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中華:章太炎與“五四”一代

◈陳學然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版

◈定價:72.00元

1.

>>>作者簡介<<<

陳學然,哲學博士,現爲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現代中國學術史、思想文化史、現代新儒學。著有《五四在香港:殖民情景、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該書獲2015年第八屆“香港書獎”),在《中華文史論叢》《國學研究》《新亞學報》《臺大歷史學報》《九州學林》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2.

>>>導論<<<

>>>本書的撰述框架<<<

章太炎所面對的,是一個千年皇權制度失效、列強環伺而自身又問題叢生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在歐風美雨衝擊下倫理觀念與價值傳統漸漸解體的社會。從“排滿”到民國肇建,太炎思想學說的關懷,在於恢復受欺壓佔絕大多數的漢族的民族主權,同時力求融合其他民族以成一共和體制的民族國家。但是,當民國肇建而共和之夢破滅,再加上奪取民國治統而破壞民國法統之中央政府處處受帝國主義欺壓時,“再造中華”理想之實現則又反映在如何恢復失落的共和政權、重建民國法統和抗衡強權對弱者羣體的欺壓——這包括了對內部強權以及外部帝國主義強權的抗衡。基於這種思想,太炎註定充當了從清末到民國的反對派角色。然而,章太炎從清末到民國,不論在社會層面的政治活動,還是在學術層面的思想活動,都有其作爲思想家及政治家的社會關懷、歷史意義與時代的前瞻性。

本書通過章太炎與“五四”一代的學思互動,觀察他們如何審視對方和評價對方。在這過程中,將可看見他們彼此間或斷或續的學思關係,顯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國家、社會的目標下,於文化意識或學術方法上雖有差異,但到了國家危在旦夕之際,學術畛域又不是那麼的壁壘分明。同時,本書亦將說明,在太炎逝世八十餘年而“五四”邁向一百年之際,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學術主張,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如果我們說章太炎的多元化思想至今仍未被超越,而“五四”追求的“再造文明”的理想也仍未達至,恐怕不會有太大問題。

章太炎先生

本書基於以上對太炎“再造中華”學術思想旨歸之認識,將在全書八章裏分別闡述上述的觀點。有關章節之概要除了第一章導論及第八章結論外,其他列述如下:

第二章探討章太炎如何藉着國學的宣講以輔翼“排滿”反清學術革命的推進工作,將觀察國學觀念在太炎的推動下在中國興起的前後經過。本書認爲晚清時期興起的“國學”觀念與日本近代國學思想息息相關。然而,“國學”在日本原有其自身的特別定義,但當國學觀念傳進中國後則又有其新的發展。從倡揚國學甚力的章太炎手上,國學有了異於古代中國的意涵,並在大變動時代下有了新的位置、角色與功用。在章氏充滿民族主義的救亡心態下,國學被視爲“排滿”革命和抵抗歐化的武器與方法,可以作爲“逐滿”救國、再造中華的精神資源,使暴力、流血的革命運動變得合乎情理以及具備正面、積極的價值意義,發揮了不容忽視的政治效用與影響力。但當民國新建後,充滿救亡和抵抗西學意味的國學受到新派知識分子的揚棄。這些探討反映了國學在現代中國的發展情況和時代意義,凸顯太炎學術思想的關切點及其與時人產生思想落差的癥結。雖然“五四”以後,發揚國學對抗歐化的救國言論被視作芻狗而見棄,但太炎在百多年前歐化巨潮下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路向所產生的憂懼感以及重視國學以救國的思想,在今天也有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

章太炎先生著作《國故論衡》

第三章將承接上一章討論執學術思想界牛耳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在晚清民初的十幾二十年間如何活躍於政壇前沿宣揚其革命理念與推動革命工作。本章將再聚焦於他在“國學”論述裏所特別重視的“語言文字學”,在這一範疇上觀察其將學術轉化爲革命力量的思想論述。我們從不少文獻中看到,章太炎一生兼具政治與學術的雙重身份角色,這一身份使其治學既有學術“求知”屬性,同時也兼有爲現實政治“致用”的目的。中國傳統“小學”被太炎冠以具備現代意義的名稱——“語言文字學”,從此不但進一步告別經學附庸的角色,還發揮出救國救時的功效,直接參與晚清的“排滿”復漢革命運動。從本章的論述裏,我們將瞭解到章太炎對待語言文字的態度與他的強烈民族主義思想息息相關,而他對民族語言文字的觀感以及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同時又與他景仰的顧炎武關係密切。語言文字學的求知與致用價值因爲太炎的這些思想趨向,成爲喚醒國人民族意識、增加文化認同和促進“排滿”運動的文化武器,它的存亡更被視爲影響到民族的團結、統一以至於國家的存亡。民族語言文字既有如斯重要的功用價值,一旦有人倡議廢漢字或更替以別種形式,他即以守護姿態與之抗辯,反映出強烈的時代批判精神。

