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ge-knowles-losing-you.jpg

笔记包括:Aphex Twin // Solange // Oneohtrix Point Never // Good Ti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FKA Twigs // Sleaford Mods // Grimes // Arca //A Tribe Called Quest // Nine Inch Nails // Blood Orange // Lana Del Rey // DJ Rashad // Dirty Beaches…and more.

简易指南:真的都乱听,而且都是"笔记" 的程度而已并非评论;内容主观、业余,服务老友为主;提到的大致上都算流行音乐的东西,不会太偏,那可能电子、嘻哈之类的专辑比较多;格式跟本站的电影清单差不多;不一定2017发行才列入清单,只要2017听的都算;会稍提到乐器/器材使用的介绍,也是业余的程度。第一次编写音乐清单/专辑介绍,请各位多多指教。注意:本篇篇幅长容易lag,建议以电脑浏览为佳。

 

以下内容依旧大幅修订中/校订中。有新的听碟笔记会再加。

这里的痞客邦备份板内文会比较精简,详细到吓鼠人的完整版请至本窟

 

 

1. Aphex Twin  //  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 (1992) #考古 #重听

 

好久没听了呢! 纯粹是iPod重灌(用iPad代替坏掉的iPod啦)才顺便播来听的。这张在我心目中是Aphex Twin之中的Aphex Twin,鬼斧神工之中的鬼斧神工。不是说Aphex Twin其他专辑不够好,是这张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真的很特别…具有一番无法言喻的魅力,也可说它有一套自成一格的乐音语言、自成一体的神秘情境,并且表达方面不但可活泼生动,亦可轻柔飘渺,恰如"阴&阳"的完美平衡。

“张力"、"动力" 实际指的会是什么呢? 现在要引述『法兰西斯.培根:感官感觉的逻辑』一书之中提过的相关概念,好像又太严肃了! 倒很喜欢书中(p.78)说到的「音乐必须让非声音性的力量,发出声音。」或「如何画时间? 或是让时间被听见? 」觉得在许多杰出的电子音乐作品之中,我们确实都听到了非声音的力量发出了声音,也觉得时间总能似声似语地被听及,并随之流向身与心,又流转于现在与过去…

想像一下哦! 当旋律、歌词、节奏、音色、编曲、结构、时间感、空间感…与创作者的人生…心跳…还有听者的种种,以及当下的一切一切,不断地交织、冲击与聚离,而从中构出了一股强烈、强韧的『感官力度』,更使作者与听者,皆感知到音乐不断涌现一股股生动又源源不绝的动感效果:哇! 音乐真的活起来了! 音乐正在鸣唱著自己呢! 而且你就算不懂发生了什么事,身心却扎实感受得到音乐的"发声",与它的"震慑",还有它所引起的强烈共鸣。

至于要"如何"去交织、冲击与聚离,才会展现那番张力? 这就是一门艺术了…也或许 “ambient" 不就是这么一回事罢了……

倒是,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所带来的张力、动能或是震慑…也不是那种很严重很悲壮或很雄伟的感觉…而是具有不可思议的活力及灵性吧! 仿佛我们可以透过这些音乐…静静看著世界中的一切一切,看著无垠宇宙的每一处,而我们听见的,就是正看见的什么。而换个角度来说,其实整张听下来的话,听者就算感受不到什么张力动能的,也很可能会产生"迷幻感",就被一股幻惑的魔力所牵引,意思就是有极强的巫毒效应哦! 不过不会让人迷乱晕眩,而是会让人透过声声响响来享受一趟舒心、平静的神游~what a mind trip!

↗这首应该是许多人最爱的Aphex Twin作品…

高中留学时期在唱片行首次看过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但由于是进口盘不便宜,所以试听完后只买了一张特价的EP “On"; “On"这首应该是最理想的Aphex Twin入门作品了。

↗良心之作,悦耳又不会太复杂,记得这首歌有出现在电影"Nowhere“之中…

后来咧,还幸运地在二手唱片行捡了I Care Because You Do (←一直都蛮喜欢这张的)跟Richard D. James Album;之后Come to Daddy EP 与Windowlicker等作品的强烈影像效果,几乎让身边所有听音乐的人都为之著迷,可是咧,在Drukqs之后,Aphex Twin就好像渐渐成为历史名词了! 聆听2014年复出的Syro,算有拾回当年去唱片行试听、捡二手货的美好回忆,对于一般听众而言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相信…曾经享受过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这等致幻巫毒灵药的听者,听完Syro之后,只会更加怀念早期的Aphex Twin啊~! 刚说的那种张力性也都没那么突出了。🐻

 

 

 

 2. Solange  // A Seat at the Table (2016)

 

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喜欢这张专辑,简直一见(听)钟情咧~! Solange的歌声,句句呼吐的声语皆是生命与灵魂的交舞:歌语起伏变化之间,是各种层次与情感的展演,而且唱得混然天成,一点也不匠气,但可想而知那需多少天份、技术与经验的累积才能做到这等地步。虽然这样形容,但她的歌声倒不是很激昂的那种"天后"级的风范~ 不是唱的很用力又狂飙高音的那种,而是很自然又很具深度的,同时又有种亲切感,听CD也觉得彷佛她就在你耳边说说唱唱,谈谈人生,颇有诗意呢!

除了歌声之外,或许会这么喜欢这张专辑,也是因为编曲方面的关系喽! 电子的元素算多,音色的运用不贪心将将好,而且音色用得性格又俐落啊! 像是"Mad"这首前奏的鼓声,哇靠超级重的!! 好爱啊! 爽爆了! (p.s. 用Spotify听不出重感,要听下载的音档或实体cd) 又重,又沉~ 感官上是黑暗的,再搭上Solange柔和缤纷的歌声,好优美啊!  加上歌词又扎实…词穷了! 真是好听哩!

无论何种音乐曲风,都特别喜欢那种…那种重到令头骨发晕,重到令嘴里上颚发抖 ,或令眼窝骨头发麻的重低音…这类重低音的元素,举例而言在嘻哈(特别是我族Wu-Tang!)、House、Techno、Jungle/Drum N Bass,或Trip-Hop/Downtempo…等等的曲风都算常见,雷鬼/Dub/Sound System固然是这类音色的始祖之一,并且在其精神之中,重低音的采用同时具有政治宣言的意念(详见Dub Echoes这部纪录片)。

↗MV给人很自然又优雅的感觉。之前的EP的"Losing You"MV好喜欢好喜欢(就是本文的封面图像来源;等一下还会再介绍)~~

没错,A Seat At The Table再仔细听过几轮后,还是觉蛮不可思议的。MV也都蛮有趣的,蛮生活化的东西,喜欢Solange的即兴起舞…终究最喜欢的是编曲、音色与人声的完美结合~ 有种缓缓然、慵懒的波动感…婆娑…像海浪一样。不单薄,不复杂,有空间给人沉思,有空间给心歇息… 🐻

 

 

 

3. Oneohtrix Point Never // Good Ti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2017)

 

这张Good Time (失速夜狂奔)的电影原声带,亦是令人惊艳万分。可以说是张挻扎实、动听的原声带,同时是很完整的实验合成器电子音乐作品。

Oneohtrix Point Never (很好记,就One-oh-trix,以下简称OPN),大约是在2012~13那时透过合成器同好(都是没见面过的推友)的推荐,而接触了OPN的Replica这张作品。↙MV很有意思,是卡通画面的剪辑与重复…但呈现出来的效果怪沉郁凄迷的…

看过一两篇访谈,记者以亨利·卢梭 (Henri Rousseau)的画风来形容OPN的音乐,觉得还蛮有趣的。个人对于虚梭画风的印象就是挻一板一眼的咧! 但是OPN还不至于给我这种"死板"的感觉,但也不算狂野,曲子听来是有其"歪斜"却又工整的一面,他也很懂得以很简单的基础元素,来做出很多变化,很多表达,并且对我来说都很动听悦耳啊! (是听过什么很不堪入耳的作品吗XD) ~

撇开结构与概念性不谈,个人对OPN的初次印象(Replica那张)就是…流畅、鲜明,同时散发出一股无从抵御的孤寂感,也有一些些淡淡的鬼魅、幽灵感吧! 2015年的Garden of Delete (有些恶趣的名称) 凝聚力很够,同时哩哩扣扣小元素较多,并且变化性极大:时而沉静,时而狂癫,时而穿插惊奇,或穿插一些莫名奇妙但想想又蛮妙的点,也会注入些许讽剌、恶趣的成份。厉害的是,这样反常或趋于解构路线的编曲思维,就是有办法撑起一首首的歌曲,同时又可呈现优雅或壮美的一面。总之他有他的一套规则,也有他的特异观点所致的秩序性及结构美学,绝不是全然混乱、心血来潮的。对耶这样很虚梭耶~!

那么,Good Time原声带,不难猜测编曲的架构,就得是电影本身了! 因此编曲不再哩哩扣扣,叙事线之中不会再塞一些「来闹ㄟ」小惊喜,而是都变得四平八稳的,很稳健,稳得好啊! 所以之前去看电影时,听到配乐的当下反应是…终于啊!!! OPN终于开窍了啊! 终于能让人迷上了啊!!

