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是《水浒》中的李逵母亲之死。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70年代初,我大概在读小学三年级,那时候没有电视,当然更没有手机。冬天晚上吃过晚饭,八点未到,全家便都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了。那时住房条件差,我们兄妹三人都与父母挤一个房间睡,一板之隔还睡著祖父祖母,因此临睡前大家会有一通闲聊。有天父亲突然对我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讲《水浒》故事吧,我们当然叫好!

原来父亲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爱看七十回的《水浒》,对主要情节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于是每天睌上全家上床关灯之后,父亲就开始讲《水浒》,一天讲一节,整个漫长的冬夜,我们都是听著父亲的『』水浒『』故事入睡的,父亲确实有点讲故事的才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其他情节我听过也就过去了,唯独父亲讲到李逵母亲之死一节,让当时还年少的我整整难过了好几天,心里一直在为李逵惋惜,甚至在心里责怪李逵为什么这么粗心,马上就可以把母亲接到梁山享清福了,偏偏在快要到梁山的时候,因为疏忽,老母亲让老虎吃掉了。虽然老虎最后让李逵打死了,可人死不能复生呵,老母亲真可怜,苦了一辈子,担心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却连命也丢了。李逵也真可怜,不接老母亲出来还好,一接老母亲倒把老母亲弄没了……从此这个情节一直记忆在我的心里,直至今天。

后来我才明白,《水浒》之所以能成为名著,不光故事编得精彩好看,人物性格也个个不同,生动丰满。施耐奄深谙『』性格即命运『』的法则。李逵向宋江提出要接老母亲来梁山一节,正好表现了李逵孝顺长辈粗中有细的一面,而接母亲又让母亲被老虎吃掉,恰又是李逵命运的必然。能让几百年后的读者还为之掉泪,这岂不正是《水浒》这部名著的魅力吗?


谢谢??四大名著是我的最爱!《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此猴若立一处,能知万里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之灵!我认为是孙悟空的化身!《水浒传》中的宋江,统领粱山108好汉,他推行「义」、「忠」,手下都是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豪气冲天!只知最后被高俅等用毒酒害死!《三国演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因为护送刘备大小老婆和侄儿,闯五关,斩了孔秀、韩福、孟垣等六员守将,如此英雄,最后于禁借刀智败关羽!《红楼梦》的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我作为人海中的读者眼光欣赏,她灵秀慧黠,每与姐妹们作诗,亦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最最叹息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红颜薄命,终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鲁迅先生说他的初读三国,哭了两次。一次是关羽死了,另一次是诸葛亮死了。

我与鲁大师不同,一时抑制不住就把眼泪给了周瑜周大都督。

对周瑜之死实在是印象太深了,甚至在最后一刻我还希望周瑜是诈死诱敌之计。

有次学校社团活动,一时聊起卧龙吊孝

想到我周瑜周大都督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举手退敌更是潇洒自如。

大败曹操于赤壁的功劳竟落到「东风」身上不说,

还把周瑜黑成了小肚鸡肠,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失败者。

大概罗贯中也觉得黑的太惨了,于是总算是借诸葛亮之口歌颂了一次大都督

大概当时我脑子也抽抽了,觉得只讲无法抒发此时心中所感,豪情顿生,

眼泪却再也控制不住,索性配了那段「卧龙吊孝」词: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公瑾啊,你怎么真就这么死了呢?听到你的死讯,我实在不敢相信)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公瑾,你可知道我肝肠如绞,痛彻心扉?你若在天有灵,就要喝下我这杯酒)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想你年方二十,就追随伯符身旁,为他征战四方,打下江东基业)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想你与小乔夫人情深义重,天缘之合,就这么狠心抛下夫人而去吗?)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你当年智计诓蒋干,反间除水患,文韬武略天下第一,以少胜多世人莫及)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想你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转眼间将滚滚长江尽变做火海,何等英雄?)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 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秦可卿之死

刚上高中的时候,读红楼梦,读到秦可卿病逝那一章也没感觉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唯独记忆犹新的就是贾珍,本来秦可卿是贾蓉之妻,但是在为秦可卿发丧的时候,贾蓉跟没事人似的,自己媳妇死了,好像跟他没多大关系一样,作为老公公的贾珍却「哭得跟泪人似的」,这太令人费解。

还有一点就是秦可卿,小名兼美。"红学专家"解释,秦可卿兼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之美。这么个大美人,又温柔贤淑,却早早的病逝了,实在是可惜啊!

