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件美轮美奂珍贵文物,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更是映照了一个个时代的真实与辉煌。这些文物的发掘过程,通常也充满了无尽的曲折和满满的戏剧性。今天,就让我们来探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发现的过程。

大多数人都知道,现在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是1950年文物专家杨仁恺在东北清理搜缴的文物时发现的。而这幅《清明上河图》被带到北京之前,可谓是历经坎坷,一波三折。北宋翰林张择端是顶级画师,他画出的《清明上河图》,惊艳绝世,被收藏在了北宋宫中。后来「靖康之耻」,金兵南下攻破汴京,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抓走的同时,也带走了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许多珍品。不过金国皇帝并不怎么懂欣赏此名画,不太重视致使此画在民间几经流转。元朝建立后,被重新收回宫廷。元末明初,《清明上河图》又散落民间,被明朝大臣严嵩夺取。后来严嵩失势被抄家,此画收归朝廷。明万历年间,大太监冯保通过非法手段得到此画,在冯保倒台被抄家之前他将此画转手到了民间,所以此时出现了几副仿品图。清朝建立后,嘉庆年间时真品连同仿图共三幅被一同收入宫中。清末皇帝溥仪在出逃东北建立伪满国的时候,随身携带的珍宝中就有这三幅图。东北解放后,文物专家们在清理人民政府搜缴上来的文物时,发现了这三幅《清明上河图》。富有戏剧性的是,此时溥仪也分不清哪个是真迹了。后来文物专家杨仁恺在查找大量史料和文献,做了大量对比和参照后,才确定了真迹图,将其送往故宫博物院典藏。

我们应该感到幸运的是,这件稀世珍宝,在历经无数次劫难后,依然保存了下来,还能被我们所瞻仰,所惊叹。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所谓《清明上河图》,不只是我们常说的张择端的那一幅。在中国古代,叫《清明上河图》的画,不知有多少幅,其中有名的,比如明代的大画家仇英,清代清宫画院五位画家联手,都画过《清明上河图》。光是全球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清明上河图》画作,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就是一条艺术河流。那么,这条河流的源头在哪里呢?

作者北宋张择端竟是无名之辈

现在的人们大多认为,这个源头就在北宋时期,画作是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繁盛景象。而且很可能,就在那个时候,《清明上河图》也不止是一个人在画,而是很多人都在画的一种题材,其中以张择端画得最好。

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一幅画,它的作者张择端却并不是有名的人,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他也并没有别的作品流传下来,真真不可思议。

我们现在知道张择端,只是因为在现存的那幅著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留下的那段最早的题跋。这个题跋是金代一个叫张著的人写的。通过这段题跋我们知道,张择端是北宋翰林院的翰林。

「靖康耻」名画流落到燕京

那么,这幅画是怎么到了张著手上呢?

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次事变,1126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抓走了,这就是「靖康耻」。金兵不但抓走了皇帝,也把宫中的很多宝贝也掳走了,《清明上河图》很可能在北宋宫中收藏,并在这个时候被运到了金的首都燕京(今北京)。

不过运到金国的首都后,金国的皇帝并不像北宋皇帝宋徽宗那么有艺术爱好,它并没有被金国的朝廷收藏,而是第一次流落到了民间,并被官阶不很高的张著占有过,留下了这幅画上的第一段题跋。

装裱匠把真品偷出了元朝宫廷

而元朝人杨准在这这幅画上题的一段题跋,则记载了一段偷盗故事。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了元朝后,《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上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使了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位贵官。后来这幅画又经过几次转卖,落到了杨准手中。

从权臣严嵩手中再次进入宫廷

元朝灭亡后,《清明上河图》仍然在民间流转,明朝嘉靖年间,大奸臣严嵩采用巧取豪夺的手段,得到了这幅画,其中也有些传奇故事,就不细说了。

隆庆皇帝时,严嵩父子失势,家产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一次被收入了皇宫。

然而这画在皇宫中的时间也不算长,到明万历六年,太监冯保在这画上作了题跋,此画已从宫中出来落入了他的手中。那么,太监冯保是如何得到这幅珍品的呢?如果是得自皇帝赏赐,冯保一定会大加宣扬,然而冯保对此却一字不提。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冯保获得此画并题跋,一定是来自于他的偷窃!

