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2010-06-30 23:27阅读: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炎帝志》读后有感曹定云一、《炎帝志》一书的成就和它的特色由陕西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陕西省志·炎帝志》于2009年12月正式出版。这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它对中华炎黄文化的研究,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承蒙宝鸡炎帝研究会相赠,使我得以先睹为快,不胜感激!近些年来,炎帝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文献材料的搜集、整理,考古发掘与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炎帝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志·炎帝志》(以下称《炎帝志》)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巨著。它洋洋一百万余言,记述了炎帝文化研究中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炎帝文化提供了依据。综览全书,它具有以下特色:第一、 结构完备。该书命名为《炎帝志》,是对炎帝研究的专著,涉及的面自然很广。全书共分十一章,从炎帝故里(宝鸡)的地理环境、炎帝传略、炎帝族的迁徙、炎帝与中华远古文明、炎帝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到炎帝陵、炎帝祠(庙)、炎帝祭祀之记述,再到以往祭祀炎帝的文选、炎帝研究中的文章以及以往的艺文(碑文、文赋、传说、诗词等),统统包罗其中。可以这样认为:在有关炎帝文化研究的各种问题中,就大的方面而言,基本没有遗漏。这是编辑委员会的诸位先生们精心设计、群策群力,周密合作的结果,确实值得称道。第二、 材料翔实。关于炎帝文化的材料,主要有三个方面:文献记载、考古学文化和民间传说。就文献记载而言,先秦时期有关炎帝的典籍主要有《逸周书》、《左传》、《国语》、《山海经》、《管子》、《孟子》、《庄子》、《尸子》、《世本》、《周易》、《韩非子》、《商君书》、《战国策》、《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秦汉时期主要有《史记》、《汉书》以及《新语》、《新书》、《礼记》、《淮南子》、《论衡》、《白虎通》、《潜夫论》、《风俗通义》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晋书》、《魏书》、《周书》,而晋人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则把散见于各种典籍的材料集中到一起,而且还保存了一些佚散的资料,是唐代以前保留炎黄资料最为完备者。唐代以后,历朝历代所修的官方典籍中,也都保留有炎黄传说的

载入中...内容载入失败,点击此处重试载入全文 记述。《炎帝志》一书,对以上所有典籍中的炎帝材料都作了搜集与整理,可以说是「一书在手,尽在其中。」极为方便。就考古学材料而言,该书也作了搜集与整理。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田野发掘,对遗迹与遗物进行研究,从而复原古代的历史。炎黄时代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在考古学文化上一定会有所反映。话虽说如此,但真正研究起来,却极为困难。因为,考古学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如果它本身没有文字记载,一般情况下,就很难一下子断定它是哪个部落创造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有个过程,须要资料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在条件成熟时,自然会「水到渠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究竟哪一种文化是炎帝部落创造的?哪一种文化是黄帝部落创造的?学者们一直处在探索之中。这也是科学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尽管如此,学者们仍大体可以知道,黄河上游和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应与炎帝部落先民有某种历史渊源,这一推断有它的合理性。基于此,《炎帝志》一书,将渭河流域的前仰昭文化(老官台文化、宝鸡关桃园、宝鸡北首岭下层),仰韶文化(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秦安大地湾)以及龙山文化(天水师赵村,庙底沟二期和客省庄二期)等的考古学资料收入其中,供各方面的研究者使用。这也是为其他的研究者铺路吧!就民间传说的材料而言,该书也作了广泛的搜集。炎帝的事迹本来就发生在史前时代,那时没有文字记载,人们一直是口耳相传。在进入有文字的时代以后,民间传说仍继续在流传。由于年代久远,「传说」难免走样。因此,「传说」不是信史。但「传说」是历史的「影子」,「传说」中包含者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例如,关于炎帝的降生,宝鸡一带流传著:炎帝生于蒙峪,长于瓦峪,沐浴于九龙泉。炎帝刚生下来,头上长著两个肉角,浑身长满疥疮,其母任姒抱到村旁的一眼泉水「洗三」……等等。这个看似「荒唐」的说法,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图腾崇拜,即此时的炎帝部落首领是以「羊」或「牛」为图腾的。类似的传说在湖北随州一带流传,情节稍有变化,但同样反映出这一历史信息。《炎帝志》一书,将散布于全国各地有关炎帝的传说都做了搜集,供各方面的研究者使用,对于炎帝文化的研究,将大有裨益。第三、涵盖面广。《炎帝志》一书,虽标明是陕西省地方志,但它实际上是面向全国。该书以宝鸡地区为重点,兼收全国各地有关炎帝文化的文物、史迹和相关材料。例如,关于炎帝陵,既有宝鸡炎帝陵的记述,又有湖南炎陵炎帝陵和山西高平炎帝陵的记述。对于炎帝的降生,此三地都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各自的民间传说。《炎帝志》一书都予以搜集和整理,且不互相排斥。这是非常明智之举。须知:炎黄时代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其延续的时间可能长达两千多年至三千年。炎帝部落是不断地向外迁徙的,不断地与外地的原居民融合,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汉族和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因此,在全国各地都有炎帝的史迹和传说是不足为奇的。《炎帝志》一书将这些材料统统收集起来,对研究汉族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十分必要,这些文献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第四,疏理有序。