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老师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也值得思考:

「你们的学历虽然都很高,但基本上都没读过什么书。」

听来讽刺,但仔细一想,还真有点道理。


的确,每天扣除看课内书的时间,就是上G+、FB、扑浪看动态,跟大家一起笑一笑、骂一骂,最后看个搞笑影片、耍个废,然后睡觉,日复一日。

也许现在有许多人想反驳:「小学六年、国中三年、高中三年,不知啃了多少参考书了。凭我的学养,怎能说我没读过书呢?」

的确,台湾学生在课内表现上,确实是出类拔萃。我们的小孩在数理方面的成就,以及在国际竞赛上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但除此之外,我的内心却是极度匮乏。


最近修的通识,恰好都与中国古典文学有关。上课的内容,基本上脱离不了《诗经》、《左传》、《论语》、《史记》等古代典籍。

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非常新鲜有趣。因为在这些冰冷的标题下,其实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智慧、以及生命态度。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左传》中的《季札观乐》注1。吴国公子季札,只是聆听《诗经》中各国国风,就能从音乐的曲调、韵律中断定那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如此的高尚的才徳与文化素养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我不禁想问,那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

这也让我意识到,文明所蕴含的高度智慧,有一大部分都埋没在于古代的典籍中,只是我们没有去发掘罢了。


将通识课的内容做一个引子,我开始思考老师的问题:「我们的书读得多吗?」

说真的,现在就自问:「自己读过哪些经典西洋文学名著,或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文学?」

「是否读过能增进国际观、了解世界运作的经济、人文、社会类书籍?」

「是否时时透过网路媒体,关注能够改善生活、改变世界、或富有前瞻性的新观念?」

几乎没有。都是少,少得可怜。

更甚者,开始阅读国际期刊后才发现,自己在科学、工程专业上读过的书,也太太太少了。

有这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的空虚感,让我更加坚定,必须强迫自己吸收知识。

不管读书、听课也好,每星期到图书馆读一本有深度的书,或报名聆听有深度的演讲,都可能是好方法。


       ※        ※        ※


读书、听讲,都比较像处于被动的状态。我不必整理资讯,因为别人已经帮我整理好了。

然而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我是否有能力借助于不同工具,进行深度思考,理出一套清晰完整的逻辑架构?

这是目前的我所欠缺的,因为在得到这种独立深度思考的能力之前,必须有庞大的学养基础做为后盾,如此才有机会将所学融会贯通,进而旁征博引、言之有物、论之有理。

乍看之下,求知之路是一趟长久的旅程,而且它也的确是这样。这一切,都开始于主动的学习

到学校上课并不全然是主动的学习。

学校里常有一种可悲的现象:「考完就忘了」。因为学生根本不在意老师上课说什么,只关心最后的分数。


下课去请教老师问题、上网找资料、到图书馆翻阅参考书籍,这些都包含了求知的冲劲,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跟学习的对象建立双向的交流,知识才会与人产生交集,并且引发共鸣。这时,学过的东西想忘掉都很难。


       ※        ※        ※


在踏上求知的旅途前,务必先问自己,为什么而学?

不论是为了求知欲也好、成就感也好。或者为生活也好、理想也好,都要先订立目标,确定方向,勇敢前进。


有时候,单打独斗是很辛苦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是学习的旅途上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结交有相同兴趣的朋友,多认识在你的领域内有杰出成就的人,并且用最谦卑的心情,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无私的态度,分享自己的知识。

所谓「友多闻」、「学无常师」,大概是这个道理。


文到此处,突然忆起家中墙上挂著一幅字画,上面的字是这样写的: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原来因为自满而不再精进时,就是退步的开始啊!



※推荐悦读

1. 「想和巴菲特一样成功吗?~尽你一切所能地广泛阅读,巴菲特如是说」

2. 「学习技术」,你能学习任何你想学的事!


注1:《左传》《季札观乐》白话翻译: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11/2/1/71448.html


部分或全部引用本文,请注明网址出处。盗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