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祝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这是太值得庆贺的事情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意味著:"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

在此之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华文明应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说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这次申遗成功意义重大,意味著它所代表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扩大。

(兴奋完毕,言归正传)

西湖文化遗产和良渚文化遗产,他们的区别太大,最主要的在于他们的文化内涵不同。

区分这两个文化遗产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世界遗产名录》的分类。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五类。

1.西湖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申遗成功是2011年6月24日。属于世界遗产里面的世界文化景观。国际上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可观赏性非常强。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传承发展至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自然山水、「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西湖龙井茶园,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

杭州西湖以「西湖十景」及诸多历史遗迹为代表,体现中国传统园艺、绘画、诗词文化元素,还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独特的景观审美传统,对13至20世纪东亚地区的园艺景观也有显著影响。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最多;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最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2.良渚文化遗产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古城遗址,而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于2019年7月6日(也就是今天)。也位于浙江杭州,它是属于世界遗产里面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直接在国际范围内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

可研究性非常强大,还有太多的神秘面纱等待我们揭开!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 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地区,迄今已发现各类遗址600余处。其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遗址中心为杭州西北部的瓶窑镇。

据考证良渚文化一方面是具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和手工业,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另一方面就是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木器。从墓葬看,良渚社会等级分化明显,贵族墓一般随葬大量的玉器,主要种类有琮、钺、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璜等,代表了不同的性别和职能分工。其中玉琮代表神权,钺代表王权,主要以玉器为载体的神徽图像在良渚文化范围内高度统一,反映了良渚先民具有统一的宗教信仰。

良渚古城和良渚墓葬的等级反映了良渚文化已进入古王国阶段,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良渚文化存在的时期,正是古埃及、苏美尔、哈帕拉等世界早期文明兴盛的年代。

综上所述,西湖文化遗产和良渚文化遗产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内涵的差异,也就是文化景观和古文化的差异,但是这些对中国在国际上的意义和价值是对等的!

就酱~个人愚见,欢迎批评指正!


西湖文化是杭州的地域文化,而良渚文化是通过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重要的古文化。西湖文化遗产和良渚文化遗产在文化内涵、地域范围、遗产类型、认定时间、表现特征等多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良渚文化丰富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遗存,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又为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提供了一个好的佐证和典范。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申遗成功,这是属于世界遗产里面的世界文化景观。国际上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她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大家知道,杭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浙江省省会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间天堂」、「文化之邦」、「丝绸之府」、「茶叶之都」、「鱼米之乡」享誉天下。杭州拥有8000年文明史、2226年建城史。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均处于杭州境内,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先后定都杭州,使杭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西湖文化是吴越、南宋、元明清等历代延续的杭州各种文化凝结而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

西湖文化有一条历史文脉相连,是吴越、南宋等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反映,是历代杭州人在杭州这块土地上的劳动创造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吴越、南宋等对杭州历史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年代留下来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特色文化,形成了西湖文化的特定内容和发展线索,也构成了西湖文化的特定概念。

西湖文化的内涵

西湖文化则是反映杭州这一特定地域在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精神的最好代表。这种文化体现出杭州浓浓的民俗风情,反映了历代杭州人积累下来的丰厚的物质和精神的积淀,而且这一特点在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中,又有了进步的发展,赋予杭州人文精神以新的内涵,推动著杭州城市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我们再来说说良渚遗址、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

良渚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区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的环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是其中心区域。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国家文物局曾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已近70年了,随著近20年一大批良渚文化墓葬、遗址的新发现,其文化面貌变得更加清晰。

良渚文化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中国文明起源阶段规模最大、文化水平最高的大遗址,是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该遗址在三方面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即原始地理环境和遗址保存的完整性、遗存的密集度,且这三方面在全世界都很罕见。良渚遗址区内包括宫殿、祭坛、墓地、城址、村落等各类遗存,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特定的社会形态。

从整体上看,良渚遗址是一个带有完整古国形态的大遗址,它已形成了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这种级差式的聚落结构,体现出了良渚遗址在全世界罕见的规模和品质,使其成为探讨东方文明起源的重要对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良渚文化的最大墓地一一平湖庄桥坟,位于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设想的东方大港乍浦港以北5公里的浙江平湖市东南部的林埭镇群丰村。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素有「金平湖」之称,非常适宜古代人们在此生息、繁衍,因此这里也给后人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良渚遗址所反映出来的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是中国文明传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开创了曾经盛极时的「良渚社会」,而且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极大的教育和启发意义。高超的器物制作水平。良渚文化以全世界最精美的玉器、石器所表征的礼制,连续作业之犁耕生产方式,大型工程营建,大规模社会生产组织系统,早期科学技术思想,以及丝织、黑陶、髹漆、木器等手工业或商业的萌生而著称,是中国文明的前奏,也是夏、商、周文明的主要构成因素,在学术界素有「文明曙光」之誉。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明)和精神文化(明)的精髓。

