》。

初读《棋王》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它带给我的震憾仍记忆犹新。此前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多是文革左右一脉,真受不了那种空洞的流水线一样的语言。在下以为,文学作品好坏情节固然重要,可有再好的故事,语言文字如路人甲乙,成色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语言文字独具特色,故事稍弱,一样不能阻碍它成为经典。比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故事绝无《笑傲江湖》精彩,可何曾见到在艺术层面巜边城》低过《笑傲江湖》?

《棋王》的语言实在是太好了,潇洒俊朗,如魏晋名士,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妙句式汇入当代俗世笔端,让人耳目新醒。"棋呆子"王一生在那样回归传统化的语境中自然代表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俯视和对世界的观照。道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生活乃至命运好象更悠然自得-一-一运动只是一时,终会烟消云散。

故事许多人编得比阿城先生要好,可文学成就许多人都在阿城先生之下,何也?多在语言文字上面。《棋王》乃"寻根文学"的大旗,凡读过巜棋王》的人们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吧。


中国现代文学史包含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对于知青经历的回忆,有种说法是「伤痕文学」,但是此类文学作品中仍然以乐观向上为主基调呈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阿城写的《棋王》、《树王》、《孩子王》作品属于这个时期的所谓「伤痕文学」范畴,时间是八十年代。

能首先看到这类作品的读者,包括我,年龄至少也是70年代或更早期的人,有作品中的农村生活经历,容易产生共鸣。到现在,岁数都上来了。我是90年代初才看到的《棋王》,那时条件还不太好,这篇小说很有吸引力,虽然,港台影视、歌曲已经开始在大陆流行,社会开始走向多元,但是,人们的娱乐消费仍然简单,阅读小说仍然是很多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学作品的好坏在于其能否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共鸣,在这方面,在那个时期,《棋王》是一部好作品。

到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农村逐渐陌生,人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了以前的经历,读者基础发生了变化,《棋王》这类作品读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文学作品的功用就是为社会服务,新生代作品在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年轻人兴趣广泛,不能强求人们还去读。

我对《树王》、《孩子王》的印象已不太深刻,个人感觉还是《棋王》较好。就我这个岁数的人,已不主动去读了。


如果非要说,我的回答是更喜欢《孩子们》吧。

我们看一下这三篇文章,三篇文章的背景都是在文革期间的。看的这一段时期的书也比较多,书中大多描写的是某个人物的悲惨经历。基调一般是苦难,是黑色的。所以写这段时期的作品更多是出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像汪曾祺和曹文轩,能把这段时期写出别的味道的作家是很少见的。而阿城的《棋王》、《树王》这两本书明显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在里面。《棋王》中,棋王在街口摆棋力战数人取胜,看起来更像这个传奇故事。而《树王》,退伍军人与那个大树心意相通,退伍军人为保那棵大树,不惜得罪村干部。最后树倒了,退伍军人(树王)也病重离世,也带有些许魔幻色彩。而《孩子们》相对前两篇文章,更为真实。主人公被调离伐木岗位,到一所小学任教。主人公毫无任教经验,偏偏用自己的方法,在保持学生的天性上,向学生传授知识,锻炼思维,让一个个厌学的孩子主动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最后却被干部以教学能力差的借口免去教职,令人叹息。所以我认为《孩子们》就其真实性,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为接近。

当然了,《棋王》、《树王》这两篇文章还是好的。文章语言优美,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细腻丰富。我觉得其失败处可能就在于篇幅上吧。这两篇文章都是中篇小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向曹文轩那样写成一个长篇。可以让故事发展过程更缓一些,尤其是《棋王》,消去一些棋王身上的个人英雄性。这几篇文章都带有浓浓的人文性,有著非常深厚的思想,都值得一看。


《棋王》的叙述中,平实里的玄奥颇为得体,大有道家之遗风。阿城觉得,在一个几乎无路可走的时代,人倘还能因技艺而进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愉悦层面,则精神庶几不得荒芜,自由救赎的地方。这是道家与禅林中的古风,悠然与乱世之中。

