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未来Family)

专题企划/王惠英、陈培思、高竹君 撰文/王惠英

每年学校放暑假,总有不少家长痛苦哀号:「校门关,比鬼门开还可怕!」面对漫漫两个月的空白时间,对双薪父母或专职爸妈来说,没有学校「帮忙管教」,孩子能不能自己做好学习或生活上的规画安排,让父母少操一点心,是很大的教养挑战。

多位专家指出,有大量空白时间的暑假,正是让孩子学习自律的好时机。从德国教育看自律,十分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包括平常没有太多功课、寒暑假也没有作业,不会将学习排得满满的。因为让小孩有「无聊的时间」,他们面对无聊才会去想要做什么,同时学会如何利用、控管自己的时间。

「自律」比「智商」更能预测学业成绩

请继续往下阅读...

其实,孩子能够自律,不仅有「让父母轻松过个暑假」这么表面的好处。根据多项国际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学业表现、事业成就、健康情形等。

美国宾州大学一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研究显示,「自律」比「智商」更能预测学业成绩。纽西兰的「丹尼登(Dunedin)跨领域健康发展研究」指出,从小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在健康、财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呼应了知名的美国史丹佛大学「棉花糖实验」。

国际上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多半自律甚佳。台湾首位米其林主厨江振诚,一天只睡四小时,每天要同时做很多事,就是透过自律的力量,不断超越自己。他认为,纪律就像健身,想要练胸肌、手臂或肌耐力,就要有规律的计划鞭策自己。也许刚开始举100公斤哑铃,习惯了换110公斤,再换120公斤,不断累积,体能就会逐渐提高。面对人生的压力或挫折,就跟挑战重量一样,有纪律的学习训练,就能让自己的能力愈来愈强。

自律的三个层面

什么是自律?一般人可能联想到自我控制、意志力、勤勉审慎、自我觉察与调节、负责任等特质。但所谓的自律,不只是循规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够延缓一时的满足,做出好的选择。友缘基金会咨商心理师陈奕安指出,一个人是否具备自律的能力,可从下列三个层面来看:

1. 在生活上能否自理及独立。

2. 是否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想法及行为,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3. 是否考量到自己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及互动,不会过度影响别人。

「教导纪律,不应是控制你的小孩,而是教他们控制自己,」现居美国的心理治疗师艾美.莫林(Amy Morin)在〈教小孩自律的重要性〉一文中谈到,自律的孩子更有能力面对人生的挑战、管理压力,即使爸妈不在身边,也会做出健康的选择。

自律,愈来愈重要。临床心理师张黛眉观察到,这个时代的诱惑太多,加上孩子生得少,自律变得更困难。陈奕安也提出,现在的环境对孩子的挑战很大,一方面是生活中太多方便的东西,可以立即获得满足,无法耐性等待;另一方面,都会区的孩子很多学习都被安排好了,没有机会探索或培养兴趣,以及练习规划如何运用空闲时间。

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与大脑前额叶皮质发展有关,通常会随著年纪增长变得愈来愈成熟。不过,大脑皮质发展是先天基因加上后天经验的互动结果,父母本身是否重视自律,并会教导小孩,对孩子的自律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从大脑科学看自律的发展

友缘基金会咨商心理师陈奕安谈到,自律与大脑的执行功能密切相关,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 自我控制及冲动控制:例如功课写一半跑去打电动、看电视;存钱买东西,但仍忍不住花钱,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行为表现。

2. 工作记忆:能够把事情放在心上。例如现在想喝一杯饮料、但又要买玩具,就要把这两件事拿来分析比较,做出决定。

3. 心智弹性:根据当下实际的状况,可以适时转换注意力、调整做事的方法。

其他像是自我觉察也很重要,了解自己的状态、需要及情绪等,才能订定出可以达成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大脑前额叶皮质发展最晚成熟,实际运用与成熟度也不一样,同时与处理压力、情绪或威胁直接相关。如果父母经常责骂、威胁小孩,不但无助于自律的发展,反而变相鼓励孩子运用本能。

▲▼             。(图/未来Family)

综合多位专家建议,《未来Family》归纳出自律养成五点关键做法:

关键做法1. 帮小孩找到动机,启动孩子自律

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教养科学」(Parenting Science)网站创始人葛温‧德沃尔(Gwen Dewer),在〈教导自我控制:实证诀窍〉一文中建议,培养小孩的自律能力,要将「必须做」(must do)的事情变成「想要做」(want to)的事情。

