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此题又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谢谢!

一般情况,要造就诗人和诗作,生态环境与氛围是重要因素,还有与个人性格,修为,思想,情感与志向的生成经历,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每个诗人、作品的风格迥异,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唐代大诗人张九龄,是汉朝贤相张良的后裔,是世代忠直贤臣之后,也是唐开元盛世最后一个贤相,他出生宦门而入相,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政治家之一。开元盛世的形成,他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在他晚年时,有个诗人晁说之,在《打球图》中慨叹道:「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说的是唐明皇曾与杨妃姊妹,秦国、韩国、号国夫人,筵宴嘻戏,遭到张九龄的直谏,帝改容谢之后,有所收敛。可是,在另一个直臣韩休死后,九龄年老乞休,明皇再无忌惮,以致放肆游乐误国。晁说之那日见明皇打球很晚才回,其伤再无直谏之能臣,而出此叹息。可见张九龄深受当时国人爱戴的程度了。

这样一个贤能之士,成为诗人,由于职场的事无巨细、日理万机,自然会在写作中,依照统观全局的目光,形成练达、严谨的格局,和质朴、细腻的文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张九龄留给后人的经典诗作很多,尤其擅长五言。今谨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望月名篇《望月怀远》为例,说说他的五言特色——

这是是张九龄的一篇五律(原作略)。我们就从诗中的「海上」「竟夕」,可见这首诗意境时空之开阔;「天涯共此时」更把这样的时空充实得满满当当的。一连串动词「怨」、「起」、「灭烛」、「披衣」、「梦」等细致情节,加上情绪的变化描述,将枯燥空寂的相思,写得热情流溢,感人肺腑,牵动著读者情绪,控制著情人的泪点……特别是结尾两句,今可译为:捧一掬明月的清晖,赠与远方的亲人,梦等著团圆的佳期……这也给了人们以真挚亲切的感动,让亲人不得不热泪盈眶。再说开头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更绝——看似很直白,明明是升,却用「生」,凭空添了许多生气,诗意盎然。诗情流露得朴素自然,总领全律,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言,这种形式,简洁明快,也是张九龄的诗体的一大特色。

他的豪门出身,忠良的思想传统,耿直的正气秉性,造就了他宽阔的情怀,练达、质朴、素雅、细腻的诗风格局。

而李白,据载,他系兴圣皇帝九世孙,也算是唐明皇的同辈族弟吧。五岁诵六甲,十五出诗赋。诗才奇特,才高八斗。一生也有报国忧民的情怀,但一生不屑与庸才俗才同度独木桥,他也曾经,为争取施展自己的才华,济世报国而奔走,在归隐与救世两个自相矛盾的目标中探访求索;好道喜侠,结交广泛,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与诗材;在多重心态与个性的作用下,形成放纵不羁的人格,从而攀上浪漫主义的文学高峰,成为唐代至今,诗才、文彩无人能及的歌行体和七绝的鼻祖。

他留有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送友人入蜀》等无数的经典诗歌……多少诗句,历代传唱,经久不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鹤楼中吹短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他们的诗都是后人的模版。各有千秋,无必要强分伯仲,计较长短。

写到这里,我回忆起自己,一生读背最多、感触最深的,还是我们的开国元首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无论从革命的现实主义,还是从革命的浪漫主义来看,一个与天地人战斗不息,戎马一生的领袖,何止是日理万机。可是他的写作,他的学习,他的才思,他的文采,他的智慧、战策、著作的运筹帷幄,何尝逊色过哪一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他的目光,他的胸襟,他的情怀,他的的气魄,哪一国元首、文学大师,能跟他相提并论?没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高瞻远瞩,他哪能掐准三座大山的死期?没有「金猴奋起千钧棒」的自信,哪有「玉宇澄清万里埃」的东方之林的崛起?没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无私奉献精神,哪有万国「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没有「把汝裁为三节」的大破大立,哪有当今一带一路的「环球同此凉热」?

