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冲

  我这里说的拼爹,不是指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而是家长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的比拼。

  1.读书就像呼吸

  又一次到朋友家,看到朋友孩子喜欢读书,不只是童话与故事,连工具书都能读得怡然自得。我很讶异,问朋友是如何培养的?

  根本没有培养。

  爸爸是学者,妈妈是作家,两人很相爱,家里藏书多。家中从厨房到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和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还有孩子痴迷的寓言童话……

  这样的家庭之中,只要想读书,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全家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聚在一起读书。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教育就是拼爹

  这件事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而是春风化雨、自然无为。

  先驱者如何,跟随者也会如何。长辈如何,晚辈也会如何。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说的拼爹。

  好比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改变自然就会发生。

  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这种拼爹,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简单世袭。教育语境下的拼爹,跟继承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3.杨纸的故事

  离开体制之前,我曾多年从事教育工作。跟学生和家长打交道越多,就越发现:孩子是家庭的缩影,教育是拼爹拼妈。

  优秀的孩子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也一定通情达理。

  相反,问题学生的原生家庭一定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视野狭隘,多有暴力行为。

  我有篇文章叫《不良少女杨纸》。杨纸的原型,是我一个学生,追求班主任、自杀、未满14岁与6个男人上床……

  她幼时被父亲抛弃,母亲酗酒、抽烟、无业,靠做二奶生活,她一直与奶奶呆一起,不被爱,最常听见的是:「你怎么不去死呢?不死在家里就无所谓……」

  这带给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去年我回老家,她已经辍学,小太妹打扮,出口成脏,见到过往老男人,嘻皮笑脸:「嗨,帅哥,一起玩啊!」

  我请她吃饭,她说自己怀孕了,是网友的,犹豫要不要生下来。「你今年几岁?」我问她。「15。」她母亲知道后,只是羞辱殴打,并没给她任何帮助。

  这孩子,怕是注定要被边缘化了。

  4.老鼠儿子会打洞

  英国有部纪录片,叫《56UP》。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到56岁。短短100多分钟,14个人的真实一生过完了。

  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因为,它是尖锐的现实,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告诉我们13个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阶层固化,流动困难。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这么说:除了硬实力(资源)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高低不一。

  精英传递给下一代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穷人遗传给下一代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秉承不同观念,自然拥有不同视野,匹配不同行动,导致不同结局。

  5.优秀孩子的根在父母

  天才并不存在。任何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无知,就会控制、奴役、摧残孩子,并毫不自知。以恶传递恶,以愚蠢传递愚蠢。在人生的奋斗链条上,孩子从开始就掉了链子。

  父母是开明的,就会给孩子尊重自由,接纳生命的可能,让孩子的最大压力,仅仅来自自己,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特质......他就比同龄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这样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

  纵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

  纵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气候。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