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1200x800.jpg

家中的孩子时常哭闹、讲都讲不听,这样就是「情绪障碍」吗?其实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长期的情绪问题!在带孩子前往医疗院所求助之前,爸妈应该先检讨自己的教养方式并做些改变,有时候可能是爸妈的管教方式养成孩子的坏脾气!

「情绪障碍」到底是什么呢?

开心、悲伤、害怕、紧张、生气…这些都是情绪,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会有情绪。那么,什么是「情绪障碍」呢?为恭纪念医院儿童心智科主任吴四维表示,从医疗层面来看,教科书没有对于幼童的「情绪障碍」进行定义,不过,一般来说,「障碍」指的是当某些行为或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人际关系、学习状态或是生活作息,且此情况已持续超过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纠正回来。

因此,「情绪障碍」应该包含以下3个要素:

要素1、影响人际、生活及学习

情绪已影响到人际互动(如:孩子与家人、同学的相处不佳,或孩子因此而打人);生活作息(如:因为一直发脾气而使得吃饭时间不规律、晚上睡不著觉);学习状态(5岁前的孩子虽较少会有学习问题,但可能出现拒绝上学、上学之后无意参与,或已建立的生活能力突然丧失,本来可以自行控制大小便,现在却拉在裤子上,本来半夜想厕所会自行醒来,现在却会尿床)。

要素2、持续一段期间且频率高

以孩子来说,若一星期出现3次以上,也就是一周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有这类困扰。倘若只是偶尔或短期出现的事件(像是只有2、3天),应该先观察不必急著认为孩子有问题需要帮忙。

一般来说,孩子遇到困难能够自我调适,像是经历大地震,在震后的几天可能会害怕睡觉,但几天过后,情绪稳定了,就恢复到与原本一样的正常生活作息,这样就不会说是有障碍。

要素3、经过协助仍然无法调适

假如经过爸妈的协助与教育达一个月之久,孩子都没有办法调适改善,才会考虑可能是情绪障碍,并建议至医疗院所求助。

吴四维主任指出,并非一定要等到一个月才能带孩子求诊,这一个月时间是较开放的定义,希望家长应该先自行处理,倘若有改善,代表著孩子自己有复原的能力,不需要外在的帮忙,而不是在还没有做任何处理之前,就带来看诊。

 

常哭闹、发脾气就是情绪障碍?

爸妈心想我家的宝宝经常哭闹、爱发脾气,这样是否有情绪障碍的问题呢?从上文可知,光是只有这样的情绪不能够称之为「情绪障碍」,除非已影响到生活,所以医师通常会询问爸妈:

(1)这样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吗?是否反复发生?

(2)这样的情况对于生活是否造成影响?

吴四维医师表示,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对于生活什么影响,虽然会发脾气,但时间到了会吃饭、洗澡、入睡,也还可以和同侪玩乐,只能说个性或者人格特质,不能称之为「情绪障碍」。

孩子爱发脾气可能是爸妈养成的

在门诊之中,吴四维医师曾看到很爱发脾气的孩子,但生活各方面都还算稳定,追根究底找出原因,可能是爸妈面对孩子的处理方式不恰当,使得孩子常以哭闹获得自己想要的。

孩子一哭闹,爸妈就拿玩具、糖果…孩子喜欢的东西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学到──如果我捣蛋,爸妈就会给我东西,孩子因而使用此方式得到他想要的,这时候可能就不是孩子的脾气不好,而是孩子已经习惯用这个方式跟爸妈索讨东西,而且每次都会成功,这样的情况当然就不能说是情绪障碍了。

 

孩子有情绪障碍的常见原因?

单纯的儿童期情绪障碍并不多见,倘若孩子有问题的情绪表现,大多是合并其他问题一起出现。

1、发展迟缓

发展迟缓的孩子本来就是情绪障碍的高危险族群,因为有些事情没有办法达成,因为挫折感而生气或哭闹。如:语言能力不佳(无法表达自我想法,每次说什么爸妈都听不懂)或是动作发展不良(动作协调性不佳,走路频频跌倒、积木总是叠不起来)的小孩,就常会以哭闹的方式来面对挫折。

2、自闭症

自闭症的孩子固执与坚持度很高,抗拒改变 ,自我调适能力又很差,如果环境稍微有变化,通常就会发起情绪,常常会打人、打自己或摔东西、破坏东西,很难安抚。这些孩子的问题情绪表现,常源自于自闭症,而不是单纯情绪障碍。

3、过动症

基本上,注意力缺失过动症的孩子,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处于发呆与晃神的状态,活动量需求大,且自制力差,所以通常被要求乖乖地坐在那里不要动时,虽然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但却做不到的,做不到的结果就是受到家人的责骂,孩子因此有情绪上的过度反应,有可能出现情绪障碍。

4、其他身体毛病问题

倘若孩子本身有癫痫、气喘、过敏、肠绞痛…等身体疾病,常导致孩子的身体时常处于不舒服的状态,这个时候孩子也很容易情绪不稳定。

 

采访撰文/陈萱苹

完整文章内容请参考:

【育儿生活】2018年5月号。https://bit.ly/2IgSD6h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