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即兴原创,网路图片。)


中国传统诗歌在写法上有著特别的手法:一是借景抒情,二是咏物言志。因为这两种手法在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时,不是直接的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景物和某种物件来表达心志。

今天所要欣赏的是后一种「咏物言志」的诗歌。

首先我们先举一个典型的咏物言志诗歌的例子,让大家熟悉一下。

王安石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郑板桥 《竹石》

咬住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凤!

这两首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从诗歌内容里,我们发现咏物言志的诗歌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梅花,洁白如雪,竹石。则根深破岩。

(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梅花,独自怒放,竹石,则坚劲如钢。

(3)结合本相,想像奇特——梅花,如雪送暗香,竹石,牙咬才坚劲。

(4)手法多样,感受颇深——两首诗都有用人性化来象征的手法,咏物言志,寄情于物,形象感人。

盛唐时期的张九龄(678年—740年),是写咏物诗的高手,他的《感遇》组诗就有好几首堪称是咏物诗歌的顶尖作品。我们可以找出几首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现在赏析的是《感遇》组诗的第一首。

翻译一下: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这便是最正宗的咏物诗,这里高洁的「兰」「桂」,也正是描写了作者自己高贵品质,和那种不轻易低头屈服的个性。全诗句句写兰桂,其实句句都在写人,通过兰桂的意象咏物言志,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代: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一下: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读著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是不著痕迹,不露主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大诗人李白(701年—762年),他比张九龄小二十三岁,两位诗人历史上并没有什么交往的记载,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一是都生活在盛唐的开元时代,二是都被朝廷贬出长安,心怀激愤,都有用咏物言志的诗来抒发情怀。

但李白的咏物诗歌,除了具有一般咏物诗的特色,更有自己艺术特色,特别是在「表意」方面与张九龄相去很远,也可以叫做「迥异」,而且是自成风格。

具体的有这样的两点:

一、李白咏物诗的所咏对象不但有眼前所见之物,而且还有想像之物,内容极其丰富。

从他的咏物诗中看,眼前所见之物有兰、松、木槿、月、猿、云、 胡桃等;想像之物有的是现实存在之物,但在吟咏时未必见到,比如宝剑,有些则是纯粹不存在而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有的东西,比如大鹏、凤鸟等。仅李白作品中的鸟类名称就有约60种左右,其中以凤鸟出现的频率最高。当然,这些意象在其咏物诗中更是集中的大量的出现。

而张九龄的咏物诗中的物,都是眼前的实物。所以浪漫主义的「表意」性,是和张九龄咏物诗歌的很大区别。

二,李白咏物笔法在歌行体诗中的运用。

什么是李白的「咏物笔法」?就是长期以来,李白在写咏物诗时,把单纯咏物从表达中摆脱出来,加重抒情色,而且在表意上与抒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几乎不可能再把咏物部分和抒情部分分离出来。这就是李白独有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咏物抒情诗体。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峨嵋山月歌》等。

《山鹧鸪词》

唐代: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岭南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这首诗没有用前半部分咏物,后半部分抒情的张九龄那种格式,而是一开始就让岭南的鹧鸪抒发不愿嫁到北方的哀怨,接著表明「南禽多被北禽欺」的愤懑,最后发誓「不能去」,自始至终都在叙述和抒情。

《白云歌送别刘十六归山》

唐代:李白

楚山秦山多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君今还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水上女萝衣白云,早卧早行君早起。

这首诗模仿一位南方女孩愿随夫君去楚山,渡湘水的情景。这样漂浮在云间的仙女一样的场景,也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像的出来。全诗在描写场景的同时,从头到尾都洋溢者女孩开心喜气的情景。


出身不同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生于官宦世家,

自幼系统接受儒家思教育,为官之道。唐史称他为贤相,诗人。为唯护唐玄宗开元统治,谒尽全力。

其诗委婉,含畜守儒家之规矩,获历代儒家诗人的赞许。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祖藉甘肃陇西,生于中亜细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父亲经商,家境富裕。李白五岁,随家迁入四川。幼年学习儒家经典,百家杂学,喜好击剑,二十二岁至二十五岁,留连于家乡的山水名胜,写下赞颂壮丽山河的诗篇。二十六岁李白离家远游,希望施展他的"济苍生」「安黎元(百姓)"的抱负。