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众口相传,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无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风就不缺少根据了。王一生被号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

无论是浩劫中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

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围扰。

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空心寥廓,复返宁谧。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迷狂时代里,这种不迎不持、无动于衷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不愿随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种变相抗争。

道家哲学讲究从反面著手达到正面价值的肯定,所谓「将欲哀之,心故张之;将欲弱之,心故强之」就是这个意思。

如此看来,阿城的本意是要写王一生的大智,写他在同辈青年中过人的聪慧,却故意先突出他的痴呆和顽愚,这不能说不是深得道家哲学强调对立面的转化和超越的妙谛。王一生的「呆」,令人想起玄风道趣甚浓的文人骚客,如阮籍、稽康的颓,米芾的癫,倪瓒的愚,黄公望的痴,李白的狂。

他们都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有那么一般超然于世、物残双泯的痴迷。他们都不把艺术(象棋也是一种艺术)当成谋取外在功利的手段,而看成是解忧散怀、寄情养性的闲适和雅兴。

所谓「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故呆而迁且痴者,其性情于艺最近,利名心急者,其艺必不工,虽工必不能雅也」。香港新亚研究所的徐复观教授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主体是道学,历史上的大画家、大画论家、大诗人所述达到和把握的境界常常都是庄子、玄学的境界。

棋王——王一生也不期而然地通向了庄子「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的内部机枢并与之化而为一的境界,却是事实。

王一生的棋道之所以能「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就在于他是把「命放在里面搏」,虚怀而物归,心静而入神。棋赛的具体过程,阿城往往一笔带过;而刻画王一生下棋的精神面貌,却至为周详。

「我」送水给王一生喝一节中关于他入神状态的精采描写,就颇得庄子「庖丁解牛」、「轮扁斲轮」的神韵。


小玄更加喜欢《棋王》,我是这样去看这部作品的,欢迎补充!!

《棋王》1作为作家 「阿城 」的处女作,被视作是新时期 「寻根文学 」的发轫之作。和许多以悲剧作为结局的反思历史的文学作品不同,小说以平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 「棋呆子 」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与许多传统的传奇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是,小说主人公 「棋呆子 」王一生的形象并不是光鲜亮丽的。刘小霞在《现代语境下的棋王解读》中说 : 「按照多数人以往的阅读经验,天赋异禀的主人公往往是形象完美的,即使有困窘的时候,也往往能一眼看出这是为了玉成日后的圆满而不得不做的折衷,而王一生的形象却和读者的心理期待产生了断裂 …」2,这段话讲明了《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不同于其他作品中主人公的特殊性。这篇报告将浅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在文章主旨上的意义。

为棋痴狂

王一生爱棋,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于被人利用也毫不知道。「……因为老下棋,被人瞄中,就同他个出走,常常送他一点钱,他也不问,只是收下。后来才知道,每到一处呆子必然挤地头看下棋。看上一盘,必然把输家挤开,与赢家杀一盘。初时大家看他其貌不扬,不与他下。他执意要杀,于是就杀。几步下来,对方出了小汗,嘴却不软。呆子也不说话,只是出手极快,像是连想也不用想。待到对方终于闭了嘴,连一圈儿观棋的人也要慢慢思索棋路而不再支招儿的时候,与呆子同行的人就开始摸包儿……呆子糊糊涂涂,之说别人常给他钱,大约是可怜他,也不知钱如何来,自己只是喜欢下棋。」3

由此,王一生为棋痴狂的形象可见一斑。王一生如此痴迷于象棋,跟当时特殊的年代是分不开的。文革动乱的年代里,人们面临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王一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把象棋看作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何以解忧?唯有象棋 」,象棋成为了王一生在仅能满足生存的物质环境里在精神世界里的 4小小满足。 刘小霞在《现代语境下的 『棋王 』解读》里评论王一生下棋的爱好时说: 「当他在下棋时,他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高峰体验,这不是在下棋这种活动本身赋予他的,而是他在下棋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是个 『人 』,作为人的存在才能够完整,他下棋的时候一个世界在向他敞开,从而构成了一种精神境界。 」5下棋于王一生而言,是逃避不堪的现实生活的避难所。

