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企改革進入關鍵時期,有關國企改革的內容一直廣受關注。3月27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的第二天,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出席了主題爲“改革促進共融,合作實現共贏”的分論壇。

在論壇上,肖亞慶透露,目前中央企業公司制改革已全面完成。他表示,“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突破口,一定要深化,一定要擴大,一定要繼續走下去。”肖亞慶用三個“一定”,表達了國資委對於混合所有制改革未來走向的態度。

混改一定要深化和擴大

在論壇上,談到企業改革面臨的問題時,有民營企業負責人提問,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國企與民企可能會面臨融合不融洽的問題--國有企業在戰略佈局上都走得比較靠前,但是真的要把紅利拿出來和民營企業分享的時候,國有企業是否願意?

對於這個問題,肖亞慶在現場做出瞭解答。他說:“從這個問題上可以看出,企業既有擔憂又有渴望,渴望在於希望改革不斷深化。混合所有制一定會堅定不移地推進下去。我的答案是,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一定要深化,一定要擴大,一定要繼續走下去。”

肖亞慶同時強調,混合所有制只是改革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宜混則混,宜獨則獨,既要看行業,也取決於企業和未來。未來將結合點找到以後,就會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他還進一步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僅要在量上加大,更主要的是要在內涵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激發企業未來發展創新的活力,只要在這點上找到共識,才能使混改繼續下去,改革是創新的,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最大優先解決什麼問題。

當被問到今年是否有央企“壓減”目標時,他回答:“不以數量爲根本目標。目前中央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已全面完成,已有83家中央企業已經建立了規範的董事會。有46家中央企業對3300多名經理實現了契約化管理。在控股的81家上市公司實行了股權激勵。”

“展望未來,應當是各種所有制迎來了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機會,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的市場,是全球競爭的格局,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因此隨着全球化的深入,這種融合與競爭的界限更難區分。”肖亞慶說道,無論國企、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哪種所有制形式,今後在創新、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上,都應該努力,發展的機會很大、機會很多。

第四批混改名單即將公佈

作爲本輪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無疑進入新的階段。

截至目前,已有3批共50家混改試點企業,其中包括21家地方國有企業。而對於即將揭開面紗的第四批混改試點名單,在論壇間隙,肖亞慶向媒體表示,第四批混改試點名單將很快公佈。

其實,早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肖亞慶就曾透露,第四批將有100多家混合所有制企業,在重點領域進一步推出。肖亞慶介紹稱,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進,上市公司已經成爲中央企業運營的主體。具體而言,中央企業資產的65%、營業收入的61%、利潤總額來源的88%都在上市公司;2018年,央企和地方企業新增了2880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業。

“在原有前三批混合所有制試點的基礎上,從混合所有制的方式、股權的比例、治理結構上參與的深度和融合的程度,都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嘗試,這裏面既保證了民營企業進入的利益,也要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肖亞慶評價混改試點成效時說道。

肖亞慶表示,2019年要加大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他還進一步透露,推進混改的企業範圍將包括:商業一類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10家“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雙百行動”改革試點企業。

記者梳理髮現,今年以來,除了混改試點加速推進,身處重點領域中的央企亦進一步明確混改計劃、深化混改目標。如中國聯通提出,2019年要緊抓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窗口機遇期,把混改工作向縱深推進。要充分發揮混改後新組建董事會的功能作用,加快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新治理,並加快與混改戰略投資者間的深度合作。

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國企混改的推進,將在深入落實核心領域混改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商業競爭性領域積極推進混改。與此同時,今年混改將更多呈現出綜合推進的態勢,如混改與董事會授權、職業經理人選聘、員工持股計劃、兩類公司組建結合在一起進行推進。

鼓勵央企帶頭上科創板

此外,在迴應“如何看待央企子公司分拆到科創板上市”問題時,肖亞慶表示,“我們鼓勵,科創板是很好的事情,央企應該帶頭去科創板。”

記者梳理髮現,排名前三十的央企,在科創板上均有佈局,有的央企甚至計劃將兩家以上的子公司或孫公司推送去科創板上市。

實際上,隨着兼併重組和整體上市的步伐加快,央企上市公司已經成爲實現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重要平臺。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此前表示,中央企業不同層面通過分拆上市、主業上市、整體上市等多種方式改製爲上市公司,成爲股權多元化企業。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央企業控股的境內外上市公司共有398戶,有65.2%的總資產和61.7%的淨資產已經進入上市公司,有61.2%的營業收入和87.6%的利潤總額來自於上市公司。

國資委的數據顯示,2013至2018年央企通過產權市場轉讓部分股權、增資擴股超700項,吸引社會資本超2600億元;通過證券市場開展IPO、控股上市公司增發、資產重組等超400項,吸引社會資本超1萬億元。

與此同時,近兩年中央企業不斷推進“瘦身健體”,壓減的近1.3萬戶法人中,相當一批的控股權轉讓給了民營企業。

“這些改革措施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式的、合作式的,國有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組整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之間都存在着許多發展的契合點,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最後,肖亞慶還代表國資委,真誠歡迎各企業積極參與到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中來,共同探索各種所有制深度合作的途徑和方式,實現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