因良渚文化手工业也趋于专业化,故琢玉技艺尤为发达,玉器制作水平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球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整头。玉器中的琮、璧等更是独具特色,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良渚文化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成组使用的固定形器和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对后来中国社会意识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深远。

良渚文化中大规模农业和大型营建工程显示出当时社会剩余劳动空前增多,社会财富的非平均分配导致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并成为普遍现象,使显贵者阶层、准国家制度形成,露出了后来中国宗法政治之端倪。陶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称,其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种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良渚文化时期生产生活与人文特色

考古研究表明,从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农具看,良渚人已摆脱一铲一锹的耜耕而率先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说明其农业已率先进人使用畜力的时代。稻米作物生产也已相当发达,从而为当时社会的繁荣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良渚人还懂得养蚕和丝织。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时期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良渚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早期文明一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由从良渚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漆器、丝绸、钺、神秘神徽像,以及大规模的人工土台和墓葬来看,良渚文化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并在夏、商、周时代得以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论是西湖文化遗产还是良渚文化遗产,都是非常宝贵的,其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都是值得高兴的,但更重要的文化遗产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如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广大,这比文化遗产本身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我们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有些还没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代表世界唯一性的文化,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去传承和发展好,相反,现在申遗成功的民间技艺文化种类,如果我们没有传承保护好,我们怎么对得起古人呢?

对文化遗产而言,研究挖掘、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才是硬道理!


作为不同的文化遗产,二者的区别还是有许多的:

一、西湖是显性的,看的见摸得著的,良渚文化的浮出水面更多是借助于考古发现。

二、如果说西湖是文化的话,良渚更是文明,甚至在溯及华夏文明久远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西湖可观赏性强,良渚可研究性强。

四、西湖是杭州的符号,良渚是华夏文明符号之一。

五、西湖是连续的文化发展,良渚更像是玛雅文明一般断代。

六、西湖家喻户晓,良渚仍有许多神秘面纱有待揭开。

七、西湖是文化遗存与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良渚是纯文化景观,

八、西湖在成为世界遗产片即盛名在外,成为世界遗产后的良渚将近一步声名鹊起。


西湖文化遗传在性质上属于「文化景观」,而良渚遗址属于「文化遗产」。

两处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差异,可以说在于「载体」上。西湖有两个载体,一是文化,一是人文景观;良渚遗址只有一个载体,文化。

西湖不仅有著文化导向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见于传统文学、西区乃至游艺之中,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实践、仪式、民俗、节庆活动,具备多个传承体系,而不像良渚遗址,只有单独的传承主体。

一个文化景观,必定有其独特的时代性。而西湖在此之上,更同时具备了多种具有可视性的文化特征。也因此,实际上西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难度,要比良渚遗址小,小很多。

虽然西湖文化景观直到2011年6月24日才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它入选晚的原因仅仅是我国申请得比较晚,库切直到1992年,文化景观才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类别中。而在申请之前,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笃定,西湖必定能够成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就叫底气。

反观良渚遗址,其实它的遗产要素主要是人工营造的史前古城,最早走的是「史前建筑遗迹、乡村景观」路线,形态规则、结构奇特、体量庞大、出土器物多。但这其实算是比较平常的。

直到2010年,发现古城宫殿区具备超乎现代人想像的粮食储备和控制能力,才意识到良渚遗址不仅是一个时代繁荣的社会文明的象征,更是人类了解得很少的史前黑科技的产物,这才加重了良渚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砝码。

当然了,不论西湖还是良渚,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只是说,西湖体现的是文化的综合性、动态性、互动性和可持续性,而良渚更多是考古研究价值,功能性不太一样,但社会价值却是相等的。


没有文怎么叫文化?没有文怎么叫文明?

现在已知的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贾湖。

中国贾湖文字已经在九千年到七千年前出现了,说明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那时候的贾湖文字一二八等字现在还在使用。

文明首先要有文字表达清楚明白叫——文明,这就是定义。

离开了文字,文明就不存在。

大家都说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了。

为什么只有中国了?中国和别的文明古国有哪些不一样吗?

对比以后就明白了什么叫文明。

国际上认同文明的三个条件:1,城市遗址不存在了吗?答案不是。2,是他们的文字不存在了吗?答案也不是。3,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存在了吗?答案还不是。

上面的条件各个古国都存在,为什么说他们的古代文明失落了?只有中国文明还存在呢?

