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春節回家,發現一個很憂心的現象,智能手機的下沉,當然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農村的小孩子們,卻真真切切的作著低頭族,一個小男孩年前陪著爸爸來我家裡說話,就跟他爸爸要手機,然後低頭認真的打著 王者農藥。其父親也沒有說什麼,甚至略帶優越感的說,我兒子打的比我都好,我打不過他。

心裡不禁憂心忡忡,我想這個時候,城市的孩子們估計要麼在上培訓班,要麼在去培訓班的路上吧。能夠這麼自由的玩王者農藥,是個不切實際的野望。如此十二年下來,大學入學率的城鄉差距只會進一步拉大。

那麼,我們就來探討一個問題,技術發展是會拉大還是縮小階層差距?

其實從歷史經驗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宏觀上看是偏悲觀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其中有關知識傳播幾個關鍵節點是,文字的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計算機的發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幾個關鍵節點對階層差距的影響。

知識傳播的關鍵節點

首先亮出一個基本觀點,我不認為人類從古猿進化成人的初始階段的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因為階層是天然存在的。(這裡不說階級這個詞,因為階級這個詞是特指的,以有無生產資料來判定的,是純經濟性的,在此選用泛指的階層一詞。)

我們可以看社會化生活的動物,螞蟻,蜜蜂,獅子,猴群等等,這些動物天然的有階層,天然有分工。蟻群,蜂群裡面有蟻后,蜂后。獅群,猴群裡面有首領。很自然的,古猿在進化到人的過程中,不會天然的去掉階層,肯定是有階層與分工的,其中包括性別分工。

人類在進化為現代智人之後,就開始了社會進化,社會進化與自然進化類似,仍然是為了適應環境。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種殘酷的自然法則仍然在主宰著人類社會進化。

原始社會裡面的軍事領袖,在進化為部落,部落聯盟,國家之後,自然的就成了王權的代言人。而那些負責祭祀,與人大腦中想像的神負責溝通的神職人員,祭祀們,自然的就成為了神權的代言人。隨著社會組織的不斷壯大,成為國家之後(部落也就可能幾百人,部落聯盟可能要有幾千人,上萬人,而初始國家就可能達到十萬,百萬人口的規模),王權在不斷地強化,而神權逐漸退縮,成為了精神領袖,他們會創造各種學說,成為行政人員,為王權服務,當然,王權也不可能直接面對國家的所有成員,而且,會有對所屬國民,土地進行精細化管理的要求。這就促進了文字的發明。而這些神權的代理人,也逐漸成為了幫助國王管理國家的精英階層。

文字發明之後,用什麼來作為文字的載體,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記錄在泥板上,如漢謨拉比法典。黃河流域的商朝則記錄在烤過的龜殼上,是為甲骨文。後來中國人主要是用竹簡來記錄文字。可是這是很重的,不方便的,容量非常小的文字載體,因此才會有,「學富五車」這種成語。

此時的知識,是非常的珍貴的,能夠識字的人,非富即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精英階層分為三等,包括諸侯,大夫,與士。精英階層都為被稱為「天子」的國王服務。知識被牢牢禁錮在統治階級與精英階層之中。孟母三遷的鄰居們不可能是被統治階級的「野人」。只會是各種各樣的士。一本書可能就是幾百字,寫在竹簡上,也非常重了。因此,知識的傳播非常的困難。也凸顯出孔子老先生的「有教無類」思想的閃光點。

這種現象一直到了造紙術的發明,才稍有改觀。東漢年間宦官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對於知識的傳播是一個量級的提升。因為紙作為文字的載體,那可比竹簡輕便多了。知識的傳播更廣泛了,在政治上的一個體現就是政治逐漸由貴族政治,門閥政治,向科舉政治進化。隋唐之後,科舉取士逐漸代替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知識由門閥大族逐漸向寒族地主傳播。

其後,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進一步促進了知識,技術的傳播。活字印刷之前,要複製一本書的內容,要麼是抄寫,要麼是雕版印刷。都非常的耗時耗力。而活字印刷之後,就使長篇巨著的小說的發行成為了可能。因此,明清之際,通俗小說的字數可以越來越長,四大名著也可以流行於世。甚至連一些識字的農民,市民都可以買來閱讀。同時,這些技術的西向傳播,也幫助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進而進入工業革命時代。

