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编辑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就闷闷不乐的。

到了晚上,他突然问我:

妈妈,等我像奶奶那样大了,你就死了吗?

我一愣:「应该是的。」

他开始哭起来:

妈妈,我不让你死。

原来,正赶上清明节,幼儿园里上了一堂「传统节日教育」课程,他回来就有了这样的发问。

面对孩子追问死亡,大部分中国家长,选择闭口不言。

当孩子一旦对死亡有了好奇,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错误认知和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性格的发展。

适逢清明节,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是父母应该学会的一门课。

我们每个人

都缺失了一堂「死亡教育」课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对「死亡」好奇。

朋友小婉,5 岁遇到太爷爷去世,初次对死亡发问,爸妈回答道:

死了就是上天了,坐热气球上天的。

之后很久,小婉都认为人死就是坐着热气球上天了。即便长大后,她也对高楼和坐飞机感到恐惧。

不光小婉,我在小时候也有过追问妈妈「什么是死」的经历。

妈妈总是一句:

小孩家家的不许说死。

中国人心中「死」是不吉利的,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地避讳。

我们常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就明白了,可事实上,很多人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无法坦然地面对生死,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缺失了一堂「死亡教育」课。

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在两会上的一个提案,上了微博热搜:

「建议将 死亡教育 纳入学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死亡和尊重生命。」

图片来源:新京报微博

对「死亡」的「逃避意识」,使我们在童年时期承担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惧,又使我们在成年之后,缺失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理解死亡

是为了更好地尊重生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第四季中的最后两集,讲的正是「死亡教育」话题。

在动画片中,图图的爸爸妈妈也在寻找对图图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一开始,他们告诉图图:

人必须要快乐才能活得长,离开这个世界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听了这话,图图变得开心起来,但并没有完全消除疑虑。

半夜,图图又给牛爷爷打电话:「牛爷爷,你有没有死啊,要快乐啊,快乐才能活得长啊!」

图片来源:《大耳朵图图》

告诉孩子一个遥远的期限,或者一个模糊的「长寿秘诀」,显然并没有让孩子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和探究。

而真正让图图豁然开朗的,是爸爸妈妈后来带他去美术馆的经历。

在美术馆中,爸爸告诉图图:

毕加索老爷爷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留给了世界很多美丽的画作为礼物。

他的生命就活在这些礼物里,永远地陪着我们。

在公园里,一片干枯的树叶飘落。

图片来源:《大耳朵图图》

爸爸告诉图图:

树叶看上去是死掉了,可是,当它埋在土里,来年又有新的叶子长出来,老叶子就又活在新叶子中了。

人生是一场轮回,只要被铭记,就有生命的延续。

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极具智慧的人生指引——「以终为始」。

在我们做事之前,首先思考自己的目标,这样我们看待过程的眼光就会不同。

面对生命也是如此。

当我们知道生命必然流逝,那么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就是我们思考的终极命题。

当我们理解了死亡,在重新看待生命里每一天时,会更加珍惜,对待的方式也会不同。

「死亡教育」

是孩子的一堂「必修课」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尽管我们常回避「死亡」,但孩子年幼时,似乎对「死亡」有天生的敏感。

由于孩子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父母的依赖,让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远远超过成年人。

所以在孩子开始追问「死亡」时,我们的回答,对于构建孩子的生命安全感至关重要。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 接纳,父母做孩子恐惧的容器

当孩子在 3 岁以下时,没有必要过度强调死亡的概念,当孩子问及,可以安慰他:爸爸妈妈会永远陪在你身边。

当 3 岁之后,孩子渐渐对死亡有了概念,当他释放出恐惧时,我们要承认这种恐惧,这是死亡教育的前提。

我们可以跟孩子共同回忆小时候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如何接纳死亡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表现越平静,孩子越感觉到安全。相反,如果我们避讳、阻止孩子谈论死亡,或者有巨大的情绪波动,则会更加放大孩子的恐惧。

2. 顺应,在恐惧中教孩子学会「珍惜当下」

《超级演说家》总冠军刘媛媛曾经分享过「死亡意识」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小时候的刘媛媛知道:「人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她开始格外的珍惜自己当下的时间。

她说:「我觉得,人生的每一秒要么拿来享乐开心,要么拿来为未来的开心做准备奋斗。」

图片来源:网络

当孩子追问死亡时,我们需要坦白「死亡早晚会来」这个客观事实。

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去思考: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该如何去度过我们有限的生命。

3. 转化,让恐惧成为「生的力量」

「死亡意识」带给刘媛媛的还不止这些。

每一次在她面对任务拖延着不想开始时,「死亡意识」就成为了她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

我不能够这样浪费生命。

于是,这种意识,便一直督促着她开始行动,督促她前进,也督促她在追梦路上坚持下去。

图片来源:网络

越是年幼的孩子,我们越能够在他的内心埋下一颗意识的「种子」。

将对死的恐惧,转化为如何让「生」更有意义。使孩子在成长的旅途中,不断的去找寻自己的梦想,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收获人生的幸福。

对孩子来说,「死亡教育」其实是一场最好的「生命意义教育」。

有了「死亡」这个前提,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不负此生」。

不回避、不欺骗,和孩子一起重新追问「生命」,是我们作为父母,也需要补上的一门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