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ge-knowles-losing-you.jpg

筆記包括:Aphex Twin // Solange // Oneohtrix Point Never // Good Ti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FKA Twigs // Sleaford Mods // Grimes // Arca //A Tribe Called Quest // Nine Inch Nails // Blood Orange // Lana Del Rey // DJ Rashad // Dirty Beaches…and more.

簡易指南:真的都亂聽,而且都是"筆記" 的程度而已並非評論;內容主觀、業餘,服務老友為主;提到的大致上都算流行音樂的東西,不會太偏,那可能電子、嘻哈之類的專輯比較多;格式跟本站的電影清單差不多;不一定2017發行才列入清單,只要2017聽的都算;會稍提到樂器/器材使用的介紹,也是業餘的程度。第一次編寫音樂清單/專輯介紹,請各位多多指教。注意:本篇篇幅長容易lag,建議以電腦瀏覽為佳。

 

以下內容依舊大幅修訂中/校訂中。有新的聽碟筆記會再加。

這裏的痞客邦備份板內文會比較精簡,詳細到嚇鼠人的完整版請至本窟

 

 

1. Aphex Twin  //  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 (1992) #考古 #重聽

 

好久沒聽了呢! 純粹是iPod重灌(用iPad代替壞掉的iPod啦)才順便播來聽的。這張在我心目中是Aphex Twin之中的Aphex Twin,鬼斧神工之中的鬼斧神工。不是說Aphex Twin其他專輯不夠好,是這張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真的很特別…具有一番無法言喻的魅力,也可說它有一套自成一格的樂音語言、自成一體的神祕情境,並且表達方面不但可活潑生動,亦可輕柔飄渺,恰如"陰&陽"的完美平衡。

“張力"、"動力" 實際指的會是什麼呢? 現在要引述『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一書之中提過的相關概念,好像又太嚴肅了! 倒很喜歡書中(p.78)說到的「音樂必須讓非聲音性的力量,發出聲音。」或「如何畫時間? 或是讓時間被聽見? 」覺得在許多傑出的電子音樂作品之中,我們確實都聽到了非聲音的力量發出了聲音,也覺得時間總能似聲似語地被聽及,並隨之流向身與心,又流轉於現在與過去…

想像一下哦! 當旋律、歌詞、節奏、音色、編曲、結構、時間感、空間感…與創作者的人生…心跳…還有聽者的種種,以及當下的一切一切,不斷地交織、衝擊與聚離,而從中構出了一股強烈、強韌的『感官力度』,更使作者與聽者,皆感知到音樂不斷湧現一股股生動又源源不絕的動感效果:哇! 音樂真的活起來了! 音樂正在鳴唱著自己呢! 而且你就算不懂發生了什麼事,身心卻紮實感受得到音樂的"發聲",與它的"震懾",還有它所引起的強烈共鳴。

至於要"如何"去交織、衝擊與聚離,才會展現那番張力? 這就是一門藝術了…也或許 “ambient" 不就是這麼一回事罷了……

倒是,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所帶來的張力、動能或是震懾…也不是那種很嚴重很悲壯或很雄偉的感覺…而是具有不可思議的活力及靈性吧! 彷彿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音樂…靜靜看著世界中的一切一切,看著無垠宇宙的每一處,而我們聽見的,就是正看見的什麼。而換個角度來說,其實整張聽下來的話,聽者就算感受不到什麼張力動能的,也很可能會產生"迷幻感",就被一股幻惑的魔力所牽引,意思就是有極強的巫毒效應哦! 不過不會讓人迷亂暈眩,而是會讓人透過聲聲響響來享受一趟舒心、平靜的神遊~what a mind trip!

↗這首應該是許多人最愛的Aphex Twin作品…

高中留學時期在唱片行首次看過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但由於是進口盤不便宜,所以試聽完後只買了一張特價的EP “On"; “On"這首應該是最理想的Aphex Twin入門作品了。

↗良心之作,悅耳又不會太複雜,記得這首歌有出現在電影"Nowhere“之中…

後來咧,還幸運地在二手唱片行撿了I Care Because You Do (←一直都蠻喜歡這張的)跟Richard D. James Album;之後Come to Daddy EP 與Windowlicker等作品的強烈影像效果,幾乎讓身邊所有聽音樂的人都為之著迷,可是咧,在Drukqs之後,Aphex Twin就好像漸漸成為歷史名詞了! 聆聽2014年復出的Syro,算有拾回當年去唱片行試聽、撿二手貨的美好回憶,對於一般聽眾而言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相信…曾經享受過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這等致幻巫毒靈藥的聽者,聽完Syro之後,只會更加懷念早期的Aphex Twin啊~! 剛說的那種張力性也都沒那麼突出了。🐻

 

 

 

 2. Solange  // A Seat at the Table (2016)

 

完全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喜歡這張專輯,簡直一見(聽)鐘情咧~! Solange的歌聲,句句呼吐的聲語皆是生命與靈魂的交舞:歌語起伏變化之間,是各種層次與情感的展演,而且唱得混然天成,一點也不匠氣,但可想而知那需多少天份、技術與經驗的累積才能做到這等地步。雖然這樣形容,但她的歌聲倒不是很激昂的那種"天后"級的風範~ 不是唱的很用力又狂飆高音的那種,而是很自然又很具深度的,同時又有種親切感,聽CD也覺得彷佛她就在你耳邊說說唱唱,談談人生,頗有詩意呢!

除了歌聲之外,或許會這麼喜歡這張專輯,也是因為編曲方面的關係嘍! 電子的元素算多,音色的運用不貪心將將好,而且音色用得性格又俐落啊! 像是"Mad"這首前奏的鼓聲,哇靠超級重的!! 好愛啊! 爽爆了! (p.s. 用Spotify聽不出重感,要聽下載的音檔或實體cd) 又重,又沉~ 感官上是黑暗的,再搭上Solange柔和繽紛的歌聲,好優美啊!  加上歌詞又紮實…詞窮了! 真是好聽哩!

無論何種音樂曲風,都特別喜歡那種…那種重到令頭骨發暈,重到令嘴裏上顎發抖 ,或令眼窩骨頭發麻的重低音…這類重低音的元素,舉例而言在嘻哈(特別是我族Wu-Tang!)、House、Techno、Jungle/Drum N Bass,或Trip-Hop/Downtempo…等等的曲風都算常見,雷鬼/Dub/Sound System固然是這類音色的始祖之一,並且在其精神之中,重低音的採用同時具有政治宣言的意念(詳見Dub Echoes這部紀錄片)。

↗MV給人很自然又優雅的感覺。之前的EP的"Losing You"MV好喜歡好喜歡(就是本文的封面圖像來源;等一下還會再介紹)~~

沒錯,A Seat At The Table再仔細聽過幾輪後,還是覺蠻不可思議的。MV也都蠻有趣的,蠻生活化的東西,喜歡Solange的即興起舞…終究最喜歡的是編曲、音色與人聲的完美結合~ 有種緩緩然、慵懶的波動感…婆娑…像海浪一樣。不單薄,不複雜,有空間給人沉思,有空間給心歇息… 🐻

 

 

 

3. Oneohtrix Point Never // Good Ti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2017)

 

這張Good Time (失速夜狂奔)的電影原聲帶,亦是令人驚艷萬分。可以說是張挻紮實、動聽的原聲帶,同時是很完整的實驗合成器電子音樂作品。

Oneohtrix Point Never (很好記,就One-oh-trix,以下簡稱OPN),大約是在2012~13那時透過合成器同好(都是沒見面過的推友)的推薦,而接觸了OPN的Replica這張作品。↙MV很有意思,是卡通畫面的剪輯與重覆…但呈現出來的效果怪沉鬱淒迷的…

看過一兩篇訪談,記者以亨利·盧梭 (Henri Rousseau)的畫風來形容OPN的音樂,覺得還蠻有趣的。個人對於虛梭畫風的印象就是挻一板一眼的咧! 但是OPN還不至於給我這種"死板"的感覺,但也不算狂野,曲子聽來是有其"歪斜"卻又工整的一面,他也很懂得以很簡單的基礎元素,來做出很多變化,很多表達,並且對我來說都很動聽悅耳啊! (是聽過什麼很不堪入耳的作品嗎XD) ~

撇開結構與概念性不談,個人對OPN的初次印象(Replica那張)就是…流暢、鮮明,同時散發出一股無從抵禦的孤寂感,也有一些些淡淡的鬼魅、幽靈感吧! 2015年的Garden of Delete (有些惡趣的名稱) 凝聚力很夠,同時哩哩扣扣小元素較多,並且變化性極大:時而沉靜,時而狂癲,時而穿插驚奇,或穿插一些莫名奇妙但想想又蠻妙的點,也會注入些許諷剌、惡趣的成份。厲害的是,這樣反常或趨於解構路線的編曲思維,就是有辦法撐起一首首的歌曲,同時又可呈現優雅或壯美的一面。總之他有他的一套規則,也有他的特異觀點所致的秩序性及結構美學,絕不是全然混亂、心血來潮的。對耶這樣很虛梭耶~!

那麼,Good Time原聲帶,不難猜測編曲的架構,就得是電影本身了! 因此編曲不再哩哩扣扣,敘事線之中不會再塞一些「來鬧ㄟ」小驚喜,而是都變得四平八穩的,很穩健,穩得好啊! 所以之前去看電影時,聽到配樂的當下反應是…終於啊!!! OPN終於開竅了啊! 終於能讓人迷上了啊!!

