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有一型和二型两种。一型糖尿病多是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β细胞,导致胰腺无法分泌胰岛素而造成。绝大多数的糖尿病属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水平非常高。 我们主要需要防控这类糖尿病,而这就需要防止胰岛素抵抗。

(下面有答主认为脂肪摄入过多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因为脂肪摄入过多时,胰腺需要分泌更多脂肪酶去消化脂肪,导致胰腺过度工作而衰竭,而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这里有非常严重的概念性错误。胰腺里有不同的细胞,分别负责分泌消化液和荷尔蒙,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消化脂肪的消化酶是由分泌消化液的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由分泌荷尔蒙的β细胞分泌的。这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饭后犯困;刚吃过,很快又饿了;爱吃甜食;体重增加,尤其是腰围增加;减肥困难;思想不容易集中;容易忘事儿;情绪波动;关节疼痛 等等很多亚健康状态都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表现。

从胰岛素抵抗发展为二型糖尿病通常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在胰岛素抵抗的初期对我们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整,防止发展为严重的疾病。

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以及如何及早发现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荷尔蒙。当我们进食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这时,胰腺中的β细胞接收到释放胰岛素的信号,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人体大部分的细胞都不能直接接受葡萄糖作为能量。胰岛素就像一把可以打开细胞大门的钥匙,当细胞大门打开,葡萄糖就可以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

胰岛素还可以让多余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到肝脏和肌肉中。这些储存在肝脏中的糖原可以在需要时重新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各个器官,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供能。肌肉中的糖原仅供肌肉使用。糖原是人体能量的一级储备,可以被快速拿出来使用,也可以在人不进食时保证血糖的稳定。

肝脏和肌肉储存糖原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葡萄糖,就要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到脂肪细胞中。脂肪是人体能量的二级储备,不像一级储备那么容易拿出来用,但是容量要大很多。在人长期不进食时,脂肪就可以被拿出来提供能量。在远古时期,靠采集狩猎为生的人类必需靠脂肪才能度过漫长寒冬。所以储存脂肪应付长期的饥饿已经深深刻在人类的基因中。

胰岛素可以说是一个「能量储存荷尔蒙」。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保证了身体的能量供给和储备。胰岛素这把细胞大门的钥匙还能够为细胞提供其它营养(例如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用来修复合成新的细胞和肌肉。所以胰岛素是人体正常运作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荷尔蒙。

胰岛素在帮助人体利用和储存能量的同时,也起著调节血糖,防止血糖过高的重要作用。这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全身的血液中只有4-5g的葡萄糖。过高的血糖会附著在蛋白质上,将蛋白质糖化,高度糖化的细胞组织会被彻底损坏。事实上这也是人体衰老的一个机制。高浓度的血糖对血管,大脑,眼睛,关节,肾脏,和免疫系统的危害尤为严重。正因为高浓度血糖对身体各个器官的危害,糖尿病人通常会有很多严重的并发症。然而,即使在非糖尿病人中,身体短暂的高血糖也会造成类似的伤害,这些暂时小到未被察觉的伤害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也会最终发展成疾病。

胰岛素抵抗

所以,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时候,身体会响起警报,出于自我保护,胰腺就会大量分泌胰岛素,将血糖迅速降下来。然而,当血糖长期经常性的处于高位,胰腺长期经常性的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久而久之,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降低了。这就好比我们的鼻子,刚闻到一个强烈的味道时,会觉得特别刺鼻,但在同样浓度的味道中呆久了,就不觉得刺鼻了。这就是鼻子对这种味道的敏感度降低了。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也就是细胞对胰岛素出现了抵抗。胰岛素这把钥匙不像以前那么好用了,葡萄糖和其它营养也越来越难进入细胞。

当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细胞得不到能量,这时人就会对甜食,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产生渴望,即使不饿也总想吃点什么。当肝脏出现胰岛素抵抗,糖原储备降低,对血糖的稳定作用受到限制。饱餐一顿后,血糖迅速升高,胰岛素大量分泌将血糖快速降低,形成血糖过山车,人很容易感到疲惫困倦,甚至可能出现低血糖。当肌肉出现胰岛素抵抗,肌肉蛋白质会被逐渐分解,造成肌肉萎缩。

