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勇
台语教师许嘉勇以绘本辅助台语学(图取自许嘉勇个人脸书)

台语是台湾人的本土语言之一,至今面临式微,语言流失的一个明显迹象可见于世代之间使用语言的差异,「奶奶跟邻居说台语,转头跟孙子说国语」是常见的现象,长期沉浸于国语教育之下,导致许多家庭之间的对话渐渐转变成国语模式,使得许多年轻人不会说、听不懂台语,而这也成为台语何以永续传承的一大关键。

在台湾多元本土语言文化中,会特别担心台语是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像原住民语与客语都各有自己的委员会、电视台,也都有经费,而台语却没有专责单位,「不会讲台语」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台语式微的问题更加危险。

台湾人口组成圆饼图(图撷取自105年度全国客家人口暨语言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台湾人口组成圆饼图(图撷取自105年度全国客家人口暨语言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根据「105年度(2016年)全国客家人口暨语言基础资料调查研究」显示,福佬人(又称闽南裔台湾人,Hoklo Taiwanese)为台湾最大族群,占人口总数69%,估计有1620.1万人,而日常语言使用上,民众在家中与未成年子女交谈时,以国语占最多数,为87.7%,福佬话(台语)仅占5.4%。

在家使用语言圆饼图(图撷取自105年度全国客家人口暨语言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在家使用语言圆饼图(图撷取自105年度全国客家人口暨语言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然而,根据「台湾语言使用调查」网站2019年的更新结果指出,多数县市台语通行比例达50-75%,云彰地区更高达75%以上,可看出「不会讲台语」的现象中,很大一部分是有理解台语的能力,但自己选择不说。

对此,永建国小台语教师许嘉勇点出,教书这些年来学生台语程度普遍降低,很多人其实是能够使用台语沟通的,但是选择不说,久了就慢慢生疏,这在语言学上称为「语言转移」(language shift),通常发生在30-50岁之间,甚至到60岁,越都市化的地方语言转移现象越明显。

「国语政策」后遗症 语言统一却使母语渐渐流逝

台语式微可从1950年代政府的「国语政策」说起。(图取自民报2014年7月12日的报导)
台语式微可从1950年代政府的「国语政策」说起。(图取自民报2014年7月12日的报导)

台语式微可从1950年代政府的「国语政策」说起。国语推行委员会于1946年开设「国语广播教学」,每天清晨六点在国家广播电台播音,为全省各地国民学校教师及国语推行员作发音示范,1951年中央正式下令各级学校要以「国语」(这里指「华语」)教学,禁止方言,李江?台语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陈丰惠表示,国语政策就是限制人民去使用自己的母语,在解严后看似解禁了,但几十年下来对于本土语言的打压跟禁止,光是「没有禁止」本土语言是不够的,无法恢复语言的活力。

1980年代以来,本土意识抬头,政府深感强推国语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于90学年度(2001年)将乡土语言教育纳入九年一贯课程,由国小一年级开始实施,打破以往独尊华语的传统,将台语、客语、原住民语列为本国语言,国小四年级、国中一年级则自91学年度(2002年)起实施,至93学年度(2004年)全面实施。

台语教育漏洞 须营造台语友善环境

许嘉勇认真进行台语教学。(图取自许嘉勇个人脸书)
许嘉勇认真进行台语教学。(图取自许嘉勇个人脸书)

不过,乡土语教育实行18年成效却不彰,更有网友以「国小的台语课是不是有病」来表达对台语课程的看法,永建国小台语教师许嘉勇说明,原因主要分为两点,一是教学节数不够,语言要普及,只有在国小教育推行是不够的,要有够多的节数分配,然而,以现况而言,台语教育节数不够、效果有限;二为环境因素,以前大家都在说台语,不用特地学就会说了,现在则反之。

家庭是语言学习的出发点,「台语学习」不只是在就学时期,而是从出生就开始,有研究指出,婴幼儿时期大脑的语言区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期耳朵极为灵敏,主要通过聆听模仿来习得语言,因此婴幼儿时期是否长时间与台语使用者相处,便成为台语学习很重要的因素,永建国小台语教师许嘉勇指出,带孩子长大的那个人很关键,不一定是父母也有可能是保母,将孩子带大的人会跟孩子交谈,孩子自然耳濡目染,国语是现今主要趋势,加上语言转移现象,没有input怎么要求孩子output。

设立台语教师门槛 望提高教学成果

各县市教甄本土语言类科缺额。(图许舒婷摄)
各县市教甄本土语言类科缺额。(图许舒婷摄)

本土语言师资来源分为三种,第一,教学支援工作人员(简称教支人员),此来源为全国最大宗,第二,正式教师,第三,代课教师。其中,依据教育部「国民中小学支援工作人员聘任办法」规定,欲担任台语教支人员者,台语能力须达B2(中高级)。

除了教支人员外,因常有正式教师或代课教师是不太会说台语的,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针对这两者,教育部也定下规定,要由通过台语能力B2(中高级)者来担任,前教育部部长蒋伟宁表示,期望2014年达成30%,2015年达成60%,2016年全数通过。不过至今已2019年仍尚未全数达标,可见可行性是很低的,许嘉勇解释道,学校不可能没有老师,没有语言资格还是得教,因此教育部后来改为逐年达到100%,目前还是一个目标,他推估台北市达标数量约4、50%。

污名化台语 形成社会大众对台语的刻板印象

电影《艋舺》中,黑道人物即与台语的使用结合在一起。(图取自两岸时报)
电影《艋舺》中,黑道人物即与台语的使用结合在一起。(图取自两岸时报)

「台湾国语」、「台语不入流」、「坏人流氓说台语」,仍是许多人对于台语既定的刻板印象,污名化台语的方法之一是,借由戏剧表演来确认粗俗者和社会边缘人的身分分类,在戏剧表演中,下阶层的贩夫走卒、市井流氓、黑道人物、滑稽人物经常与台语的使用连结在一起,这样的戏剧表演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就对「台语的使用」有了刻板印象,让社会大众产生对台语的认同感无疑化成了刻板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