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著名科普雜志《科學》發布一篇《海洋變暖速度有多快?》的文章,內容以“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導致地球氣候系統不平衡”為主,詳細解說海洋變暖的速度為什麼比以前想象中的要快40%,並預估2040年左右將出現大面積乾旱、洪澇以及山林野火等自然災害。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1張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篇初衷為警示環境污染的文章,最後卻被當成全球性課題來研究,從而更大程度的引發各國對環保的重視。最早把環保進程從治理轉向防範的國家是挪威,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挪威深受海水溫度上升、海洋氧含量降低、冰蓋減少以及海平面上漲等破壞影響,不僅國土面積出現縮小,連海洋漁業資源都在逐年減少。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2張

因此,挪威率先在聯合國會議上提出“一個好的國家,不應該只在科技、文化和安全方面做努力,更應該在保護地球上做出貢獻”。最終,由聯合國、世界銀行以及幾十個國際環保機構聯合評選的《良好國家指數》出爐,首次發佈於2014年的德國柏林,在125個國家中拿下“最環保”國家的是愛爾蘭(中國107位),2018年最環保國家是挪威,被BBC稱為“充滿綠色的國家”。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3張

挪威是世界上第一個敢承諾在2030年達到“氣候中和”的國家,也就是碳排放和環境污染度維持在目前水平,這句話看似很輕鬆,但真正做起來卻花了很大代價。僅僅是頒布一系列威脅無數企業主利益的環保法令,哪怕挪威君主哈拉爾五世親自介入,也花了3年時間才得以成功頒布,其中被企業家視為“最大威脅”的是全球最高的電動汽車採用率,以及城市自行車的普及。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4張

要知道,挪威的環保法案原本就很嚴格,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捕魚令》開始,幾乎所有挪威人都深受影響,用了幾十年時間才逐漸養成如今的好習慣。比如漁民捕魚時要注意漁獲的大小尺寸,大了不能捕、小了也不能捕,繁殖期更是連碰都盡量少碰。或者說,是挪威政府的前瞻性才讓挪威人到現在還有魚蝦蟹喫,但哪怕如此,號稱萬島之國的挪威,海洋資源也在不斷減少中。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5張

生活中也一樣,幾乎每個挪威人都恪守垃圾分類的本分,生活、廚餘、可回收、不可回收、高污染、高毒性等等各種垃圾都要分辨清楚再放入回收箱。每個挪威人入學第一課都是環保,父母老師都會告訴孩子們只有“保護環境,這個世界才充滿陽光和綠色”,這也是挪威新移民很不習慣的一大難題,一步步的看清楚塑料、玻璃瓶、紙皮包裝上的說明書,分析成分是再利用還是不可回收,然後放進超市或家附近回收站相應的箱子中。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6張

曾經在奧斯陸一家餐廳門口看到好幾個綠皮空箱子,清洗的乾乾凈凈一塵不染,原以為是餐廳用作保存食物或外賣時用,結果卻看到服務員分批從餐廳裏搬出易拉罐、酒瓶、塑料瓶、雜志以及紙皮等垃圾,挨個分門別類的放進箱子裏,等待專門的餐廳回收車路過帶走。值得一提的是,私人家庭有部分垃圾是可以賣錢的,比如一個玻璃酒瓶就能賣到2.5克朗(接近2元),但餐廳的卻多數都不能賣或被抵消,因為餐廳製造的垃圾更多。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7張

那麼,挪威政府回收的所有垃圾都去哪裡了呢?以奧斯陸為例,所有城鎮垃圾都被集中到各地分屬的大型回收站內,經過一系列人工和機器的挑揀後再“各找各媽”:無回收價值的可燃燒廢物被送往焚燒站,在嚴格環保標準的監督下進行焚燒,產生的熱能分冬夏兩季,也就是冬季供暖、夏季發電使用。可分解再利用的進入下一個流程,比如廚餘垃圾和樹葉可分解成肥料等等。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8張

然而沒多久,挪威政府又公佈一項新措施:鑒於只有92%的紙皮、97%的塑料垃圾和95%的玻璃瓶被環保再利用,決定提高對紙皮、塑料和玻璃製品的稅金。這是個十分洞察人心的做法,舉例說明:一瓶酒原先賣10塊錢,現在賣12塊,漲價的2塊是酒瓶的錢,只要買酒的人喝完後把瓶子拿來回收,那這2塊錢就直接退給你或記錄後抵稅。所以,在挪威大街小巷很難看到這些能賣錢的垃圾。

全球最環保國家:進口垃圾還要對方給錢,一個酒瓶值2塊錢 新聞 第9張

在現實中,無論什麼舉措都有正負兩面性,但挪威政府卻在多方思量後決定進口垃圾,因為挪威科學家們已經做到無污染回收99.6%的垃圾,產生的污染和碳排放遠遠低於自然分解的速度。良性循環之下,挪威的環境日益見好(或者說越來越好),脫歐前的英國一直把垃圾出口到挪威,別誤會,挪威出口垃圾是要英國給錢的,英國每出口一噸就要付給挪威45歐元,現在英國也學乖了,直接派了個顧問團去挪威學習技術,希望脫歐後能自我消化這些垃圾。

《科學》雜志、聯合國官網、世界銀行、挪威環保部、BBC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