该书对于炎帝文化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的材料都进行了搜集,但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井有序,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对于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编撰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水平,尽可能地作出合理的解释。例如,关于炎帝出生地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陕西宝鸡说、湖北随州说、山西高平说。《炎帝志》对这三种说法都详细记录在案,并对这三种不同的说法,根据徐旭生、白寿彝等学者的意见作出解释:这是炎帝部落迁徙的结果,「既有炎帝族的迁徙与繁衍,也有炎帝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本书第3页)。有了这样的解释,读者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有思想准备,而不会感到茫然。再如,关于炎黄二帝的关系,是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𫊸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照此记载,黄帝、炎帝应是同父、同母。晋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𫊸氏女,名曰女登,为少典正妃」,又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𫊸氏之女。」照此解释,炎黄二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晋人郭璞和唐人司马贞则认为:炎帝与黄帝并非同胞兄第,而是「双胞」氏族(本书第274页)。总之,历史上对此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关于这个问题,《炎帝志》一书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传说有熊氏族是以「熊」图腾崇拜而得名,氏族的称号和徽号均以「有熊氏」而称之。……中心活动区域在今河南洛阳至开封之间,以郑州市区的人口较为密集。其后部落内的一个氏族,西迁至上邽(今甘肃天水),后与新郑的有熊氏部落一样,发展为部落古国,以「少典」为国号。那时是母系氏族社会,少典部落的男子与陈仓(今陕西宝鸡)有𫊸氏部落的女子通婚,以国名称谓的男子少典则入于有𫊸氏部落,生炎帝。炎帝氏族发展为部落后,占据渭河中、下游,取代了衰败的有𫊸部落。传说多少年后,上邽的少典氏男子又与陈仓故地有𫊸氏女子通婚,女子则嫁于上邽夫家生黄帝。黄帝承袭有熊或少典(以父权计算世系)称号,也叫有熊氏或少典氏(本书第43页)。上述文字出自何处没有记载,应是《炎帝志》一书作者们自己所论。这段文字颇为新奇,它回答了炎帝、黄帝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一个大问题,廓清了炎、黄二帝在产生问题上的纠葛。年代久远,古史茫茫。我们今天很难说当时的情况就一定是如此。但这种推断有其合理性,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认识,至少可备一说。炎帝部落是一个很大的部落,内中包函著许多的氏族,其中有的氏族在发展过程中又繁衍出新的氏族。对此,《炎帝志》一书也进行了疏理:留居宝鸡地区的有:有邰氏、列山氏、莱氏、戏氏、殳氏等24个氏族(本书第5页);而在《炎帝裔孙族》一节中,对共工、后土、夸父、封巨、太岳等15个大的氏族的发展和繁衍情况进行清理(本书第48——52页),使人们对炎帝部落的发展和庞大有清醒的认识。此外,《炎帝志》一书对炎帝的世系、炎帝的姓氏也都作了清理。据初步统计,从炎帝部落中繁衍出来的姓氏有典、桥、乔、姜、厉、烈、共、申、吕、乞、逢、方相、公羊等433个(本书第114——115页)。人们要想了解某个姓氏是否与炎帝部落有关,一查便知分晓。第五、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炎帝史和炎帝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积淀已十分丰厚。近些年来,由于学术的繁荣,炎帝文化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主要有两个方面:1、炎帝的发生地虽然有陕西宝鸡、山西高平和湖北随州三种不同的说法,但通过研究,绝大多数学者取得了共识:陕西宝鸡地区是炎帝部落的发祥地,而其他的地方是炎帝部落迁徙的结果。这一共识的取得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炎帝文化的研究,乃至中国史前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一共识的确立,使我们对中国史前史的研究,对中华民族形成的研究,都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些看似不清的问题,如果想到了这一点,可能会变得「豁然开朗」。这一共识仍将会对今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2、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互相参证、互相结合的问题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长期以来,在炎黄文化的研究中,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如何结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尚无文字记载,究竟哪一种文化是炎帝部落创造的?哪一种文化是黄帝部落或者别的部落创造的?人们不甚明白。在2007年宝鸡召开炎帝文化讨论会上,我提交了《炎帝部落早期图腾初探》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以下观点: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中,出土有「人面鱼纹」图,这种图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也大量存在,它应当是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先民之图腾;这种图腾同《山海经》中氐人之「人面鱼身」图十分相似,有著前后相承的渊源关系,而氐人是炎帝部落后裔,那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先民也应属于古代的炎帝部落;宝鸡地区是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的发源地,而根据文献记栽,宝鸡地区也是炎帝部落的发祥地,二者在时间、地点和内涵上完全吻合。因此,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先民应属于古代的炎帝部落。在炎黄文化的研究中,这是第一次将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文献对上号,找到了炎帝部落先民的物质文化载体。《炎帝志》一书,对该文观点十分重视,在第31页(《考古印证》)和第111页(关于炎帝族的图腾)都作了详细引征。