(晴雯撕扇子)

晴雯之死

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见晴雯指著鼻子骂小丫头,就想起来晴雯这个「水蛇腰」的女人了。我当时一直在想,什么样的腰才是「水蛇腰」呢?首先,身材一定超级好。再加上晴雯「心比天高」的性格,以及「身为下贱」的对比,她不卑不亢,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一点小事,她被王夫人赶走,「心性极高」的晴雯心里不服啊!自己又没做错什么,却遭到了这么不公平的待遇,恼羞之下,病倒在床,临别见到宝玉「狠命将自己的指甲咬下来」给宝玉做点留念。晴雯是个好姑娘!

金钏之死

金钏作为王夫人的丫鬟,从小就跟宝玉一起,宝玉爱吃胭脂,就老吃金钏嘴上的,金钏也是无奈,也是纵容宝玉。有一次,宝玉正跟金钏闹,王夫人醒了,看见了「那一幕」(宝玉去吃金钏嘴上的胭脂),使得王夫人一下怒不可遏,狠狠的恶骂了金钏一顿,还说,宝玉都是被金钏给带坏的。金钏气不过,投井死了!真是可怜!

《红楼梦》实在是太好看!每隔一年都想再读一遍!


四大名著里,林黛玉的死,让润杨伤心不已。看一次,哭一次。可是如今让我写伤心难过的心情,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就如同贾宝玉,林黛玉死了,没有一文,一字的悼念之词。

有时候痛到极处不能言。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从前世,到今生。书里说绛珠仙草是为了报恩才来到人间的。其实她是因为爱才来到人间,只不过以报恩为名义。

他们在天上不能相爱,绛珠仙子郁郁寡欢。神瑛侍者决定下凡历劫。绛珠仙子也跟随他来到人间。他们要经历人世间的爱情。

在人世间,他们相爱了,可是相爱却不能相守。宝玉和宝钗即将结婚。黛玉听到消息后,来到宝玉房里。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答:我为姑娘病了。

黛玉回到潇湘馆,只有一息奄奄。紫鹃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

潇湘馆里竹叶潇潇,只有院子里的几个丫头,没有一个人来。黛玉强撑著,喘息著叫雪雁取来诗本子和那两块宝玉送来的旧帕子,那上面黛玉题了诗。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著,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著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著,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著,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著了。

黛玉烧完诗稿便半死了过去。这天晚上宝玉就要和宝钗举行婚礼。黛玉还有气,紫鹃请来了李纨。李纨来了。紫鹃再也挺不住了。她在黛玉外间空床上躺著,脸色青黄,闭著眼睛默默流泪,那鼻涕眼泪把一个砌花锦边的褥子湿了碗大的一片。

李纨道:「傻丫头,这是什么时候,且只顾哭你的!……李纨一面也哭,一面著急,一面拭泪,一面拍著紫鹃的肩膀说:「好孩子,你把我的心都哭乱了……再迟一会子就了不得了。」

就在黛玉的弥留之际,那边宝钗冒名顶替还要紫鹃去扶新娘子拜堂!

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宝玉病得稀里糊涂,他知道娶的是黛玉,可是成亲的却是宝钗。他不明白为什么宝钗占了林妹妹的位置?便问袭人,林妹妹在哪里。袭人说,病了!宝玉便要去看,可是他太虚弱了下不了床。

宝玉哭著对袭人说:「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著也好一处医治伏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

宝钗见宝玉始终放不下黛玉,便告诉他,林妹妹死了。宝玉登时大哭,倒在床上。不知来到了哪里。

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

还有比这更痛心的吗?连死都不行,宝玉如果随黛玉走了,还好受一些,偏偏他寿数未尽,不能追随妹妹。林黛玉无魂无魄,到哪里找他呢?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印象深刻的有很多,因为最近在重温《新三国》,恰好看到关羽之死,就聊聊关羽吧。

公元219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的冬天更加寒冷,樊城外的关羽深深地感受到这层彻骨的寒意。这年的秋天,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了五虎上将,关羽坐了五虎将的第一把交椅,关羽却并不开心。

马超的名气很大,他不认可,打算去跟马超比比功夫。还是诸葛亮聪明,给他写了一封信:马超文武双全,可是也比不上美髯公你啊,关羽看到诸葛亮这么说,这才作罢。

关羽这个人,高傲得很!当然,人家有资本,首次亮相就温酒斩华雄,投降曹操后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简直厉害的不得了!