「孩子并非没办法控制自己,而是缺乏动机,他需要的是去发现做事情的乐趣。」德沃尔说。

一个人有目标,也就有了动机,自然会为了达成目标而管理自己。从屏东到纽约发展的英雄联盟设计师江孟芝,5岁就知道自己要当艺术家。高中时不惜家庭革命,决定念男校、上美术班。大学到研究所时期半工半读,最穷的时候户头只剩35美元。但她没有停留在自怨自艾,而是选择专注让自己成长、靠自己解决问题,以及欣赏各式各样的人。

关键做法2. 孩子需要有自己做主安排的空间

在自律教养的过程中,大人要看见的是「孩子」的「我」,不只是自己的「我」。因为有自我觉察,才能真正走向自律。

德国教育很小就教孩子自主,给予很大的空间。德国媳妇吴品瑜的大女儿Rebecca在这样的养成下,能够自主自律,高中毕业后自己规划了间隔年(Gap Year),到台北师大学中文、到斯里兰卡担任医疗志工、到瓜地马拉学西班牙文等,探索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后来她选择分子生物研究,希望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并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工作。

关键做法3. 大人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自律教材

「小孩出生后就像一张白纸,深受家长教育的影响,如果可以适时给予引导,从穿衣、刷牙、洗脸等生活层面,逐渐拉大到学习态度、人际互动等层面,就能帮他们形成自律的生活习惯,」宜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陈复说。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洪兰曾为文指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他们会透过观察、模仿,再经过神经回路的回馈(feedback),逐渐修正原有的动作。「孩子一有不对的行为出现,大人可以马上纠正,使该行为的神经回路在还没有固定成习惯时就被阻止掉。孩子虽小,却可以透过这种方法教他规矩,学会自我控制。」

▲▼             。(图/未来Family)

关键做法4. 一次一件事,环境的塑造很重要

面对缺乏自律的小孩,父母总有一堆焦虑的问题,包括功课做不完、无法专心上课、人际冲突等等。「家长对于前额叶发展较慢的小孩,千万不要以为口头教导就够了,必须透过引导、设计环境,让小孩做出有自律的行为,一次只要一件事,累积自信心。」张黛眉说。

小孩碰到困难,爸妈就教方法。有三个小孩的张琼文谈到,大女儿刚入小学时,对写功课十分抗拒,加上书写困难,经常要花好几个小时。于是,妈妈每天陪著她逐项检视,回家后先摊开联络簿,决定先后顺序,规划个别科目要花多少时间,接著把要写的部分在簿本上圈出来,最晚睡前一定要完成功课。

经过长期反复练习,张琼文的女儿从原本丢三落四,到就寝时间还无法完成功课,到现在可以自动自发,甚至自己会弹性调整休息及写功课的时间。

关键做法5. 透过体验后果,学会自控及负责

透过运用阿德勒学说的「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亦有助于培养小孩的自律力。

「自然后果」指事件自然的发生,比如天气突然变冷,小孩坚持不穿外套,可能会感冒生病。「逻辑后果」则是经由人为安排附加在行为之后,比如对长辈不礼貌,就要帮忙做一星期的家事,必须符合逻辑性且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然会变成是惩罚。

亲职教育讲师泽爸(魏玮志)分享,如果小孩忘了带铅笔盒、水壶或餐袋,爸妈千万不要帮忙送去学校,而要让他去承担后果。比如去跟同学借或找其他替代品,感受痛苦的经历后,才能学会为自己负责。

「我不定时会看到女儿的鞋子上放东西,因为她曾经忘了带东西,自己走过经历几遍后,想出这样的办法,现在几乎都不会漏东西,」泽爸说,大人想的是放门口,女儿想的是放鞋子上。

陈复建议,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大约进小学开始,多跟他对话及思辨。不要害怕彼此观点有矛盾或冲突,此时更需要思辨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辨识观念的真假或虚实、面对事情做出选择及决定,同时知道会产生什么影响,自己要负责任。「真正的自律,与人的心灵觉醒状态有关,需要给予探索的空间。」他说。

一旦小孩养成自律的习惯,一辈子将受用无穷。《未来Family》七月号专题报导,采访多位学者专家及家长,介绍4大观念、4个故事案例、7种操作方法,帮助父母快速掌握教出自律小孩的心法及工具方法。

▲▼             。(图/未来Family)

延伸阅读:

1.情绪的教导要及早

2.如果你不是主要照护者,只偶尔回家「沾酱油」请体贴承担重任的辛苦手足

3.英雄联盟设计师江孟芝 勉台师大毕业生致词:出身不会决定你是谁,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成为谁

▲▼             。(图/未来Famil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