肝脏和肌肉首先出现胰岛素抵抗,更多的血糖被送进脂肪细胞

而另一方面,大量胰岛素的存在将无处可去的葡萄糖都转化为脂肪塞进脂肪细胞,脂肪细胞中原有的脂肪却无法燃烧。最终脂肪细胞也有被逼爆的时候,这就形成了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想像一下日本拥挤的地铁,虽然站务员(胰岛素)往车厢(脂肪细胞)里塞人(血糖)的技术很高,但是总有塞到塞不进去的时候,这时候再多的站务员都无济于事(胰岛素抵抗)。

一般来说,胰岛素抵抗会造成肥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看起来并不胖,甚至BMI在偏瘦的范围,却也有胰岛素抵抗,而有的人偏胖,却仍然能保持胰岛素敏感,正像下图所示。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脂肪容量极限,或肥胖极限。大部分成人体内脂肪细胞的个数是不变的。当每个脂肪细胞都被塞满,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就产生了。有的人天生脂肪细胞少,很难长胖,但同时脂肪容量也相对较小。有的人天生脂肪细胞多,这种人比较容易长胖,但是脂肪容量大。所以这里存在著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不能简单地凭看上去的胖瘦推断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亚洲人的脂肪容量极限普遍比欧美人低。中国人再怎么吃也很难吃出美国那种超级大胖子。然而同样的肥胖程度,中国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风险要高于美国人。所以,虽然目前中国人的肥胖率远低于美国,糖尿病发病率却已超过美国。

胰岛素抵抗的检测方法

现在,人们对癌症的早期筛查比较重视,很多体检套餐中都提供肿瘤标志物的筛查。然而,人们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还很不够。一般的体检套餐中只有空腹血糖一项相关的检查,而这个值只有到胰岛素抵抗晚期才会开始逐渐升高。胰岛素抵抗不但会发展为二型糖尿病,还会增加很多其它非传染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癌症,阿兹海默症等疾病的风险。所以尽早发现胰岛素抵抗是非常必要的。

最直观反应胰岛素抵抗的检查就是糖耐检查同时检测胰岛素水平。经历过十月怀胎的妈妈对糖耐检查应该都不陌生。检查时需要先测空腹血糖,然后3分钟内喝完含75克葡萄糖的糖水,1小时后以及2小时后分别再抽血测血糖。糖耐检查比单单看一个空腹血糖值要更能反应身体应对血糖的能力,当我们同时测胰岛素,就能看出身体需要多少胰岛素才能把血糖降下来。下面这组数据比较了健康,胰岛素抵抗,以及二型糖尿病三种状况下这个检测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健康的人喝下75克的葡萄糖,血糖在1小时后仅仅升到5.6,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血糖值。2小时后就恢复到空腹血糖的水平。有胰岛素抵抗的人,如果我们只看空腹和2小时血糖,那么我们会觉得他完全没有问题。然而1小时后的血糖已经升到了8.8,达到了比较危险的高血糖范围,再看他的胰岛素值,与正常人相比有了好几倍的增长。当胰岛素抵抗发展为二型糖尿病,虽然胰岛素持续增加,但已无法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

下面这幅图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血糖和胰岛素在从健康,到胰岛素抵抗,再到二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变化。

在胰岛素抵抗初期,急速上升的胰岛素还能控制住血糖,因此血糖保持平稳。然而胰腺的β细胞经过常年高负荷运转,开始衰竭,胰岛素水平开始走下坡路,血糖得不到控制,开始急速上升,最终演变为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发展到后期,β细胞无力再分泌胰岛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人一开始比较胖,但到了后期却迅速变瘦的原因。

然而,现在这样的检测还很不普及,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让我们能及早地知道身体有胰岛素抵抗存在呢?这个答案就是血糖监控。

现在,利用血糖仪我们在家就可以很容易的测量血糖。测量餐前,餐后1小时,以及2小时的血糖,我们就能对身体控制血糖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餐后1小时的血糖高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一方面,过高的血糖本身对身体各个器官就能造成危害,另一方面,过高的血糖必定刺激更多的胰岛素分泌,促进胰岛素抵抗。很多人可能每餐饭都相当于在做糖耐测试,一碗玉米脆片,几片面包升血糖的效果可能和75g葡萄糖无异。当然,这里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血糖监测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让血糖上升过高的食物。通过避免这些食物,我们可以让身体逐步恢复胰岛素的敏感度。

如何有效地控制血糖,可以进一步参考下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8151142?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是因为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少之又少。

http://weixin.qq.com/r/DkNZQYbE9NuLrcIi9xYc (二维码自动识别)

这些年,虽然媒体和专家们都在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然而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这导致人们不能很好地预防糖尿病,罹患糖尿病时,又不能及早发现。因此,如何做好糖尿病防控,知识储备很有必要。今天我想说说以下四件事,早了解获益良多。

第一件事:我血糖又不高,为啥要关注糖尿病?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到2040年预计将增加至6.42亿。今年BMJ杂志发表了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大陆地区成年人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

从上面提到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我国是个糖尿病大国,每100个成年人里面就有将近13个人罹患糖尿病,这其中有一半的人浑然不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另外还有35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存在糖耐量不良,机体对血糖的处理能力下降,血糖已经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因此,糖尿病离大家并不遥远!

