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都會吸取前朝政治的弊端,以至到清朝時期,中國的「中央集權」達到了空前但沒絕後的程度。

中國的歷史給後人一個啟示,中央的權力必須要壓制地方,否則,強枝弱干一定會出亂子。

因此,愛新覺羅家族根本不想讓漢族士大夫階層做大,他們用地方漢族士紳創辦「團練」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實則是迫不得已。

想想康熙皇帝平定「三番之亂」後,此後經歷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都沒有像吳三桂這樣的地方漢族士紳實力派。

當初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入關,鐵蹄所到之處,有敢反抗者,必死無葬身之地,那是何等的拉風?

然而實際上,滿清之所以能問鼎天下,主要原因是滿清朝廷能籠絡漢族士紳實力派階層,像吳三桂、耿精忠、善可喜等手握重兵的漢人武將,像范文程、洪承疇等胸懷韜略的文臣,滿清一蓋收而用之。

即使像駐守在遼東前線,與清軍鏖戰了數十年,是清軍的死對頭的明末名將總兵祖大壽,在錦州被清軍俘虜後,祖大壽不願意為滿清賣命,滿清也沒有殺他,最後他病死於北京。

這還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最核心的原因是滿清逐漸完全接受「儒家」文化,一直統治了中國三百年之後,滿族文化,除了他們頭上的辮子,都被他們自己遺忘了,替而代之的正是「儒家文化」。

這才是漢族士紳階層願意維護清廷的根本原因。

如果滿清最初不接受儒家文化,他們絕對不可能問鼎中原,更不可能統治中國長達三百年。原因很現實,「八旗」入關之時,滿打滿算才二十萬人。以區區二十萬人,還是外族,就想統治近千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中國,那是痴人說夢。

他之所以能奪得政權,是因為漢人士紳階層的支持,比如前面說的那些人。

待消滅了南明小朝廷之後,天下大勢基本趨於統一。

這時候康熙皇帝就要拿手握重兵的吳三桂等地方士紳實力派開刀了,康熙皇帝開始削藩。

康熙皇帝年輕氣盛,他沒想到一下子把吳三桂給削反了。

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沒用多長時間,長江以南全被他給站了。情況出乎康熙皇帝的預料之外,他差點要帶著他的嬪妃們退往關外。

吳三桂有這麼牛批嗎?有!吳三桂確實很牛批,要不是他年紀老了,而且當初是他親自抓住南明皇帝獻給滿清朝廷,而寒了漢族人民的心,他完全有實力來個北伐,直搗黃龍,把康熙趕回關外。

說吳三桂有實力並不錯,還有一個原因是滿清「八旗」並沒有吹噓的那麼天下無敵,畢竟他們人數太少。

由此可見,從康熙朝開始,「八旗」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康熙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運用「綠營」軍來鎮壓吳三桂為首的「三番之亂」。什麼是「綠營」?「綠營」就是招募的漢族士兵部隊,以漢制漢,才將「三番之亂」平息。

這樣血淋淋的前車之鑒,愛新覺羅家族怎可不世代相傳,務必壓制漢族士紳階層做大,避免出現第二個吳三桂。

但是1851年,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最初的一年,太平軍人數只有二萬人,其中還包括不少太平軍家眷。

清廷非常重視,先後派五六萬「八旗」和「綠營」軍前往廣西進行鎮壓。可是「八旗」和「綠營」一百多年沒上陣殺敵了,早就腐爛不堪。不僅沒有鎮壓掉這二萬太平軍,還讓太平軍兜兜轉轉流竄到了湖南。

太平軍一到湖南,湖南的天地會餘黨和窮苦百姓紛紛加入太平軍,太平軍一下子增加到四五萬人。

太平軍繼續北上,到達湘鄂交界的洞庭湖。在洞庭湖周邊艱難求生的四五萬漁民又加入太平軍,太平軍湖南一游,陡然間壯大到十萬人。

清廷「八旗」和「綠營」連區區二萬太平軍都剿滅不了,十萬人就更剿滅不了。

太平軍經洞庭湖進入長江,順江而下,先後打下武昌、九江、安慶,最後定都南京。

清廷全國總計有七八十萬「八旗」和「綠營」軍,但這些部隊分布在全國幾千個省、府、縣,清廷真正能調動的機動部隊只有十萬人左右。

這十萬人中的一大半還要調防京城,剩下的一小半才能用來圍攻南京,太平天國改名叫天京。這一小半清廷機動部隊,人數大約在四萬人左右,分別駐紮在揚州的「江北大營」和南京城外孝陵衛的「江南大營」。