在Good Time原声带之中,无所不在的是原既耳熟能详的OPN招牌~ Roland Juno键盘的音色暖暖地流溢、穿梭、回旋,伴随著循序渐进的bass sequence,加上旋律幽冥神秘,同时具有精致的层次感。很不错。

↗电影也很不错,格局不太,但刻画得够细腻,角色内心挣扎呈现得写实并强烈。

并且呢,电影本身的爆发力,也皆得以转化至配乐的声响起伏之中,如"Good Time"与"Leave the Park"这两首,便可谓是整张原声带的缩影…与高潮。这两首让你听来瞬间有些许怀旧感,有些80~90年代电影配乐的风格(在OPN个作中较无这种氛围),但很快的,声响的复杂性又会把你带回现在~唯属这一世代的乐音复杂感…原声带给人这种感受,电影本身亦然。

↗Iggy Pop献唱主题曲~ 不可思议地毫无违和感!

结论就是~~ 很强烈,很暖,且灼而不燥,沉而不重…很四平八稳,与电影本身的氛围及表达相当契合;单做电子音乐专辑来听的话,亦是比他之前的个作还讨喜、扎实,纵然他之前的作品一向不错。 🐻

注解:OPN的器材使用 (给自己看的) 

↖上面是2010年的影片,现在他可能又有换过/卖过这些器材。他所使用的器材不算多,除了自童年即拥有的(早期型号的)Roland Juno之外,在影片中看过的有…好像有一台Moog Prodigy(不太确定),Roland SP555、SP404、SP404sx,Roland MSQ700 (sequencer),BOSS的Loop Station(大台),KORG的RADIAS合成器(rack),跟一些空间效果器(一些digitech的,一些不认识的)。好多Roland,影片中有说他爱polyphonic的合成器。MUSICRADAR的文章则有提到他还有一台Alesis A6 Andromeda,一台Waldorf Microwave XTC,还有Elektron Analog Four,一些pre-amp,一些软体:u-he Zebra,Chipspeech,Enzyme,iZotope的Iris,Spectrasonics Trilian, Omnisphere…连Youtube都是器材之一。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数位音乐工作站软体)则是用Ableton的。当然创作者本身对于声音细节的掌握,对于时间感的敏锐度…这不是使用相同的器材就能仿制的。觉得他的配备"参数"很理想~ 🐻

 

 

 

4. FKA Twigs // LP1 (2014) #重听

 

FKA Twigs的LP1,是近年来接触到的音乐作品之中,最为…最不上不下的一张!! 2014年那时早已听过,最近又找来重听了…

LP1的编曲、音色元素与FKA Twigs的歌声都很出色,歌词题材的性感(已至狂喜性感的地步),步调、节奏的掌握也都没话说。但是…有一个罩门,那就是…如果没有很专注很仔细的听,或著音档、音响的效果不佳的话,又或者只听在歌曲的表面轮廓,那很容易就会觉得…平淡,无聊…好听但也就好听而已的那种无聊。这可能是因为每首歌曲的旋律线,都有点卡陷在逻辑鬼打墙之中吧! 就段落之间、曲目之间的变化不够。虽然另类、Trip-Hop/Downtempo的东西,多是依重击节奏来构成乐句,不玩普普流行乐的八股架构,但是LP1的问题还不在此,问题是出在自身结构上,应是需要更多起伏变化的。最后用一对KRK Rockit5接Mackie混音座再接iPad来听(已是监听喇叭规格,也可想像声音会有多重),类似问题便解决了。

这问题同样在观看FKA Twigs的现场演出便得到立即的缓解。现场歌唱就有很细致的表达起伏,甚至有神秘感与戏剧感,节奏部的伴奏也很具魔力,或许因此旋律较像是个框架,或盛著表演的盘子。当然看她歌唱跳舞绝对是很享受的,她非常性感又具灵性,可谓100%理想的Trip-Hop歌伶。

↗贴一个最"朴实"的FKA Twigs演出,还是很不错;KEXP的嘉宾现场演出都蛮喜欢的,等一下会贴更多。

这张LP1会让我想起高中时常听的Tricky第二张正规专辑"Pre-Millennium Tension":黑沉黑沉的,朦胧朦胧的,是性欲与夜暗的疯狂交媾…如果是FKA Twigs来诠释这个时期的Tricky该有多好! 而且PMT这张不会有LP1为人垢病的编曲鬼打墙,Tricky正是编曲诡计家,好多诡谲的转折,又暗藏许多突如其来的惊喜;Tricky就是…他先营造一片无路可逃的暗黑,再来就会突然给你放一把野火。虽说如此,整体而言Tricky依旧是界于流行与另类之间的暧眛曲风,再多诡异超现实也依然有股流行的、生活化的气息。不过PMT这张坑坑洞洞太多,曲与曲之间品质大好大坏,称不上是Tricky的经典大作。

↗都以为这首叫做"Naked and Famous"…"Tricky Kid"还是很猛的一首,但恐怕不似Maxinquaye收录的"Black Steel“跟"Hell Is Round the Corner"那样「精湛得惊骇」的程度…

主流流行乐的Trip-Hop要如何定位? 想想觉得挻微妙的。Trip-Hop今日已不会硬与Bristol的地缘绑在一块儿,也不一定像以前那样被视为一种挻固化的音乐流派,现今看来是比较像一种元素、手法、质感。但是…要如何适时地掺入流行? 甚至是热门金曲的格局? 在2010世代!? 这就是门学问了! 不过…个人一向喜欢Trip-Hop/Downtempo做为流行歌曲,流行歌玩这类的曲风愈多愈好……因为这类音乐外表再怎么鲜明优雅,本质皆是黑暗强烈的。 🐻

 

 

 

5. Sleaford Mods // English Tapas (2017)

 

最近常上Youtube看Ameoba唱片行的"What’s In My Bag"访谈系列,受访的艺人会在店里挑些唱片来介绍。有些蛮无聊的,有些则是讯息量超大,其中个人蛮喜欢的几集包括Cedric Bixler-ZavalaAt the Drive-InThe Mars Volta…你知道的)、Kamasi WashingtonElijah Wood(高手级的)、Saul WilliamsBootsy CollinsNew Order…好多好多。Cedric介绍到Sleaford Mods时说得挻有趣的,所以看了马上就找来听;边看边记名字时还写成"Sleptfor Mud",结果姑狗竟然懂我的心XDD (后来发现Youtube影片注解中都有列出清单啦)。

我的形容嘛…虽然很老套但这次要学一下乐评乱拼乱凑的嘴炮技能:Sleaford Mods就像是…Young Marble Giants遇上了The Streets (Mike Skinner),伴奏部超精简(我都可以编的程度了可见…),主唱Jason Williamson…他这样是有歌喉的好吗哈哈哈! 但他的饶舌说唱凶猛无比,感觉一首歌的结构就是听他骂人,然后…哈哈哈这我真的笑很久…另一团员基本上每次演唱时就是呆呆站在旁边…听Jason唱歌!!! 然后手中一定拿瓶啤酒,会啦会跟著音乐摇摇扭扭,然后会顾电脑、换歌,偶尔合音一下…康莽!! 谁能比他废!!!!!! 总之这团的组合就是~ 讦谯王子与换歌尚宫哈哈。他们也没有其他乐器,没有DJ Deck,就一台笔电! 不过感觉得出他们勇于做自己喽,歌词也很敢讲很敢谯的! 重点是整体听起来都蛮顺蛮扎实的…English Tapas好听耶! 虽然我是Spotify卡当才刚好整张专辑从头听到尾…关不掉XDD

所以…各位! 这就是英式庞克的最新变体!! 英国味重到会晕的程度! 没有吉他,连个里民大会抽奖中的卡西欧键盘都没有! 也是啦…要耍帅倒不如废得真诚啦!

↗主唱还要自己装出"咩~~~~~~" 的音效XDD 传说中的人肉vocoder,好好玩! 换歌尚宫受访时谈吐还蛮萌的呵呵呵…

注解:Cedric介绍好音乐

Syd Barrett那张想听! 然后喜欢他花时间聊Big Star~Chris Bell还有Alex Chilton~ 他们提到Chilton有帮The Cramps制作过专辑! 接下来Cedric还提到Van Dyke Parks,我们这辈的可能比较不认识了,除非是信仰等级的Beach Boys狂粉就会知道,但事实上…就像影片中提到的,Van Dyke Park曾经客串过双峰! 第二季他演Leo的律师,前两天才在狐狸台看到啊! 然后我的朋友群好像都喜欢(至少不讨厌)At the Drive-InThe Mars Volta… 怀念以前MTV深夜常播Mars Volta的MV 🐻

 

 

 

6. Arca // Arca (2017)

 

这家伙厉害哦。超厉害。刚还在追忆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所带来的…感知的"张力性",而且还说Aphex Twin这时的作品动静兼俱,能给人充满迷幻感的感官动能,又同时令人感受到心神上的平静。这在Arca的世界之中…啊哈! …算了吧!!! Arca的张力与动能一样强烈无比,精力则更加旺盛狂野(不过也不是hard-techno那种过动儿状态喽),而且更似是一种『不稳定为唯一稳定』的无息涌腾,激狂不已又非一眛的躁乱,并且在这意境之下,所处理的架构格局又甚讲究。不简单。