在Good Time原聲帶之中,無所不在的是原既耳熟能詳的OPN招牌~ Roland Juno鍵盤的音色暖暖地流溢、穿梭、迴旋,伴隨著循序漸進的bass sequence,加上旋律幽冥神祕,同時具有精緻的層次感。很不錯。

↗電影也很不錯,格局不太,但刻畫得夠細膩,角色內心掙扎呈現得寫實並強烈。

並且呢,電影本身的爆發力,也皆得以轉化至配樂的聲響起伏之中,如"Good Time"與"Leave the Park"這兩首,便可謂是整張原聲帶的縮影…與高潮。這兩首讓你聽來瞬間有些許懷舊感,有些80~90年代電影配樂的風格(在OPN個作中較無這種氛圍),但很快的,聲響的複雜性又會把你帶回現在~唯屬這一世代的樂音複雜感…原聲帶給人這種感受,電影本身亦然。

↗Iggy Pop獻唱主題曲~ 不可思議地毫無違和感!

結論就是~~ 很強烈,很暖,且灼而不燥,沉而不重…很四平八穩,與電影本身的氛圍及表達相當契合;單做電子音樂專輯來聽的話,亦是比他之前的個作還討喜、紮實,縱然他之前的作品一向不錯。 🐻

註解:OPN的器材使用 (給自己看的) 

↖上面是2010年的影片,現在他可能又有換過/賣過這些器材。他所使用的器材不算多,除了自童年即擁有的(早期型號的)Roland Juno之外,在影片中看過的有…好像有一臺Moog Prodigy(不太確定),Roland SP555、SP404、SP404sx,Roland MSQ700 (sequencer),BOSS的Loop Station(大臺),KORG的RADIAS合成器(rack),跟一些空間效果器(一些digitech的,一些不認識的)。好多Roland,影片中有說他愛polyphonic的合成器。MUSICRADAR的文章則有提到他還有一臺Alesis A6 Andromeda,一臺Waldorf Microwave XTC,還有Elektron Analog Four,一些pre-amp,一些軟體:u-he Zebra,Chipspeech,Enzyme,iZotope的Iris,Spectrasonics Trilian, Omnisphere…連Youtube都是器材之一。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數位音樂工作站軟體)則是用Ableton的。當然創作者本身對於聲音細節的掌握,對於時間感的敏銳度…這不是使用相同的器材就能仿製的。覺得他的配備"參數"很理想~ 🐻

 

 

 

4. FKA Twigs // LP1 (2014) #重聽

 

FKA Twigs的LP1,是近年來接觸到的音樂作品之中,最為…最不上不下的一張!! 2014年那時早已聽過,最近又找來重聽了…

LP1的編曲、音色元素與FKA Twigs的歌聲都很出色,歌詞題材的性感(已至狂喜性感的地步),步調、節奏的掌握也都沒話說。但是…有一個罩門,那就是…如果沒有很專注很仔細的聽,或著音檔、音響的效果不佳的話,又或者只聽在歌曲的表面輪廓,那很容易就會覺得…平淡,無聊…好聽但也就好聽而已的那種無聊。這可能是因為每首歌曲的旋律線,都有點卡陷在邏輯鬼打牆之中吧! 就段落之間、曲目之間的變化不夠。雖然另類、Trip-Hop/Downtempo的東西,多是依重擊節奏來構成樂句,不玩普普流行樂的八股架構,但是LP1的問題還不在此,問題是出在自身結構上,應是需要更多起伏變化的。最後用一對KRK Rockit5接Mackie混音座再接iPad來聽(已是監聽喇叭規格,也可想像聲音會有多重),類似問題便解決了。

這問題同樣在觀看FKA Twigs的現場演出便得到立即的緩解。現場歌唱就有很細緻的表達起伏,甚至有神祕感與戲劇感,節奏部的伴奏也很具魔力,或許因此旋律較像是個框架,或盛著表演的盤子。當然看她歌唱跳舞絕對是很享受的,她非常性感又具靈性,可謂100%理想的Trip-Hop歌伶。

↗貼一個最"樸實"的FKA Twigs演出,還是很不錯;KEXP的嘉賓現場演出都蠻喜歡的,等一下會貼更多。

這張LP1會讓我想起高中時常聽的Tricky第二張正規專輯"Pre-Millennium Tension":黑沉黑沉的,朦朧朦朧的,是性慾與夜闇的瘋狂交媾…如果是FKA Twigs來詮釋這個時期的Tricky該有多好! 而且PMT這張不會有LP1為人垢病的編曲鬼打牆,Tricky正是編曲詭計家,好多詭譎的轉折,又暗藏許多突如其來的驚喜;Tricky就是…他先營造一片無路可逃的暗黑,再來就會突然給你放一把野火。雖說如此,整體而言Tricky依舊是界於流行與另類之間的曖眛曲風,再多詭異超現實也依然有股流行的、生活化的氣息。不過PMT這張坑坑洞洞太多,曲與曲之間品質大好大壞,稱不上是Tricky的經典大作。

↗都以為這首叫做"Naked and Famous"…"Tricky Kid"還是很猛的一首,但恐怕不似Maxinquaye收錄的"Black Steel“跟"Hell Is Round the Corner"那樣「精湛得驚駭」的程度…

主流流行樂的Trip-Hop要如何定位? 想想覺得挻微妙的。Trip-Hop今日已不會硬與Bristol的地緣綁在一塊兒,也不一定像以前那樣被視為一種挻固化的音樂流派,現今看來是比較像一種元素、手法、質感。但是…要如何適時地摻入流行? 甚至是熱門金曲的格局? 在2010世代!? 這就是門學問了! 不過…個人一向喜歡Trip-Hop/Downtempo做為流行歌曲,流行歌玩這類的曲風愈多愈好……因為這類音樂外表再怎麼鮮明優雅,本質皆是黑暗強烈的。 🐻

 

 

 

5. Sleaford Mods // English Tapas (2017)

 

最近常上Youtube看Ameoba唱片行的"What’s In My Bag"訪談系列,受訪的藝人會在店裡挑些唱片來介紹。有些蠻無聊的,有些則是訊息量超大,其中個人蠻喜歡的幾集包括Cedric Bixler-ZavalaAt the Drive-InThe Mars Volta…你知道的)、Kamasi WashingtonElijah Wood(高手級的)、Saul WilliamsBootsy CollinsNew Order…好多好多。Cedric介紹到Sleaford Mods時說得挻有趣的,所以看了馬上就找來聽;邊看邊記名字時還寫成"Sleptfor Mud",結果姑狗竟然懂我的心XDD (後來發現Youtube影片註解中都有列出清單啦)。

我的形容嘛…雖然很老套但這次要學一下樂評亂拼亂湊的嘴炮技能:Sleaford Mods就像是…Young Marble Giants遇上了The Streets (Mike Skinner),伴奏部超精簡(我都可以編的程度了可見…),主唱Jason Williamson…他這樣是有歌喉的好嗎哈哈哈! 但他的饒舌說唱兇猛無比,感覺一首歌的結構就是聽他罵人,然後…哈哈哈這我真的笑很久…另一團員基本上每次演唱時就是呆呆站在旁邊…聽Jason唱歌!!! 然後手中一定拿瓶啤酒,會啦會跟著音樂搖搖扭扭,然後會顧電腦、換歌,偶爾合音一下…康莽!! 誰能比他廢!!!!!! 總之這團的組合就是~ 訐譙王子與換歌尚宮哈哈。他們也沒有其他樂器,沒有DJ Deck,就一臺筆電! 不過感覺得出他們勇於做自己嘍,歌詞也很敢講很敢譙的! 重點是整體聽起來都蠻順蠻紮實的…English Tapas好聽耶! 雖然我是Spotify卡當才剛好整張專輯從頭聽到尾…關不掉XDD

所以…各位! 這就是英式龐克的最新變體!! 英國味重到會暈的程度! 沒有吉他,連個里民大會抽獎中的卡西歐鍵盤都沒有! 也是啦…要耍帥倒不如廢得真誠啦!

↗主唱還要自己裝出"咩~~~~~~" 的音效XDD 傳說中的人肉vocoder,好好玩! 換歌尚宮受訪時談吐還蠻萌的呵呵呵…

註解:Cedric介紹好音樂

Syd Barrett那張想聽! 然後喜歡他花時間聊Big Star~Chris Bell還有Alex Chilton~ 他們提到Chilton有幫The Cramps製作過專輯! 接下來Cedric還提到Van Dyke Parks,我們這輩的可能比較不認識了,除非是信仰等級的Beach Boys狂粉就會知道,但事實上…就像影片中提到的,Van Dyke Park曾經客串過雙峯! 第二季他演Leo的律師,前兩天才在狐狸臺看到啊! 然後我的朋友羣好像都喜歡(至少不討厭)At the Drive-InThe Mars Volta… 懷念以前MTV深夜常播Mars Volta的MV 🐻

 

 

 

6. Arca // Arca (2017)

 

這傢伙厲害哦。超厲害。剛還在追憶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所帶來的…感知的"張力性",而且還說Aphex Twin這時的作品動靜兼俱,能給人充滿迷幻感的感官動能,又同時令人感受到心神上的平靜。這在Arca的世界之中…啊哈! …算了吧!!! Arca的張力與動能一樣強烈無比,精力則更加旺盛狂野(不過也不是hard-techno那種過動兒狀態嘍),而且更似是一種『不穩定為唯一穩定』的無息湧騰,激狂不已又非一眛的躁亂,並且在這意境之下,所處理的架構格局又甚講究。不簡單。

