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清王朝處於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太平天國起義縱橫長江流域,差點搞得天地變色,清政府掌控的八旗和綠營除蒙古王爺僧格林沁一部外不堪一擊,無奈之下,其只能放權給漢族大員,讓他們在家鄉組織鄉勇以對抗太平天國,雖然太平天國是靠着曾國藩的湘軍才被消滅的,但是僧格林沁部也功不可沒。

咸豐三年8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僧格林沁不負衆望,先是率軍在天津南戰役擊潰太平軍林鳳祥部,迫使其退守連鎮。次戰,又用計水淹七軍,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因此豐功,咸豐五年2月,僧格林沁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此時,僧格林沁45歲。這年6月,僧格林沁再次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餘部,俘獲太平軍又一名將李開芳。僧格林沁威名大振。

咸豐九年6月,在抗擊英法聯軍的大沽口保衛戰中,僧格林沁率軍勇敢出戰,擊沉英軍炮艇4嫂,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這是自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次勝利,爲國家的獨立和尊嚴立下了功勳。1860年第二次英法聯軍撤出後,清政府就讓僧格林沁去剿捻,他帶着蒙古騎兵和華北五省地方軍連續擊垮捻軍,但問題在於清政府實力有限,能用上的嫡系王牌就僧王一家,而捻軍人數則多很多,而且當年華北地區連年天災,很多農民加入了捻軍,捻軍根本不缺兵源。而且捻軍也是騎兵爲主,機動力很強,於是僧王的軍隊追趕地疲於奔命,捻軍跑到哪裏,僧王就追到哪裏。

1865年農曆三月廿九日,捻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僧格林沁所部也尾隨捻軍之後窮追不捨,此時僧王的部隊已經出了問題,後方供給不繼,部隊飢疲交加,史載“將士死亡者數百,軍中多怨言”。五月初十捻軍過運河,進至範縣(今河南範縣東)南面的羅家樓。僧王也帶着所部追過來了,此時部隊已經非常疲憊了。五月十七,僧格林沁率軍追至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區,沒想到這裏是捻軍的埋伏圈,五月十八日午,大批捻軍民兵快攻清軍,七千名清軍精銳滿蒙騎兵(另說九千人)傷亡殆盡,內閣大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全死。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突圍,十九日子夜重傷落馬,被捻軍小將張皮綆殺死。

此戰之後,蒙古三盟、黑龍江健馬勁卒及大批精銳戰將全滅,最後的嫡系王牌軍已經消失,從此滿蒙再無可用之兵,滿清政府對收回漢臣的軍權也死了心,戰鬥結束後三天,清廷緊急召曾國藩北掌戰局,從此清軍軍權漸入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湘軍、淮軍手中。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