Arca三张专辑 Xen (2014) Mutant (2015)与今年推出的同名作Arca, 便是他这般强烈表达能量的步步演进。Xen的音色元素众多,氛围若似恶毒冰冷的雨夜:雨滴、碎骸、水渍、鬼火的交错沉落…悬浮…;到了Mutant,承袭了Xen之中密布的音色"触感",并将其推衍至极限~  美的更美,骇人的更骇人,也多了一些令感官不安不悦的绵密杂音,造成一种文火灼烧的特异触感。同名Arca的话,则是跃进了更大一步:他玩够了,不再大秀各种元素的运用(与破坏),而是以自身的表达、情感方面的释放,还有时间感空间感的细腻掌控…以这些无形无声的事物…取代了以往那些"可见"(听得见)的各种怪音色、怪音阶。多元复杂的始终是无形的表达与展现,因此原本那些有形的声声响响便可收歛…

因而从Xen的雨夜,到Mutant的恶火,再到Arca的迷雾,我们见证了Arca的蜕变与成长,也或许是此类音乐发展至2017的一里程碑…至少对我来说,他的作品具有时代精神/此一世代的象征性啦。

Arca的这张专辑可说是以人声贯穿,而歌语神秘飘渺,又融入委内瑞拉民谣的基调(很喜欢他以母语诵唱)。在COS的评论中有提到,像"Reverie"便取材于Simón Díaz的歌曲“Caballo Viejo”,COS也解释了“Anoche”一曲是如何融入委内瑞拉民谣之中所谓"Llanera ballad"曲风(我想它指的是当地历史名曲"Alma Llanera“的衍生曲风;有兴趣者可继续查询融合非洲、欧陆与南美元素的" joropo“舞系)。

那么Arca的三张专辑听下来,可能很多人会专注在各种怪诞、特异的音质色泽,或者是说有些歌都没旋律,因而就此误解Arca的创作反正就是这些怪怪抽象音色的拼凑,甚至说这种创作不是音乐了。不是的,事实上Arca还是著重旋律、音调、音阶的缜密织纬;旋律与非旋律、半音与全音、调性与调性之间的对比与相仿…这方面他是玩得游刃有余,只是他的玩法不像是传统的玩法。而其实说不传统…也不一定,毕竟…使用旧规则不一定就是老套,使用新方法也不一定就能创新;以旧引新,以新喻旧…觉得Arca的音乐具有这方面的巧思。也或许你会在那么一瞬间,在他那狂野诡谲的声响狂暴之间…在那么一点点的小缝隙之中,嗅到古典乐、现代音乐与前卫实验音乐的气息…

并且,听愈多轮就愈能感受到他属于钢琴手的思维,亦相信各世代的音阶原理、和弦之运用及拆解,对他而言都是小菜一碟。有时也有那么一瞬间,Arca音乐中的琴声会让我联想到"Decay Music“…不过是迷幻的,超现实的…甚至是番木虌碱(Strychnine)中毒的Decay Music…

↗那音乐录影带Reverie或许是某种提示…或许不是。暂且说视觉上所见,如人型轮廓、奇异义肢的线型,以及画面对于这种偏冷的桃红/粉红色块的处理,无一不令人联想到画家Francis Bacon…其实专辑Acra的编曲也会令我思索起许多关于Francis Bacon画作的解析,特别是对于色彩、暴力、残酷、与时间性的考究。

在Arca的一些介绍(如文章123)之中,得知他相当喜爱Tim Lawrence所撰的Arthur Russell传记 (我也有这本书;关于Arthur Russell在本站的一篇Technopolis特辑里已深谈过),老实说听Arca时还没能联想到Arthur Russell,但确实以Arthur Russell的才华与豁达的视野,若能于2017年继续创作音乐的话(给他DAW与一堆VST plugin啦!),精神、架构方面,肯定会与Arca有所呼应。Arthur Russell的音乐就真的是一场场朦胧美丽的幻梦~reverie,Arca则是那般美梦开始交杂、腐化、变型…的那么一瞬间吧!

倒是,第一次听Arca的作品,感官上令我想起的是十几年前的Xiu Xiu(如Knife Play 、Fabulous Muscles ),结构与质感则会令人联想到Scott WalkerTilt (1995)和The Drift (2006),特别是The Drift之中那些令人坐立难安的音色触感。不止如此,Arca在同名专辑中的美声独唱,搭配著不和谐和弦,以及整体氛围散发出的"absurdism"的基调,感觉跟Scott Walker之前的作品有些契合,但Arca还没那么地深沉、玄奥、肃杀。然而,一路联想下来,觉得Arca比前辈们更独特之处,是他的乐音结构似乎渐渐结晶出一种"肉身"结构的聚合,对,很Francis Bacon,如一团云雾又如一具血淋淋的初生血肉,仿佛惊骇残酷的不曾是一丁一点的声响效果,而是音乐表达本身所呈现的"如梦真实感",当然其优美之处,一样源自这般真实感~ 具有痛感之美,具有幻梦感之痛,具有美感之血淋淋真实…

聆听Arca与观看他的各种MV、现场演出片段,总能从中感受得出一股股很纯粹…很raw…未成型或拒绝成型成体的性能量,不止是性,这也都是很纯粹的自我展现、自我探索与破坏,但终究都算是正面的展现与探索吧! 说不定吧我也不知道…或许这些歌曲,这些挑战听者能耐的音色与架构…是在为他这等能量~纯粹性能量,纯粹自我~ 来辟路,来发现、捕捉、留住、放逐…

最后,温馨提醒一下麻吉们:Arca至今的三张个作,不一定算得上经典,但皆有相当的完成度,但是…无论主观客观来看,都比较不适合的从零开始初学/初听者,也不适合对电子音乐的认知、接受度不高的听众。这无关是非优劣,也不是说电音都是这种程度的,但还是稍注意一下吧! Arca这些音乐的表达与诉求确实都颇具挑战性,不过都还是可以率性地称其为(广义的)流行乐,也都不会太认真太严肃就是了。 🐻

然后…好笑的是…专辑封面不酥糊~~ 实体CD还好,
iPad歌单一整排出现小头↓也太口怕了啦哈哈哈~~

 

 

 

7. Grimes // Visions (2012)

 

哈哈哈大跳痛~!!! 不错吧夜半猪写xDDDD

Grimes基本上不是我会听的东西,但就好奇网民所言的"全部只用Garageband制作"的『脍炙人口流行电子音乐专辑』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于是就找来听听。听完的感觉其实不错,我也是给予肯定的。然后…觉得这张专辑很适合推荐给刚开始认识电子音乐的听众(上面的Arca就先别碰啦!),或者是年纪较轻的~青少年至大学生的年龄层的族群来欣赏,其实电子音乐的宅录初学者都可以来听听,这张制作内容不错。

首先,Garageband有什么不好的! 阿band凑了吗!? Visions是2011年录制的,那时的Garageband(简称阿band啦呵呵),版本虽然没现在的好,但做基本的并轨、编辑、开后制/效果类的VST应都okay…可是…觉得后制还是要用一下Logic吧! 或像iZopote Ozone之类的后制软体都要用到。我阿band从2008用到现在了啊! 换过各种版本了都依然在用啊,其实Logic跟Ableton也用的,但阿band做automation最顺手。回想起来…高一(留学)时音乐老师教我们用麦金塔操作Cakewalk然后接Korg Z1…还要直接在电脑萤上填五线谱…真的粉口怕…科技的日新月异…是把电动杀猪刀…

Visions的优点其实跟用Garageband、ProTool、Ableton或是什么其他的DAW一点关系也没有。个人觉得出色之处是在于…鼓声跟贝斯简明又扎实,节奏部的音色音场什么的拿捏都命中甜区,然后人声、合声、leads或pads的处理…整体的"建构"是颇具新意的。然而…有时延音、回响会加很重! 有种『雾好浓』的感觉,但还不至于毁掉整张专辑。习惯就好啦! ’10年代数位录音/DAW制作的音乐,其实都常有类似的特质吧! 数位的音色音量,可能都很有棱有角又很特异,却始终不会比类比合成器的音色来得浑厚、厚实、温暖 (其实太厚也是一种负担)。所以呢! 无关优劣好坏,反正材质不同,结构就会不同~ 要撑起一首歌曲的格局,数位录音/DAW制作的音乐便很可能得使用多量的小音色来拼接,或以回响或其他空间系的效果来修饰,或从歌曲的演进流程下手。

此外,像"Genesis"的节奏部也有些比较acid的音色(觉得很好听),这个也是都有支撑效果的。"Genesis"这首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恼人"的旋律线:p,似是五声音阶 (看live好像是黑键音阶)的运用,配上Grimes的假声、娃娃音、卡通音、转音…一样都是用得巧用得妙的支撑效果,漂亮哦! 但像我,卡通音加五声音阶…偶不行…救命…就算心智上不排斥,但听久了就是会感官疲劳。

↗不懂…不懂的风格… 不过可以接受啦,还蛮妙的…

幸好,Visions之中不止大红的"Genesis",还有像"Circumambient"、"Be A Body"等等旋律使用小调编写的歌曲,而且旋律极具魅惑力,更有流行音乐或青少年音乐常有的一番苦甜滋味,同时人声的交叠也更复杂了一些了,但是鼓与贝斯只有表现得更好,表示整体的乐音DNA是很棒的,简单却不单薄,很okay的。Visions之中的"Skin"是专辑中最具感性面向的一首,呈现的方式亦最有层次。

