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江评析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经典作品2010年04月13日 16:13新华网【大 中 小】【列印】 共有评论4条

时间:2007年12月13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日前应邀以《普利策新闻奖经典作品评析》为主题到新华网举行讲座,讲座展示了展江博士对普利策新闻奖以及美国传播机制的思考。现将其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以问答形式呈现出来,以期与网民共享。

一、普利策奖最大特色:环境守望和揭发丑闻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普利策奖。

答:美国新闻巨擘普利策(1847-1911)有句名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自他捐资设立的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颁奖以来,虽然其间经历了世界大战和「9·11」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的洗礼,环境守望和揭发丑闻的传统始终是这一美国最高新闻奖乃至美国主流新闻界的最大特色。

问:请介绍一下「普利策新闻奖」评奖机制。

答:关于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本人及普利策奖项本身已有诸多文献资料,本文不作赘述,而将重点放在该奖的评奖机制上。

普利策奖分两大类:新闻奖和艺术奖,共计21个奖项,其中新闻奖占14个,分别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奖(Public Service)、突发新闻报道奖(Breaking News Reporting)、调查性报道奖(Investigative Reporting)、解释性报道奖(Explanatory Reporting)、地方新闻报道奖(Local Reporting)、全国新闻报道奖(National Reporting)、国际新闻报道奖(International Reporting)、特稿写作奖(Feature Writing)、评论奖(Commentary)、文艺批评奖(Criticism)、社论写作奖(Editorial Writing)、社论性漫画奖(Editorial Cartooning)、突发新闻摄影奖(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和特写摄影奖(Feature Photography)。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奖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调整的,从而保持与时代同步。例如漫画奖是1922年设立的,摄影奖1942年设立,1968年又被分为现场新闻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包括最近几年,奖项仍在不断变化中:1998年,现场新闻报道奖(Spot News Reporting)改为突发新闻报道奖(Breaking News Reporting);2001年,现场新闻摄影奖(Spot News Photography)改为突发新闻摄影奖(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2007年,专题报道奖(Beat Reporting)改为地方报道奖(Local Reporting)。历年来普利策新闻奖的详细演变情况见附图。另外,伴随著计算机修改照片技术的发展,普利策奖委员会于1995年规定:「任何内容经过处理或改动的作品,除了惯常的报纸裁剪和编辑之外,将不予接受」 。

二、独立性与公正性,奠定普利策奖权威地位

问:现行14个新闻奖项的界定和要求是什么?

答:1、报社通过运用其新闻资源和新闻报道(包括社论、漫画、摄影图片和在线资源等)所提供的值得称赞的杰出的公共服务。

2、杰出的突发性新闻的当地报道。

3、由个人或团体创作的杰出的调查性报道,单篇的或系列的。

4、杰出的解释性报道,要求能够阐明一个有意义的且复杂的主题,能够展示出对主题的上佳把握,文笔流畅、表达清楚。

5、杰出的地方新闻报道,要求能够阐明有意义的论题。

6、杰出的全国性事务报道。

7、杰出的国际事务报道。

8、杰出的特稿写作,要求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创新性。

9、杰出的评论文章。

10、杰出的文艺批评文章。

11、杰出的社论写作,要求风格清晰、道德感强、推理合理以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能够影响舆论。

12、杰出的漫画或一年中发表的漫画选辑,要求有创意、有社论效力、绘画水平高且形象生动。

13、杰出的突发性新闻摄影,黑白的或彩色的,单张或多张,组照或像集。

14、杰出的特写摄影,黑白的或彩色的,单张或多张,组照或像集。

普利策新闻奖的参评对象是每日、每周出版或者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国报纸 。这里的「美国」,还包括1898年至1946年独立前的菲律宾和波多黎各这样的美国自治领地。由于通讯社在传统上是报界的合作组织,其新闻稿又通过报纸发表,因此也有资格参评和获奖 。报名形式可以个人自荐也可以由新闻机构选送。每条新闻报名费50美元 。获奖者可以是个人、团体或报社的全体职员。在每年的新闻奖评选中,允许某个奖项空缺,例如2004年(第88届)的「特稿写作奖」。「为公众利益服务奖」通常奖励的是一张报纸,而非个人,尽管个人的名字可能会在评奖辞中提及。另外,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会对具有特殊价值的作品或个人授予特别奖品或表彰,但这种情况是非常稀少的。