空腹血糖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前面提到的罹患糖尿病的人群中,有一半血糖高却浑然不知。

一方面,罹患糖尿病一般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这些症状通常只有血糖非常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隐匿的血糖升高不易被发现;

另一方面,平常体检都是查空腹血糖,而糖代谢异常一般是逐渐出现的,一般先出现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是空腹升高,仅查空腹很容易漏掉高血糖者,等到出现两者都高时,往往高糖已经很久了。

华人是易感人群: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居民来说,华人存在「节俭基因」,因此更易得糖尿病,比如美国的肥胖者很多,而且肥胖的程度高,糖尿病通常在严重肥胖的人群中比较多,而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群中,肥胖程度并没有那么高,有不少人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糖耐量不良,因为没有明显不适,也很容易被忽视。建议空腹静脉血浆血糖大于5.6mmol/L时,关注一下自己的随机血糖。

第二件事:年纪轻轻得了糖尿病,感觉天都要塌了

如今,糖尿病患者非常多,刚刚被查出糖尿病时,不少人都非常焦虑,尤其是那些年纪轻轻被查出糖尿病的人。究其原因在于: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糖尿病并发症,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不仅自己遭罪,家庭经济也遭重创。因此,一旦查出糖尿病,人们心中都充满了恐惧。

其实,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驾驭好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即科学饮食、规律锻炼、合理用药,定期检测和糖尿病教育,很好地控制血糖等指标,可以延缓甚至杜绝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的糖友中不乏患病几十年,健康活到八九十岁的楷模。

当然,得了糖尿病也不能听之任之,不少人刚查出糖尿病时非常注意,吃饭限量,运动打卡,定期监测,然而过了几个月,就被打回原形,该吃吃,该喝喝,另外,也不再坚持锻炼了。防治糖尿病,这种做法也是要不得的。

第三件事:得了糖尿病,会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并不可怕,但是这个敌人并没有那么好对付,因此切不可轻敌。正是因为血糖高不疼不痒,因此高血糖的危害就和温水煮青蛙一样,不及时处理会导致严重后果。

持续高血糖的危害:

血糖高会危害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长期的高血糖会危及全身大小血管及神经,最终引起体内的组织、器官的病变。

比如,引起心脏病变,发生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等;

发生脑卒中,引发患者偏瘫等;发生糖尿病肾病,最终进展到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治疗;

发生视网膜病变,晚期导致失明;

发生神经损害,可出现感觉丧失(对热和冷不能及时感知)、无痛性心梗、体位性低血压、胃轻瘫、尿潴留等。

巨大的经济损失:

疾病在于预防,如果不幸罹患糖尿病,控制好病情,可以防止并发症来袭,一旦得了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冠心病引发心梗等情况,治疗费用都是成倍增长的,相比糖尿病早期,投入一定的金钱进行血糖监测,购买降糖药物,甚至是糖尿病教育课程,同时做好饮食和运动来降低并发症风险,是绝对值得做的事情。

降低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不能被根治,得了糖尿病意味著将伴随终身。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因此会失去一些生活乐趣;

如果患了慢性并发症,那么可能引起致残,比如失明,严重时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患者出于对健康和经济两方面的担忧,会存在很大的精神压力,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可能罹患抑郁症,这些情况都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四件事:如何降低自己的糖尿病风险?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首先需要了解糖尿病知识,只有明白了为什么会得糖尿病,才能有针对性地防控糖尿病,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控制体重:

肥胖是万病之源,超重和肥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肥胖增加胰岛素抵抗,这类人更容易饥饿,常常吃不饱,因此成年人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保证合理体重,避免胰岛素抵抗。对于怀孕的女性,要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不要过度进补,防止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等于8斤)的出生。

定期筛查:

预防糖尿病,每年只需花费很少的钱,检测一下空腹血糖值即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可以进行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血糖和喝定量糖水后半小时、1小时和2小时的血糖,来看血糖代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的情况。

规律生活、积极乐观: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定点定量饮食,按时休息,避免熬夜,不要过于劳累,同时坚持适量运动;另一个方面,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有助于防控糖尿病。