Arca三張專輯 Xen (2014) Mutant (2015)與今年推出的同名作Arca, 便是他這般強烈表達能量的步步演進。Xen的音色元素眾多,氛圍若似惡毒冰冷的雨夜:雨滴、碎骸、水漬、鬼火的交錯沉落…懸浮…;到了Mutant,承襲了Xen之中密佈的音色"觸感",並將其推衍至極限~  美的更美,駭人的更駭人,也多了一些令感官不安不悅的綿密雜音,造成一種文火灼燒的特異觸感。同名Arca的話,則是躍進了更大一步:他玩夠了,不再大秀各種元素的運用(與破壞),而是以自身的表達、情感方面的釋放,還有時間感空間感的細膩掌控…以這些無形無聲的事物…取代了以往那些"可見"(聽得見)的各種怪音色、怪音階。多元複雜的始終是無形的表達與展現,因此原本那些有形的聲聲響響便可收歛…

因而從Xen的雨夜,到Mutant的惡火,再到Arca的迷霧,我們見證了Arca的蛻變與成長,也或許是此類音樂發展至2017的一里程碑…至少對我來說,他的作品具有時代精神/此一世代的象徵性啦。

Arca的這張專輯可說是以人聲貫穿,而歌語神祕飄渺,又融入委內瑞拉民謠的基調(很喜歡他以母語誦唱)。在COS的評論中有提到,像"Reverie"便取材於Simón Díaz的歌曲“Caballo Viejo”,COS也解釋了“Anoche”一曲是如何融入委內瑞拉民謠之中所謂"Llanera ballad"曲風(我想它指的是當地歷史名曲"Alma Llanera“的衍生曲風;有興趣者可繼續查詢融合非洲、歐陸與南美元素的" joropo“舞系)。

那麼Arca的三張專輯聽下來,可能很多人會專注在各種怪誕、特異的音質色澤,或者是說有些歌都沒旋律,因而就此誤解Arca的創作反正就是這些怪怪抽象音色的拼湊,甚至說這種創作不是音樂了。不是的,事實上Arca還是著重旋律、音調、音階的縝密織緯;旋律與非旋律、半音與全音、調性與調性之間的對比與相仿…這方面他是玩得遊刃有餘,只是他的玩法不像是傳統的玩法。而其實說不傳統…也不一定,畢竟…使用舊規則不一定就是老套,使用新方法也不一定就能創新;以舊引新,以新喻舊…覺得Arca的音樂具有這方面的巧思。也或許你會在那麼一瞬間,在他那狂野詭譎的聲響狂暴之間…在那麼一點點的小縫隙之中,嗅到古典樂、現代音樂與前衛實驗音樂的氣息…

並且,聽愈多輪就愈能感受到他屬於鋼琴手的思維,亦相信各世代的音階原理、和絃之運用及拆解,對他而言都是小菜一碟。有時也有那麼一瞬間,Arca音樂中的琴聲會讓我聯想到"Decay Music“…不過是迷幻的,超現實的…甚至是番木虌鹼(Strychnine)中毒的Decay Music…

↗那音樂錄影帶Reverie或許是某種提示…或許不是。暫且說視覺上所見,如人型輪廓、奇異義肢的線型,以及畫面對於這種偏冷的桃紅/粉紅色塊的處理,無一不令人聯想到畫家Francis Bacon…其實專輯Acra的編曲也會令我思索起許多關於Francis Bacon畫作的解析,特別是對於色彩、暴力、殘酷、與時間性的考究。

在Arca的一些介紹(如文章123)之中,得知他相當喜愛Tim Lawrence所撰的Arthur Russell傳記 (我也有這本書;關於Arthur Russell在本站的一篇Technopolis特輯裏已深談過),老實說聽Arca時還沒能聯想到Arthur Russell,但確實以Arthur Russell的才華與豁達的視野,若能於2017年繼續創作音樂的話(給他DAW與一堆VST plugin啦!),精神、架構方面,肯定會與Arca有所呼應。Arthur Russell的音樂就真的是一場場朦朧美麗的幻夢~reverie,Arca則是那般美夢開始交雜、腐化、變型…的那麼一瞬間吧!

倒是,第一次聽Arca的作品,感官上令我想起的是十幾年前的Xiu Xiu(如Knife Play 、Fabulous Muscles ),結構與質感則會令人聯想到Scott WalkerTilt (1995)和The Drift (2006),特別是The Drift之中那些令人坐立難安的音色觸感。不止如此,Arca在同名專輯中的美聲獨唱,搭配著不和諧和絃,以及整體氛圍散發出的"absurdism"的基調,感覺跟Scott Walker之前的作品有些契合,但Arca還沒那麼地深沉、玄奧、肅殺。然而,一路聯想下來,覺得Arca比前輩們更獨特之處,是他的樂音結構似乎漸漸結晶出一種"肉身"結構的聚合,對,很Francis Bacon,如一團雲霧又如一具血淋淋的初生血肉,彷彿驚駭殘酷的不曾是一丁一點的聲響效果,而是音樂表達本身所呈現的"如夢真實感",當然其優美之處,一樣源自這般真實感~ 具有痛感之美,具有幻夢感之痛,具有美感之血淋淋真實…

聆聽Arca與觀看他的各種MV、現場演出片段,總能從中感受得出一股股很純粹…很raw…未成型或拒絕成型成體的性能量,不止是性,這也都是很純粹的自我展現、自我探索與破壞,但終究都算是正面的展現與探索吧! 說不定吧我也不知道…或許這些歌曲,這些挑戰聽者能耐的音色與架構…是在為他這等能量~純粹性能量,純粹自我~ 來闢路,來發現、捕捉、留住、放逐…

最後,溫馨提醒一下麻吉們:Arca至今的三張個作,不一定算得上經典,但皆有相當的完成度,但是…無論主觀客觀來看,都比較不適合的從零開始初學/初聽者,也不適合對電子音樂的認知、接受度不高的聽眾。這無關是非優劣,也不是說電音都是這種程度的,但還是稍注意一下吧! Arca這些音樂的表達與訴求確實都頗具挑戰性,不過都還是可以率性地稱其為(廣義的)流行樂,也都不會太認真太嚴肅就是了。 🐻

然後…好笑的是…專輯封面不酥糊~~ 實體CD還好,
iPad歌單一整排出現小頭↓也太口怕了啦哈哈哈~~

 

 

 

7. Grimes // Visions (2012)

 

哈哈哈大跳痛~!!! 不錯吧夜半豬寫xDDDD

Grimes基本上不是我會聽的東西,但就好奇網民所言的"全部只用Garageband製作"的『膾炙人口流行電子音樂專輯』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於是就找來聽聽。聽完的感覺其實不錯,我也是給予肯定的。然後…覺得這張專輯很適合推薦給剛開始認識電子音樂的聽眾(上面的Arca就先別碰啦!),或者是年紀較輕的~青少年至大學生的年齡層的族羣來欣賞,其實電子音樂的宅錄初學者都可以來聽聽,這張製作內容不錯。

首先,Garageband有什麼不好的! 阿band湊了嗎!? Visions是2011年錄製的,那時的Garageband(簡稱阿band啦呵呵),版本雖然沒現在的好,但做基本的併軌、編輯、開後製/效果類的VST應都okay…可是…覺得後製還是要用一下Logic吧! 或像iZopote Ozone之類的後製軟體都要用到。我阿band從2008用到現在了啊! 換過各種版本了都依然在用啊,其實Logic跟Ableton也用的,但阿band做automation最順手。回想起來…高一(留學)時音樂老師教我們用麥金塔操作Cakewalk然後接Korg Z1…還要直接在電腦螢上填五線譜…真的粉口怕…科技的日新月異…是把電動殺豬刀…

Visions的優點其實跟用Garageband、ProTool、Ableton或是什麼其他的DAW一點關係也沒有。個人覺得出色之處是在於…鼓聲跟貝斯簡明又紮實,節奏部的音色音場什麼的拿捏都命中甜區,然後人聲、合聲、leads或pads的處理…整體的"建構"是頗具新意的。然而…有時延音、迴響會加很重! 有種『霧好濃』的感覺,但還不至於毀掉整張專輯。習慣就好啦! ’10年代數位錄音/DAW製作的音樂,其實都常有類似的特質吧! 數位的音色音量,可能都很有棱有角又很特異,卻始終不會比類比合成器的音色來得渾厚、厚實、溫暖 (其實太厚也是一種負擔)。所以呢! 無關優劣好壞,反正材質不同,結構就會不同~ 要撐起一首歌曲的格局,數位錄音/DAW製作的音樂便很可能得使用多量的小音色來拼接,或以迴響或其他空間系的效果來修飾,或從歌曲的演進流程下手。

此外,像"Genesis"的節奏部也有些比較acid的音色(覺得很好聽),這個也是都有支撐效果的。"Genesis"這首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惱人"的旋律線:p,似是五聲音階 (看live好像是黑鍵音階)的運用,配上Grimes的假聲、娃娃音、卡通音、轉音…一樣都是用得巧用得妙的支撐效果,漂亮哦! 但像我,卡通音加五聲音階…偶不行…救命…就算心智上不排斥,但聽久了就是會感官疲勞。

↗不懂…不懂的風格… 不過可以接受啦,還蠻妙的…

幸好,Visions之中不止大紅的"Genesis",還有像"Circumambient"、"Be A Body"等等旋律使用小調編寫的歌曲,而且旋律極具魅惑力,更有流行音樂或青少年音樂常有的一番苦甜滋味,同時人聲的交疊也更複雜了一些了,但是鼓與貝斯只有表現得更好,表示整體的樂音DNA是很棒的,簡單卻不單薄,很okay的。Visions之中的"Skin"是專輯中最具感性面向的一首,呈現的方式亦最有層次。

不過,就像剛說,Visions適合初學與年輕聽眾。Grimes很懂得處理自己的人聲部份,幾乎是人肉pads跟人肉synth leads了! 不過如此的歌聲,若要表達深刻的情感,或是複雜的敘事…這等層面Grimes的歌聲或許是略遜於許多流行女歌手的。 Grimes的歌聲與音樂,目前聽來都是快樂的、白日夢的、泡泡糖音樂的變體…正是dreampop的完美化身:清澈、率性…淺淺的,亮亮的,甜膩膩的。然而情感刻畫與意義層次的展現,單憑dreampop能表現的本來就很有限的。

