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悲剧精神相当突出的民族。近代日本悲剧文学在继承了传统悲剧文学的一些特点后 , 又融合了许多新元素 , 使悲剧文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 如重点突出描写悲剧人物的内心情感、悲 哀性元素贯穿全文。

日本人崇尚的是极端的美,短暂的美,就像樱花一样。 樱花的花期大概只有一个星期,开的时候是使劲浑身解数 营造盛极一时的美,樱花雨片片飘落,让人仿佛置身于仙 境与仙子偶遇。当你来不及掬一瓣花雨,它便悄声掉落, 深埋泥土里。日本人就是喜欢这样短暂极致的美,刹那间 留在记忆深处的绚丽。 说到日本崇尚的悲剧美,不得不提几位享誉日本文坛 的大师级人物。

就个人来说,日本的文学作品多以描述细 腻的人物内心而富有特色。比如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川端康成 《雪国》 、渡边纯一 《失乐园》 、东野圭吾 《白夜行》 等作品,都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感情细化到人物 的每个内心独白,每个动作,甚至每个细微的表情描写。 他们的作品又统统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悲剧美 的极致推崇。 无论是无疾而终的恋情, 还是孤苦落寞的结局, 都会让读者不由发出悲凉扼腕的叹息。 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的「物哀」 , 最初是由「哀」 发展而来的。日本文学早在远古时代 , 就产生了「哀」的 美学意识 , 只不过这时的「哀」只表达对太阳神等各种自 然界之中诸神的感动。 而到了平安时代 《, 万叶集》 中的「哀」 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美学范畴 , 己经融入了个人 的精神主题和各色情感。日本的悲情意识像是一种文化符 号,贯穿到他们民族的性格之中。他们谨慎却极端、骄傲 又卑微、完美并注重细节,这不仅仅是受中华文化影响的 结果,更不是受西方思想洗礼的原因。

而是,在中西文化 相互碰撞中,产生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民族的性格。就像《菊 与刀》 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所言, 「所有的矛盾都是千真万确, 有关日本论著的基础, 菊与刀都是这幅图画的组成部分。 」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悲剧精神相当突出的民族。代日本悲剧文学在继承了传统悲剧文学的一些特点后 , 又 融合了许多新元素 , 使悲剧文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 如重点突 出描写悲剧人物的内心情感、悲哀性元素贯穿全文等。任 何文学的发展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反映 , 日本近代 悲剧文学也不例外 , 其新特点的出现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特征相联系的 , 是对近代日本社会的 真实反映。中日文化交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虽中日两 国虽同处东方文化圈 , 但悲剧文学的发展却呈现出不同的 特点。本文从「物哀」和「物感」 ,「中和之美」和「死亡 之美」两个方面进行分, 希望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 解日本近代悲剧文学的发展 , 能够引导国人对日本有正确 的了解 , 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

在古代 , 从日本最早的文学典籍《古事记》开始 , 一 直到镰仓时期的文学 , 都充斥著浓厚的悲哀美。有许多学者说 , 在三杰之后日本悲剧作品再也没有新的突破和崛起 ,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 但不是绝对的。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悲剧作品 , 在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 ,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精神以及悲剧意识是否依然突出。虽然近代悲剧作品中的冲突往往会因为主人公的懦弱而显得有所隐晦 , 但是在这些悲剧作品中 , 文学作家在塑造悲剧人物时 , 更加突出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 , 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 这并没有减弱悲剧的尖锐性 , 反而还增加了悲剧的艺术性。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悲剧典型:内海文三、太田丰太郎、阿宫、浪子、阿玉、良秀、驹子、时任谦等等 , 都是一批令人回味不尽的悲剧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 , 这些悲剧人物与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强大的悲剧主人公不同 , 他们大都是一些弱势群体 , 是「弱的英雄」。他们在伦理的制约和现实的困境面前好像总是毫无办法 , 总是被动承受著灾难和厄运 , 他们默默地忍受只是为了证明「真理的不可寻求和权威的不可战胜」 , 他们不敢挑战冷漠的社会 , 只能以自身的孤独和受难来执著于自我 , 抗拒强大的外部世界 ,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 这些弱者人物也算得上是「悲剧英雄」。

