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与甄士隐是一对人间冤孽,是旧时代底层文人扑腾挣扎的代表。甄为乡绅士族,见同类落魄而惺惺相惜,与贾聊京都权贵,助贾金银衣物,还介绍族群阶梯,那是付与了真情,寄托了厚望,不仅仅是期盼贾成达官显贵,更进一层是代甄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仅仅是怜惜贾之雄才大略不能显,更因为时政迫切需要贾作为底层代表发声。有人会说,甄瞎了眼,将一头饿狼塞入了封建官僚队伍。可我要说,这或许就是作者精心的安排。甄士隐这个姓名的谐音可能是真死眼,而非真事隐,贾雨村这个姓名的谐音可能是贾语诚,而非是贾语村言。在未当官作宰时身份卑微却豪言壮语者,在向封建等级攀附爬窜中,很快舍弃了初心,渐渐入了封建官僚的染缸,在巨大的不成文却约定俗成的陈规陋习中,逐步转身,成为他当初所在阶级的对立面,且更显凶残狡诈,令人发指。这里面的必然性已经从贾在封建官场起伏中可见一斑,而不能紧盯著甄未能慧眼识珠,将处在封建王朝选人用人末端的甄视作祸源,将贾视作祸根。《红楼梦》让贾一路漂泊浮沉,在宦海中纵横捭阖,甚至对昔日的恩人贾府火上浇油抄家抓人,对甄士隐本人恩将仇报放火杀人(未遂),直至在迷津渡「偶遇」,这对冤孽至此久别重逢,才上了「彼岸」,踏上归途。

有的人相逢一笑,以初心相对,成莫逆之交;有的人相逢一笑,却恩怨情仇绵绵不绝,剪不断,理还乱,再次相逢一笑泯恩仇者少,至死不相往来者多,视之为寇雠带进棺材板不算还流传不绝者亦不可胜计。

谁道缘份纷扰?未亡人全知晓。观江湖,怎计日月爱恨,谁多谁少?看古今,孰料多少是非,可大可小?


甄士隐能资助贾雨村,有多方面的因素:

1、地理条件,姑苏城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人称「葫芦庙」。贾雨村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庙旁住著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裕,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两人居处毗邻,打照面的机会就多了,便能相熟起来。

2、贾雨村有真才实学,甄士隐对其文人相惜之感。甄士隐既为乡宦,又家有财富,京中亦有人脉,说明他是个文人,而且来自祖上有些基础书香之家。贾雨村原系湖州人士,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尽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且文采抱负不浅,另有文中借甄家丫鬟之口说出甄士隐对贾雨村的评价:「并非久困之人,每每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什么机会。」两人同是文人世家出身,甄士隐欣赏贾雨村才华抱负,早有资助之意,只是怕唐突了其文人清高之节,不好主动,待到中秋之夜两人共饮,贾雨村酒后感叹空抱才学,神京路远,行李路费一概无措,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得到时,甄士隐才机会对其资助,当即命人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甚至第二天酒醒之后仍第一时间想为其写几份推荐信带到京都以便其有个寄宿提携之地,只是贾雨村早已出发,并没有机会得到这额外的恩惠。

3、甄士隐富有家资、人脉,且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且古道热肠,有接济遇困之善心良德。

只是甄士隐之善举,并未得贾雨村之德报,贾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甚至当夜五更便不辞而别:甄士隐识人不清,致使爱女刚出狼窝又入虎穴,著实令人叹息。


贾雨村在落魄时并未显现出他日后得势时的丑恶嘴脸,之所以能得到甄士隐的赏识和资助,其一是因为甄士隐也是一个读书人出身,对于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天生就有著强烈的同情心。其二,是因为落魄的贾雨村在甄士隐面前露出了对辉煌腾达的渴望和抱负,并且用二首诗一联句让甄士隐觉得他非池中之物,于是甄士隐才会慷慨解囊。

事实上,像贾雨村这种人,且不管结局如何,在任何时代里都会是能得势的人。跟「人至贱则无敌」有异曲同工之意。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放弃一切,很难不成功,虽然结局未必好。但是起码目标是能达成的。贾雨村在与甄士隐交往的过程中,一直在扮演一个甄士隐所喜欢的一个才华横溢却十分落魄的书生角色。

别是下面这首诗让甄士隐大为惊叹,直言贾雨村飞黄腾达征兆已见: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诗说实话,我个人认为真心不怎么样。但是最后一句的气魄出来了,甄士隐由于自己生性淡薄,见得如此有志向有魄力的诗句自然是十分欣赏。再加上贾雨村此刻境地十分窘迫,很容易就让人感觉贾雨村是个被穷困耽误了的大才。

而精明的贾雨村趁著这个时机适时的道出了自己需求,不但表明自己的「时尚」经济学问高深,只是苦于没有路费考取功名而已。甄士隐一听,立刻就为贾雨村准备好了盘缠。足足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这可是寻常百姓家两到三年的生活费啊。

由此可见甄士隐也的确是一个慷慨好义之人,但是的确眼光不怎么样,他只听闻的贾雨村吟了一句「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前人」的诗就觉得他抱负不浅,可见他的为人也是比较单纯迂腐,否则后来也不会落的家破人亡还被岳父欺负。

但这也是贾雨村的时运来临,否则作者也难以演说下去这篇鸿篇巨制《红楼梦》。


志向和才气。一首「人逢三五便团圆,手把青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便使英才相惜,故萌生伯乐识千里马之慨也!


无论有多么落魄。贾雨村在行止之间一定能表现出来,不凡的见识,渊博的学识。还有读书人的风度。 甄士隐善良、爱才、惜才,不忍心有识之士埋没。


诗一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