↗2012年的電臺演出,席地而坐+一人操縱所有器材,速喜啦! 很好玩耶! 她那臺Roland Juno是新型的了,跟OPN的古董機型不同。比較感興趣的是影片中的Line6 M9,好像不錯用,更多相關介紹請至Equipboard的專頁。

無論是流行樂或是電子音樂,就算是極為精簡的製作參數,都還是可以表達很多很多的,包括很黑暗寫實的面向,或很憤慨的複雜情感,甚至是必須發出的聲音,必須冒著危險在歷史上留下印跡的主張。而如果你想體驗這類的感受,那麼Grimes不會是你的首選。然而無論如何Visions聽來都蠻舒心的,很可惜Visions這種"完美dreampop"的特質,在Art Angels就幾乎不見蹤影了~ 聽完Art Angels竟然還想念起不對盤到一個境界的Genesis了! 個人感覺Art Angels比起來可匠氣多了。

總之,強推Visions給初學/年輕聽眾。

入門、初次聆聽很重要。什麼風格類型倒是其次,重點是要聽好的東西。現今最暢銷、熱門的流行樂之中,電子音樂的元素確實用的很多,但往往是把電子音樂刻板地做為"工具",而非視其為"技術"、"美學"或"格局"的。所以…好像不容易找到適合年幼、年輕聽眾的「電子音樂入門專輯」,幸好有Grimes的這張Visions,就讓這張專輯的甜美、不過激的聲聲響響,為你留下個印跡吧!  🐻

 

 

 

8. A Tribe Called Quest // We Got It from Here… 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2016)

 

不知道怎麼說…因為…不知道他們在今年9月已經解散了,結束了。是知道少了小不點Phife後他們解散是遲早的事,但很想有準備地迎接這麼一天。小時候就很喜歡他們,卻繞了一大圈纔回到他們的音樂的懷抱,倒也不覺得遲吧! 畢竟是A Tribe Called Quest啊! 本站的網址也是跟ATCQ有關的,幾年前人生陷入谷底,寫作的"能力"突然喪失(有點失語症候吧我也不知道),那時覆日聽The Low End Theory ,聽"Excursions"的呯呯呯~呯呯呯的前奏…是Art Blakey的取樣還有The Last Poets的詩詞,就這樣慢慢地,跟著連續的重擊,不知要往何方去,只是隨之遨遊、遊蕩,文字從此也變成呯呯呯~呯呯呯,又黑又沉的前奏,如雨紛落打向額頭的一記記重擊…遨遊、遊蕩…

↗取樣、歌詞…每一細節都極具意義,這樣經典的Hip-Hop不是給你聽爽的…

不是故意引述的…Excursions所引用的Last Poet詩句就是在說時間,但現在想到的…正是…時間啊! 時間啊時間…你會陷入冗長的空無,又錯過滿滿的切實,你追不上所追求的,轉眼間一切立即成空。呯呯呯~呯呯呯…也是三四年前的事了,那時還看過ATCQ的紀錄片 Beats, Rhymes & Life: The Travels of a Tribe Called Quest (很不錯,強推)…再更久前坐電聯車上課天天聽Midnight Marauders對於所謂爵士+嘻哈的認知還懵懵憧憧的,更久之前…小學時代在MTV看到"Electric Relaxation“…『倒溯』是世上最fucked up的追憶方式,因為唯有倒溯纔看得清原來過去有這麼多條路,這麼多選擇,我卻偏偏走向了某條,選了某些錯誤的選擇,錯過了太多,而唯一的不可能性,就是回頭。

心很暖又很酸的,聽這張最後的ATCQ的專輯。但令人心糾結在一塊的不是上述那些對於過去的無謂追憶,而是最後的ATCQ專輯,竟也是這麼精彩~ 留下經典,然後消失:( 他們真就這樣絕不留下遺憾地結束了!

所以也不想談太多了,就讓我靜下心來好好聽這張專輯吧。🐻

 

 

 

9. Nine Inch Nails // Pretty Hate Machine Remastered (1989;2010) #重聽 #考古

 

事情是這樣的,前陣子隨興看Gary Numan的訪談,聽他時常推薦NIN的作品,特別是製作方面的巧思,加上昨天洗了一件NIN長袖踢xD 所以就來重聽一下他們的東西。

然而,Spotify吼…用Spotify聽Pretty Hate Machine,聽個差不多十秒就關掉了。差很多。譙一譙之後去雜物間拿實體cd來播。因為太熟了啦,所以音質的落差一"聽"瞭然。PHM是張很不可思議的專輯,它裏裏外外皆確實借鏡/偷學/抄襲了好多好多第一波工業老團的精髓,可是製作手法的成就、精湛程度,卻是誰也不學,同時誰也學不來。總之是張很經典,很成功的另類/流行電子音樂作品,但它的基理還是偏流行電子的,不到主流中心但就是流行的,是流行的所以難歸類於定義上較為正統的工業/後龐/實驗電子之領域:歌曲的結構性與對待樂音、語言的觀維,甚無第一波工業慣有的解構精神及哲學涵養。但終究是張好專輯啦。

“Head Like A Hole"則是這張經典專輯之中的經典單曲,記得是國三時在大眾買到單曲CD的,專輯則是高一才入手。這首確實有Ministry的味道但細膩多了,也有些許Cabaret Voltaire的影子。製作團隊包括主唱/隊長Trent Reznor本人以及Flood、 Adrian Sherwood、與Keith LeBlanc (Tackhead成員)………一萬個業界的一般製作人也拼不過這四位吧!?

“Head Like A Hole"歌曲分成三大段,先以有一點點點點Cabaret Voltaire味兒的節奏部做為開場~ “God money I’ll do anything for you…"在此旋律沉穩,但每一句都在推衍、演進,接下來副歌大喊"Head like a hole! Black as your soul!"~這邊的編曲實在五告厲害,層次複雜得要命卻是百分之兩百的完美,特別是從左右兩邊突竄的…狂噪的吉他與…noise,沒錯! 在流行歌曲之中! 然後全都配得天衣無縫~ 完全不搶啊,藝術啊藝術啊! 魔鬼全在細節裏啊! 此時Reznor的吶喊做為中心全力綻放,真的有股力量竄上天的感覺,好佩服!! 如果是靈魂福音或Hi-NRG營造出這種效果就不意外,但是這是狂噪的重搖滾+工業電子啊!  一陣狂暴之後,又立馬遁入高歌"Bow down before the one you serve…" 的段落,這段旋律性鮮明清楚,節奏又是滿滿舞韻的,有魔音傳腦的感覺,巫毒效應就此展開…

↗音量催落去! 雙鼓手!!!!!!愛死了! 這個這個↑這個金髮的鼓手是Martin Atkin吼!?

最近聽很多’10年代的流行歌曲與電子音樂作品,發現使用DAW/數位製作的noise或很抽象的音色,也不一定能夠處理得像Head Like A Hole那樣地巧奪天工。然而noise聲響以更抽象前衛的形式來呈現的音樂作品,我與我的朋友們其實都不陌生…然而,就算如此,還是覺得Head Like A Hole真他媽的曠世奇作。而且這首還是歌詞正好不爛的一首! 哈哈哈哈! 歌詞是NIN的阿基里斯腱啦,歌詞品質時好時壞就是了。

這張PHM的首波主打曲其實是"Down In It",這首…啊就直接聽Skinny Puppy的"Dig It"就好吧!? 蠻像的…連MV都有點像SP早期拍的宣傳照。哇現在才知道耶! 真的耶~! “Nine Inch Nails frontman Trent Reznor once mentioned that the song influenced the first song he wrote, “Down in It“.[1] He would, later in his career, go on to admit in interviews that he outright lifted some samples of the song for “Down in It“." ー維基說的啊! 

對不認識SP的聽眾來說"Down In It"應也是神作~歌曲的製作水準還是非常不錯的,不過差"Head Like A Hole"差多嘍,也無法撼動Dig It在我們瘦小狗鐵粉心中的地位。不要說Dig It,整張Mind: The Perpetual Intercourse(1986)從第一首"One Time One Place"開始聽吧! 難怪Reznor會說自己深受這時期的SP所影響…

 

此外個人非常喜歡PHM之中的"Sin",雖然編曲沒上面提到的兩首來得突出,但這首的貝斯讚爆了,低音貝斯+重節奏+流暢小調+病態美的氛圍=完全我的菜。現在聽了都還會起雞皮哥打啦!

↗哦耶! 榮耀呈現,汙染你的視覺! 這個NSFW/絕對慎入/未成年不宜的音樂錄影帶,是由Coil的Peter Christopherson (Sleazy)所執導的;NIN早期很多MV皆由Sleazy伯伯經手,題材與內容也都蠻…嗯嗯。


NIN的編曲從PHM一來一直保持相當的水準,在90年代的流行樂壇(主流唱片公司,高銷售量,明星等級的),作曲內容這麼狂暴,又如此懂得活用極具剌激感的合成器音色(e.g. 雜訊、噪音/雜音、抽象聲響…等等)的藝人似乎不多,然而NIN絕對是其中一員。現今數位/軟體/DAW/VST世代,雜音或抽象音色的調製變得輕易,但是要如何使用於歌曲中,又如何拿捏…覺得這方面新樂手們可以求教於NIN的作品。歌詞就不要了XD

The Downward Spiral (1994)這張的編曲流程會比NIN之前的作品更具實驗性,但風格怎樣玩都還不會全然溢至第一波工業或前衛/實驗音樂的領域。"Mr. Self Destruct“、"Heresy"與"Ruiner"是個人覺得最棒的收錄曲(指製作方面)。後來的The Fragile (1999)同樣精彩,但偏偏叫好不叫座,NIN亦面臨掙扎轉型期。NIN後來的專輯算都蠻紮實,風格亦一直在蛻變。概念專輯Year Zero (2007)、The Slip (2008)等等都值得一聽再聽。Hesitation Marks (2013)則感覺差遠了,主打曲厲害但剩下的就覺得還好,今年的Add Violence也okay啦! 雖然只像是NIN打個瞌睡…先不小心踢到Front 242的唱片,又夢到幼齒年華的Depeche Mode,然後醒來抓個癢打個哈欠就寫完的程度而已! 但還是不差。不過無論如何Pretty Hate Machine那時的超狂暴活力就真的都過去了啦!

