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疾病科普开始之前,小编先请大家幻想一个场景:

当你遇上撒满图钉的地板,又不小心踩上去了是什么感受?

实不相瞒,图钉缓缓刺入皮肤的感觉,小编光是幻想一下就感受到疼了!

咱们今天要说的,也是这样一种“痛而不自知”的病。首先是脚的感觉丧失,随后是感染,接下来是溃烂,最后就是截肢...

而很多人,在这一步步的病情加重中毫无知觉!

来源:综合自健康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有来医生以及网络等。

糖尿病足的现状

糖尿病足这个概念是1956年一名学者提出的,而这一概念的基础是:很多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常常出现“烂脚”。

随着科技的发展,糖尿病足的临床定义完善为: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踝关节(包括踝关节)以远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而在中国,1亿左右的糖尿病换这种,有500多万都经历着糖尿病足的困扰!其中的截肢率,更是高达近10%!

糖尿病足的诱因

部分人出现足部溃烂,第一反应就是脚气等疾病,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足部溃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诱因:周围神经病变

表现:下肢感觉消退

糖尿病足一大病因就是周围神经病变,它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它是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当周围神经病变后,患者的第一表现就是: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

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较高的血糖损害了为神经供能的小血管,就会致使周围神经不能正常工作。

诱因:周围血管病、感染

表现:血液循环不良、足部溃烂

除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及感染,也将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及恶化。

当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足部苍白、足趾冰凉、皮肤温度低等,即证明已发生血液循环不良。造成的结果为动静脉短路,进而引发组织供氧下降、局部缺血。

在神经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溃疡合并感染并逐渐加重,溃疡难以愈合,最终只能截肢!

诱因:不良行为动作

表现:并发症多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坐下就喜欢跷上二郎腿,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舒服的坐姿,但其实跷二郎腿的习惯长期积累其实会严重损害大家健康。

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坐姿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易患上糖尿病足。

临床工作中,医生会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工作,其中很多患者下肢血管血供很差。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杜绝跷二郎腿。

此外,当下天气变暖,气温开始回升,足部容易滋生汗液,若脚趾长期处于汗渍中,容易引起真菌感染,一旦没有注意,极易从足癣发展成溃疡。

所以,糖友们在春季除了日常的血糖控制之外,还应严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如何预防与控制?

1、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糖尿病患者杜绝所有并发症的根本条件。

此外,糖尿病患者若要预防糖尿病足,还应将自己的血压、血脂水平降至正常,并要进行改善血液黏稠度的治疗,这样才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合理地安排膳食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进食量,少吃油炸食品和甜食,要把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克以内,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水平、抑制下肢动脉硬化的进展,从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此外,便秘是引起动脉硬化和血液黏稠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多吃水果和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

3、定期检查双脚

糖尿病患者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应仔细地检查双脚,看看双脚的皮肤是否出现了红肿、破溃等症状(视力不佳的患者可请家人代为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

4、每天用温水泡脚

糖尿病患者应坚持在每天晚上临睡前用温水泡脚,以促进双脚的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不过,在泡脚时,一定要将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以内,否则很容易引起足部烫伤(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感觉较为迟钝,若使用热水泡脚,即使发生了烫伤也不一定立即察觉)而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泡完脚后,可在双脚上涂抹护肤油,以增加脚部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防止脚部皮肤因干燥而发生破溃。不过,糖尿病患者不可在脚趾之间涂抹护肤油。

5、正确地选择鞋袜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并要使鞋内保持干燥,以免足部受到压迫、磨损或患上脚气而发生破溃。

同时,应选择穿棉质、袜口松弛的袜子,以减少袜子对脚部的磨损,避免使脚踝关节受到紧勒,影响双脚的血液循环。

此外,糖尿病患者最好穿白色的袜子,这样做可以使其在第一时间发现足部发生破溃、出血等异常情况。

↓“阅读原文”进入今日健康,阅读更多专业健康科普

点个提醒朋友。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