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这个中年患者时,他把一本厚厚的病历摊在我面前。从病历的厚度可以大概看出他的就诊经历。

他刚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大吐苦水。

“医生,我在社区卫生站打了两周的吊水,手都没有地方输液了,可是病还是没有一点儿起色。”

“这样子。”我只能附和着,任何情感倾斜都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这样的吐槽下,基本没有对错。

“可不是,我到省某中医院也看病,抽了耳水,好了一周又复发了……真的是疑难杂症也就罢了,不就是一个耳朵闷塞不适么!”他的牢骚越来越重。

“别激动,我们慢慢来,会弄明白的。”我安慰他。

“您的鼓室积液体征比较明显。”我给他常规电子耳镜检查后,如实告知他我的看法,其他医院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并没有问题。

“可是,医生啊,我针也打了一两周,也到市里大医院进行鼓膜穿刺等治疗了,但病就是没有断尾。”他一脸茫然,不可思议,越说越激动。

“我给您再鼓膜穿刺抽水一次吧。”我很诚恳地接着说:“有您过肺结核病史,应该抽出中耳积液检查一下。”

“你说什么?又要花钱检查?”他似乎像被点燃的爆竹一样,立刻跳起来,暴跳如雷。

“检查是为诊断治疗提供帮助,并没有存在乱花钱,假如诊断不明确 ,凭经验诊断和治疗,最后不就是瞎子摸大象吗?”我耐心地给他解释说。

最终,我还是说服了他,检查还是如期进行。他也似乎很配合,然而门诊下班的时候,我却收到医务科的电话,有人投诉我过度检查治疗。而投诉者正是这位中耳炎患者。

在电话这头,我对医务科的老师说:“我并没有强制他检查,只是给出我的专业建议。”放下电话,当时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而在我填写投诉情况说明表格之后,我也就这样把事情忘了。

又过去了三天,我再次出门诊。

一个似乎熟悉的患者复诊了。而更巧的是,这位复诊的患者就是前几天投诉我的那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他拿出上次中耳积液菌培养结果。我一看,报告提示:结核杆菌阳性。

“您这个是中耳结核啊”。我很肯定地告诉他。

“中耳结核?只听说过肺结核,哪里有什么中耳结核?你有没有搞错啊!”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又跳了起来了。

“这个诊断是没有问题的。一般都是常见肺结核,但是不排除其他部位的结核发生。结核杆菌感染主要继发于肺结核,但病菌也可以循着咽鼓管侵入,而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入中耳和乳突。”我耐心地解释。

“哦,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我折腾了这么久病情没有好转。”他开始认同我的解释。

我进一步对他说:“结核杆菌对一般抗生素治疗是没有效果的,所以你在社区医院输液没有效果,你现在需尽快到肺结核专科医院进步一专业规范抗痨治疗。”

“这……医生……我之前投诉错了……实在是对不起!”他有些不好意思,头也低了下去。

我笑了笑示意他不要介怀,治病要紧,赶快到专科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写下这个诊疗经历,除了想告诉大家,很多疾病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么简单,而患者对疾病知识的匮乏,往往是造成医患不信任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想给所有人科普一下中耳结核这种病。

什么是中耳结核?中耳结核是鼓室及乳突的慢性结核性病变,进展缓慢,中耳原发综合征极少见。中耳结核继发于身体他处结核,主要为肺结核。结核菌可由鼻咽部经耳咽管直接侵入中耳,或由血行播散而来。

中耳结核的症状。这种病和慢性中耳炎很像,无痛,有分泌物。因中耳结核的骨质破坏进展迅速,能早期发生面神经麻。此外可能有耳聋。鼓膜苍白,有穿孔和肉芽组织。分泌物为稀薄水样液或呈棉絮状。若有明显骨质破坏,则分泌物变粘稠,并有臭味,或呈干酪状液。常伴耳前、耳后及颈部的结核性淋巴结肿大,有时化脓。耳前瘘管较一般中耳炎发生率高。伴有继发感染时,可见全身性症状,与急性中耳炎相同。

中耳结核的诊断。已有结核患者发现耳流脓,应考虑中耳结核。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耳腔,收集分泌物,用浓缩法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采取中耳的肉芽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可确诊。乳突拍X线片,可显示病变范围和破坏程度。

中耳结核的治疗。应采取抗结核治疗。但因中耳结核常有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引流不畅,疗效较差。除用药物外尚应配合手术疗法,即乳突根治术,预后较好。(作者:陆奇胜;供稿:杏林煮酒;三甲传真改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