从冯保的人品及职位便利看,都支持他偷窃的假说,这里不及一一细说。冯保后来也因作恶太多,被皇帝查抄了家产。但是,在查抄的冯保家产中,并没有《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在被查抄家产之前,冯保就把这幅画秘密脱手获利了。此后二百多年的历史上,这幅画就像是消失了一样,不知流转在何人手中,而正是这二百多年中,社会上的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

伪满灭亡后流传在东北市场最终被发现

二百多年后,这幅《清明上河图》浮出水面,再次出现题跋,已是清朝乾隆时的进士陆费墀所题。很快,这幅画被曾任湖广总督的毕沅购得。然而,此画给许多人带来的厄运再次降临到毕沅头上,毕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次被收入皇宫,此时的皇帝是清朝的嘉庆皇帝。

《清明上河图》深藏在清朝的皇宫里。清朝灭亡后,清宫受到优待,清宫里的文物也没有受到查抄。溥仪就任「满洲国皇帝」的时候,把很多文物都带到东北长春新的「皇宫」中去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溥仪仓皇奔逃,随身一直不忘携带一些珍品文物以作「资本」,逃难路上,这些文物也一路散失,最后仅存的一部分,也在沈阳机场和溥仪一起做了苏军的俘虏。

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文物专家杨仁恺在清理人民政府搜缴上来的文物时,慧眼发现的。至于它是怎么从清宫流传到民间,却不得而知了。所幸的是,这件稀世珍宝,在经历了无数劫难后,仍然保存了下来。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翰林画家张择端以写实的大手笔,来描慕东京(汴梁)的风土人情的鸿篇巨制。从画幅角度来说,它虽与狗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的《丝路山水地图》宏伟的地标式的30米长卷没法比,但其画风更为细腻写实,构思更为精巧灵逸。而且从价值上来说,《丝路山水地图》时价2000万美元,而宋绢本的《清明上河图》直接是二个字:「无价」。

张择端在长5米、宽0.25米的绢本设色的长卷中,集中体现了500多个人,牲畜数十匹,车、轿20多辆、座,大小舟船29艘,还有大量的商铺民居,连绵的城楼和桥梁。而轰动2018年春晚的《丝路山水地图》无论是从艺术手法、研究价值、成画年代、知名度、评估价值都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宋本《清明上河图》,四度从宫廷流落至民间,历经六朝之旷、辗转千山万水;自兵火茶毒、迁达官显贵、流富商巨贾、徙宫廷大内、临湮灭之险,终被故宫博物馆收入囊中。从此巨制便深宿库房,轻易不再示人。日常展示的,却是著名古画临摹师冯忠莲的神摹之作。由此可见,在国家眼中,此画实为珍若拱壁、贵如天物。

实际上,并不是说,凭著天大的运气将画作收归囊中,便必然是真品到手,从而大功告成。发现真迹,鉴定是必然要走的一环。当初截获清末帝溥仪所携之《清明上河图》就有三张之多,在东北博物馆时,馆员在分拣识别时,将摹本或伪本当做真迹拣入,而真迹却静静的躺在一旁静默无言。

当然,《清明上河图》的摹本或伪造本,就有30本之巨,也均为价值不菲的明本、清院本画作,就如同官窑中的官仿官,不过是年代迟点,东西也都弥足珍贵。这其中,大陆收藏了10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日均藏1本。

面对如此多的画本,辩别真伪,真不是一般票友能搞定,即使官方馆员,水平差了一丁点,直接会让真品滑过去。东北博物馆的分练就是个例子。当时,书画鉴定经验丰富的杨仁恺,也不敢断定真品倒底是哪一张,总不能三张都当真品送故宫吧,因此真品的鉴出,决定著送交藏馆的级别和保护水平高低等现实的问题。