他辞曹操、护嫂嫂、寻刘备、夜读春秋,忠孝仁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备集团的人更是对他推崇有加,各种高帽子戴个不停。

诸葛亮曾在《隆中对》里为刘备设计了一份战略性计划,要成大业,一是与孙权结盟,二是占据荆、益二州;之后,就可以寻找机会对曹操实行双线作战,一条线是命一上将以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发,一条线是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关羽攻击襄、樊其实也是在实行诸葛亮的计划,只不过时机尚未成熟,襄阳、樊城各踞汉水两岸,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曹操的重要性更是非同小可。

关羽打樊城,曹操慌忙派遣于禁驰援樊城,关羽大败曹军,于禁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庞德死战到底,被关羽所擒,不屈而死,这二位可都是曹操的大将,曹操大惊,赶忙又派徐晃前往增援,再派十二营兵力赶赴樊城,慑于关羽威名,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纷纷投降,洛阳甚至许都周围还出现了不少打著关羽旗号的起义兵,关羽一时「威震华夏」。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危局,曹操慌了神,甚至一度打算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后被部下劝止。

这个秋天是关羽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秋天,如果关羽见好就收,撤兵回江陵,那么不但他本人将永耀史册,三国的历史也有可能得到改写。

然而,关羽的性格注定他绝不可能在此时收手,樊城有几处城墙都被洪水泡塌,关羽决定一鼓作气攻下樊城,然而正当关羽信心高涨的时候,一道道暗流在深处涌动,悄悄地改变著战争的形势。

孙权来找关羽提亲,关羽甩下一句「虎子焉能取犬女」,把孙权给气坏了。于是孙权和曹操秘密达成协议,一致对付关羽。

关羽北征樊城,起初也很忌惮孙权在背后捅自己一刀,所以他留下一些部队守卫荆州。同时沿江每隔几十里设一个烽火台,以备荆州旦有变,就可以尽快回援。

然而,关羽周密,敌人比关羽更加周密,而东吴那边,早已为关羽设下了迷魂阵。东吴先是传来消息说主将吕蒙因病离开防地,接替他的是年纪轻轻没有名气的陆逊,关羽听说后就放松了警惕。接著,陆逊又给关羽写了一封信,对关羽大大吹捧了一番。关羽一看,这陆逊是个只会拍马屁的书呆子,对东吴不再戒备,把江陵守军全都调来樊城打前线。

东吴动作很快,很开就占领了关羽的根据地荆州,曹操派徐晃前来暂时压制住了关羽的进攻,曹操援军不断,关羽优势尽失,正当前方失利的时候,后院失火的消息传来,军心立时涣散, 关羽部队撤走,狡猾的曹操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为关羽保留一定的实力,与孙权作战,关羽撤退途中,将士们听说家人在荆州并没有遭罪,过半以上都逃跑去和家人会合了。

关羽无奈之下遂西走麦城,到了麦城,发现麦城除了北面全是敌人,决定从北面突围去西川,吕蒙早已料到这一步,事先在通往西川的小路上布好伏兵,关羽和长子关平被擒后,宁死不降,时年60岁。

先是关羽的失败,后是张飞、刘备在复仇之战中先后身亡,国力军力立刻由盛转衰,即便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由此可见,蜀国之衰败,自关羽之死而始!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对于四大名著里的许多豪杰人物的黯然离场,我都并没有太大的内心波动,因为从很多种情况来讲,这些豪杰人物都离我太远,我看不到什么他们退场死亡的悲哀,在我看来,他们或多或少都预料到了自己最后的下场——是将军的,马革裹尸;是谋臣的,鞠躬尽瘁;是君王的,龙驭宾天或托孤柔情;做妖怪的,身死道消;做山贼的,死于非命。这所有的豪杰们,他们的死亡,其实并不曾逾越最基本的原则,他们在选择这条道路的那一刻,对于这种命运,其实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且他们用力活过,为了自己的「道义」、「野心」、「理想」等奋斗过,对于这些豪杰们,他们的死亡,实在勾不起当时尚且没有多大的我太多的同理心,故而,对于四大名著里面的那些豪杰人物的死亡,都不怎么记忆犹新。