不过,就像刚说,Visions适合初学与年轻听众。Grimes很懂得处理自己的人声部份,几乎是人肉pads跟人肉synth leads了! 不过如此的歌声,若要表达深刻的情感,或是复杂的叙事…这等层面Grimes的歌声或许是略逊于许多流行女歌手的。 Grimes的歌声与音乐,目前听来都是快乐的、白日梦的、泡泡糖音乐的变体…正是dreampop的完美化身:清澈、率性…浅浅的,亮亮的,甜腻腻的。然而情感刻画与意义层次的展现,单凭dreampop能表现的本来就很有限的。

↗2012年的电台演出,席地而坐+一人操纵所有器材,速喜啦! 很好玩耶! 她那台Roland Juno是新型的了,跟OPN的古董机型不同。比较感兴趣的是影片中的Line6 M9,好像不错用,更多相关介绍请至Equipboard的专页。

无论是流行乐或是电子音乐,就算是极为精简的制作参数,都还是可以表达很多很多的,包括很黑暗写实的面向,或很愤慨的复杂情感,甚至是必须发出的声音,必须冒著危险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主张。而如果你想体验这类的感受,那么Grimes不会是你的首选。然而无论如何Visions听来都蛮舒心的,很可惜Visions这种"完美dreampop"的特质,在Art Angels就几乎不见踪影了~ 听完Art Angels竟然还想念起不对盘到一个境界的Genesis了! 个人感觉Art Angels比起来可匠气多了。

总之,强推Visions给初学/年轻听众。

入门、初次聆听很重要。什么风格类型倒是其次,重点是要听好的东西。现今最畅销、热门的流行乐之中,电子音乐的元素确实用的很多,但往往是把电子音乐刻板地做为"工具",而非视其为"技术"、"美学"或"格局"的。所以…好像不容易找到适合年幼、年轻听众的「电子音乐入门专辑」,幸好有Grimes的这张Visions,就让这张专辑的甜美、不过激的声声响响,为你留下个印迹吧!  🐻

 

 

 

8. A Tribe Called Quest // We Got It from Here… 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2016)

 

不知道怎么说…因为…不知道他们在今年9月已经解散了,结束了。是知道少了小不点Phife后他们解散是迟早的事,但很想有准备地迎接这么一天。小时候就很喜欢他们,却绕了一大圈才回到他们的音乐的怀抱,倒也不觉得迟吧! 毕竟是A Tribe Called Quest啊! 本站的网址也是跟ATCQ有关的,几年前人生陷入谷底,写作的"能力"突然丧失(有点失语症候吧我也不知道),那时覆日听The Low End Theory ,听"Excursions"的呯呯呯~呯呯呯的前奏…是Art Blakey的取样还有The Last Poets的诗词,就这样慢慢地,跟著连续的重击,不知要往何方去,只是随之遨游、游荡,文字从此也变成呯呯呯~呯呯呯,又黑又沉的前奏,如雨纷落打向额头的一记记重击…遨游、游荡…

↗取样、歌词…每一细节都极具意义,这样经典的Hip-Hop不是给你听爽的…

不是故意引述的…Excursions所引用的Last Poet诗句就是在说时间,但现在想到的…正是…时间啊! 时间啊时间…你会陷入冗长的空无,又错过满满的切实,你追不上所追求的,转眼间一切立即成空。呯呯呯~呯呯呯…也是三四年前的事了,那时还看过ATCQ的纪录片 Beats, Rhymes & Life: The Travels of a Tribe Called Quest (很不错,强推)…再更久前坐电联车上课天天听Midnight Marauders对于所谓爵士+嘻哈的认知还懵懵憧憧的,更久之前…小学时代在MTV看到"Electric Relaxation“…『倒溯』是世上最fucked up的追忆方式,因为唯有倒溯才看得清原来过去有这么多条路,这么多选择,我却偏偏走向了某条,选了某些错误的选择,错过了太多,而唯一的不可能性,就是回头。

心很暖又很酸的,听这张最后的ATCQ的专辑。但令人心纠结在一块的不是上述那些对于过去的无谓追忆,而是最后的ATCQ专辑,竟也是这么精彩~ 留下经典,然后消失:( 他们真就这样绝不留下遗憾地结束了!

所以也不想谈太多了,就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听这张专辑吧。🐻

 

 

 

9. Nine Inch Nails // Pretty Hate Machine Remastered (1989;2010) #重听 #考古

 

事情是这样的,前阵子随兴看Gary Numan的访谈,听他时常推荐NIN的作品,特别是制作方面的巧思,加上昨天洗了一件NIN长袖踢xD 所以就来重听一下他们的东西。

然而,Spotify吼…用Spotify听Pretty Hate Machine,听个差不多十秒就关掉了。差很多。谯一谯之后去杂物间拿实体cd来播。因为太熟了啦,所以音质的落差一"听"了然。PHM是张很不可思议的专辑,它里里外外皆确实借镜/偷学/抄袭了好多好多第一波工业老团的精髓,可是制作手法的成就、精湛程度,却是谁也不学,同时谁也学不来。总之是张很经典,很成功的另类/流行电子音乐作品,但它的基理还是偏流行电子的,不到主流中心但就是流行的,是流行的所以难归类于定义上较为正统的工业/后庞/实验电子之领域:歌曲的结构性与对待乐音、语言的观维,甚无第一波工业惯有的解构精神及哲学涵养。但终究是张好专辑啦。

“Head Like A Hole"则是这张经典专辑之中的经典单曲,记得是国三时在大众买到单曲CD的,专辑则是高一才入手。这首确实有Ministry的味道但细腻多了,也有些许Cabaret Voltaire的影子。制作团队包括主唱/队长Trent Reznor本人以及Flood、 Adrian Sherwood、与Keith LeBlanc (Tackhead成员)………一万个业界的一般制作人也拼不过这四位吧!?

“Head Like A Hole"歌曲分成三大段,先以有一点点点点Cabaret Voltaire味儿的节奏部做为开场~ “God money I’ll do anything for you…"在此旋律沉稳,但每一句都在推衍、演进,接下来副歌大喊"Head like a hole! Black as your soul!"~这边的编曲实在五告厉害,层次复杂得要命却是百分之两百的完美,特别是从左右两边突窜的…狂噪的吉他与…noise,没错! 在流行歌曲之中! 然后全都配得天衣无缝~ 完全不抢啊,艺术啊艺术啊! 魔鬼全在细节里啊! 此时Reznor的呐喊做为中心全力绽放,真的有股力量窜上天的感觉,好佩服!! 如果是灵魂福音或Hi-NRG营造出这种效果就不意外,但是这是狂噪的重摇滚+工业电子啊!  一阵狂暴之后,又立马遁入高歌"Bow down before the one you serve…" 的段落,这段旋律性鲜明清楚,节奏又是满满舞韵的,有魔音传脑的感觉,巫毒效应就此展开…

↗音量催落去! 双鼓手!!!!!!爱死了! 这个这个↑这个金发的鼓手是Martin Atkin吼!?

最近听很多’10年代的流行歌曲与电子音乐作品,发现使用DAW/数位制作的noise或很抽象的音色,也不一定能够处理得像Head Like A Hole那样地巧夺天工。然而noise声响以更抽象前卫的形式来呈现的音乐作品,我与我的朋友们其实都不陌生…然而,就算如此,还是觉得Head Like A Hole真他妈的旷世奇作。而且这首还是歌词正好不烂的一首! 哈哈哈哈! 歌词是NIN的阿基里斯腱啦,歌词品质时好时坏就是了。

这张PHM的首波主打曲其实是"Down In It",这首…啊就直接听Skinny Puppy的"Dig It"就好吧!? 蛮像的…连MV都有点像SP早期拍的宣传照。哇现在才知道耶! 真的耶~! “Nine Inch Nails frontman Trent Reznor once mentioned that the song influenced the first song he wrote, “Down in It“.[1] He would, later in his career, go on to admit in interviews that he outright lifted some samples of the song for “Down in It“." ー维基说的啊! 

对不认识SP的听众来说"Down In It"应也是神作~歌曲的制作水准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差"Head Like A Hole"差多喽,也无法撼动Dig It在我们瘦小狗铁粉心中的地位。不要说Dig It,整张Mind: The Perpetual Intercourse(1986)从第一首"One Time One Place"开始听吧! 难怪Reznor会说自己深受这时期的SP所影响…

 

此外个人非常喜欢PHM之中的"Sin",虽然编曲没上面提到的两首来得突出,但这首的贝斯赞爆了,低音贝斯+重节奏+流畅小调+病态美的氛围=完全我的菜。现在听了都还会起鸡皮哥打啦!