不同的仕途

唐玄宗元年,张九齢任历官中书待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职。

李白,742年,他得朋友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李白蔑视权贵和酷爱由的精神,招来统治阶级的打击,不到三年被排挤出长安。三年的长安生活,便李白对统治阶级的腐朽有了初步的认识。

755年,安史之乱起,李白在宣城游历。756年,永王李璘以灭胡抗敌为号召,在江陵起兵,李白激于爱国热情,加入永王军队。李璘的哥哥肃宗李亨怕李磷力量壮大,派兵消灭了李磷,李白故受连累,758年流放夜郎(今贵洲桐梓县〉。

不同的胸怀。

张九龄,由于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束缚、追求功名、为官尽忠皇权和所处的官场环境。他的诗意境有限,胸不开阔,拘谨。他的诗有很高的造诣,流传于达官贵人,上流社会中。

李白在自已的诗中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不平凡的抱负。他很早就立下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犹宰相)的大志,决心要苍生、安黎元。他向额举贤授能的社会,希望有圣君贤相管理国家,实行开明的政治,以展自己的抱负。跟当时一般庸碌无为、鼠自寸光的封建知识分子比较,李白能有这种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很自负,常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沧溟水。,,,,,,。

李白的优秀诗篇以积极漫主义的作品为主,此外也许多现实主义的诗。他看到凶很骄奢的贪官,骄纵跋扈的达官显贵和趾高气扬的斗鸡之徒,他们杖势欺人,使人民恐惧不安,侧目而视。诗人用他锐利的笔锋,给予愤怒的抨击和无情的讽刺。在《古风二十四》里写到:大车扬飞尘,亭午暗仟佰。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十虹蚬,行人昏怵惕。世无洗耳翁,

(许由、尧让天下给他,他不受),谁知尧与跖。

李白到处漫游,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一些反映社会观实,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在巜丁都护歌》里,他含著眼泪,描写了人民悲惨的命远;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与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催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分丝不同

张九龄诗的分丝是历代的封建文人,尊孔的文人,有钱的文人,批判的学习他的文人。劳动人民没有。

李白是劳动人民喜爱的诗人。他的分丝是广大劳动人民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文人。他的诗家喻户哓,人人皆知。


谢谢邀请!

李白与张九龄同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特别是李白,更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然而,同为诗人,同为咏物言志诗,李白和张九龄却表意迥异,显现出很大的不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人在性格、经历、环境和所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而所致。

张九龄出生于仕宦世家,24岁进士及第。居官多年,曾是开元盛世的一代名相。他受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很深,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诗人。更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他虽然为官多年,但却在穷达进退中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和人格理想。他一方面,追求安邦治国的大业。另一方面,又力图持一种超越的态度,把做官和退隐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意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正是由于他这样一种进退自如的生活追求,使他在诗歌创作上,更多的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他的诗,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比兴为主,写的委婉蕴藉。例如被《唐诗三百首》列为第一首诗的《感遇》:「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里,他均以「香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在艺术上,他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可以说兼有「风」、「骚」的情韵,有的诗句,唱绝千古。

而李白,很可能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受过一定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但更多的是纵横家、道家的深刻影响。加之他豪迈不羁,自由散荡的性格,使他自然而然的继承发扬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作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成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情真率,想像奇绝,驰骋天外六合。他以豪迈的情怀,奔放的激情,唱颂奔腾咆哮的黄河;崎岖险阻的蜀道;「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瀑布。

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借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炽烈的感情,注入到所描绘的物象之中。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肆挥洒,描绘他生活的世界,借以抒发自己的志向、怀抱和胸中的郁郁不平。

李白的诗,以其意气豪迈,奔放雄奇,壮丽飘逸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鼓舞著人们,激励著人们。从而成为中国人民精神财富中最可珍贵的瑰宝。

文学艺术,贵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由于这样,在中国文化的大观园里,才有了各种艺术风格作品的争奇斗艳。


谢谢邀请!

提问: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何李白与张九龄表意迥异?

