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編輯的兒子從幼兒園回來,就悶悶不樂的。

到了晚上,他突然問我:

媽媽,等我像奶奶那樣大了,你就死了嗎?

我一愣:「應該是的。」

他開始哭起來:

媽媽,我不讓你死。

原來,正趕上清明節,幼兒園裏上了一堂「傳統節日教育」課程,他回來就有了這樣的發問。

面對孩子追問死亡,大部分中國家長,選擇閉口不言。

當孩子一旦對死亡有了好奇,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錯誤認知和負面情緒,甚至會影響性格的發展。

適逢清明節,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也是父母應該學會的一門課。

我們每個人

都缺失了一堂「死亡教育」課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對「死亡」好奇。

朋友小婉,5 歲遇到太爺爺去世,初次對死亡發問,爸媽回答道:

死了就是上天了,坐熱氣球上天的。

之後很久,小婉都認爲人死就是坐着熱氣球上天了。即便長大後,她也對高樓和坐飛機感到恐懼。

不光小婉,我在小時候也有過追問媽媽「什麼是死」的經歷。

媽媽總是一句:

小孩家家的不許說死。

中國人心中「死」是不吉利的,所以總是想方設法地避諱。

我們常寄希望於孩子長大就明白了,可事實上,很多人直到生命的盡頭,都無法坦然地面對生死,幾乎我們每個人都缺失了一堂「死亡教育」課。

前幾天,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在兩會上的一個提案,上了微博熱搜:

「建議將 死亡教育 納入學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死亡和尊重生命。」

圖片來源:新京報微博

對「死亡」的「逃避意識」,使我們在童年時期承擔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懼,又使我們在成年之後,缺失了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理解死亡

是爲了更好地尊重生命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動畫片《大耳朵圖圖》第四季中的最後兩集,講的正是「死亡教育」話題。

在動畫片中,圖圖的爸爸媽媽也在尋找對圖圖進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一開始,他們告訴圖圖:

人必須要快樂才能活得長,離開這個世界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聽了這話,圖圖變得開心起來,但並沒有完全消除疑慮。

半夜,圖圖又給牛爺爺打電話:「牛爺爺,你有沒有死啊,要快樂啊,快樂才能活得長啊!」

圖片來源:《大耳朵圖圖》

告訴孩子一個遙遠的期限,或者一個模糊的「長壽祕訣」,顯然並沒有讓孩子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和探究。

而真正讓圖圖豁然開朗的,是爸爸媽媽後來帶他去美術館的經歷。

在美術館中,爸爸告訴圖圖:

畢加索老爺爺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留給了世界很多美麗的畫作爲禮物。

他的生命就活在這些禮物裏,永遠地陪着我們。

在公園裏,一片乾枯的樹葉飄落。

圖片來源:《大耳朵圖圖》

爸爸告訴圖圖:

樹葉看上去是死掉了,可是,當它埋在土裏,來年又有新的葉子長出來,老葉子就又活在新葉子中了。

人生是一場輪迴,只要被銘記,就有生命的延續。

在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極具智慧的人生指引——「以終爲始」。

在我們做事之前,首先思考自己的目標,這樣我們看待過程的眼光就會不同。

面對生命也是如此。

當我們知道生命必然流逝,那麼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麼,就是我們思考的終極命題。

當我們理解了死亡,在重新看待生命裏每一天時,會更加珍惜,對待的方式也會不同。

「死亡教育」

是孩子的一堂「必修課」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儘管我們常回避「死亡」,但孩子年幼時,似乎對「死亡」有天生的敏感。

由於孩子對未知的恐懼和對父母的依賴,讓他們對死亡的恐懼,遠遠超過成年人。

所以在孩子開始追問「死亡」時,我們的回答,對於構建孩子的生命安全感至關重要。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 接納,父母做孩子恐懼的容器

當孩子在 3 歲以下時,沒有必要過度強調死亡的概念,當孩子問及,可以安慰他:爸爸媽媽會永遠陪在你身邊。

當 3 歲之後,孩子漸漸對死亡有了概念,當他釋放出恐懼時,我們要承認這種恐懼,這是死亡教育的前提。

我們可以跟孩子共同回憶小時候對死亡的思考,以及如何接納死亡的經歷。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表現越平靜,孩子越感覺到安全。相反,如果我們避諱、阻止孩子談論死亡,或者有巨大的情緒波動,則會更加放大孩子的恐懼。

2. 順應,在恐懼中教孩子學會「珍惜當下」

《超級演說家》總冠軍劉媛媛曾經分享過「死亡意識」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小時候的劉媛媛知道:「人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於是,她開始格外的珍惜自己當下的時間。

她說:「我覺得,人生的每一秒要麼拿來享樂開心,要麼拿來爲未來的開心做準備奮鬥。」

圖片來源:網絡

當孩子追問死亡時,我們需要坦白「死亡早晚會來」這個客觀事實。

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去思考: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該如何去度過我們有限的生命。

3. 轉化,讓恐懼成爲「生的力量」

「死亡意識」帶給劉媛媛的還不止這些。

每一次在她面對任務拖延着不想開始時,「死亡意識」就成爲了她的一個重要動力來源。

我不能夠這樣浪費生命。

於是,這種意識,便一直督促着她開始行動,督促她前進,也督促她在追夢路上堅持下去。

圖片來源:網絡

越是年幼的孩子,我們越能夠在他的內心埋下一顆意識的「種子」。

將對死的恐懼,轉化爲如何讓「生」更有意義。使孩子在成長的旅途中,不斷的去找尋自己的夢想,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收穫人生的幸福。

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其實是一場最好的「生命意義教育」。

有了「死亡」這個前提,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不負此生」。

不迴避、不欺騙,和孩子一起重新追問「生命」,是我們作爲父母,也需要補上的一門課。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