↗哦耶! 荣耀呈现,污染你的视觉! 这个NSFW/绝对慎入/未成年不宜的音乐录影带,是由Coil的Peter Christopherson (Sleazy)所执导的;NIN早期很多MV皆由Sleazy伯伯经手,题材与内容也都蛮…嗯嗯。


NIN的编曲从PHM一来一直保持相当的水准,在90年代的流行乐坛(主流唱片公司,高销售量,明星等级的),作曲内容这么狂暴,又如此懂得活用极具剌激感的合成器音色(e.g. 杂讯、噪音/杂音、抽象声响…等等)的艺人似乎不多,然而NIN绝对是其中一员。现今数位/软体/DAW/VST世代,杂音或抽象音色的调制变得轻易,但是要如何使用于歌曲中,又如何拿捏…觉得这方面新乐手们可以求教于NIN的作品。歌词就不要了XD

The Downward Spiral (1994)这张的编曲流程会比NIN之前的作品更具实验性,但风格怎样玩都还不会全然溢至第一波工业或前卫/实验音乐的领域。"Mr. Self Destruct“、"Heresy"与"Ruiner"是个人觉得最棒的收录曲(指制作方面)。后来的The Fragile (1999)同样精彩,但偏偏叫好不叫座,NIN亦面临挣扎转型期。NIN后来的专辑算都蛮扎实,风格亦一直在蜕变。概念专辑Year Zero (2007)、The Slip (2008)等等都值得一听再听。Hesitation Marks (2013)则感觉差远了,主打曲厉害但剩下的就觉得还好,今年的Add Violence也okay啦! 虽然只像是NIN打个瞌睡…先不小心踢到Front 242的唱片,又梦到幼齿年华的Depeche Mode,然后醒来抓个痒打个哈欠就写完的程度而已! 但还是不差。不过无论如何Pretty Hate Machine那时的超狂暴活力就真的都过去了啦!

然后我有一个小小小小小抱怨…希望在另一平行世界,那里的Nine Inch Nails是女主唱,而且是大嫂Mariqueen Maandig~! 她超正的,歌声也比较有层次感,亦冰亦暖的很有特色,那Reznor老爹就负责上台领奖就好了啦! 🐻

注解:Nine Inch Nails×可爱伯伯们

那在佩服NIN的制作实力之余,也蛮感谢他们在90年代常提及Gary Numan。70年代末大红一阵子的Gary Numan,到了90年代另类摇滚盛行的世代,根本几近全然被遗忘了,但多少在NIN的效应之下,年轻听众又开始挖他的东西,我也是其中一员,加上那时Fear Factory有翻唱/合唱他的"Cars",于是Gary Numan突然又变成"内行必听"的珍品了,我想那也让他有机会东山再起。

↗好棒啊! Gary Numan×Nine Inch Nails~ 好喜欢Metal这首歌啊! Cars也唱得好带劲好欢乐啊! 疯啦~~~~! 听了好想跳舞哦:p

接下来是Outside时期的David Bowie,对我而言太太太太重要了。就是这时才认识为专辑担任制作的…Brian Eno! 永远记得首次在电视萤幕中看见颓废诡异的"The Heart-Filthy Lesson"音乐录影带,这时期的Bowie省思艺术创作的意义,并探索工业音乐…应该也大力推了我一把,让我开始听像是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东西。 95年的时候Bowie与NIN一同巡回,也会在台上合作,表演彼此的歌曲,对啊Bowie会唱NIN的歌哦! 

↗ 之前po的影片一直被砍,于是一股揍器贴上整场演唱会。

然后NIN与经典哥德乐团Bauhaus的主唱Peter Murphy也曾有合作,并办了一个"轰趴"~ 客厅规格的现场表演。Peter Murphy担任主唱,表演的曲目包括自己的作品、NIN的歌曲(觉得Peter唱"Reptile"好好听哦),还有一些翻唱的东西,像是Iggy Pop的Night Clubbing,以及这首笔者我超级喜欢的电子名作"Warm Leatherette"~ 原曲由The Normal(即Daniel Miller的化名)录制,后来给Grace Jones翻唱,歌曲题材显然在谈 J.G. Ballard的 Crash听一下喽↙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 1992年的Marilyn Manson耶! 那时他还很"清纯",跟著NIN在玩音乐。下面这影片的拍摄地点就是后来录制The Downward Spiral的自搭录音室,屋址是恶名昭彰的"Tate House",也就是导演波兰斯基的妻子等人被查理曼森谋杀的地点…觉得比较口怕的是影片中出现了麦金塔的Cakewalk哈哈哈哈…🐻

 

 

10. Blood Orange // Coastal Grooves (2011)

 

已经忘记到底怎么认识Blood Orange(Dev Hynes)的了,应该是 Sky Ferreira的"Everything Is Embarrassing" ,这首原由Hynes谱写原稿,再与Sky等人加以修改而成,后来也由Hynes等制作。个人很喜欢这首歌,觉得是当代流行歌曲的典范之一,亦把Sky本即出色的歌声发挥至极致。编曲方面就是平实的synth-pop,伴奏与歌声并进,不做什么刻意吸引人的效果,高潮由歌声起伏去拉提就够了;反之Sky在Night Time, My Time之中的几首歌曲,编曲方面及音色调配就还好。

后来查询维基又发现Hynes为Solange的EP作曲与制作,其中的"Losing You"也超级喜欢的啊! 这首听过就一直留在脑海中不断回旋…很好听啊~ ↙

那么,刚开始听Hynes以Blood Orange为名义所发行的最新个作 Freetown Sound ,是觉得好流畅动听,好温暖啊! 也很优美~几乎是种"优美porn"的程度了,同时很多变…却又算完整。Freetown sound的旋律与歌声的演绎,就如所有杰出的灵魂乐作品一般出色,倒是歌词还是有叛逆的面向,又有令人心暖,关怀的灵性。而且,Freetown Sound的结构与诠释,承袭很多灵魂、蓝调、嘻哈、电子…等等的精髓,但终究都还有它独属的DNA,就不是遵照什么灵魂乐的规则、公式去打造的,因而温暖优美之余,还挻性格的,且一点也不匠气。

而且听Freetown Sound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哦这就黑人的音乐嘛!",而是感觉这确实定是黑人的音乐,但是是黑人『做自己』的音乐,甚至是鼓励每个黑人做自己的音乐 ~ 文化渊源、族群认同的色彩都还在,但不会受其束缚。所谓的认同不能是同质化,认同就该是共鸣…听这张专辑会有这番体悟…

接下来,Blood Orange的第一张专辑Coastal Grooves (2011),我竟然完全被打到了! 这张有魔性耶! 已经听了一个礼拜了,几乎天天听的程度。不过,Coastal Grooves跟Freetown Sound好不一样啊!! 灵魂乐的色彩不太明显了。 Coastal Grooves反而比较像indie-pop,很有想法的indie-pop,色彩丰富的alt-pop,或是简单的电子流行加上感性的歌声,也就是小时候听的80年代新浪潮的感觉。而且聆听的当下,是感觉黑人音乐、白人音乐、男人音乐、女人音乐、灵魂、摇滚…这些刻板的、风格化的符号都消失了,剩下动听悦耳,舒心畅快的感觉。流行音乐这样子不是很好吗? 内容扎实,不被类型所束缚,音乐本该如此,人也本该如此的啊!

↗这首Sutphin Boulevard第一次听就好惊艳。非常喜欢穿插于中的"中国音阶"的元素。

Coastal Grooves整体而言是张不错的"泛"概念专辑,旋律、作曲方面格外出色,那么音色、编曲的运用亦皆得宜,可能没有上面介绍过的其他经典作品那么突出,但已算很强了。跟Blood Orange后来的作品比起来,个人觉得主要差在歌声表达的"角度",像在Freetown Sound,略感歌声是为人而歌,为人而唱~ 以歌声来感化、抚慰人心的,概念方面的视野也宽广许多。反之Coastal Grooves没到这种程度,格局小多了,就比较像是一个平凡的人说著一个平凡的故事,可是这样反而比较吸引我耶! 有些低凉感伤,有些黑暗,但是有吸引力…

有时你想要的是…只要望向天空便看见得世界各处的音乐,而有时你要的是…跟著你的步伐,与你走在破烂的人行道,口袋剩没几块钱,去杂货店买包烟结束疲累一天的音乐。而以Blood Orange的才华,他两项都能满足你。🐻

注解:跟著Blood Orange一起来歪楼跳痛~ 

↗他一开始是介绍交响乐的东西,中间是些老歌奇盘,一张比一张跳痛,然后突然出现一张 Type O Negative啊哈哈哈哈笑尿啊! 更闹的是访谈还穿插Peter Steele(R.I.P.)参加谈话节目的奇怪片段,笑料精品啊! 再去查YT影片时看到有人留言说:「Tommy Wiseau(大灾难家的主角)何止组团了都不知道」靠北是眼瞎了哩XDDD 啊这都害我怀念起中二时代有阵子狂听Grunge又跟疯Metal的东西,但不是你所知的那种,而是Biohazard、 Suicidal TendenciesAnthraxPantera…死累儿…White Zombie(后来跟阿丹去看过Rob Zombie的演唱会,超屌的)…很瘪四与大头蛋的品味啦! 那时也会听Type O的。之后完全不听Metal了都还是觉得他们好好听,一点也不俗气匠气耶! 当然也不深奥,甚至还有些隐隐的幽默异趣吧! 现在听来都觉得Bloody Kisses (1993)制作得很好耶,Peter Steele不愧是Peter Steele,Metal的没有人像他曲子慢条斯里又耽美哥德成这样。反正Type O就完全自成一格的。听说Peter人都蛮和善风趣的,女人缘有点好,然后身高竟有203公分哇你咧! 但毒瘾与愈渐恶化的健康状况终究还是夺去了他的性命啊t_t ↘名曲很多,剩下的自己找吧!🐻

 

 

 

11. Vince Staples // Big Fish Theory (2017)

 

#还没写完 这张我还在听所以还不知道要记什么。主要还是编曲、音色元素颇吸引我的,同时VS的表达方面口味都够重。这几年嘻哈乐迷真的不愁没得听。Kendrick LamarJoey Bada$$Tyler, the Creator 、Run The Jewels…等等每一两年就会发一些很不错的作品,你也不会太去质疑他们的实力,甚至被他们得有点审美疲劳之类的! 可不可以突然给我烂一下!? 就给我吃错药一下搞个失败的曲风实验吧!! 恶搞一下吧! 还真的有…Meow the Jewels! 哈哈哈。总之对于自己有在追的几个嘻哈歌手,都是100%信服的…聆听时也不会想太多啦!