二、 炎帝文化研究中须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炎帝志》一书的出版,是对以往炎帝文化研究的总结,同时又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历史的研究是没有穷尽的,炎帝文化研究中仍有不少的问题须要注意和解决。在看完《炎帝志》一书后,我想到了以下几点:1、如何正确看待「炎帝」、「神农氏」之称,究竟是「分」还是「合」的问题。在先秦和西汉的典籍中,「炎帝」和「神农氏」是分开的,真正把「炎帝」与「神农氏」合户,视为一人的是东汉学者斑固和王符。斑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明确使用了「炎帝神农氏」之称。王符在《潜夫论》中说:「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如今不少学者仍在「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的问题上进行争辩。本书则提出:「炎、神既已合并,也有理可通,我们现今无必要也没可能作硬性的分离。」(见本书第4页)其实,「炎帝」、「神农氏」称号的「合」与「分」,并不是问题的结症所在。问题的结症是,「炎帝」和「神农氏」是两个不同类别的称号:「炎帝」是「部落」的称号;「神农氏」是「氏族」的称号;「氏族」是隶属于「部落」的,在一个「部落」中会有很多的「氏族」。明确了这层关系,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炎帝部落中既然存有很多的氏族,那就有是哪个氏族首领来担当部落首领的问题:如果是「彤鱼氏」首领,则可称「炎帝彤鱼氏」;如果是「神龙(农)氏」首领,则可称「炎帝神龙(农)氏」;如果是「烈山氏」首领,则可称「炎帝烈山氏」。这里根本不存在「炎帝」、「神龙(农)氏」是两个人的问题,是要「分」还是要「合」的问题。以往史籍中单称「炎帝」,是泛称,是不知道(或不用指出)这位「炎帝」是出自哪个「氏族」;单称「神龙(农)氏」,则是专指「神龙(农)氏」氏族首领,而不提他(或没有必要提他)同时是部落首领;而连称,则表明这位「炎帝」部落首领是出自哪个「氏族」。炎帝部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首领的位值也是要发生变化的。炎帝彤鱼氏、炎帝神龙(农)氏、炎帝烈山氏应是炎帝部落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部落首领称号。2、如何将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仍是今后炎帝文化研究中须要重点突破的问题。炎帝文化的研究,离不开考古材料,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真正做起来,仍十分困难。前面提到,将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先民视为炎帝部落,只是开了个头,今后还有许多的事要做,还有许多的问题须要解决。例如:东迁的炎帝部落在山西高平,南迁的炎帝部落在湖北随州,都停留过相当长的时间,是炎帝部落重要的据点和活动中心。此时的炎帝部落居民其文化面貌又是什么样?仍然是个未知数,仍须要我们去进行艰苦的探索,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3、炎黄文化的研究中,图腾的研究不可小视,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有一种意见认为:「图腾」一语是「外来」词,在中国并不适用,有的学者甚至否认中国古代存在过「图腾」,这是不妥的。在古代,尤其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靠什么相区别?靠的就是「图腾」。这种「图腾」在多数情况下(尤其在战斗情况下),多标于旗帜上,作为部落或氏族成员集合、团结的标志。而在平时,「图腾」又是部落或氏族成员崇拜的偶像、祭祀的象征。在古代文献中,不乏这种「图腾」的记载。例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炎、黄阪泉之战,黄帝「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此中熊罴等六种动物实际上就六个氏族的「图腾」。又如,《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中云:「……此山炎帝之所居也,……记此灵奇,显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这实际上披露了此时的炎帝神农氏是以「羊」为其「图腾」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图腾」的研究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够正确的运用它,就很有可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三、 结 语《炎帝志》一书已经出版并推向社会,这对于炎黄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研究,都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五千余年,是世界古文化中的奇葩。而炎黄文化又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之源,炎帝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炎帝志》一书的出版与发行,对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举。炎帝所处的时代,是我们民族开初的时代,也是从狩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的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革命——农业革命,就是发生在这个时代。「炎帝神龙(农)氏」则是这一革命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氏族和部落);他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个「历史时代」。炎帝的创造和发明为什么那么多?因为,它不是一个人的发明,而是集中了炎帝部落一个「历史时代」的发明。作为氏族或部落的首领的「炎帝」,带领全部落和部落联盟内其他氏族、部落,共同披荆斩棘,创造了古代的农业文明,为以后民族的形成,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人们将这一切,记载在「炎帝」的「功劳簿」上,应是「当之无愧」。炎帝文化和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当我们全力以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炎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0年6月30日于北京华威里寓所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 N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