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三个依据的提法不正确。

正确的答案就是: 他们的古老文字现在没人使用了,文不明了。

只有中国的古老文字还在使用。

他们失落文明的原因就是文字已经看不懂看不明白了。中国的文字还能看懂看明白。这就是 区别。

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文字的使用。离开了这个根文明不存在了,文化不存在了。

原始和文明是两个大家认为相反词意。如果,在原始大森林里有人迷失了方向,那么他就很难走出去了。但是,有一个符号出现在他的面前,上面有个↑箭头指出方向,如果能明白他就会得救。原始和文明就从这里分开了。那个有↑就是象形文字。没有字的是原始森林,有了文字就能看明白出去方向。

人与高级动物比,人本身就是高级动物。智能接近人的猩猩,还是海豚人和它们比,人有文字,它们没有。人可以把所有的事物记录下来,把世世代代的经验记录下来,传给后代,而别的动物不能。

人和动物的脑子记忆有局限,不可以记很多的事情。

人使用了文字记录,可以帮助记录更多的东西。一个人靠人脑一生学习,能够掌握的学科几种就很了不起了。一生拿到几个博士就不简单。而学科有几十种,靠脑子记是不可能的。文字在这方面使人脑增加了几十倍,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翻阅。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人和动物的区别不能用道德来衡量。原始人也是人,他们为了争夺食物打的你死我活,远古的原始人连个遮羞布都没有,还谈何道德廉耻。

中国字文明在于指向明确,马字让人看了就是马这个动物。鸟看了就是鸟这个动物。不会把鸟看成马。不会马字看成鸟。这就是文明。如果两个字看了分不清,就是文不明,就会出现混乱,是非不分,指鹿为马。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容易造成怎么解释都可以,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 你就不是,是也不是的混乱局面。造成文字狱的悲剧。

金属没有文字不是文明,只能证明当时的冶金技术,三星堆的铜疙瘩,谁能说说是谁铸造的,到现在也不明。城市遗址也不是文明,只能证明那里有人生活过。有人强求有国家的出现就是文明。这是不讲理的说法。国家是什么?是一个组群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集体社会。如果没有文字就不是文明。像这样的社会有很多,像蚂蚁,蜜蜂。能说它们文明吗?它们文在哪里?怎么明?文明重点是,文,要明。不是城市明,不是国家明,不是铜器明,也不是石器明,而是文明。强调的是文。

就拿绘画来说中西方也有区别。

东西方的绘画就不是在一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画是水墨画。而西方的画是油彩画。

油彩画和水墨画比,一个是西方画比较细腻,精准,认真关注每一个微小变化。

从他们的油画,就可以观察到,他们认真的做事态度和一丝不苟。

他们发明的油画可以随时反复修改。他们的油画可以描绘出很小的细节。

而中国的画是水墨画就无法修改,必须要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中国画注重云里雾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看的人也只有难得糊涂了。就像有的人说话说一半留一半,让你去悟另一半,体现了中庸之道。如果,是领导说的话就是害怕负责任。

西方的油画可以画出来一样的作品,因为他可以修改。

中国画就无法画出来一样的画,因为无法修改。

中国的文明文化什么都没有中断。什么是古文化?什么是现代文化?古代的文字化信息是古文化,现代的文字化信息是现代文化。

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要看这个国家的文化普及程度。

————就是文字化的使用。

中国文化和文明能够生存下来不断代是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连绵不断发扬光大。

这就是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使用了能够轻便的,把文字信息随意携带的工具——甲骨和竹简。

首先,甲骨和竹简的存储比石头和泥土的存储方便。

其次,重量轻,容易携带。

再则,就是可以折叠,信息存储空间大。

还有就是可以长期保存,用的时候可以随时展开阅读使用。

以上优点使中国文化能够在战乱年代随身携带,就算背井离乡也可以有人传承。

而使用石头和泥土,作为承载文化信息工具的人,就没有那么方便了,战乱到了被迫背井离乡无法携带,经过几代异地生活,原地使用的文字已经不认识了,文已经看不明白了,就消亡了。

造成大规模战争因素,都是在文化信息传递比较方便的时期,这样可以及时聚集大量人员投入战争。中国的三国演义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文明的功劳应该在有水的地方,那里有龟甲和竹子,是它们让文字流传千古,保持文明。

原创


良诸人是太湖流域杭州湾湖域进驻繁殖的一类人才!


我只看到了共同点 都是文化遗产 都在杭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