但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的死亡,最让我记忆犹新,还记得当年我上高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那一周连续在班级里面放《红楼梦》视频,我们也乐得其中,放了几次后,就正好到了王熙凤死掉的那一集:一片大雪之中,两个骂骂咧咧的衙役拖著一卷草席,里面裹著的就是前面那个曾经耀武扬威、体面无比的王熙凤,两个衙役冒著大雪将她的尸体拖了很远,场景非常凄凉,最后扔到了一个荒野里面,骂骂咧咧的走了。随后电视剧的插曲适时响起,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这个场景使我感到无比痛心,第一次对语文老师说的原著里面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那曲插曲实在太令我难忘,因为它对王熙凤的总结太过于贴切了,以至于我后来上大学后还特地去查过那曲插曲,名唤《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荆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的刻薄与狡诈人所皆知,一双三角眼总是在算计,可是,当我读到原著王熙凤死去的时候吧,我还是会记忆犹新,不禁流下眼泪——这么一个狡诈贪婪且好强自傲的王熙凤,再怎么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最后下场是这么一个了吧,王熙凤从刚刚出场接见林黛玉时候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这么一个伶俐人儿,到最后不过是个二十来岁被衙役暴尸荒野甚至可能被野狗所食的人。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令人垂泪。王熙凤这么一个人,她在无人的黄泉路上会不会偷偷垂泪,在登上望乡台时候是否会恼恨难过,想念孤苦女儿?

都说和珅曾经特别喜爱过《红楼梦》,他的最后下场却无比接近王熙凤,纵使曾经位列王侯,最后不过破席一卷罢了,不知道他在看《红楼梦》的时候,是不是在里面看到了自己,当他在牢里的时候,会不会想起王熙凤。

让我记忆犹新的,其实就是这么一种来自时代和命运的无力感,正所谓古来楼台今何在?应皆为一钵黄土罢了。《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当中最耐人寻味的,王熙凤这个人虽然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却有血有肉,能让人为之流泪——说到底,她一个人再怎么曾经辉煌,再怎样曾经自傲刚强且伶俐狠毒,到最后关在寒冷肮脏的大牢里面,连一杯热水都求而不得,挨到最后无人记得,一身病痛且女儿无人托庇,死后暴尸荒野,真可谓死不瞑目,令我感慨万千。


最痛惜之死莫过于关羽之死,罪莫大焉?

纵观整个三国,可以说是权臣计谋、人物之多、规模之大。在四大名著中都属于首位,它是对整个当时政局的一场改变,它深刻的阐述了「三分天下,晋归一」整个历史时期的事。从当时各自统治者而言,其麾下的任何一个将领的牺牲,对其都是不利的,如吴国的周瑜、吕蒙。魏国的曹真、夏侯渊、典韦等。蜀国的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但是既然是血雨腥风的拼杀,那就必然会有死伤。这就是战争的代价,谁也不能阻挡。

我看了,三国演义的影视剧,觉得其中大量的篇幅都是前期介绍曹操怎样一步步以弱胜强,大败袁术,逐步强大,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一方。

刘备从一无所有,食不果腹。每日只能到街市买履,惶惶度日。从桃园三结义在到三顾茅庐,后来又夺取西川,建立大本营。对战曹操等。可谓十年磨一剑。

还有就是孙权,从父兄手中接过东吴,兵权为他人所掌,有其名,无其实。锦州为刘备所借不还,还搭上了自己的亲妹妹孙尚香,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曹操刘备如虎狼,也只能是边打边和。太过窝囊。

所以看过三国的人,应该对前面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而后面的却知之甚少。我觉得转折点就是关羽之死。

他的死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并且跟蜀汉最终的灭亡有著直接联系,并且导致诸葛亮和刘备兴复汉朝江山的梦想就此破灭,应该说关羽是罪魁祸首。

关羽出兵北伐,孤军深入至全军覆没,最终被俘身死。从219年7月水淹七军到10月兵败身死,短短数月,从大胜在到大败,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正是由于他性情使然,傲世妒才、武断独行,有勇无谋(在哪个处处权谋与计策交锋的年代,他却触碰了最根本红线),最后身败名裂。

也断送了蜀国的前景,之后蜀国一路急转而下。张飞之死,刘备之死,数万大军之死无疑是蜀国最大的损失。后期蜀汉的将领出众者太少。虽有孔明大才,却无悍将。最终也独木难支,病危五丈原,后面就是司马懿扶持儿子建立晋朝。

值得庆幸的是,但是关羽这个人后来成为忠义的化身,比刘备还有名!