王一生爱好下棋、痴迷于下棋,跟他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王一生小时候父亲母亲身体都很虚弱,家庭十分困难,于是他就跟他母亲一起去印刷厂叠书页子去挣一些钱补贴家用。

「有一回,我和我母亲给印刷厂叠书页子,是一本讲象棋的书。叠好了,我妈还没送去,我就一篇一篇对著看。不承想,就看出点意思来。」 6

王一生的象棋启蒙发生在孩童时期,这时候的王一生迫于家庭的困难, 「看不上电影,也不去公园 」,因而象棋作为童年王一生唯一的兴趣爱好得到了母亲的默许。母亲虽然有著「下棋下得好,还当饭吃了 ?」, 「你再棋上怎么出息,到底不是饭碗 」这样的观念,但是在弥留之际仍然尽自己的能力磨了一副无字棋送给儿子来支持儿子的兴趣。 7母亲临终的鼓励使王一生对象棋产生了一种超乎于对象棋游戏本身兴趣的情感。

文中在王一生与十人下盲棋的大战中获胜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王一生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的一声儿吐出一些黏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8 这一段用六个省略号表达了颇有内涵的意蕴。王一生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想向母亲倾诉自己终于挣了一口气呢?还是想反驳母亲 「下棋无用 」的说法呢 ?

我想作者意欲表现的是王一生对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呐喊。这一次胜利让 「在人类社会维持一种动物形态生活的他维系了作为人的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 」9。这一段也向我们揭示王一生痴迷象棋的另一面,他不是个 「棋呆子 」,也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上 「行尸走肉 」人们中的一个,他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对围棋的痴迷在一种程度上是 「他对他精神世界的疯狂守护 」10。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前文王一生会拒绝脚卵割爱自己珍贵的象棋作为他参加比赛的门票的好意。

醉心于吃

关于吃的描写是《棋王》中的一大特色。文中最经典的一个描写主人公王一生吃饭的片段是:「拿到饭后 , 马上就开始吃 , 吃得很快 , 喉结一缩一缩的 , 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 , 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 , 就马上一按 , 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 , 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 , 他也立刻双脚再移动 , 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 , 他把两支筷子舔了 , 拿水把饭盒冲满 , 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 , 然后就带著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有一次 , 他在下棋 , 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 , 就迅速将那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 , 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 , 巴在那儿 , 舌头是赶它不出来的。果然呆了一会儿 , 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 , 「咕」地一声儿咽下去 , 喉结慢慢移下来 , 眼睛里有了泪花。」11

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将王一生对食物的珍惜、谨慎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王一生对食物的细致并不是对食物的细心品味。在后文 「我」跟王一生感叹生活无聊,没电影、没书、没电时,王一生说:「你们这些人呐 ! 没法儿说,想的尽是锦上添花。我挺知足,还要什么呢……是呀,一个人拚命想活著,最后都神经了,后来好了,活下来了,可接著怎么活呢?像邦斯那样?有吃,有喝,好收藏个什么,可有个馋的毛病,人家不请吃就活得不痛快。

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12 这一段描写为我们揭示了王一生对食物的观念 :食物是为了吃饱,而吃饱就是人生最大的满足。至此我们发现 : 「《棋王》与其说是在讲「吃」,不如说是在讲「饿」,对王一生「吃」的描述也并非是一种世情常态,而是物质极端匮乏年代的恐怖图景甚至有些恶心。」 13 有趣的是,作者却对这样一个醉心于吃、饿怕了的人在后文下棋大战十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找了一点凉水来,悄悄走进他,在他眼前一挡,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生,声音大的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14 这个时候,王一生一伙人为了省钱几天都没怎么吃好,王一生又大战众人,及其的消耗体力,他应该是饥渴交加的状态。