普利策奖实行两级评审制。初评委员会共有102名评委,分成20个独立评审团对各单项奖进行评审,每个类别的评审团由5~7名评委组成(1964~1999年间为5名),其中新闻奖共有77名评委。每年三月,来自全美各地的77名评委(有编辑、出版家、作家、教育家等)会聚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参评的新闻作品进行审评。三天后,他们要筛选出各类别的3个提名作品,并向终评委员会也就是普利策奖委员会提交报告。普利策奖委员会于每年四月聚首,经过两天密集会议讨论,评出最终奖项得主。

依照普利策遗嘱成立的「普利策奖委员会」(The Pulitzer Prize Board) 具有调换作品奖项、更换和撤销获奖人的权力,但前提是这样做有益于公共利益。例如本届「调查性报道奖」得主《伯明翰新闻报》(Birmingham News)就是被该委员会从「为公众利益服务奖」调换过来的。该委员会最初由13人组成,从1990年起增为18人,成员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其他高校及报界,其中哥大校长是委员会的当然成员。起初,委员会成员的任期没有限制;1954年限为3届,每届4年;1979年又将每届任期减至3年。据悉,「在美国新闻界最高的地位莫过于担任普利策奖委员会的委员了」 。历任委员中最著名的当属后来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

普利策奖的评委会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每年在对奖项开始评选之前,都会对评委名单进行审核,审核工作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行。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任何人的领导。委员会的成员中,有一多半来自学术界,且本身和评奖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样一种评选机制,决定了这个奖同纯粹由媒体自行评选的新闻奖有著根本的区别 。也正是「学院奖」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奠定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权威地位。

三、颁奖仪式谢绝在电视播放

问:普利策奖的评选程序是什么样的?

答:1、参与竞逐者将其作品提交单项奖评委会。

2、 评委会将提名名单交给普利策奖委员会的秘密小组委员会审议。

3、 小组委员会向全体委员会提出获奖者名单。

4、 全体委员会向哥大校长「推荐」最终获奖者(由于委员会大权在握,向校长「推荐」只是客套话而已)。

5、 校长公布获奖者名单。

相对于国际上的其他大奖而言,普利策奖是朴实而低调的,无论是奖金还是颁奖仪式。目前,普利策奖的单项奖金为10,000美元,而公众服务奖获得的是一枚金质奖章。然而在大多数获奖者看来,现金奖励是次要的,由此获得的价值肯定和声望才是最为重要的。颁奖仪式会于每年的4月在哥大洛氏图书馆(Low Library)的圆形大厅举行,获奖者在简约而温馨的午宴上从哥大校长手中接过奖品就算是完成了仪式。到场的也只是获奖者家属、同事及评委会成员和新闻学院的教员。普利策奖委员会谢绝将此项活动在电视上播放 。

附:现任普利策奖委员会委员(更新时间:2007年4月16日)

李·C·博林杰(Lee C. Bollinger),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丹尼尔·艾伦(Danielle Allen),芝加哥大学古典与政治科学系、社会思潮委员会教授

吉姆·阿莫斯(Jim Amoss),新奥尔良《花絮时报》(Times-Picayune)主编

阿曼达·贝内特(Amanda Bennett),执行主编/布隆伯格新闻社

琼·伯德(Joann Byrd),《西雅图消息邮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前社论版主编

凯思琳·卡罗尔(Kathleen Carroll),美联社执行主编和资深副社长

托马斯·L·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

唐纳德·E·格雷厄姆(Donald E. Graham),《华盛顿邮报》董事长

安德斯·吉伦哈尔(Anders Gyllenhaal),《迈阿密先驱报》(The Miami Herald)执行主编

杰伊·T·哈里斯(Jay T. Harris),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沃利斯·安南伯格讲习教授

戴维·M·肯尼迪(David M. Kennedy),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

尼古拉斯·莱曼(Nicholas Lemann),哥伦比亚大学新闻院长

安·玛丽·利平斯基(Ann Marie Lipinski),《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高级副社长、主编

格雷戈里·L·穆尔(Gregory L. Moore),《丹佛邮报》(The Denver Post)主编

理查德·奥珀尔(Richard Oppel),《奥斯汀美国政治家报》主编(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迈克·普赖德(Mike Pride),新汉布希尔州《康科德箴言报》(Concord Monitor) 主编

保罗·塔什(Paul Tash),《圣彼得斯堡时报》(St. Petersburg Times)主编、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

西格·吉斯勒(Sig Gissler),普利策奖委员会行政官,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四、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女性撑起半边天

问: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有何特点?