最后,专家通过与北宋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的记叙描述、及运用历史文物知识进行多方的比对,方敢一锤定音,宣告中国找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宋本真迹。这其中,号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的《东京梦华录》,是鉴出真品关键性因素。没有这本书流存,要鉴出宋绢本《清明上河图》,即便不算是梦呓之举,那也只好收一本、送一本到故宫博物馆了。这样传出去,对国家文物鉴定实力来说,实在不太好听了。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梳理熟悉下这幅中华千古名画。

《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

时间:北宋

历史价值: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家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北宋风俗画的优秀代表作。整幅画长528.7cm,宽24.8cm。作品由制作精美的彩娟作为材料,经大画家张择端亲手绘制而成。著色清新亮丽、画面内容紧凑丰富。其所绘事物活灵活现、其所画人物生动逼真!真实的还原了一千多年前古代中国,北宋市井繁华丰富的生活场景。历经一千多年来,画面依旧栩栩如生。堪称中华千古第一名画!

这幅画自成画之日起便伴随王朝兴衰,朝代更迭,几经流转。先是于「靖康之变」后,被南下金人掠去,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被收入国家秘府收藏。后从元朝一直到清朝末年, 期间又经历了私人收藏, 官收再到流落民间 ,前后起起伏伏。几易其主。直到时间跨度到公元1921年,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此画从故宫偷运出去,后经天津转运至长春伪满洲国皇宫。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伪满洲国覆灭。溥仪携带此画仓皇出逃,后在吉林通化被截获。便将此画暂存东北博物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东北博物馆转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从1966年开始,新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这期间,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彪同党李作鹏,利用手中权势,强行从故宫博物院中「借」出,李作鹏一心想据为己有。直到林彪叛国集团倒台,《清明上河图》才又重现人间!自此。时至今日,依然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副画,它承载了一段厚重的民族家国史;它见证了从北宋年间到今天,中国一千多年的王朝兴衰,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图之一,另外九幅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唐代张萱、周昉的《唐宫仕女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图长5.28米,宽0.25米,描画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像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很有文化与历史价值。

张择端,琅琊东武人(今山东诸城),在宋徽宗时任职于翰林图画院,主要画宫殿画,除了《清明上河图》之外,他现存的画作还有《金明池争标图》。

张择端并没有被记载于史书当中,他的生平记载都来自于在《清明上河图》上面金人张著写的跋文,跋文是在图画的后面,用来评价此图,或者介绍此图及作者的相关信息,相当于在图上作笔记。

张著的跋文仅仅只有七八十个字,但因为距离北宋灭亡只有几十年,又是唯一的记载,所以这个跋文的史学价值十分高。

张择端画好《清明上河图》之后,就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在上面用瘦金体写下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且加印了双龙小印,不过现版本的没有双龙小印。

靖康之难之后,《清明上河图》落入了金人手里,在民间多有碾转,据说后来掉入了南宋的贾似道的手里。元朝的时候,又进入了元朝宫廷,后来又流落到民间,到了明朝的时候,落入严嵩手里,后来进入了明朝宫廷,后来被太监冯保拿走。

到了清朝,落入湖广总督毕沅的手里,而等毕沅死后,又再次进入了清朝的紫禁城内,公元1911年,被溥仪赏给弟弟溥杰为由,拿出宫中,后来被截获,再后来就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谢邀;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之前藏于清宫内府,1912年清政府倒台,后来溥仪到伪满洲当皇帝,将《清明上河图》从清宫运到了伪满洲国首都新京(现在长春)收藏在宫内。1945年日本投降后,末代皇帝溥仪想带大量的文物逃亡日本,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但被前苏联军队拦下并俘虏,送到西北利亚,后来转到中国接受改造。

据传当时溥仪这批文物转交给了东北联军领导。几经周折,还是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在沈阳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1945年八月,在沈阳机场准备逃往日本的博仪被苏联红军抓获,其随身携带的东西被移交给了中方,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人发觉。

直到1950年冬天,杨仁恺从北京到沈阳开展文物研究工作。

在东北博物馆清点文物时,无意间发现了此画,欣喜若狂。从此清明上河图真迹才展现在世人面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