然後我有一個小小小小小抱怨…希望在另一平行世界,那裏的Nine Inch Nails是女主唱,而且是大嫂Mariqueen Maandig~! 她超正的,歌聲也比較有層次感,亦冰亦暖的很有特色,那Reznor老爹就負責上臺領獎就好了啦! 🐻

註解:Nine Inch Nails×可愛伯伯們

那在佩服NIN的製作實力之餘,也蠻感謝他們在90年代常提及Gary Numan。70年代末大紅一陣子的Gary Numan,到了90年代另類搖滾盛行的世代,根本幾近全然被遺忘了,但多少在NIN的效應之下,年輕聽眾又開始挖他的東西,我也是其中一員,加上那時Fear Factory有翻唱/合唱他的"Cars",於是Gary Numan突然又變成"內行必聽"的珍品了,我想那也讓他有機會東山再起。

↗好棒啊! Gary Numan×Nine Inch Nails~ 好喜歡Metal這首歌啊! Cars也唱得好帶勁好歡樂啊! 瘋啦~~~~! 聽了好想跳舞哦:p

接下來是Outside時期的David Bowie,對我而言太太太太重要了。就是這時才認識為專輯擔任製作的…Brian Eno! 永遠記得首次在電視螢幕中看見頹廢詭異的"The Heart-Filthy Lesson"音樂錄影帶,這時期的Bowie省思藝術創作的意義,並探索工業音樂…應該也大力推了我一把,讓我開始聽像是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東西。 95年的時候Bowie與NIN一同巡迴,也會在臺上合作,表演彼此的歌曲,對啊Bowie會唱NIN的歌哦! 

↗ 之前po的影片一直被砍,於是一股揍器貼上整場演唱會。

然後NIN與經典哥德樂團Bauhaus的主唱Peter Murphy也曾有合作,並辦了一個"轟趴"~ 客廳規格的現場表演。Peter Murphy擔任主唱,表演的曲目包括自己的作品、NIN的歌曲(覺得Peter唱"Reptile"好好聽哦),還有一些翻唱的東西,像是Iggy Pop的Night Clubbing,以及這首筆者我超級喜歡的電子名作"Warm Leatherette"~ 原曲由The Normal(即Daniel Miller的化名)錄製,後來給Grace Jones翻唱,歌曲題材顯然在談 J.G. Ballard的 Crash聽一下嘍↙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1992年的Marilyn Manson耶! 那時他還很"清純",跟著NIN在玩音樂。下面這影片的拍攝地點就是後來錄製The Downward Spiral的自搭錄音室,屋址是惡名昭彰的"Tate House",也就是導演波蘭斯基的妻子等人被查理曼森謀殺的地點…覺得比較口怕的是影片中出現了麥金塔的Cakewalk哈哈哈哈…🐻

 

 

10. Blood Orange // Coastal Grooves (2011)

 

已經忘記到底怎麼認識Blood Orange(Dev Hynes)的了,應該是 Sky Ferreira的"Everything Is Embarrassing" ,這首原由Hynes譜寫原稿,再與Sky等人加以修改而成,後來也由Hynes等製作。個人很喜歡這首歌,覺得是當代流行歌曲的典範之一,亦把Sky本即出色的歌聲發揮至極緻。編曲方面就是平實的synth-pop,伴奏與歌聲並進,不做什麼刻意吸引人的效果,高潮由歌聲起伏去拉提就夠了;反之Sky在Night Time, My Time之中的幾首歌曲,編曲方面及音色調配就還好。

後來查詢維基又發現Hynes為Solange的EP作曲與製作,其中的"Losing You"也超級喜歡的啊! 這首聽過就一直留在腦海中不斷迴旋…很好聽啊~ ↙

那麼,剛開始聽Hynes以Blood Orange為名義所發行的最新個作 Freetown Sound ,是覺得好流暢動聽,好溫暖啊! 也很優美~幾乎是種"優美porn"的程度了,同時很多變…卻又算完整。Freetown sound的旋律與歌聲的演繹,就如所有傑出的靈魂樂作品一般出色,倒是歌詞還是有叛逆的面向,又有令人心暖,關懷的靈性。而且,Freetown Sound的結構與詮釋,承襲很多靈魂、藍調、嘻哈、電子…等等的精髓,但終究都還有它獨屬的DNA,就不是遵照什麼靈魂樂的規則、公式去打造的,因而溫暖優美之餘,還挻性格的,且一點也不匠氣。

而且聽Freetown Sound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哦這就黑人的音樂嘛!",而是感覺這確實定是黑人的音樂,但是是黑人『做自己』的音樂,甚至是鼓勵每個黑人做自己的音樂 ~ 文化淵源、族羣認同的色彩都還在,但不會受其束縛。所謂的認同不能是同質化,認同就該是共鳴…聽這張專輯會有這番體悟…

接下來,Blood Orange的第一張專輯Coastal Grooves (2011),我竟然完全被打到了! 這張有魔性耶! 已經聽了一個禮拜了,幾乎天天聽的程度。不過,Coastal Grooves跟Freetown Sound好不一樣啊!! 靈魂樂的色彩不太明顯了。 Coastal Grooves反而比較像indie-pop,很有想法的indie-pop,色彩豐富的alt-pop,或是簡單的電子流行加上感性的歌聲,也就是小時候聽的80年代新浪潮的感覺。而且聆聽的當下,是感覺黑人音樂、白人音樂、男人音樂、女人音樂、靈魂、搖滾…這些刻板的、風格化的符號都消失了,剩下動聽悅耳,舒心暢快的感覺。流行音樂這樣子不是很好嗎? 內容紮實,不被類型所束縛,音樂本該如此,人也本該如此的啊!

↗這首Sutphin Boulevard第一次聽就好驚艷。非常喜歡穿插於中的"中國音階"的元素。

Coastal Grooves整體而言是張不錯的"泛"概念專輯,旋律、作曲方面格外出色,那麼音色、編曲的運用亦皆得宜,可能沒有上面介紹過的其他經典作品那麼突出,但已算很強了。跟Blood Orange後來的作品比起來,個人覺得主要差在歌聲表達的"角度",像在Freetown Sound,略感歌聲是為人而歌,為人而唱~ 以歌聲來感化、撫慰人心的,概念方面的視野也寬廣許多。反之Coastal Grooves沒到這種程度,格局小多了,就比較像是一個平凡的人說著一個平凡的故事,可是這樣反而比較吸引我耶! 有些低涼感傷,有些黑暗,但是有吸引力…

有時你想要的是…只要望向天空便看見得世界各處的音樂,而有時你要的是…跟著你的步伐,與你走在破爛的人行道,口袋剩沒幾塊錢,去雜貨店買包煙結束疲累一天的音樂。而以Blood Orange的才華,他兩項都能滿足你。🐻

註解:跟著Blood Orange一起來歪樓跳痛~ 

↗他一開始是介紹交響樂的東西,中間是些老歌奇盤,一張比一張跳痛,然後突然出現一張 Type O Negative啊哈哈哈哈笑尿啊! 更鬧的是訪談還穿插Peter Steele(R.I.P.)參加談話節目的奇怪片段,笑料精品啊! 再去查YT影片時看到有人留言說:「Tommy Wiseau(大災難家的主角)何止組團了都不知道」靠北是眼瞎了哩XDDD 啊這都害我懷念起中二時代有陣子狂聽Grunge又跟瘋Metal的東西,但不是你所知的那種,而是Biohazard、 Suicidal TendenciesAnthraxPantera…死累兒…White Zombie(後來跟阿丹去看過Rob Zombie的演唱會,超屌的)…很癟四與大頭蛋的品味啦! 那時也會聽Type O的。之後完全不聽Metal了都還是覺得他們好好聽,一點也不俗氣匠氣耶! 當然也不深奧,甚至還有些隱隱的幽默異趣吧! 現在聽來都覺得Bloody Kisses (1993)製作得很好耶,Peter Steele不愧是Peter Steele,Metal的沒有人像他曲子慢條斯里又耽美哥德成這樣。反正Type O就完全自成一格的。聽說Peter人都蠻和善風趣的,女人緣有點好,然後身高竟有203公分哇你咧! 但毒癮與愈漸惡化的健康狀況終究還是奪去了他的性命啊t_t ↘名曲很多,剩下的自己找吧!🐻

 

 

 

11. Vince Staples // Big Fish Theory (2017)

 

#還沒寫完 這張我還在聽所以還不知道要記什麼。主要還是編曲、音色元素頗吸引我的,同時VS的表達方面口味都夠重。這幾年嘻哈樂迷真的不愁沒得聽。Kendrick LamarJoey Bada$$Tyler, the Creator 、Run The Jewels…等等每一兩年就會發一些很不錯的作品,你也不會太去質疑他們的實力,甚至被他們得有點審美疲勞之類的! 可不可以突然給我爛一下!? 就給我喫錯藥一下搞個失敗的曲風實驗吧!! 惡搞一下吧! 還真的有…Meow the Jewels! 哈哈哈。總之對於自己有在追的幾個嘻哈歌手,都是100%信服的…聆聽時也不會想太多啦!