答:可以说是女性撑起半边天。

「好莱坞有奥斯卡,百老汇有托尼,而在新闻界(特指纸质媒体),每年四月有普利策。」 在本届的14个新闻奖项中,值得注意的是延用了16年(1991~2006)的「独家报道奖」(Beat Reporting)改为「地方报道奖」(Local Reporting)。最大的赢家当属《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一家独中两元:「为公众利益服务奖」(Public Service)和「国际报道奖」(International Reporting)。

从报道题材来看,负面新闻仍是主角,其实这也是历届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现象正印证了美国新闻界的「乌鸦文化」。还应注意到的是,今年的榜单中找不到伊拉克的影子,显然其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已经下降。获得文艺批评奖(Criticism)的《洛杉矶周报》(LA Weekly)是首次荣膺普利策奖的媒体,算是本届杀出的黑马。按照普利策奖的的评奖机制,获奖者可以是个人、团体或报社的全体职员。因此本届有两个奖项是授予报社编辑部的,分别是由《俄勒冈人报》(The Oregonian)和《华尔街日报》获得的「突发新闻报道奖」(Breaking News Reporting)和「国际报道奖」。另外,「为公众利益服务奖」通常奖励的是一张报纸,而非个人,尽管个人的名字可能会在表彰中提及,正如今年该奖项授予了《华尔街日报》。摘得「社论性漫画奖」(Editorial Cartooning)的沃尔特·汉德斯曼(Walt Handelsman)已是第二次戴上普利策的桂冠,这次受到表彰的除了传统的漫画外还有他制作的滑稽的动画片,而且,这也是普利策奖委员会首次允许非定格画面类的网路图像(non-still Web images)参评。在本届榜单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5位获奖个人中,女性占据了7个名额,名副其实撑起了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半边天。

附:2007年普利策奖新闻奖项分析

附表:7名获奖女性简介

五、《华尔街日报》改变了人们的成见

问:对《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新闻奖如何评价?

答:在新闻奖中,「为公众利益服务奖」是普利策当年最为看重的奖项,其奖励形式也与众不同。其他13个奖的获得者除证书外还会得到10,000美元奖金,而该奖获得的是一枚金质奖章。现行的对该奖的定义是:「报社通过运用其新闻资源和新闻报道(包括社论、漫画、摄影图片和在线资源等)所提供的值得称赞的杰出的公共服务」 。今年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将此奖授予《华尔街日报》的理由是「它对企业高管的股票期权回溯操作进行了富于创造力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促成了政府调查、高管罢黜和美国企业界全面整顿的结果。」这也是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Co. Inc.)主办的《华尔街日报》首次赢得此项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会还对27岁的查尔斯·福里尔(Charles Forelle)、40岁的詹姆斯·班德勒(James Bandler)、48岁的马克·麦尔蒙特(Mark Maremont)和53岁的斯蒂夫·斯戴克罗(Steve Stecklow)所做的详尽的调查工作给予了表彰。他们对从联合健康公司(United Health Group Inc.)到苹果公司(Apple Inc.)的股票期权日期回溯行为进行了追查,所采写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促使联邦政府对140多家公司的相关行为展开了调查。因此事离职的企业高管超过70人,还有10名前任高管因期权回溯丑闻在联邦或州面临刑事起诉 。

毋庸置疑,作为一家专业的财经类媒体,《华尔街日报》的作为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此类媒体的成见,同时也在全球同行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因为无论从「应然」还是「实然」层面,财经类媒体似乎都难与财团或其它商业机构脱离干系;另一方面,公众一般认为只有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之类综合性的大报才能真正做到客观中立,担当起监督财阀的责任。而《华尔街日报》却用实践表明,财经类媒体同样可以铁面无私的监督商业和金融业。诚如其报社编辑主任保罗·斯蒂格(Paul Steiger)在致同仁的备忘录中写道的:我们的最高使命就是揭露商界的弊病以便社会对症下药;对股票期权日期回溯这一企业沉疴的披露就是一个典型的写照 。期望其他财经类媒体也能以此为勉。

六、普利策奖新关注点:小人物和地方新闻

问:能否介绍一下因关注环境问题而获奖的《洛杉矶时报》?

答:另一个因关注环境问题而获奖的是《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获奖者是两名文字记者肯尼思·R·韦斯(Kenneth R. Weiss)、乌莎·李·麦克法灵(Usha Lee McFarling)和一名摄影记者里克·鲁米斯(Rick Loomis)。他们所关注的是世界上遭遇不幸的海洋,通过五篇系列报道并配以生动逼真的图片向人们描述了海洋所面临的危机。在读者乃至官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五篇报道的主题分别是:1、动植物至关重要的栖息地正在沦为不断变化的海洋物质组成的牺牲品;2、有毒藻类和菌类正在毒害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及其他生命;3、红潮不断繁殖且恶化,而海风又将它们的毒素带到岸上;4、海上漂流的塑料碎片对野生动植物造成致命危害;5、正在变酸的海水威胁鱼类、珊瑚及其他海洋生命。

问:今年的普利策奖为何把独家报道奖换成了地方报道奖?