王一生却只喝了一口我递过来的水,甚至在没认出 「我」来之时还 「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 」15。王一生对于 「吃」的执著被他对于 「棋 」的执著打败了,这一刻,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封闭了他的肉体感官。作者描写的这一段,将王一生的转变表现的震撼人心。王一生的转变成为整个小说的点睛之笔,或许他仍然是 「好吃的 」,但从此我们知道了在王一生的心中精神世界是与物质世界并重甚至高于物质世界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王一生满足于吃的价值观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病态产物,人还是应当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的。王一生的转变正是源自于他的精神追求的崛起。

小结

作者创作的主人公王一生在小说开始的描述中带有一种一般故事中的人物的色彩。「「他就是王一生?」 16 故事开始的时候王一生在 「我」看来是 「异人 」,是 「棋呆子 」;他带著一种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色彩。但随著小说发展,王一生的形象渐渐有血有肉起来。王一生逐渐变得并不特殊起来。他有一手传奇的棋艺,但是他也贪吃,拘谨,知足,和周围的知青们并无两样。到后来王一生来探望我时, 「大家见他很随和,也就随便聊起来 」17,也表现出王一生作为普通知青的一面。

他的贪吃,他的知足,并不仅仅是他独有的特点,而是这个时期的青年们共同的性格特点。而王一生 「下棋 」的本事可以说是作者的特意安排,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作者「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18。据说作者原拟的结局是 : 「「我」从山西回到云南,刚进云南棋院的时候,看王一生一嘴的油,从棋院走出来,我就和王一生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还下棋不下棋?王一生说,厦深恶民棋啊,这天天吃肉,走,我带你吃饭去,吃肉。」 19 作者大概原想以转折性的结局暗示时代变迁给人带来的改变,更深一步反思知青性格的阴暗面。但我以为,改过之后的结局更好。作为文革时代背景下的人,王一生这个形象向我们展现了文革时代人们内心仍存的精神光辉,让人重拾对人性的信心和希望。这就是本文所分析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在文章主旨上的意义。

1 本篇所引用《棋王》皆引自阿城:《棋王 树王 孩子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年),页1-55。

2 刘小霞 :<现代语境下的《棋王》解读 >,《小说评论》 2011 年 01 期,页 152。

3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5-6。

4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9,13,22。

5 刘小霞 :<现代语境下的《棋王》解读 >,《小说评论》 2011 年 01 期,页 153。

6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24。

7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24。

8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54。

9 刘小霞 :<现代语境下的《棋王》解读 >,《小说评论》 2011 年 01 期,页 153。

10 刘小霞 :<现代语境下的《棋王》解读 >,《小说评论》 2011 年 01 期,页 153

11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10。

12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20-21。

13 李云: <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 ——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 >,《当代文坛》 2010 年 1 月 1 日,页 29。

14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50-51。

15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50。

16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5。

17 《棋王 树王 孩子王》页 26。

18 陈晓明: <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 >,《文艺争鸣》 2007 年 4 月15 日,页 129。

19 李云: <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 ——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 >,《当代文坛》 2010 年 1 月 1 日,页 56。


看过《棋王》,印象深刻,更喜欢《棋王》这一篇,里面大量描写主角王一生的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特色,也是棋王这一篇文章一大特色。文章反其道不具体描写如何下棋战胜九位高手的秘籍,而是写看似和下棋无关的吃。当时吃得上,吃得饱是人生一大乐事,还有一件乐事就是王一生通过努力下棋到最后一人单挑九个人,九个都是棋界高手,甚至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联合在一起也没能在心态上击垮王一生,王一生还是以新生代的下棋爱好者身份赢了他们,成为王,可谓传奇。如果现在的题目很多人肯定是这么写:一个毫无经验的菜鸟一人战胜九位棋界高手,甚至他们联手也是输给了他,他做对了这几件事……

一个吃东西很猛的人成为了棋王,真相竟然是……


个人认为《棋王》最好。尤其是其中写盲棋车轮大战那个情节,更是引人入胜,令人节击叫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