第四章將延續第三章的討論,嘗試說明甚爲重視“語言文字學”之求知與致用價值的章太炎,如何觀察清末民初大變動時代下,時人於創新求變以救國的思想下對文言文的批判——甚至是揚棄漢字的主張。章太炎對於當時的這些因救亡而起的新思潮或新文化的傳播,是多有保留的。時人的趨新心態乃至欲廢漢字而代以他國文字之舉,均遭受其嚴厲斥責。譬如,當吳稚暉及其《新世紀》同人在1908年倡言廢漢字而代以萬國新語時,立刻引來他的嚴辭批駁,通過《駁中國用萬國新語》及《規新世紀》兩篇長文把他們廢漢字之舉視爲存心禍亡國家,也將之斥作存心幫助白人以滅一己之種族。這種敘述,源於章太炎及國粹派知識分子對學術的一種獨特看法。他們視國學與民族間有種脣齒相依的緊密關係,把國學的興亡直接關係到國家民族的興亡。在西化大潮的衝擊下,太炎提升國學的價值與地位可謂是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並對之表現出熱烈維護的情懷。任何擾亂民族語言文字純正性或者徑直對之造成破壞的舉措,最終都會被他視爲亡國之舉。基於這種維護民族語言文字的思想意識,晚清廢漢字而代以世界語之論遭到他的批判。於前文可見,語言文字被章太炎視爲保存國故、研究國學和維護民族性的根本之道,他十分堅執語言文字的雅正與古樸;也因爲這個緣故,他十分反對“五四”前後大盛於中國的白話文,並十分偏執地表現出書寫古文以求行文用字典雅的個性,而對白話文的批判立場也是壁壘分明的。其學術思想主體性與時代的差異,也是他被“五四”一代認爲落伍、保守的重要因素。

古史辨運動發起人顧頡剛

顧頡剛主編的《古史辨》

第五章將觀察被太炎視爲國學、國粹中比語言文字更爲重要的“歷史”,在民初紛紛擾擾的學術氛圍下於“重整國故”的呼聲中面對着怎樣的發展境遇。章太炎以及受其影響而於“五四”時期成長的那一代,彼此對待中國的“歷史”的態度大異其趣。本章的論述將以1920年代在中國學術界激起巨大回響的古史辨運動爲中心,觀察太炎與古史辨運動發起人顧頡剛,在大家或重“復古”或重“科學精神”的不同思想取徑下歷史觀唸的衝突。有趣的是,這場被理解爲在章太炎思想影響下興起的運動,卻迅即遭受章氏本人的嚴厲批判,被其視爲一場亡史滅國的破壞運動。同時,這場一度席捲史學界的古史辨運動反過來也對章氏造成了思想衝擊,激起他作出一連串的抗衡行動。但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自1920年代以來發表大量批判“古史辨”襲取日本人疑古餘緒之言論,卻一直未引起注意或討論。觀察章太炎如何看待古史辨運動,將讓我們對這股學術思潮的來龍去脈和內容旨歸多一個瞭解角度,有助於重新思索它的思想來源問題。我們不但能夠從中看到章太炎晚年對古史辨的批判和力倡研讀史志的史學思想,同時也能看到世變之下史家在建立學術事業過程中顯露的人生宗旨、學養情操,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歷史意識與民族文化認同。

第六章將讓我們看到一生雙棲於政、學二界的章太炎,在倡言國學國粹以輔翼革命以外,其實對於當下社會政治的關懷,不論是清末還是民國以來,二三十年間都是十分熱切的,並且實際參與其中,更嘗試用其實際影響力和行動實現其有關國家獨立、自主的遠大理想。而更爲重要的是,他在清末已經形成的有關聯合弱小勢力以抗衡西方帝國主義強權的平等、自由思想,於民國肇造以來一脈相承地直接踐行於他對內政的關懷,這一點將可特別從他捍衛共和、再建民國法統的努力上見出。本書將指出,太炎在1912年反對聯邦制是追求全國的統一,1920年代推動聯省自治以實現聯邦制亦是爲了實現全國統一;所不同者,是太炎救國方法或手段之變化隨着時代現實政局的變化而變化。支持章太炎這樣一位學通古今的國學大師如此投入這場政治運動中——特別是他前往湖南爲地方自治宣傳造勢,給予鼓勵,充當輿論、道義與合法性旗手的角色,凡此種種,正是他一以貫之重視個體自由與追求民主共和政治理想的反映。對其聯省自治思想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於說明魯迅的晚年章太炎論述過於簡化和偏頗,同時也有助於我們從中進一步窺探太炎深層政、學思想內涵以及晚年的時代關懷或具體社會活動,從而補充目前對晚年章太炎研究之不足。