答:本届的奖项设置有所变动,即独家报道奖换成了地方报道奖。这一变化的背后其实有著深刻的内涵。普利策奖委员会表示,此举是为了奖励那些关注普通个体和地方新闻的报道,也借此鼓励地方以及较小媒体的报道热情,促进它们的发展。的确,国内外大事是需要关注的,但更多的读者想要了解的是身边事、社区事,想要知晓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个体的故事。事实上,这样的报道更能体现报纸的服务性,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地方报道尤其是社区报道将成为报纸的生命线。《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记者戴比·森珀(Debbie Cenziper)凭借对迈阿密住房供给机构内部的浪费、偏袒和失察的报道摘得本奖。

问:今年的普利策奖是如何关注小人物的?

答:其实在本届榜单中,有四个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个体。获得突发性新闻报道奖的《俄勒冈人报》(The Oregonian)关注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命运。詹姆斯·金(James Kim)一家四口外出过感恩节,返程路上突遇暴风雪被困俄勒冈山脉。母亲(Kati Kim)用乳汁挽救两个年幼的女儿(一名4岁,一名7个月),三人在被困九天后获救。而艰难跋涉十多公里求助的父亲却因饥寒交迫终遭不幸。《俄勒冈人报》连续关注此事件达20天,发表了9篇相关报道--《一个家庭消失了》、《营救人员找到母亲和孩子》、《线索推进搜寻》、《希望破灭 悲痛开始》、《詹姆斯·金可能于尸体被发现的两天前遇难》、《警察与时间和恶劣天气赛跑》、《土地管理局大门敞开》、《混乱妨碍了搜救》以及《手机顶端没有被注意》。

获得特稿写作奖(Feature Writing)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关注的是一位穆斯林移民在美国如何协调穆斯林传统与美国生活并努力保护其信仰的故事。女记者安德利亚·埃利奥特(Andrea Elliott)通过研究和谈话、劝服和坚持,取得了一份详尽的、切合实际的调查材料,用三部分系列报道为读者揭示了「9·11」以后美国穆斯林移民的生活。

突发性新闻摄影奖(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授予了美联社记者奥戴德·巴利尔蒂(Oded Balilty),他将镜头对准的是一位普通的犹太妇女,图片讲述了这名妇女因反对拆除约旦河西岸非法犹太定居点而只身对抗以色列安全部队的故事,展现了撤除非法犹太定居点时的冲突与情感。

另一项摄影奖即特写摄影奖(Feature Photography)授予了《萨克拉门托蜜蜂报》(Sacramento Bee),该报女记者勒妮·C·拜尔(Rene C. Byer)用镜头讲述了一位单身母亲如何用自己的爱、坚韧和耐心鼓励儿子对抗癌症的感人故事,题目为《儿子,活下去!》。

附表:本届获奖报社累计获普利策奖项数

七、该如何看待美国媒体?

问:我们该如何看待美国媒体?

实事求是、一以贯之地看美国媒体。与之相反,则是忽而天花乱坠,忽而视之洪水。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美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关注程度日见提高,相关研究对国内新闻改革的促进也是有目共睹。另一方面,由于中美新闻文化乃至中美一般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国人对这个我们最为关注、研究投入最大的外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对象的理解却最难以达成共识,时常将其可取的资源视为糟粕,将有识之士反复批评和批判的东西奉为圭臬。每每出现中美两国间摩擦时,美国媒介往往一次次重新成为声讨目标。事过境迁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新闻传播界和学界应当反思一下自己的认知心态和研究方法,并且负责任地运用自己手中的话语权。

英国新闻界有句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评论是自由的」。尊重客观存在的、与我们的好恶基本无关、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应当成为我们的出发点。

这就要求我们从美国文化、民族性和独特的新闻理念(价值观)、新闻体制和新闻运作方式等方面及其互动入手,研究美国媒体。

问:美国主流媒介最突出的职业特色是什么?