那最近因为在VS的介绍文章中看到了关键字DJ Rashad,所以稍稍引起兴趣,加上…哈哈哈…封面啦! 一大堆待听专辑之中…好多优雅精致的图之中,突然冒出个金鱼头实在是太显眼了!! 真的,再怎样都会有我这种很笨很白目的听众…专辑封面看到个鱼啦、猫狗啦觉得可爱不必动脑思考,就先选来听了!

有啥心得再更新喽! 🐻🐻

 

 

 

12. Lana Del Rey // Ultraviolence (2014) #重听

 

想不到吧! 这么主流的流行的专辑给我介绍对吗? 行吗!? 凑了吗!? 不是,这张有它很厉害的地方。我平时很少听Lana姐姐(昨天才知有些歌迷称她为"打雷姐"哈哈哈哈),那最近写短篇故事时开始思索一些事,就不禁联想到她的形象与创作理念。

像是…是否美国唯一真实的…便是它的假象?

为什么这么样的一个国家、文化,如此无法自拔地著迷于"拟像"与"失真"? 换个角度来想想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所说所言…其实都没有那么艰深那么学术,其实都是我们所不自觉的自身。他的理论若放在现今美国的政局与社会文化来看,都太太太太太一针见血了啊,个人觉得用来观察美国的流行音乐历史,也是格外贴切…

Lana的歌曲…似无极限的风格化,层出不穷的老歌元素之重新诠译,逼真的戏剧性情境,小至旋律,歌词,伴奏,歌声,嗓音,发型,眼睫毛,衣著,艺名,谈吐…大至整张专辑,还有Lana身为流行音乐歌手的身份/分身/假象/persona…其实全是在玩拟像,且是若有意识地的在玩的,只是一年一年过来,她愈玩愈纯熟,愈玩愈有心得。

“This would sharpen you up and make you ready for a bit of the old ultra-violence.这是库柏力克的电影「发条橙」之中的台词。Ultra-violence此一复合词源自发条橙原著,指的是超越常知的极超暴力行径,并在库柏力克…对…亦是相当风格化的诠译下,以甚是鲜明、乖张、满满快感、毫无道德约束的形象来呈现,固然引起不小的争议。

但到Lana的手中,超越常知的极超暴力,却又是另一番诠译了。一样引发争议。但这方面我们这里不会谈太多。

↗根据维基介绍,单曲"Ultraviolence"的意念有取材1962年 The Crystals的"He Hit Me (It Felt Like a Kiss)“;听了是觉得原曲的表达也蛮强烈的…

2014年的这张Ultraviolence,让我注意到Lana的风格化游戏不止于皮毛,各番元素的挪用、拆解、符号化,虽不到操弄叙述诡计的地步,但已比一般主流/商业流行音乐还更加玩味了,而这还不及Ultraviolence的精髓之处。Ultraviolence无论是主题、风格化的"动线",Lana的诠释,或是作曲、制作方面的各番细节,甚至从歌曲如何起头,还有唱腔技巧的各番应用…已都懂得去芜存菁,结果就是专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皆是一气呵成、极具凝聚力(coherence),且不盲从于样板化的畅销专辑制作模式,但终究不离流行音乐、美国民谣歌曲的宗旨。

论缺点的话,就是还少了那种一语点破人心,一语述尽人生种种的魔力。已犀利却还可以更犀利,还可以更深,还可以更黑暗,还可更神秘。不过Lana还很年轻;Billie Holiday、 Nina SimoneNancy SinatraStevie NicksKate BushPJ Harvey、 Bob DylanLeonard CohenJohnny CashNick Cave Tom Waits…他们在Lana这个年纪时,也有各自摸索、挣扎的过程的。Lana后来的Honeymoon (2015)其实展现了她愈渐成熟的一面,相较之下Ultraviolence便是大胆的突破,可若下张专辑只是再依样画葫芦,必然只会功亏一篑。

个人较感兴趣的,无疑是Ultraviolence的编曲、制作方面的细节。"West Coast"果真有其玄妙之处。之前听电台节目初次听到时便有些吓到,效果太好了。我的观察不会比维基所列出的解说来的精细: “West Coast" 沿用了曾于披头四的 “We Can Work It Out" (1965)之中出现的编曲手法~分段降拍,而"West Coast"的副歌的拍速骤降了至少60bpm。可以想像那对作曲、编曲而言多具挑战性,拍数一变,一切大大小小细节都得跟著变,而且还要与不变之前的内容呼应得刚好,对比得刚好…不容易啊。

说到强调对比,"West Coast"一开始主歌的部分,是强调鼓与低音的重感(顿挫顿挫),营造出紧凑感,小调的旋律线亦配得天衣无缝。我听的时候是觉得所有声音都是上下上下地起落,然后进入甚是惊喜的副歌时,全都突然"滑"了起来,声音变成循著左右左右的滑弧在摇荡著,歌声也慵懒起来了。更甚的是…哇那回音~! 耳机族一定会发现副歌的回音好疯狂好迷幻啊! 歌声已是堆叠成影,回音更是顺著歌声的起迄晕染开来,而且下得有够猛,却也都呼应了60年代迷幻摇滚的质感。

60年代的迷幻民谣…那时没有DAW来加效果调automation,那时的空间系吉他效器还没盛行。但是,听听The Moody Blues的"Nights in White Satin“,或是Roy Orbison的"In Dreams“,或是Procol Harum的"Whiter Shade of Pale“,需要什么额外的效果吗? 不,延音、回响单由和声、弦乐与吉他指法就可以营造得极为强烈。自己曾经反复听"Nights in White Satin",想说要自己调出那种效果,但后来发现重点不是回响延音,而是歌曲本身的张力…歌词本身的意义,还有歌手的表达。一首歌要如何流传半世纪且依旧震慑听众的心? 我想Ultraviolence也在探索这番可能性,而它所借镜的老歌民谣们,与它之间的距离依旧是…似是近,又似远…

Ultraviolence之中,同名歌曲"Ultraviolence"、"Shades of Cool"、"Brooklyn Baby"、"Sad Girls"、"Money Power Glory"以及"Fuck My Way Up To The Top"亦皆展现了作曲与制作方面的精致度,一样段落间的对比、歌声的起伏拿捏,风格化仿古的意念都运用得不错,但就没有"West Coast"这样具突破性。很喜欢"Money Power Glory"主歌部份Lana唱著的"You talk lots about God/Freedom comes from the call/But that’s not what this bitch wants/No what I want at all…"不止是歌词,连歌声的诠释亦有些自讽自谑的意图,甚至都有种无法言喻的、毫不回避的虚无感←这应该就是她与其他畅销流行歌手的最大不同了。然而到了"Fuck My Way Up To The Top",那般虚无感更是给放大了! 副歌段落也是「挻疯的」;那样的推衍,以及(又是)回声无上限地使用,听到这里都觉得她可以唱Tom Waits的歌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其实像看Johnny Cash与Bob Dylan的传记都会发现,美国民谣的年代,就有很多翻唱,新歌也会由不同的歌手录制不同的版本,甚至翻唱是种传统,而时间拉至21世纪,Lana所做的各番拼贴、仿古、风格化,其实也可以是说是"cover"的进化体。而从Ultraviolence以来,我们可知她所"翻"的,亦包括民谣、摇滚、流行乐的表达精神…「精髓」…而不再只有"装模作样"的程度。甚至,透过自行戏谑Lana这个身为歌手的分身,透过直率得唐突的歌语来自谕又自省,来表达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自我,这倒也是美国历史上每一杰出民谣歌手皆有的特质。这还是拟像的应用耶! 好妙!🐻

 

 

 

13. Soft Ballet ソフトバレエ // Earth Born (1989) #重听

 

Ultra-violent-crazy跳痛来啦!!

也是重灌iPod/iPad才又发现的,都不知什么时候有Soft Ballet的专辑的。关于东洋流行音乐,可能小时候会跟著表哥表姐乱听~ 很喜欢近藤真彦,后来大概小学的时候喜欢ZARD、B’z这些的,并在偶像杂志之中看到一则关于…BUCK-TICK的专辑介绍(Darker Than Darkness -Style 93- 这张! ),就是比较洋味,比较哥德摇滚的东西,于是路就开始走偏了哈哈哈。Soft Ballet是因为常与BUCK-TICK有所合作所以顺便认识的,也算是个人少数喜欢的东洋电子团体(e.g. 还有P-Model 、YMO相关…etc.)。那很可惜的,Soft Ballet解散之后一直没有重启的迹象,直到前几年成员藤井麻辉森冈贤有意要再一起玩音乐,却很不幸的…我与我的友群们都相当喜欢的森冈贤于去年因病去逝了:(((((

p.s. 以前还好,现在我都听不太惯东洋流行乐之中节奏普遍短促+旋律太格式化+强调高音不著重低音的特质;这些特质没有的话就全全大丈夫了。不过就算日本另类前卫音乐的领域,个人亦常会感受到类似的节奏不适应问题,也略感不少作品架构/概念方面时常仅趋于型式;同样无这些特质就okay。挑东挑西的…那大概只剩The Stalin可以听了哈哈哈! 真是「罗曼蒂克到吐出来了!」(很会哦)其实我还有GISM可以听咧(结果是自己品味太劳赛了吧) 

最近重听Soft Ballet是觉得…他们真的走的很前面很前面。1989耶! 工藤静香浅香唯的年代耶! 然后Soft Ballet已在玩gender-bender了,电子合成器又玩得这么疯这么执迷! 第一张专辑Earth Born至今听来最有意思,首先这张带入了浓厚的工业/EBM元素(特别是SPK与 Nitzer Ebb),也有不少新浪潮synth-pop的影子(像是Soft CellDepeche Mode),然后又懂得掺入了独属东洋风味的优雅。音色调配都好美好美,前前后后边边角角都好多好美好可爱的小细节,但整体听来又够大气,重点是不会干!! 好难得! (特别是日本的)电子音乐干干假假的最讨厌听了!