那最近因為在VS的介紹文章中看到了關鍵字DJ Rashad,所以稍稍引起興趣,加上…哈哈哈…封面啦! 一大堆待聽專輯之中…好多優雅精緻的圖之中,突然冒出個金魚頭實在是太顯眼了!! 真的,再怎樣都會有我這種很笨很白目的聽眾…專輯封面看到個魚啦、貓狗啦覺得可愛不必動腦思考,就先選來聽了!

有啥心得再更新嘍! 🐻🐻

 

 

 

12. Lana Del Rey // Ultraviolence (2014) #重聽

 

想不到吧! 這麼主流的流行的專輯給我介紹對嗎? 行嗎!? 湊了嗎!? 不是,這張有它很厲害的地方。我平時很少聽Lana姐姐(昨天才知有些歌迷稱她為"打雷姐"哈哈哈哈),那最近寫短篇故事時開始思索一些事,就不禁聯想到她的形象與創作理念。

像是…是否美國唯一真實的…便是它的假象?

為什麼這麼樣的一個國家、文化,如此無法自拔地著迷於"擬像"與"失真"? 換個角度來想想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說所言…其實都沒有那麼艱深那麼學術,其實都是我們所不自覺的自身。他的理論若放在現今美國的政局與社會文化來看,都太太太太太一針見血了啊,個人覺得用來觀察美國的流行音樂歷史,也是格外貼切…

Lana的歌曲…似無極限的風格化,層出不窮的老歌元素之重新詮譯,逼真的戲劇性情境,小至旋律,歌詞,伴奏,歌聲,嗓音,髮型,眼睫毛,衣著,藝名,談吐…大至整張專輯,還有Lana身為流行音樂歌手的身份/分身/假象/persona…其實全是在玩擬像,且是若有意識地的在玩的,只是一年一年過來,她愈玩愈純熟,愈玩愈有心得。

“This would sharpen you up and make you ready for a bit of the old ultra-violence.這是庫柏力克的電影「發條橙」之中的臺詞。Ultra-violence此一複合詞源自發條橙原著,指的是超越常知的極超暴力行徑,並在庫柏力克…對…亦是相當風格化的詮譯下,以甚是鮮明、乖張、滿滿快感、毫無道德約束的形象來呈現,固然引起不小的爭議。

但到Lana的手中,超越常知的極超暴力,卻又是另一番詮譯了。一樣引發爭議。但這方面我們這裏不會談太多。

↗根據維基介紹,單曲"Ultraviolence"的意念有取材1962年 The Crystals的"He Hit Me (It Felt Like a Kiss)“;聽了是覺得原曲的表達也蠻強烈的…

2014年的這張Ultraviolence,讓我注意到Lana的風格化遊戲不止於皮毛,各番元素的挪用、拆解、符號化,雖不到操弄敘述詭計的地步,但已比一般主流/商業流行音樂還更加玩味了,而這還不及Ultraviolence的精髓之處。Ultraviolence無論是主題、風格化的"動線",Lana的詮釋,或是作曲、製作方面的各番細節,甚至從歌曲如何起頭,還有唱腔技巧的各番應用…已都懂得去蕪存菁,結果就是專輯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皆是一氣呵成、極具凝聚力(coherence),且不盲從於樣板化的暢銷專輯製作模式,但終究不離流行音樂、美國民謠歌曲的宗旨。

論缺點的話,就是還少了那種一語點破人心,一語述盡人生種種的魔力。已犀利卻還可以更犀利,還可以更深,還可以更黑暗,還可更神祕。不過Lana還很年輕;Billie Holiday、 Nina SimoneNancy SinatraStevie NicksKate BushPJ Harvey、 Bob DylanLeonard CohenJohnny CashNick Cave Tom Waits…他們在Lana這個年紀時,也有各自摸索、掙扎的過程的。Lana後來的Honeymoon (2015)其實展現了她愈漸成熟的一面,相較之下Ultraviolence便是大膽的突破,可若下張專輯只是再依樣畫葫蘆,必然只會功虧一簣。

個人較感興趣的,無疑是Ultraviolence的編曲、製作方面的細節。"West Coast"果真有其玄妙之處。之前聽電臺節目初次聽到時便有些嚇到,效果太好了。我的觀察不會比維基所列出的解說來的精細: “West Coast" 沿用了曾於披頭四的 “We Can Work It Out" (1965)之中出現的編曲手法~分段降拍,而"West Coast"的副歌的拍速驟降了至少60bpm。可以想像那對作曲、編曲而言多具挑戰性,拍數一變,一切大大小小細節都得跟著變,而且還要與不變之前的內容呼應得剛好,對比得剛好…不容易啊。

說到強調對比,"West Coast"一開始主歌的部分,是強調鼓與低音的重感(頓挫頓挫),營造出緊湊感,小調的旋律線亦配得天衣無縫。我聽的時候是覺得所有聲音都是上下上下地起落,然後進入甚是驚喜的副歌時,全都突然"滑"了起來,聲音變成循著左右左右的滑弧在搖盪著,歌聲也慵懶起來了。更甚的是…哇那迴音~! 耳機族一定會發現副歌的迴音好瘋狂好迷幻啊! 歌聲已是堆疊成影,迴音更是順著歌聲的起迄暈染開來,而且下得有夠猛,卻也都呼應了60年代迷幻搖滾的質感。

60年代的迷幻民謠…那時沒有DAW來加效果調automation,那時的空間系吉他效器還沒盛行。但是,聽聽The Moody Blues的"Nights in White Satin“,或是Roy Orbison的"In Dreams“,或是Procol Harum的"Whiter Shade of Pale“,需要什麼額外的效果嗎? 不,延音、迴響單由和聲、弦樂與吉他指法就可以營造得極為強烈。自己曾經反覆聽"Nights in White Satin",想說要自己調出那種效果,但後來發現重點不是迴響延音,而是歌曲本身的張力…歌詞本身的意義,還有歌手的表達。一首歌要如何流傳半世紀且依舊震懾聽眾的心? 我想Ultraviolence也在探索這番可能性,而它所借鏡的老歌民謠們,與它之間的距離依舊是…似是近,又似遠…

Ultraviolence之中,同名歌曲"Ultraviolence"、"Shades of Cool"、"Brooklyn Baby"、"Sad Girls"、"Money Power Glory"以及"Fuck My Way Up To The Top"亦皆展現了作曲與製作方面的精緻度,一樣段落間的對比、歌聲的起伏拿捏,風格化仿古的意念都運用得不錯,但就沒有"West Coast"這樣具突破性。很喜歡"Money Power Glory"主歌部份Lana唱著的"You talk lots about God/Freedom comes from the call/But that’s not what this bitch wants/No what I want at all…"不止是歌詞,連歌聲的詮釋亦有些自諷自謔的意圖,甚至都有種無法言喻的、毫不迴避的虛無感←這應該就是她與其他暢銷流行歌手的最大不同了。然而到了"Fuck My Way Up To The Top",那般虛無感更是給放大了! 副歌段落也是「挻瘋的」;那樣的推衍,以及(又是)迴聲無上限地使用,聽到這裏都覺得她可以唱Tom Waits的歌了。

寫到這裏,突然想到…其實像看Johnny Cash與Bob Dylan的傳記都會發現,美國民謠的年代,就有很多翻唱,新歌也會由不同的歌手錄製不同的版本,甚至翻唱是種傳統,而時間拉至21世紀,Lana所做的各番拼貼、仿古、風格化,其實也可以是說是"cover"的進化體。而從Ultraviolence以來,我們可知她所"翻"的,亦包括民謠、搖滾、流行樂的表達精神…「精髓」…而不再只有"裝模作樣"的程度。甚至,透過自行戲謔Lana這個身為歌手的分身,透過直率得唐突的歌語來自諭又自省,來表達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自我,這倒也是美國歷史上每一傑出民謠歌手皆有的特質。這還是擬像的應用耶! 好妙!🐻

 

 

 

13. Soft Ballet ソフトバレエ // Earth Born (1989) #重聽

 

Ultra-violent-crazy跳痛來啦!!

也是重灌iPod/iPad才又發現的,都不知什麼時候有Soft Ballet的專輯的。關於東洋流行音樂,可能小時候會跟著表哥表姐亂聽~ 很喜歡近藤真彥,後來大概小學的時候喜歡ZARD、B’z這些的,並在偶像雜誌之中看到一則關於…BUCK-TICK的專輯介紹(Darker Than Darkness -Style 93- 這張! ),就是比較洋味,比較哥德搖滾的東西,於是路就開始走偏了哈哈哈。Soft Ballet是因為常與BUCK-TICK有所合作所以順便認識的,也算是個人少數喜歡的東洋電子團體(e.g. 還有P-Model 、YMO相關…etc.)。那很可惜的,Soft Ballet解散之後一直沒有重啟的跡象,直到前幾年成員藤井麻輝森岡賢有意要再一起玩音樂,卻很不幸的…我與我的友羣們都相當喜歡的森岡賢於去年因病去逝了:(((((

p.s. 以前還好,現在我都聽不太慣東洋流行樂之中節奏普遍短促+旋律太格式化+強調高音不著重低音的特質;這些特質沒有的話就全全大丈夫了。不過就算日本另類前衛音樂的領域,個人亦常會感受到類似的節奏不適應問題,也略感不少作品架構/概念方面時常僅趨於型式;同樣無這些特質就okay。挑東挑西的…那大概只剩The Stalin可以聽了哈哈哈! 真是「羅曼蒂克到吐出來了!」(很會哦)其實我還有GISM可以聽咧(結果是自己品味太勞賽了吧) 

最近重聽Soft Ballet是覺得…他們真的走的很前面很前面。1989耶! 工藤靜香淺香唯的年代耶! 然後Soft Ballet已在玩gender-bender了,電子合成器又玩得這麼瘋這麼執迷! 第一張專輯Earth Born至今聽來最有意思,首先這張帶入了濃厚的工業/EBM元素(特別是SPK與 Nitzer Ebb),也有不少新浪潮synth-pop的影子(像是Soft CellDepeche Mode),然後又懂得摻入了獨屬東洋風味的優雅。音色調配都好美好美,前前後後邊邊角角都好多好美好可愛的小細節,但整體聽來又夠大氣,重點是不會乾!! 好難得! (特別是日本的)電子音樂乾乾假假的最討厭聽了!