就美国主流媒介的新闻运作自身而言,其最大职业特色是奉行所谓报道与意见分离(具体表现为版面分离和文体分离)的原则,新闻部门与评论部门分立。美国新闻界认为,新闻是属于公众的公共财富,新闻栏只提供事实,不掺杂媒介的私家观点;报社和公众意见则可通过社论版和社论版对页加以表达。

而在新闻报道领域,其所谓的主导原则是「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的客观性(objectivity)。客观性在美国不但成为一种新闻主导原则,而且衍生出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1)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2)以五个W报道;(3)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4)引述当事人的话;(5)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6)不采取立场;(7)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问:美国的新闻业有哪些突出的问题?

答:有识之士发现:广告对媒介的支持是「一种复杂的恩赐」,由于媒介有了赢利目标,因此呈现出两个特点:

(1)受「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支配,媒介有媚俗取宠倾向,以追求受众群的最大化,争夺广告份额。由于制度的相对完善,经济的普遍富足,普通美国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快乐」,其大众文化的庸俗肤浅也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的评论:新闻界有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存在著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2)媒介集中趋势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媒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1990年代的媒介购并战和超大媒介复合体的形成令人触目惊心,公司文化不断侵蚀新闻文化,以致有损害新闻事业传统信条的危险;

此外,国内报道的相对客观公正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表现在国际报道上,「这就是新闻——全是坏消息」的负面报道模式往往不受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和本民族文化卫道者的欢迎,以至于成为一个容易引起国际争议和文化冲突的报道领域。笃信美国制度的「乐观主义」和好为人师往往被理解为傲慢与蛮横。

问:美国媒体遵循和反映的基本价值观?

答:美国新闻界遵守和在新闻报道中反映的基本价值观,即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所总结的:(1)民族优越感(ethnocentrism)、(2)利他主义的民主(altruistic democracy)、(3)负责任的资本主义(responsible capitalism)、(4)小城镇的田园风格(small-town pastoralism)、(5)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6)温和主义(moderatism)、(7)秩序(order)、(8)领导地位(leadership)。

同时应当看到的是美国学者多次调查的如下发现:美国新闻界的上层人物远较其他各界的上层人物更富于「自由派」色彩,「不算十分激进,却一向是中间偏左的。」

问:请评述美国媒介商业化程度。

答:美国传媒的商业化程度堪称全球第一,两者的依存关系恐怕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昭显。这常常成为自命高雅的欧洲人嘲讽的话柄。英国广播公司(BBC)首任总裁约翰·里思(John Reith, 1889—1971)曾说:「我想知道你们这些美国人,怎么能既信奉上帝又礼拜财神,而并行不悖。」

八、媒体的「双重性格」与客观性

问:如何理解「新闻事业是双重性格的事业」

传播学家施拉姆的完整表述是:「新闻事业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事业。站在为公众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众传播是一个学校,但是,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目的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企业。任何传播媒介的负责人,受这种双重性格的影响,一方面要尽「校长」之职,另一方面要尽经理之职,这两种职务有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今天,随著媒介的大型化和跨媒介、跨行业和跨国竞争的加剧,商业伦理和公司文化与传统新闻文化的冲突时有所见。

问:媒体客观性一直存在争议,您如何看?

根据客观性法则,「年轻记者一开始就被教导要寻找事实,报道事实,不得为了自己的私利或其他个人与团体的利益而歪曲新闻,要把这当作一个信条去遵守……今天要是有哪个报纸发行人或广播电视台老板试图命令其职员按照他的『政治』倾向去报道新闻,简直不可想像。」

尽管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中外人士认为,客观性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和难于实现的神话,但是它的确有助于形成一种健康的新闻伦理和独特的新闻精神。在经历了与1960年代反文化(counter-culture)浪潮中鼓吹性新闻学(advocacy journalism)、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敌对新闻学(adversarial journalism)等新闻思潮的对抗之后,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作为优者幸存了下来,并且与在1920年代兴起的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ing)和发端于20世纪初、中兴于1960年代的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成为当今美国主流新闻报道样式。

1990年代兴起的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最近已走下坡路,而客观性似乎仍然是「不死的神」。

问:客观性是否能以「用事实说话」来代替?

答:客观性≠「用事实说话」。

近年来,国内新闻界和学界对客观性和客观报道魅力的兴趣日见增长。但是一些人往往认为,客观报道就是让事实说话(这没有错,但仅仅是第一步),因此只要把观点藏起来,而通过精心选择的有利事实来间接表达意见。这种观点与客观性的本意相去甚远,可谓南辕北辙,它仍然属于宣传手法而不是现代新闻报道手法,因为客观性的本质在于:(1)公开性:受专业主义的熏陶,新闻工作者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2)超然性: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平衡地给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双方或多方的信息,而不是一面之词,「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而平衡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