↗乐团Logo源自Nizter Ebb,藤井麻辉敲打自制乐器是SPK现场演唱常出现的桥段,并且根据维基的说法,"Body To Body"这首歌是向Front 242致敬的。可是无论如何…妖娆的モリケン是世上唯一独一无二的モリケン啊!!

还有Earth Born第二首HOLOGRAM ROSE的前奏个人非~~常喜欢。Earth Born另一特色是音色的Acid效果用得酸死了,却能和远藤辽一美声等级的歌声搭配得不错。另外专辑同名曲"Earth Born"是早期Soft Ballet的美学典范,也是首作品中较罕见的慢板曲目,呈现出一番浩瀚壮美感,哇那些音色…绝美绝调啊~

Soft Ballet后来于1991年发行的"爱と平和“个人也超爱。而且从头听到尾都是一个字「狂」啊! 不像其他专辑为了商业考量会塞些较为八股的东西(超不喜欢这样的但没办法)。这张爱と平和走全方位cyber-punk路线,曲风强劲多了,表达也激进多了,工业/EBM元素仍在,但进化至颇似早/中期的KMFDM吧! 像是"VIRTUAL WAR" 有够硬的,"EGO DANCE"与"FINAL"也都是感官能量爆炸的极品。如果要在Youtube上面找Soft Ballet的现场演出片段的话,爱と平和的歌最好看了!

Soft Ballet的专辑我只有听到1995年的FORM,之后的东西大约知道风格走向,就不太吸引我了吧!  1993年的INCUBATE现在听来觉得专辑没像以前完整,工业/synth的味儿没以前那么突出/突兀了(所以对我而言有点平淡),但是这张专辑收录了一首Soft Ballet生涯最为成功,最易中毒上瘾的超级单曲"WHITE SHAMAN",个人觉得作曲的层次就属这首编得最好,也算是成员三人各自回异的风格特色,皆能同时发挥至极致的一首作品。啊真的走得好前面啊…好可惜……

后来听朋友说森冈贤在Soft Ballet解散之后,似乎还是常与BUCK-TICK、AUTO-MOD、浅井健一土屋昌巳等人合作音乐/同台演出…好像有看过你们去live拍的照片…年代久远了。他的个人SOLO作品也很有内容…唉为什么要英年早逝啊:((

↗Soft Ballet与BUCK-TICK同台同框演唱"Iconoclasm";一边是外太空来的,另一边是从少女漫画蹦出来的,今井的造型颇微妙的(不意外哈)。

那BUCK-TICK到现在还会听,但是是无限鬼打墙重听自己手边珍藏的SEVENTH HEAVENTABOO (←最爱这张)跟悪の华吧! 追碟大概到memento mori就投降了哈哈。

↗平沢进!! 好不可思议的合作组合啊~~~~~~~~~~~~~~~~~不写了,对平沢进没抵抗力的! 要去挖一堆P-Model出来听了嘿嘿嘿嘿🐻~~~~~~~

 

 

 

14. DJ Rashad // Double Cup (2013)

 

到底什么是"Footwork"? 其实影片一看就懂了! ↙

综合影片、维基与Allmusic的解说,我所能理解的是…Footwork是种舞步,是种音乐,音乐的部份是浩室、嘻哈与Juke的衍生体,于90年代的芝加哥西区与南区开始盛行,而Footwork音乐之于Footwork舞者,就如嘻哈(早期Hip-Hop/Electro)之于B-Boy;Footwork复杂又快速的舞步会迫使DJ播碟的速度必须增快,140bpm以上甚至是160bpm左右是常态,亦可想而知当拍速变快,音乐中的伴奏、音色等等便会变得更加极简(没有足够"喘息"空间来塞太多东西了),鼓声与贝斯的部份亦会更著重,取样成为一大策略。并且Footwork音乐亦须配合Footwork舞者、舞厅、舞池、手足舞蹈的空间、地点,来调整其编曲架构…这不只是给耳朵听的音乐,同是也得是给身体、舞步所聆听的音乐。

而能同时满足舞者角度与听者角度的Juke/Footwork音乐,非DJ Rashad莫属。

最近听了一些Footwork,印象较深的是Jlin(她的Black Origami2017年终榜单应该蛮常见的)还有DJ Rashad的东西。吼…同样被称为Footwork,这两位的曲风可是天差地远啊! 然而,DJ Rashad生前唯一正规专辑Double Cup给我的感觉,是立马超越任何舞技舞步、曲风类型的分门别类的。Double Cup打醒了我啊! 哎呀…几年前听LTJ Bukem后期的东西也有这种"醒悟"的啊! 那就是…

当我们听太多过于精致、迂回、满满诡计巧思的音乐之后…会忘了音乐是活的。当我们太过专注于边边角角的各种音色时,都忘了这些边边角角就算再多抽象诡谲,终究都是在反应我们生活的里里外外,终究是源自我们平时的聆听与思忖…从微观的街道、房间的某一角落、屋后的虫鸣、与人的对话交谈…再推衍至地域、文化、国家、季节、时间…etc.。换句话说,音轨如何叠,节奏如何编,为什么有抽象的怪声,为什么有朦胧的回音,为什么取样了某些歌曲…这些的灵感皆是来自于生活中、成长背景之中,亦来自自己的所听、所思当下;反倒聆听什么经典作品,受什么音乐影响,要运用什么音响原理、什么结构、什么曲风、什么主义,则皆是其次。

DJ Rashad,很可惜英年早逝之后只留下一张专辑作品。只有一张,却是"So full of substance"。觉得他的DJ哲学真的蛮值得学习的。个人感觉他所创作的不是Footwork的配乐工具,所刻画的也不是脚跟子下不停变动的步伐,而是这些舞蹈,还有这些音乐所在的『地方』~ 街景、天空、交通、房子、城市、时代…而他的音乐会让你深深体会到这个地方,也同时是这些音乐与舞蹈…所需存在的理由。

↗Footwork音乐虽然快又精简,但DJ Rashad与同伴DJ Spinn玩起来一点也不生硬,Footwork还是可以很流畅很丰富的。

其实我在接触DJ Rashad的时候对于Footwork一点概念都没有,那要等到听Jlin时才有去查定义。Double Cup就是一张很生活化,很舒心的「都会节奏」专辑,并且不会有太多炫计的成份,架构方面也不会太复杂太玩味,给人『音乐回归于音乐』的扎实感受。可能我实验类的东西听多了麻痹了,就算Double Cup亦被归类为实验DJ/电子,也都觉得太可爱太有血有泪了! 总之强推,最近几天还会再细听。🐻

 

 

 

 15. Dirty Beaches // Badlands (2011)

 

Dirty Beaches应该之前只有在朋友/推友的贴文中看过几次,后来看完双峰2017第5集(Part 5)之后,就向吾友SXR询问一下,让他介绍一两张DB的专辑给我听。那既然Bandcamp有许多DB&相关的专辑可以试听,就都给它听了,不过最后觉得值得一再回味的其实只有两张,就是Badlands (2011)与Drifters/Love Is The Devil (2013)。

 

↗很喜欢这段乐团的客串演出,完全捕捉到双峰的特殊氛围,吉他是David Lynch的儿子Riley, Dirty Beaches担任萨克斯风手。

微妙啊…像刚提到Lana姐的拟像/仿古效应,Dirty Beaches的Badlands与Drifters/Love Is The Devil 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领域是更为另类、非主流的,并且手法与诉求不同,效果也很不同吧! Badlands确实是很多很多的复古仿古,聆听时你很难不联想到Eddie CochranChuck Berry等人的年代的音乐~ 类似Rockabilly的东西,你也更难克制自己去回想所有你所知的Suicide作品~那些又狂又茫的音色…Suicide的借镜太明显了;记得有乐评提到The Voice of America时期的Cabaret Voltaire,以及The Residents的曲风,还有Badlands的第四首歌是取样自Les Rallizes Denudes(我与麻吉们以前很爱听他们的东西),结果LRD的版本已经取材自Little Peggy March的"I Will Follow Him"(修女也疯狂的主题曲也有取材呵!),好好玩啊! 当然这是我,如果从来没接触过老蓝调老摇滚,又没听过Suicide的东西的话,或许感受又会很不同了!


