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笔者是认为蔺相如这个人在历史是存在的,我们先看看史记的记载:

蔺相如是战国晚期赵惠文王时宦官的门人,秦昭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战国的「和氏璧」。蔺相如作为使者带「和氏璧」来到秦国,与秦王斗智斗勇,终于完璧归赵。后来,秦赵渑池之会,他随侍赵王,据理力争,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渑池之后,赵王封为上卿,官居廉颇之上。廉颇不服相如,耻居其下,蔺相如为了国家的稳定,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这种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廉颇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后来「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 赵孝成王时,长平之战前,赵王用赵括,「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蔺相如虽然生卒不详,但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事迹的,不太符合为了司马迁的政治理想还虚构,不过其中的言辞或许有虚构的成分,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这或许是司马迁借蔺相如之口表达对秦王的评价。

至于「这么有名的人物在吕氏春秋和战国策上都不见记载。「不能作为蔺相如不存在的理由。

首先《吕氏春秋》和《战国策》这两本的成书年代还有争议,而且这两本书的侧重点也不同,《吕氏春秋》侧重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战国策》侧重于游说之士的计谋和策略。所以没记载蔺相如并不奇怪。

诸如《左传》中长勺之战的曹刿在史记中就不见载,《史记》中的鲁国勇士曹沫与曹刿虽然有人认为是一个人。但笔者认为:曹刿出身平民,曹沫为贵族;曹刿以谋略见长,曹沫以勇力见长。故而,两者应不为一个人。长勺之战是齐鲁之间重要的战役之一,司马迁并没有记载,这样不能说《左传》虚构了曹刿这个人。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作为《史记》经典篇目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蔺相如,人们的看法就像韩兆琦教授总结的一样,目前得知大概也有三种看法:一是历史上真有蔺相如其人其事;二是无法证明历史上有蔺相如这个人,可能是司马迁塑造的人物形象;三是有其人没其事,或部分事件真实。第一种看法一般以普通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