编辑于 2020-11-16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大爱百医大爱百医?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糖尿病的预防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

(二)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四)糖尿病前期人群要及早干预;

(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二)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四)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发布于 2020-11-19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身边得糖尿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防控糖尿病。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的那些事儿

糖尿病以血糖异常升高为主要特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出现容易饥饿、吃得多、喝得较多仍然口渴、排尿增多,体型消瘦等表现。

而导致糖尿病出现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吃的,其实不然。糖尿病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后天的环境和饮食也很关键,比如超重以及肥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制,劳累过度等等。

虽然糖尿病主要以血糖升高为特点,但是糖尿病具有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严重可导致截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者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引起糖尿病肾病,严重可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此外,还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由此可见,糖尿病虽然仅以血糖升高为特点,但是造成的危害却是多方面且严重的。

二、防控糖尿病,应该怎么做

1、控制饮食中的总热量

摄入的热量过多,就会促使胰岛细胞加速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就会损伤胰岛细胞,进而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最终发展为糖尿病。因此,一日三餐一定要有节制,注意荤素合理,营养均衡。

2、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肌肉,还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此外注意不要出现大肚腩,男性腹围不应超过90cm,女性腹围不应超过85尘螨。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发布于 2020-11-19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紫心如意紫心如意?

河北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创作声明: 内容包含医疗建议

随著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加,糖尿病作为我国的常见多发病,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就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谈谈糖尿病干预的相关策略。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

糖尿病干预原则:个体化、综合性、连续性、参与性、及时性。

糖尿病干预的目标人群: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干预策略:

  1.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

糖尿病教育包括:

  • 糖尿病教育课堂
  • 小组式教育
  • 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自我管理包括:

  • 培养和建立对自己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
  • 提高对治疗和随访管理的依从能力;
  • 了解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的内容及重要性;
  • 了解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糖尿病非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糖尿病饮食、运动干预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血糖、血压、血脂、体重、HbA1C(%)等指标意义;
  • 了解就医和需求帮助的渠道,恰当选择医疗机构;
  • 了解寻求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的知识;
  • 掌握自我检测血糖、血压的技能和初步自我评估的能力;
  • 掌握急性并发症的征兆、学会紧急救护的求助和基本处理方法。

2. 随访管理

方式:门诊随访、家庭随访、电话随访、集体随访。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遵医嘱)

4.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4.1 指标自我监测: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尿中酮体和戒烟;

4.2 合理膳食:参照《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4.3 增加身体活动

注意事项:

强调运动的规律性和安全性;

建议采用散步、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剧烈的运动;以每周5次左右的运动频率为佳;运动过程中防止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糖尿病的预防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

(二)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四)糖尿病前期人群要及早干预;

(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二)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四)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发布于 2020-11-19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身边得糖尿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防控糖尿病。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的那些事儿

糖尿病以血糖异常升高为主要特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出现容易饥饿、吃得多、喝得较多仍然口渴、排尿增多,体型消瘦等表现。

而导致糖尿病出现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吃的,其实不然。糖尿病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后天的环境和饮食也很关键,比如超重以及肥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制,劳累过度等等。

虽然糖尿病主要以血糖升高为特点,但是糖尿病具有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严重可导致截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者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引起糖尿病肾病,严重可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此外,还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由此可见,糖尿病虽然仅以血糖升高为特点,但是造成的危害却是多方面且严重的。

二、防控糖尿病,应该怎么做

1、控制饮食中的总热量

摄入的热量过多,就会促使胰岛细胞加速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就会损伤胰岛细胞,进而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最终发展为糖尿病。因此,一日三餐一定要有节制,注意荤素合理,营养均衡。

2、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肌肉,还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此外注意不要出现大肚腩,男性腹围不应超过90cm,女性腹围不应超过85尘螨。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发布于 2020-11-19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紫心如意紫心如意?