《舞姬》中的太田丰太郎在封建道德的压力下 , 违背良心 , 屈从现实 , 最终抛弃情人 , 孤独离去 , 他不敢直面强大的社会伦理 , 只能以自己内心的煎熬默默的挣扎;《金色夜叉》中的阿宫始终处于不能自主决定自己命运的受欺压状态 , 她接受了父母为其所定的婚约 , 而婚后生活并不如意 , 加之又得不到初恋情人的原谅 ,自身的懦弱最终使她成为了一个受人怜悯的悲剧人物 ;《雪国》中的驹子因生活所迫 ,沦为艺妓 , 虽然对生活充满了渴望 , 对情人岛村充满了爱怜 ,但却终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 苦恼和悲哀令人同情 , 在伦理的压力下 , 想「正正经经的过日子」的愿望也难以实现 , 只能用精神错乱来申斥对现实伦理的不满。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在现实的压迫下 , 大都不敢主动反抗 ,在命运面前低眉顺眼 , 他们总是身陷世俗和家庭义理之网 , 难以达到真正的身心自由。

在这种世俗伦理的囚笼下 , 悲剧人物的精神与心灵也只能是封闭的 , 他们不敢违背约定俗成的习惯 , 他们害怕社会的谴责 ,甚至他们生命的世界也是永远重复的、平面化的。虽说日本近代文学的悲剧精神并没有古代悲剧精神那样强烈 , 但悲剧人物的懦弱依然能唤起读者的愤慨与斗争。如丰太郎这个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就激起了日本民族反抗封建残余势力,发展资本主义的决心 ; 驹子也唤起了广大女性追求其自由和解放的决心、勇气。


我其实很怀疑村上的作品如果是国内某无名小卒写的,会不会在中国仍旧受到追捧。我觉得他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虽说他从小阅览西方名著无数,但依旧带著浓厚的日本文化气息。里面的直子、绿子等人物,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日式思维,但从更深层次来讲,你要喜欢上这部著作必须也经历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或者说挫折。

至于村上的其它作品,我觉得看他的书最好的地方是不太费力,当然并不是说他的书不够抽象,而是你不需要完全看懂,但也能找到一些灵感,比如我记得他的书里面有一本讲的是一个妓女,她是自愿选择做妓女的,不是为生活所迫,因为她觉得接触不同的嫖客,就像演员感受不同的人生一样很刺激。

至于川端康成,冲著他的名气和得奖大家也会去看一下吧。还有东野圭吾,他就不太一样啦,他是写悬疑小说的,我有阵子特别爱看日本的悬疑剧,在这方面他们拥有悠久的创作史,以至于国内的许多剧都是抄袭他们的剧情。


我读日本文学很少,还没有找到其中的规律,根据印象和个人理解乱讲几句。

尽管从新世纪以来,国内反日情绪非常重,但不可忽视的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著割不断的文化联结。阿倍仲麻吕遣唐、鉴真东渡、南宋灭亡日本斋戒三日……一切都表明,日本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无上敬仰。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全面超越了过去的老大哥中国,其在短期内学习德国的成功经验,更使得中国政府和学人都以其为楷模,清末民国时期,留学日本成为最时髦也最实际的西学东渐之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大批国之精英,都是留日学生。

抗战过后到改开之前,由于民族仇恨,中日断交数十年。改开后,随著中日建交,日本文学、电影、音乐引领了八九十年代的风潮,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作家,高仓健、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等影星,谷村新司、中岛美雪、西城秀树、玉置浩二等歌星,成为从60后到80后的偶像。直到00年代,仓木麻衣等明星还是国内粉丝追逐的对象。

尽管有著很深的民族仇恨,但是只要政治文化环境稍有宽松,日本文化就会在中国引起反响,这也证明了两国文化有著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和缠绕。日本不同于欧美,它的文化里具有东方审美中共同的颓废美,也即物哀。中国古典艺术里,有一种贯穿始终的老庄思想,无论文人山水,还是古琴艺术,都追求一种出世、冷落、孤独、飘零、残缺的颓废美。这种审美与日本的物哀,有著相同的来源和相近的表现形式,也使得两国的受众在文化的相互接受上有一种血缘相通般的亲近感。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文学界或艺术界的影响,日本远不及欧美来得凶猛和深刻,在中国文学一世纪以来的「拿来」史上,经历了很多思潮和流派,二三十年代是日本、俄国、欧洲并行,四五六十年代以苏联和东欧为主,改开后美国、欧洲、拉美,尽管俄苏、日本都曾在一个时期占据过主流,但始终不衰的是欧洲,也即英法德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欧洲的文学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极其成熟的阶段,且又不断求新求变,始终引领著世界文学的步伐。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显然还没达到这样的高度,这也使得它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上,更多的是以一种亲缘关系而停留在民间,比如网上热炒的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在文学界就没有什么影响。