↗樂團Logo源自Nizter Ebb,藤井麻輝敲打自製樂器是SPK現場演唱常出現的橋段,並且根據維基的說法,"Body To Body"這首歌是向Front 242致敬的。可是無論如何…妖嬈的モリケン是世上唯一獨一無二的モリケン啊!!

還有Earth Born第二首HOLOGRAM ROSE的前奏個人非~~常喜歡。Earth Born另一特色是音色的Acid效果用得酸死了,卻能和遠藤遼一美聲等級的歌聲搭配得不錯。另外專輯同名曲"Earth Born"是早期Soft Ballet的美學典範,也是首作品中較罕見的慢板曲目,呈現出一番浩瀚壯美感,哇那些音色…絕美絕調啊~

Soft Ballet後來於1991年發行的"愛と平和“個人也超愛。而且從頭聽到尾都是一個字「狂」啊! 不像其他專輯為了商業考量會塞些較為八股的東西(超不喜歡這樣的但沒辦法)。這張愛と平和走全方位cyber-punk路線,曲風強勁多了,表達也激進多了,工業/EBM元素仍在,但進化至頗似早/中期的KMFDM吧! 像是"VIRTUAL WAR" 有夠硬的,"EGO DANCE"與"FINAL"也都是感官能量爆炸的極品。如果要在Youtube上面找Soft Ballet的現場演出片段的話,愛と平和的歌最好看了!

Soft Ballet的專輯我只有聽到1995年的FORM,之後的東西大約知道風格走向,就不太吸引我了吧!  1993年的INCUBATE現在聽來覺得專輯沒像以前完整,工業/synth的味兒沒以前那麼突出/突兀了(所以對我而言有點平淡),但是這張專輯收錄了一首Soft Ballet生涯最為成功,最易中毒上癮的超級單曲"WHITE SHAMAN",個人覺得作曲的層次就屬這首編得最好,也算是成員三人各自迴異的風格特色,皆能同時發揮至極緻的一首作品。啊真的走得好前面啊…好可惜……

後來聽朋友說森岡賢在Soft Ballet解散之後,似乎還是常與BUCK-TICK、AUTO-MOD、淺井健一土屋昌巳等人合作音樂/同臺演出…好像有看過你們去live拍的照片…年代久遠了。他的個人SOLO作品也很有內容…唉為什麼要英年早逝啊:((

↗Soft Ballet與BUCK-TICK同臺同框演唱"Iconoclasm";一邊是外太空來的,另一邊是從少女漫畫蹦出來的,今井的造型頗微妙的(不意外哈)。

那BUCK-TICK到現在還會聽,但是是無限鬼打牆重聽自己手邊珍藏的SEVENTH HEAVENTABOO (←最愛這張)跟悪の華吧! 追碟大概到memento mori就投降了哈哈。

↗平沢進!! 好不可思議的合作組合啊~~~~~~~~~~~~~~~~~不寫了,對平沢進沒抵抗力的! 要去挖一堆P-Model出來聽了嘿嘿嘿嘿🐻~~~~~~~

 

 

 

14. DJ Rashad // Double Cup (2013)

 

到底什麼是"Footwork"? 其實影片一看就懂了! ↙

綜合影片、維基與Allmusic的解說,我所能理解的是…Footwork是種舞步,是種音樂,音樂的部份是浩室、嘻哈與Juke的衍生體,於90年代的芝加哥西區與南區開始盛行,而Footwork音樂之於Footwork舞者,就如嘻哈(早期Hip-Hop/Electro)之於B-Boy;Footwork複雜又快速的舞步會迫使DJ播碟的速度必須增快,140bpm以上甚至是160bpm左右是常態,亦可想而知當拍速變快,音樂中的伴奏、音色等等便會變得更加極簡(沒有足夠"喘息"空間來塞太多東西了),鼓聲與貝斯的部份亦會更著重,取樣成為一大策略。並且Footwork音樂亦須配合Footwork舞者、舞廳、舞池、手足舞蹈的空間、地點,來調整其編曲架構…這不只是給耳朵聽的音樂,同是也得是給身體、舞步所聆聽的音樂。

而能同時滿足舞者角度與聽者角度的Juke/Footwork音樂,非DJ Rashad莫屬。

最近聽了一些Footwork,印象較深的是Jlin(她的Black Origami2017年終榜單應該蠻常見的)還有DJ Rashad的東西。吼…同樣被稱為Footwork,這兩位的曲風可是天差地遠啊! 然而,DJ Rashad生前唯一正規專輯Double Cup給我的感覺,是立馬超越任何舞技舞步、曲風類型的分門別類的。Double Cup打醒了我啊! 哎呀…幾年前聽LTJ Bukem後期的東西也有這種"醒悟"的啊! 那就是…

當我們聽太多過於精緻、迂迴、滿滿詭計巧思的音樂之後…會忘了音樂是活的。當我們太過專注於邊邊角角的各種音色時,都忘了這些邊邊角角就算再多抽象詭譎,終究都是在反應我們生活的裏裏外外,終究是源自我們平時的聆聽與思忖…從微觀的街道、房間的某一角落、屋後的蟲鳴、與人的對話交談…再推衍至地域、文化、國家、季節、時間…etc.。換句話說,音軌如何疊,節奏如何編,為什麼有抽象的怪聲,為什麼有朦朧的迴音,為什麼取樣了某些歌曲…這些的靈感皆是來自於生活中、成長背景之中,亦來自自己的所聽、所思當下;反倒聆聽什麼經典作品,受什麼音樂影響,要運用什麼音響原理、什麼結構、什麼曲風、什麼主義,則皆是其次。

DJ Rashad,很可惜英年早逝之後只留下一張專輯作品。只有一張,卻是"So full of substance"。覺得他的DJ哲學真的蠻值得學習的。個人感覺他所創作的不是Footwork的配樂工具,所刻畫的也不是腳跟子下不停變動的步伐,而是這些舞蹈,還有這些音樂所在的『地方』~ 街景、天空、交通、房子、城市、時代…而他的音樂會讓你深深體會到這個地方,也同時是這些音樂與舞蹈…所需存在的理由。

↗Footwork音樂雖然快又精簡,但DJ Rashad與同伴DJ Spinn玩起來一點也不生硬,Footwork還是可以很流暢很豐富的。

其實我在接觸DJ Rashad的時候對於Footwork一點概念都沒有,那要等到聽Jlin時纔有去查定義。Double Cup就是一張很生活化,很舒心的「都會節奏」專輯,並且不會有太多炫計的成份,架構方面也不會太複雜太玩味,給人『音樂回歸於音樂』的紮實感受。可能我實驗類的東西聽多了麻痹了,就算Double Cup亦被歸類為實驗DJ/電子,也都覺得太可愛太有血有淚了! 總之強推,最近幾天還會再細聽。🐻

 

 

 

 15. Dirty Beaches // Badlands (2011)

 

Dirty Beaches應該之前只有在朋友/推友的貼文中看過幾次,後來看完雙峯2017第5集(Part 5)之後,就向吾友SXR詢問一下,讓他介紹一兩張DB的專輯給我聽。那既然Bandcamp有許多DB&相關的專輯可以試聽,就都給它聽了,不過最後覺得值得一再回味的其實只有兩張,就是Badlands (2011)與Drifters/Love Is The Devil (2013)。

 

↗很喜歡這段樂團的客串演出,完全捕捉到雙峯的特殊氛圍,吉他是David Lynch的兒子Riley, Dirty Beaches擔任薩克斯風手。

微妙啊…像剛提到Lana姐的擬像/仿古效應,Dirty Beaches的Badlands與Drifters/Love Is The Devil 多少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領域是更為另類、非主流的,並且手法與訴求不同,效果也很不同吧! Badlands確實是很多很多的復古仿古,聆聽時你很難不聯想到Eddie CochranChuck Berry等人的年代的音樂~ 類似Rockabilly的東西,你也更難剋制自己去回想所有你所知的Suicide作品~那些又狂又茫的音色…Suicide的借鏡太明顯了;記得有樂評提到The Voice of America時期的Cabaret Voltaire,以及The Residents的曲風,還有Badlands的第四首歌是取樣自Les Rallizes Denudes(我與麻吉們以前很愛聽他們的東西),結果LRD的版本已經取材自Little Peggy March的"I Will Follow Him"(修女也瘋狂的主題曲也有取材呵!),好好玩啊! 當然這是我,如果從來沒接觸過老藍調老搖滾,又沒聽過Suicide的東西的話,或許感受又會很不同了!