章太炎先生與魯迅先生

第七章將承接上述數章,嘗試勾勒出一個有別於近數十年來有關章太炎其人其學的形象,由此而試圖恢復被過於簡化了的章太炎;而被簡化的章太炎其實很多時候都源於在“五四”時期佔據輿論中心、在死後又被神化的魯迅的論述。本章將指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章太炎其人其學的形象之被塑成與魯迅有着莫大關係,而學界也一直津津樂道於他們二人的師徒交誼與學說思想的傳承關係。但是,目前不少論述僅流於表面和過於簡單化,未能釐清他們的真實交誼與學思關係。本章首重於辨正二氏的交誼關係,併兼及他們的個性特質、文化立場與救國心態等學思差異問題。全章將由以下五個要點展開探討:第一是簡述過去相關研究主題趨向。第二是釐清二氏的結緣經過和他們一生的交往情況。第三是論述早年魯迅與章氏的師承關係以及魯迅後來如何評價師說。第四是闡述魯迅與章氏在學術觀點上、特別是國學與白話文方面的歧見和他不敢(或不欲)面見其師的原因。第五是綜合前述各點而展現二氏的個性與真實交情。藉着上述數方面的探討,冀能補正目前過於簡化的論述闕失,客觀呈現二氏的交誼與學思關係,並使二氏的思想個性更全面地呈現出來,讓褒貶得其所宜。重新探究之目的,有助於重新展現被魯迅話語覆蓋掉的章太炎晚年其人其學,使其思想關懷與行動實踐獲得新的肯定和重視。

綜合而言,本書希望透過上述各章的探討,試圖詳人之所略並且略人之所詳地探討章太炎其人其學,尤其是彰示作爲思想家的章太炎與作爲政治家的章太炎,在“再造中華”的思想旨歸下於不同時期,因應不同思潮或時局問題所展現的思想複雜性與一致性。

3.

>>>目錄<<<

第一章 導論:新知識與舊傳統的斷續——章太炎與“五四”一代

一、章太炎之學思活動簡述:從晚清至民初

(一)、“排滿”時期章太炎之學思簡述

(二)、民國建元時期章太炎的學思活動

(三)、“五四”前後章太炎的政治活動

二、“五四”時期的思想一元化與章太炎的被邊緣化

(一)、“五四”:新舊難以調和的時代

(二)、章太炎與“新學小生”的學思差異

三、救國意識下難以釐清的政學畛域

四、本書的撰述框架

第二章 借學術以革命:章太炎的國學

一、章太炎與晚清的思想革命

二、革命的“國學”及其日本思想淵源

三、“國學”進入晚清革命後的意涵嬗變

四、以“國學”輔翼革命

五、章太炎的自我評價:倡國學以救國的貢獻

六、“五四”時期章太炎的國學活動

七、後“五四”時期的“國學”發展:“五四”一代對國學的揚棄

八、被簡化的國學與章太炎思想的深刻性

九、小結

第三章 革命的力量:章太炎的語言文字學

一、章太炎的語言文字學及其思想淵源

二、章太炎的民族主義思想

三、“排滿”復漢運動中語言文字的功用

四、西潮日盛下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路向

五、小結

第四章 重雅輕俗:章太炎迎古文、拒白話文的思想立場

一、文白之爭與章太炎的白話文立場

(一)、章太炎在晚清十年中的白話文立場

(二)、章太炎在民國初建至晚年一段時期對待白話文的態度

二、章太炎堅寫古文古字的原因

(一)、謹守小學

(二)、重視名實相應的觀念

(三)、撰文重雅輕俗

(四)、返古復始的文學思想

三、時人對章太炎堅執書寫古文古字偏好的批評

四、從堅持古文到“白話文開路先鋒”的誤述

五、小結

第五章 “古史辨”批判聲中的章太炎

一、學界近年有關“古史辨”思想來源的論爭

二、文本比較:顧頡剛與日本學者的疑古辨僞

(一)、顧頡剛的文本

(二)、日本漢學家的文本

三、中日思想交流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四、“古史辨”的日本因緣:章太炎的基本看法

五、拒絕疑史:源自清末護史衛國的思想脈絡

六、研讀史志:古史辨運動激發的救時對策

七、小結

第六章 捍衛共和:章太炎對聯省自治運動的貢獻

一、章太炎的“聯省自治”思想之形成

(一)、力抗強權的民族主義與對個體獨立性的重視

(二)、“聯亞”民族主義思想與聯省自治思想之發軔

(三)、章太炎早期地方分權之主張與思想特點

(四)、否定“國家”:章太炎倡導地方自治之因由

二、捍衛民國的“大改革”:章太炎的地方自治綱領

(一)、以“自治”恢復民國法統

(二)、實現國家的統一:章太炎眼中的聯邦主義與憲法

三、在湖南自治運動的歷史漩渦中

(一)、章太炎的湖南之行

(二)、迴應孫中山政府對湖南自治的打擊

(三)、挺身救助湖南自治運動

四、小結

第七章 拒絕簡化:魯迅陰影下的章太炎其人其學

一、魯迅視域下二氏“師徒交誼”言說之形成

二、魯迅視野下的章太炎偏頗評述

三、章太炎與魯迅的師徒結緣

四、魯迅對章太炎的戲謔評價

五、章太炎、魯迅學術思想之歧異

六、魯迅的戰鬥個性與章太炎對待後學之道

七、晚年章太炎活動真貌:永遠的時代批評者

八、小結

第八章 結語

後記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責任編輯:馮可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