河北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创作声明: 内容包含医疗建议

随著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加,糖尿病作为我国的常见多发病,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就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谈谈糖尿病干预的相关策略。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

糖尿病干预原则:个体化、综合性、连续性、参与性、及时性。

糖尿病干预的目标人群: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干预策略:

  1.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

糖尿病教育包括:

  • 糖尿病教育课堂
  • 小组式教育
  • 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自我管理包括:

  • 培养和建立对自己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
  • 提高对治疗和随访管理的依从能力;
  • 了解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的内容及重要性;
  • 了解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糖尿病非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糖尿病饮食、运动干预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血糖、血压、血脂、体重、HbA1C(%)等指标意义;
  • 了解就医和需求帮助的渠道,恰当选择医疗机构;
  • 了解寻求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的知识;
  • 掌握自我检测血糖、血压的技能和初步自我评估的能力;
  • 掌握急性并发症的征兆、学会紧急救护的求助和基本处理方法。

2. 随访管理

方式:门诊随访、家庭随访、电话随访、集体随访。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遵医嘱)

4.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4.1 指标自我监测: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尿中酮体和戒烟;

4.2 合理膳食:参照《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4.3 增加身体活动

注意事项:

强调运动的规律性和安全性;

建议采用散步、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剧烈的运动;以每周5次左右的运动频率为佳;运动过程中防止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身边得糖尿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防控糖尿病。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的那些事儿

糖尿病以血糖异常升高为主要特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出现容易饥饿、吃得多、喝得较多仍然口渴、排尿增多,体型消瘦等表现。

而导致糖尿病出现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吃的,其实不然。糖尿病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后天的环境和饮食也很关键,比如超重以及肥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制,劳累过度等等。

虽然糖尿病主要以血糖升高为特点,但是糖尿病具有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严重可导致截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者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引起糖尿病肾病,严重可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此外,还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由此可见,糖尿病虽然仅以血糖升高为特点,但是造成的危害却是多方面且严重的。

二、防控糖尿病,应该怎么做

1、控制饮食中的总热量

摄入的热量过多,就会促使胰岛细胞加速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就会损伤胰岛细胞,进而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最终发展为糖尿病。因此,一日三餐一定要有节制,注意荤素合理,营养均衡。

2、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肌肉,还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此外注意不要出现大肚腩,男性腹围不应超过90cm,女性腹围不应超过85尘螨。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发布于 2020-11-19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紫心如意紫心如意?

河北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创作声明: 内容包含医疗建议

随著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加,糖尿病作为我国的常见多发病,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就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谈谈糖尿病干预的相关策略。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

糖尿病干预原则:个体化、综合性、连续性、参与性、及时性。

糖尿病干预的目标人群: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干预策略:

  1.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

糖尿病教育包括:

  • 糖尿病教育课堂
  • 小组式教育
  • 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自我管理包括:

  • 培养和建立对自己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
  • 提高对治疗和随访管理的依从能力;
  • 了解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的内容及重要性;
  • 了解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糖尿病非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糖尿病饮食、运动干预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血糖、血压、血脂、体重、HbA1C(%)等指标意义;
  • 了解就医和需求帮助的渠道,恰当选择医疗机构;
  • 了解寻求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的知识;
  • 掌握自我检测血糖、血压的技能和初步自我评估的能力;
  • 掌握急性并发症的征兆、学会紧急救护的求助和基本处理方法。

2. 随访管理

方式:门诊随访、家庭随访、电话随访、集体随访。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遵医嘱)

4.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4.1 指标自我监测: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尿中酮体和戒烟;

4.2 合理膳食:参照《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4.3 增加身体活动

注意事项:

强调运动的规律性和安全性;

建议采用散步、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剧烈的运动;以每周5次左右的运动频率为佳;运动过程中防止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随著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加,糖尿病作为我国的常见多发病,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就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谈谈糖尿病干预的相关策略。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

糖尿病干预原则:个体化、综合性、连续性、参与性、及时性。

糖尿病干预的目标人群: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干预策略:

  1.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

糖尿病教育包括:

  • 糖尿病教育课堂
  • 小组式教育
  • 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自我管理包括:

  • 培养和建立对自己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
  • 提高对治疗和随访管理的依从能力;
  • 了解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的内容及重要性;
  • 了解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糖尿病非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糖尿病饮食、运动干预的技能和注意事项;
  • 了解血糖、血压、血脂、体重、HbA1C(%)等指标意义;
  • 了解就医和需求帮助的渠道,恰当选择医疗机构;
  • 了解寻求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的知识;
  • 掌握自我检测血糖、血压的技能和初步自我评估的能力;
  • 掌握急性并发症的征兆、学会紧急救护的求助和基本处理方法。

2. 随访管理

方式:门诊随访、家庭随访、电话随访、集体随访。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遵医嘱)

4.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4.1 指标自我监测: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尿中酮体和戒烟;

4.2 合理膳食:参照《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4.3 增加身体活动

注意事项:

强调运动的规律性和安全性;

建议采用散步、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剧烈的运动;以每周5次左右的运动频率为佳;运动过程中防止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