 

並且…從第一次聽Dirty Beaches(半年前)到最後一次聽Dirty Beaches(幾星期前)…特別是Badland…筆者我的感覺都挻一致的,那就是所聽所見的皆是痛快、盡情、沉溺式的戲仿仿古…因而感受不到太多過於明顯、鮮明的個人特質~創作者的身份明顯是傾向於"抽空"、"缺席"的,因而彷彿吟唱、創作這些歌曲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人,亦可以是全然隱形、不存在、無名的某一人。

打比方說,剛才上面提到的Arca,就是音樂中的個人特質爆量+鮮明到膩,Lana姐則是奸巧一些,會玩擬像、諷諭與角色扮演的效果。而上述的DJ Rashad(及許許多多傑出的DJ)就又比較不同,他們不一定會強調自我、個人表達或是個人的播碟/刷碟技術,他們旨在播好歌、介紹好專輯,就只是一個傳遞、傳承音樂的"工具人"。Dirty Beaches乍感會比較像後者,只是他所玩、所傳遞的曲風是老搖滾、老龐克的調調,但也有可能DB所呈現的無自我,就是最自我的表達了。

那一開始不太能習慣Dirty Beaches這種手法,但是第二次、第三次重聽之後,感受不同了:表演者不突顯自我,演奏的音樂都是熟悉又挻喜歡的東西,這樣聽來反倒覺得輕鬆,甚至有種微妙的"解脫"感~ 空無,但不空洞。感覺很好。況且老是聽一些瘋狂展現自我的音樂,久了也會覺得煩。

再來,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難道,我們對於這些老歌、老專輯的記憶與印象,不就也只是差不多那兩三句副歌,兩三段SOLO,兩三分鐘的程度嗎!?!? 我們真的有辦法在心中從頭到尾默背出每一首所知的老歌…的所有細節嗎? 回想看看哦,像是“I Will Follow Him"“My Girl"“Stand By Me"…甚至"Time of The Season" 一首一首地回想…你能想起幾句呢!?

所以… 感覺Badlands之中的歌曲,就如同截取了我們"只會記得"的老歌句段與元素,然後拼湊、重新演繹、重覆迴旋~ 恰如記憶湧現、模糊的印象一般。而與其說這是刻意的手法,倒不如說這都是音樂自然而然地傳達、流變的一種方式,只是DB把這方式給"放大"了。那無論創作者原意是否如此,單從聽者的角度來看,DB的這些手法是成功的。

沒有明顯的主歌、副歌之別,沒有明顯的頭尾…戲玩流行音樂敘述流程~ 當然還會令我聯想到The Residents的The Commercial Album,後來的Drifters/Love Is The Devil也是給我類似的感覺,並且似乎歌曲中段的"間奏"拉長了,聽者因而能夠更加沉浸於中,甚至可以暫時迷失於這些似乎喚不到下一段副歌的『間段地帶』。

總而言之,Dirty Beaches音樂之中的抽空、迷失…以及時空的顛覆倒錯、聲語樂句的仿古與朦朧…這全部串接起來所營造出的"美感",都是頗有意思的。不過主觀而言DB『串得好』的作品,大概就提到的這兩張,其他的就是一些摸索、實驗、未成型的紀述,當然站在創作者的立場,這些零碎不成型的作品是有存在必要的。

老歌的記憶片段,敘述結構的變通,創作者自身的隱形化…這樣的音樂有什麼吸引人之處? 或許…你會在聆聽的過程中,腦子開始回憶些什麼、聯想些什麼、思索些什麼,從電影片段、兒時記憶到夢境般的奇想都可能順而湧現…而原來這些,纔是這些歌曲的"主旋律"~ 是由你自己去填補的。所以老歌新唱、加強的雜音與迴響…這些都只是伴奏,引子,是你的聆聽、思索的"配樂"。其實音樂本來就該是如此,當音樂創作的企圖只是迫使人聆聽,迫使人服從,那麼這樣的音樂也只是淪落為"像音樂的產品"罷了。當然做到Dirty Beaches如此玩味的程度,也太調皮了點吧! 🐻

 

 

 

King Krule // The Ooz (2017)🐻

 

這張其實不用多說。King Krule還很年輕,他在現階段便能交出如此絕妙的作品,已是難得。個人乍感King Krule作品是結構方面最具優勢,結構外的東西也是優質的,但目前這方面可先不苛求。反正他的長處是…東西都好簡單特簡單的,卻簡而不陋,也不會雜亂,更不會太炫技太具野心。

進一步說,他的任何元素、架構組織…歌詞、旁白、唱腔、旋律使用…全都好怪,竟然也全都對,連音質、音場什麼的都對極了。怪得對,對得怪,全然奇異卻穩健地存在,這就是King Krule的風格路線,會給人一種「哦! 沒想到原來音樂也可以這樣啊!」的感覺。剛纔好像也用類似的調調來描述OPN的音樂吼!? 不過OPN技術性與策略性是較為顯露的,King Krule反而不會這樣,直覺、混然天成的素質較具吧! 總之是天然怪,當然兩者曲風與使用樂器都不同嘍。

不止如此,King Krule還是個『匠氣過濾APP』,所以無論是搖滾的,藍調的,龐克的,爵士的…他會自動過濾掉當中最為八股、陳腔濫調、刻板、匠氣的那些面向,然後拮取所需元素來做變通。舉例說,如果他是廚師的話,大概就會做出魚子醬配炸薯條又佐番紅花…的分子料理,然後弄得爆好喫的。

說到「無師自通」,你們覺得他算是嗎? 小小年紀時大人給他一臺音軌機他就會寫寫歌錄東錄西的(這篇文章有提到),畫畫塗鴉什麼也不必特別學,不過後來還是有學吉他也有上BRIT school的。其實是否為科班,是否為超凡,是否無師自通,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他的學習歷程,也就是經驗的累積與結合啦! 他如果一直廢下去沒去上藝術學院的話,可能還是會創作得不錯,會摸索出一些有趣的東西,可能完成度沒現在好,也可能做的會是很不一樣的東西(不爭氣地想到剛才上面提到的訐譙王子與換歌尚宮XDD)。

那我的看法是,無論有師無師,"學習"必得存在,只是形式與程度上不似既定思維那般的定義;不斷犯錯修正也是一種學習,沒半點方法的瞎摸也是一種學習,而且無論如何都還要學到"通"的程度,才能交出真正的好作品的啦! 那"通"到底是什麼程度? 就是燈泡亮起來的程度嘍! 鎢絲對了,玻璃的材質對了,電線對了,電量對了,燈亮了,就通了! 然而對創作者的學習歷程來說,燈會不會亮是無人可掛保証的呢!

突然想到吼…我都會覺得所謂的"小小超凡鋼琴達人"…他們彈的音樂很沒靈魂啊! 而且他們彈得開心嗎? 然後說到這個! 瘋子孟克Thelonious Monk基本上是無師自通的,之前看Saul Williams的訪談(p.s.又是What’s in My Bag…抱歉最近只會看這種很廢很簡單的訪談),有提到Monk就是懂得掌握"The Twilight of The Beat",令人感覺對Monk而言,彷彿音符與音符之間,節奏與節奏之間,都還有一整個宇宙般的廣大,而他可以遨遊於中~ 在指尖彈撥的毫秒之間。當然瘋子孟克…是瘋子。

而說到twilight,或許這詞對King Krule而言頗為玩味。身為習慣性失眠者,不眠之夜對他而言是創作音樂的時間,然而失眠之者,到底是眠或是不眠呢? 想想鬥陣俱樂部裏的臺詞吧! 再讓我們來回想他擅長駕馭的各番樂音元素~ 不像爵士的爵士,不像龐克的龐克,甚至莫名有點黑色電影氛圍的簡單獨白…他似乎也很懂得思索所謂意義之間的twilight。所以…他音樂的本質,就是夢遊音樂啊!! 耶屎!!

然而,懂得掌握意義與意義之間,成形與未成形之間的各番可能性…個人認為這方面的敏銳度,需要相當的天份,保持這般天份亦需技巧,後天的話…是學得來,但教不來,要靠個人的領悟吧!

↗MV也挻妙的,不過我覺得聽Ooz這張不必什麼影像輔助畫面啦…因為…↙#好睡

好笑的是…我聽The Ooz…是真他媽的好睡,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不止如此哦,在歌曲中段睡著,醒來還是同樣一首,卻覺得睡好久了! 哈哈,完全醒著聽完整張專輯的話,目前只有一次而已! 很諷剌耶!! 其實不會啦,你們來夜半書寫,一樣看沒幾個字就都睡倒了啊哈哈哈~~!

那2013年的6 Feet Beneath the Moon已經頗不錯,曲風封面設計什麼的整個對味到不行啊! 但整體概念上的陳鋪,曲風、曲目的連貫性等等,還有編曲、音場的配置,都還是最近的The Ooz做得比較好,進步蠻多的。所以各位想試聽的話,我就直接推Ooz了。然後King Krule另一好處是,作品怪卻不乾,都還挻流暢的,而且音符會說話,因為它不是故意怪的,是天然+有機+無添加的怪啦!

 

 

12/29/2017 就先這樣子嘍! 如有額外附錄、註解請至本窟查詢

其他說明: 

以上筆記文章中若有引用、摘錄他人創作時,皆會標示或提示;本文筆法、詞語與句段皆摻有防偽標示,敬請見諒;本站任何貼文皆不會抄襲、翻譯他人文章來假裝為自己的寫述想法(沒這個習慣);夜半書寫本來內容就都蠻重蠻雜的,看過本站的電影筆記與短篇小說之後再過來就見怪不怪了。反正就請安心被我荼毒吧!

本篇文章只提供全文連結轉載(即頁面提供的Facecook、Twitter...等等的轉載按鈕),內文不得擅自摘錄、引用、刊載;全文連結轉載目的亦不得具有曲解原文、攻擊、毀謗等等不當意圖。詳情請至本站的Disclaim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