 

并且…从第一次听Dirty Beaches(半年前)到最后一次听Dirty Beaches(几星期前)…特别是Badland…笔者我的感觉都挻一致的,那就是所听所见的皆是痛快、尽情、沉溺式的戏仿仿古…因而感受不到太多过于明显、鲜明的个人特质~创作者的身份明显是倾向于"抽空"、"缺席"的,因而仿佛吟唱、创作这些歌曲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人,亦可以是全然隐形、不存在、无名的某一人。

打比方说,刚才上面提到的Arca,就是音乐中的个人特质爆量+鲜明到腻,Lana姐则是奸巧一些,会玩拟像、讽谕与角色扮演的效果。而上述的DJ Rashad(及许许多多杰出的DJ)就又比较不同,他们不一定会强调自我、个人表达或是个人的播碟/刷碟技术,他们旨在播好歌、介绍好专辑,就只是一个传递、传承音乐的"工具人"。Dirty Beaches乍感会比较像后者,只是他所玩、所传递的曲风是老摇滚、老庞克的调调,但也有可能DB所呈现的无自我,就是最自我的表达了。

那一开始不太能习惯Dirty Beaches这种手法,但是第二次、第三次重听之后,感受不同了:表演者不突显自我,演奏的音乐都是熟悉又挻喜欢的东西,这样听来反倒觉得轻松,甚至有种微妙的"解脱"感~ 空无,但不空洞。感觉很好。况且老是听一些疯狂展现自我的音乐,久了也会觉得烦。

再来,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是…难道,我们对于这些老歌、老专辑的记忆与印象,不就也只是差不多那两三句副歌,两三段SOLO,两三分钟的程度吗!?!? 我们真的有办法在心中从头到尾默背出每一首所知的老歌…的所有细节吗? 回想看看哦,像是“I Will Follow Him"“My Girl"“Stand By Me"…甚至"Time of The Season" 一首一首地回想…你能想起几句呢!?

所以… 感觉Badlands之中的歌曲,就如同截取了我们"只会记得"的老歌句段与元素,然后拼凑、重新演绎、重复回旋~ 恰如记忆涌现、模糊的印象一般。而与其说这是刻意的手法,倒不如说这都是音乐自然而然地传达、流变的一种方式,只是DB把这方式给"放大"了。那无论创作者原意是否如此,单从听者的角度来看,DB的这些手法是成功的。

没有明显的主歌、副歌之别,没有明显的头尾…戏玩流行音乐叙述流程~ 当然还会令我联想到The Residents的The Commercial Album,后来的Drifters/Love Is The Devil也是给我类似的感觉,并且似乎歌曲中段的"间奏"拉长了,听者因而能够更加沉浸于中,甚至可以暂时迷失于这些似乎唤不到下一段副歌的『间段地带』。

总而言之,Dirty Beaches音乐之中的抽空、迷失…以及时空的颠覆倒错、声语乐句的仿古与朦胧…这全部串接起来所营造出的"美感",都是颇有意思的。不过主观而言DB『串得好』的作品,大概就提到的这两张,其他的就是一些摸索、实验、未成型的纪述,当然站在创作者的立场,这些零碎不成型的作品是有存在必要的。

老歌的记忆片段,叙述结构的变通,创作者自身的隐形化…这样的音乐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或许…你会在聆听的过程中,脑子开始回忆些什么、联想些什么、思索些什么,从电影片段、儿时记忆到梦境般的奇想都可能顺而涌现…而原来这些,才是这些歌曲的"主旋律"~ 是由你自己去填补的。所以老歌新唱、加强的杂音与回响…这些都只是伴奏,引子,是你的聆听、思索的"配乐"。其实音乐本来就该是如此,当音乐创作的企图只是迫使人聆听,迫使人服从,那么这样的音乐也只是沦落为"像音乐的产品"罢了。当然做到Dirty Beaches如此玩味的程度,也太调皮了点吧! 🐻

 

 

 

King Krule // The Ooz (2017)🐻

 

这张其实不用多说。King Krule还很年轻,他在现阶段便能交出如此绝妙的作品,已是难得。个人乍感King Krule作品是结构方面最具优势,结构外的东西也是优质的,但目前这方面可先不苛求。反正他的长处是…东西都好简单特简单的,却简而不陋,也不会杂乱,更不会太炫技太具野心。

进一步说,他的任何元素、架构组织…歌词、旁白、唱腔、旋律使用…全都好怪,竟然也全都对,连音质、音场什么的都对极了。怪得对,对得怪,全然奇异却稳健地存在,这就是King Krule的风格路线,会给人一种「哦! 没想到原来音乐也可以这样啊!」的感觉。刚才好像也用类似的调调来描述OPN的音乐吼!? 不过OPN技术性与策略性是较为显露的,King Krule反而不会这样,直觉、混然天成的素质较具吧! 总之是天然怪,当然两者曲风与使用乐器都不同喽。

不止如此,King Krule还是个『匠气过滤APP』,所以无论是摇滚的,蓝调的,庞克的,爵士的…他会自动过滤掉当中最为八股、陈腔滥调、刻板、匠气的那些面向,然后拮取所需元素来做变通。举例说,如果他是厨师的话,大概就会做出鱼子酱配炸薯条又佐番红花…的分子料理,然后弄得爆好吃的。

说到「无师自通」,你们觉得他算是吗? 小小年纪时大人给他一台音轨机他就会写写歌录东录西的(这篇文章有提到),画画涂鸦什么也不必特别学,不过后来还是有学吉他也有上BRIT school的。其实是否为科班,是否为超凡,是否无师自通,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的学习历程,也就是经验的累积与结合啦! 他如果一直废下去没去上艺术学院的话,可能还是会创作得不错,会摸索出一些有趣的东西,可能完成度没现在好,也可能做的会是很不一样的东西(不争气地想到刚才上面提到的讦谯王子与换歌尚宫XDD)。

那我的看法是,无论有师无师,"学习"必得存在,只是形式与程度上不似既定思维那般的定义;不断犯错修正也是一种学习,没半点方法的瞎摸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无论如何都还要学到"通"的程度,才能交出真正的好作品的啦! 那"通"到底是什么程度? 就是灯泡亮起来的程度喽! 钨丝对了,玻璃的材质对了,电线对了,电量对了,灯亮了,就通了! 然而对创作者的学习历程来说,灯会不会亮是无人可挂保证的呢!

突然想到吼…我都会觉得所谓的"小小超凡钢琴达人"…他们弹的音乐很没灵魂啊! 而且他们弹得开心吗? 然后说到这个! 疯子孟克Thelonious Monk基本上是无师自通的,之前看Saul Williams的访谈(p.s.又是What’s in My Bag…抱歉最近只会看这种很废很简单的访谈),有提到Monk就是懂得掌握"The Twilight of The Beat",令人感觉对Monk而言,仿佛音符与音符之间,节奏与节奏之间,都还有一整个宇宙般的广大,而他可以遨游于中~ 在指尖弹拨的毫秒之间。当然疯子孟克…是疯子。

而说到twilight,或许这词对King Krule而言颇为玩味。身为习惯性失眠者,不眠之夜对他而言是创作音乐的时间,然而失眠之者,到底是眠或是不眠呢? 想想斗阵俱乐部里的台词吧! 再让我们来回想他擅长驾驭的各番乐音元素~ 不像爵士的爵士,不像庞克的庞克,甚至莫名有点黑色电影氛围的简单独白…他似乎也很懂得思索所谓意义之间的twilight。所以…他音乐的本质,就是梦游音乐啊!! 耶屎!!

然而,懂得掌握意义与意义之间,成形与未成形之间的各番可能性…个人认为这方面的敏锐度,需要相当的天份,保持这般天份亦需技巧,后天的话…是学得来,但教不来,要靠个人的领悟吧!

↗MV也挻妙的,不过我觉得听Ooz这张不必什么影像辅助画面啦…因为…↙#好睡

好笑的是…我听The Ooz…是真他妈的好睡,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不止如此哦,在歌曲中段睡著,醒来还是同样一首,却觉得睡好久了! 哈哈,完全醒著听完整张专辑的话,目前只有一次而已! 很讽剌耶!! 其实不会啦,你们来夜半书写,一样看没几个字就都睡倒了啊哈哈哈~~!

那2013年的6 Feet Beneath the Moon已经颇不错,曲风封面设计什么的整个对味到不行啊! 但整体概念上的陈铺,曲风、曲目的连贯性等等,还有编曲、音场的配置,都还是最近的The Ooz做得比较好,进步蛮多的。所以各位想试听的话,我就直接推Ooz了。然后King Krule另一好处是,作品怪却不干,都还挻流畅的,而且音符会说话,因为它不是故意怪的,是天然+有机+无添加的怪啦!

 

 

12/29/2017 就先这样子喽! 如有额外附录、注解请至本窟查询

其他说明: 

以上笔记文章中若有引用、摘录他人创作时,皆会标示或提示;本文笔法、词语与句段皆掺有防伪标示,敬请见谅;本站任何贴文皆不会抄袭、翻译他人文章来假装为自己的写述想法(没这个习惯);夜半书写本来内容就都蛮重蛮杂的,看过本站的电影笔记与短篇小说之后再过来就见怪不怪了。反正就请安心被我荼毒吧!

本篇文章只提供全文连结转载(即页面提供的Facecook、Twitter...等等的转载按钮),内文不得擅自摘录、引用、刊载;全文连结转载目的亦不得具有曲解原文、攻击、毁谤等等不当意图。详情请至本站的Disclaim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