李白与张九龄两人皆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两人虽同为诗人,但 李白善于「乐府诗」,而张九龄擅长「五言诗」。他们的诗从古到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地被世人传颂,就这样流传了上千年,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无需看书闭上眼睛,摇著脑袋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也无需翻书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写在纸上。

那李白与张九龄两人的诗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诗中所表达的意思会完全不一样呢?

这就和他们经历的遭遇不同、环境影响心境的感受不同以及各自性格的特征不同有关系,所造就。正因为两人因外在因素的干扰下和内心情感复杂的转变中各成一派。

所以 张九龄的诗风秀丽清淡,素练质朴且细腻;李白的诗风气势磅礴,雄心壮志且豪情。以下是我摘录两大诗人各自诗的其中一首:

《望庐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在过去,纸媒体为主力军的时代,喜爱读杂志的人会发现,一份杂志上,总会留有主编的影子。

哪一天你感觉,杂志风格与往日有很大不同了,十有八九是换了主编。那是因为主编的个性,影响著他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杂志的主体风格。

一样道理,李白与张九龄两个人,同为领军时代的优秀诗人,以同样借物咏志的手法,抒发情怀,我们所感触到的,却是不一样的风格体现。前者浪漫洒脱,气势恢宏,后者温婉细腻,含蓄内敛。

李白好游历,几经排挤,虽居官场却是闲人一个,与山川美景常做伴儿,走遍了几乎大半个中国,性格中有豪放不羁的一面。所以造就了他的诗词有意境深远,豪情四溢,借物咏志,情可一泻千里之感。

而张九龄出生在一个,三代为官的家庭里,对官场之道,必有了解,特别是当他自己,位高权重的时候,更不可能放任自己的言行。所以他的诗词里,常常是含蓄多于激情四射,相比于李白的表达,是迥然不同了。

比如在他的那首「照镜见白发」里面,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特色。


其实同是咏物言志诗,不但李白和张九龄的不一样,李白和杜甫的,李白和白居易的,李白和刘禹锡的,等等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他们的诗风,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就不可能一样。

把李白和张九龄拿来对比,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盛唐诗人的缘故吧?

但是,盛唐气象这一共同点,是不可能导致诗人所写的诗是一种风格的。

张九龄官至宰相,一直是体制内的人物,他的心胸和格局,是相当的严谨和克制,表现出来的大气象,也是著眼天下,统揽大局的感觉。

而李白就不一样啦,一直是随性洒脱之人,他说表现的思想和格局,都是以个人的角度来展开的。

他表现的更加随意和洒脱,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不管不顾,这点上是张宰相比不了的,但是张宰相的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又是李白比不了的。

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而导致了唐诗的多彩和丰富,令我们古今之人为之如痴如醉。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韶州曲江(今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他善于选拔贤能,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同时又忠耿尽职,秉公守法,直言敢谏,从不徇私枉法,也不趋炎附势。他凭著才华与德行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雅,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沿袭下来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在五月七日因疾去世,终年62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望月怀远》是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思的名篇。此诗直抒胸臆,表达了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全诗浑然天成,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美,构思十分巧妙,读下来觉得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综观张九龄的这首诗,是经典的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回味无穷。虽然表达的情意有缠绵在其中,但却不见感伤,语言也是浑然天成,精彩绝伦。这种风格也影响了后面的王维、孟浩然等人。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千百年来也一直在被人引用。

据传,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因居住始兴,便为曲江人。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市)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在任时张九龄随母亲在韶州生活。当时的韶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是中原文化传入的通道。当地的灵秀风物和壮丽山河,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

张九龄在诗文中还透露出不少于家国间的抉择。在《官僚乡园故亲》一诗中,他赞美「自家来佐国,移孝入为忠」。他不满足于「积善家方庆」,焦急于「恩深国未酬」(《与弟游家园》),因而「壮图空不息,常恐发如丝」(《初发道中寄远》)。这种尽忠的精神实在亦使人钦佩,是子孙后世极大的财富。

李白的乐观,心胸宽广,与张九龄的家国情怀都渗透到自己的诗里,表达出来的感情当然就有所不同,能够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