一直以来,都是喜欢聊轻松一点的话题。死亡,意味著生命的消亡,个体的流逝,这个问题好沉重。

其实,有生,就有死,「生」和「死」是生命的两个终端,都无法回避。

《红楼梦》里,林黛玉不是第一个凋零的,也不是最后一个零落的。可是,林黛玉的死,却成了万千红迷心中的最痛。

林黛玉的死亡场景,无论是《红楼梦》原著里描写的,还是87版电视剧里展现的,或者是越剧《红楼梦》等所呈现的,都是那么的令人不舍,那么的令人怜惜。

林黛玉的死亡,无疑是一个悲剧,是将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生命之花的凋零过程,用中国画的手法展现到读者、观众眼前的一个悲剧。

林黛玉的死亡也是一种美,一种悲剧美,一种充满争议的戏剧表演美。

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充满了争议。

争议如下:

1、《红楼梦》原著里所描写的方式

林黛玉得知了金玉良缘已成定局的消息后,不再爱惜自己,肆意糟践自己的身体,终于「魂归离恨天」。临去之前,烧毁了贾宝玉所赠、她所题的旧帕。

贾宝玉迷糊了,可是,林黛玉不知道啊。林黛玉临终遗言是要回归故里苏州,对贾宝玉是抱怨的,口里念的是:「宝玉,宝玉,你好——」

这最后的不完整的话,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像空间。是好「狠心」?好「无情」?好「冷酷」?

2、87版电视剧的方式

贾府是以武功立足朝堂的,海疆不太平,贾府的成年男人都要为国出力,贾宝玉也不例外。

贾宝玉卷入了战争当中,身处危险之境。林黛玉日夜思念,乃至成疾。再加上贾母生病,王夫人等人的冷迫害,薛宝钗等人的无情。这个时候,是真正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并且没有了贾宝玉和贾母的庇佑。

这种情况下,林黛玉最终病亡。

3、判词所暗示的死亡方式

《红楼梦》第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是合在一起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玉带林中挂」,预示著林黛玉不是病死的,是爱情无望后,生无可恋,自己寻死的。她自己拿著一根丝带,走到树林里,吊死在树上了。

这种死亡方式,是最不能为笔者所接受的。林黛玉,那么唯美的一个女孩子,那么追求生活品质的一个女孩子,怎么可能接受自己成为舌头长长的吊死鬼的模样?

4、联诗暗示结局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中的诗句。

「寒塘渡鹤影」,是史湘云出句。「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所对。这一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

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很自然地,不少读者认为,林黛玉的结局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月亮凄清地挂在中天,林黛玉走进了荷塘里,她的生命自此消亡。

5、续书里的各种结局

读了红楼,口齿噙香,意犹未尽。于是,一部部红楼梦续书出现了。写红楼梦续书,不是今人的专利。早在清代,红楼梦问世后,就有人开始续写红楼梦了。

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部续书,脑洞大开,写林黛玉死而复活。不是本体的复活,是复活在了丫鬟小红的身上。复活后的林黛玉,救贾府于衰败之中,而且还神奇地振兴了贾府。

第3、4两种方式,赋予了林黛玉自主精神,我的生命我做主。虽然消极,却暗合了她的葬花词,尤其是第4中月下沉荷塘,「质本洁来还洁去」。


最悲情的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最搞笑之死:魏延「谁敢杀我」

最窝囊之死:夏侯杰长坂坡被吓死

最不值之死:张飞之死

最宿命之死:庞统箭死落凤坡

最可惜之死:曹冲英年早逝

最威武之死:典韦战死宛城

最自作之死:杨修炫才之死

最悲壮之死:甘宁坐树之死

最受伤之死:孙策周瑜之死

最报应之死:吕蒙被鬼催魂

最无辜之死:曹操床头小弟之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