其實,你看,這些技術的發展,很難說縮小了階層的差距。只能說,這些技術的發明,促進了帝國管理的精細化,精英階層的基數可能大了一些,但是帝國的控制範圍也擴大了。很難說統治階級與精英階層佔總體人口比大了,這三層的物質,精神生活水平差距縮小了。可能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知識的傳播,開始向被統治階級的上層滲透

其後的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發明的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則實實在在的進一步促進了信息,知識的傳播。計算機正在逐步解放人類的大腦勞動,互聯網讓信息可以光速到達,移動互聯網更是把信息傳輸的介質從有線轉向無線,把終端縮小到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程度。讓基於地理信息的消費,聯絡成為現實。互聯網讓地球村形成,讓各個終端天下若比鄰,而移動互聯網則又讓一些必須依賴地理信息,只能為附近的人提供便利的各種應用場景成為現實,可以落地。也算是走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至於信息化的下一步發展,必然是「萬物互聯,節點智能」。越來越多的人或者非人的節點聯網,每一個節點會有越來越強的智能。

但是隨著信息,知識傳播的成本越來越低,各種垃圾信息的傳播也是越來越快。人們反過來又需要學習辨別垃圾信息的能力,這方面的分析,請參考另一篇拙作:信息碎片化時代的自我救贖之路:

daodan:信息碎片化時代的自我救贖之路?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但是這些技術發展的大潮,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切實實的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

1 經濟的發展讓溫飽線下移。

工業化,技術的發展,讓單位土地上生產的農作物產量劇升,已經可以覆蓋大多數階層的溫飽線。在工業化之前,人類社會的溫飽線大致在精英階層的中下部分,一些中下層官員,仍然只能滿足簡單的溫飽。比如明代清官海瑞,一年才吃幾次肉而已。而且工業革命之前,醫療科技落後,即使王公貴族,皇帝本人,還經常生了幾個兒子女兒,早夭而死。

而工業化之後,現在的溫飽線,基本已經下降到被統治階級的下層。現在的中國。只要自己想好好生活,出來打工,送送外賣啥的,溫飽是基本沒有問題的。

工業化推動溫飽線下移

2 政治的輿論基礎下沉。

信息技術發展到現在,政治輿論的基礎已經大大下沉了。在古代信息交流困難的時代,所謂的輿論,往往僅指政治中心附近的知識分子。比如三國時期,荀彧反對曹操稱王的一些表啊,奏章啊,其傳播也僅限於許都附近的中高層官員。輿論就指的他們。和底層的被統治階級毫無關係。

而現在人人一部手機,而且監控探頭多如牛毛,崑山龍哥的視頻迅速傳遍互聯網,此時的「輿論大嘩」確確實實指的是所有階層的國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輿論基礎已經下沉到底了。

3 進入精英階層的途徑增多。

技術的發展,雖很難縮小階層差距,但是對每一個個體來說,縮小階層差距,實現階層躍遷的方法確實多得多了。一方面,現在的信息,知識的傳播,已經幾乎完全覆蓋了所有的階層。只要你願意學習,你可以以極小的投入,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另一方面,在古代要進入精英階層只有做官,考科舉一途,而現在在經濟上,商業上,金融行業的發展,甚至作網紅,自媒體,都可以提升自己的階層。比古代是方便的多了。新技術的發明,可以讓新的公司,個人快速的崛起,取代舊技術,舊公司。所謂百年老店變得越來越困難。

但是這僅限於學習能力,自律能力強的人。但其實,有這種品質的人,在各個社會階段都不會混的很差,不過現在的技術環境,讓這些人可以更能發揮所長,遊刃有餘而已。

人類社會是一個天然熵減的系統,馬太效應是社會的普遍法則。各種資源,會迅速向少數個體集中,技術的發展,無助於宏觀上的階層差距縮小。但是對每一個個體而言,保持學習能力,自律能力,會有比以前多得多的途徑實現個人的階層提升與躍遷。如此才能在這個越來越迅速進化的人類社會中起碼保持住自己的階層,雖說上升困難,但是起碼不要下沉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