以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等为代表的日本文学在中国流行,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固然日本这些"畅销"作家往往具有精湛的技艺和别具特色的思想,他们很多的作品都拥有者独一无二的审美情趣,但事实上日本文学能在中国这样流行,更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相近的文化背景、交往传统和需求市场等。

1、 更为亲近的文化背景

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个学科范畴当中有著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问题——文学作品的译介。一部文学作品要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里生根发芽甚至对另一方产生重大影响,除自身艺术水平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深谙两个文化系统内涵的笔锋流利的译者将这部外文小说翻译成符合本文化环境的小说,也就是意译,而在我的理解当中"意译"算得上"二次创作",而阻挡翻译的一个重要门槛就是文化背景,哪怕是一个语言体系下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也会存在很多的差异,更何论不回的文化环境、期间的文化意义审美习惯、原型等等差异颇大,优秀译者要把一个文化体系的某种象征翻译到另一个文化体系当中,往往要参考大量文献,且同一部作品不同时代的译者翻译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曹禺的翻译现在读来也会有几分生涩,而傅光明先生的新译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两个大家的翻译给人都会不同更何况很多的作品翻译者水平低劣,翻译的极其拗口艰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欧美体系拉美体系的小说会有很重的隔膜感的原因。

然而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同属于东方文学,在日本文学发轫时期深受中国的影响,他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处处可见白居易之诗,他们极其重要的俳句也是受中国绝句律诗的影响产生的,再加上信仰体系类似,因此虽然日本文学的精神特质和中国文学相差很大,但是日本文学中还是有和中国文学的共同之处,因此优秀的译者和译本也不少。让中国读者读之可亲,自然也就流行。

2、 文学的交往传统与文化市场

日本文学发展初期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但是日本迅速的将那时候中国文学他们所接受的认可的部分吸纳,融合成为自己的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一直到现当代文学发展时期,日本已成为中国文学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战略中转站,乃至现在很多专业术语还是从日语当中演化得来的,再加上旅日派在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使得中国新文学颇受日本文学的影响。从而在中国新文学自身发展时期也是培养中国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时期深受日本文学留下的深刻印记。

从早年的夏目漱石对鲁迅,丰子恺等一干大师的影响,上个世纪私小说对九十年代声势浩大的女性小说创作的影响,再到现在川端康成都是如出一辙。当然如果文化背景较小的差异和互为影响的文化交往传统,使得中国读者的阅读品味被培养起来,那么阅读兴趣的汹涌往往会是由于文化市场的推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和全面开放体系的出现,遭受冲击的绝非只有经济领域,文化思想领域的冲击也是十分巨大的。日本依靠软文化——影视作品漫画小说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甚至一度引领中国文化市场,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文化在经历过十年文化浩劫后,自身重建的文化美学体系都还没有成长起来,文坛一派凋敝,而读者精神世界极度匮乏却又有著巨大的阅读欲望,两项重合就使得日本文学逐渐得到中国文化市场的推动,这是东野圭吾一类的作家能流行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原因。

对中国国内读者而言,外国文学有著独有的异域风情,带给他们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再加上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隔膜更少,因此三岛由纪夫、谷崎润一郎、渡边淳一、村上春村等这一类日本作家自然格外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

另外文学一定程度上有弥补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缺憾及修补历史创伤的作用,中日两国从战争到和平友好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文学成为两国读者重新认识交流的一个纽带,对增进相互感情和促进思想交流,日本文学在中国流行不无裨益,同样,中国文学也要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路信息途径传播到日本,使两国文学和文化交往在新时代得到融合发展。


日本文学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始终坚守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国文学在学习与坚守上,都做得不够,很多编辑也喜欢拿技巧来衡量文学作品,反而忽视作品的生活性。过去作家大都有生活历练,而且还努力体验生活。现在的作家,往往爱从报纸网路新闻中找素材与灵感,实在可笑。


客观来说,好的作品是无国界的


其文化背景与中国相似,其作品内容能引其国人共鸣


1,作者的作品本身就吸引人,不光是中国人,也吸引其它国家的人。

2,同是东亚邻居,文化相近。

3,我们想通过其作品了解我们的邻居。

4,其作品内容有些与中国有关,我们想知道日本人对中国的影响


最喜欢村上春树,看完了他的全集。跑步时在想什么,看了两遍。

川端康成和东野圭吾的作品也看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