但是經過幾年的戰爭,太平軍先後有楊秀清、石達開、秦日綱等攻破過一次。後來清廷江南、江北大營捲土重來,又被李秀成、陳玉成徹底打殘了。

江南、江北大營是清廷能調動的一半機動部隊,而且是清軍正規軍里的精銳,這兩支部隊的覆滅,讓清廷正規軍已經沒有實力與太平軍對抗了,清廷萬不得已才用在戰場上表現卓越的「湘軍」地方團練來對抗太平軍。

清廷既用「湘軍」,又防「湘軍」,太平天國滅亡之後,清廷逐漸將「湘軍」裁撤光了。

但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湘軍集團已經尾大不掉,「湘軍」部隊能被裁撤,「湘軍」中那些功臣的功績磨滅不了。

以曾國藩為首,如胡林翼、左宗棠、劉長佑、劉坤一、曾國荃、彭玉霖、李續宜、楊載福、郭嵩濤、劉蓉等等,都成為了地方總督或者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連從湘軍集團分支出去的李鴻章「淮系」集團,也與「湘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至此,天下督府半數已經被以湖南人為主的漢族士紳階層佔據了,滿清朝廷的「中央集權」開始穩不住了。

總而言之,「八旗」子弟不堪重用,愛新覺羅家族實在是沒有辦法才重用漢族士紳階層的。

看似洋洋洒洒,實則比較籠統,真正要講清楚,恐怕不是這點字數夠得著。

篇幅有限,大概了解一下。

此致!


階級矛盾是根本。民族矛盾本質上也是階級矛盾的一部分,從屬於階級矛盾而非超越階級矛盾。

滿漢地主的利益是一致的,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上的訴求也是一致的。為什麼不能團結起來?

你以為晚晴的時候,就沒有滿族人參加辛亥革命了么?

你以為日本人組建偽滿洲國的時候,有幾個滿族人去參合?


最主要的原因是團練不用朝廷撥款,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划算。

太平軍可以靠沒收所有人的財產,把軍隊擴充到數十萬的規模。地主團練可以靠打下城縱兵劫掠,以戰養戰,同樣能擁兵十數萬。以上兩種渠道太失民心,朝廷不方便做。

太平天國前期,清廷在長江中下游的力量,只有南京,杭州兩地的駐防八旗數千,以及江南江北大營的數千八旗,數萬綠營。與進攻南京時擁兵十數萬的太平軍相比,太少了。同時,太平天國讓清廷東南稅賦斷絕,清廷想在江南擴軍也做不到了。隨著江南江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北方的八旗、綠營又在抵擋英法聯軍、剿捻軍的過程中損失巨大,同時西北動亂不穩,長江中下游唯一可用的力量,就是地主團練這種民兵組織,不同於明末朝廷嚴禁地主團練跨境作戰,只能保境安民,清廷鼓勵地主團練做大做強,打人民戰爭……

至於說八旗腐化嚴重,無法作戰,不得不倚重漢族地主團練,那是後世的抹黑。南京一戰,數千八旗能抵擋戰船鋪滿江面的十幾萬太平軍十日,不逃不降,戰至全軍覆沒;僧格林沁在經歷八里橋的慘敗後,仍然能做到領著幾萬八旗追著十幾萬捻軍打,把捻軍逼得南下投奔太平天國;多隆阿領著黑龍江馬隊在湘軍制下從湖北打到安徽,接著又北上平H亂。這些足以說明他們不是遛鳥抽大煙的紈絝子弟。你不能說最後在南京攻城拔旗的是漢族湘軍,然後轉過頭問之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方向、捻軍方向付出巨大犧牲的八旗,你們在哪兒?


重用漢人地方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只是清廷不得已的選擇。其主要原因可分為兩點,一是清政府傳統軍事力量的腐化,二是當時清廷已無可戰之兵

早至嘉慶時期,白蓮教起義已令清廷軍事體制與軍事力量的落後、腐化暴露無疑,這場叛亂髮端於川楚交界山區,歷時九年,官府調集十六省數十萬軍隊反覆平叛,前後耗費兩億兩白銀才勉強將叛亂鎮壓。白蓮教採取「不整隊,不走平原,惟數百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式的游擊作戰,令清政府傳統的駐軍體制無法應對此起彼伏的小規模戰鬥,只能顧此失彼。因此,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採取流動作戰的太平軍勢如破竹,先後轉戰桂、湘、鄂、徽、皖、蘇各省,直至定都南京。

另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則是當時直接聽命於朝廷的軍隊已基本損失殆盡。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全國共有兩支直接聽命於中央的野戰部隊,一支是僧格林沁統率的蒙古騎兵,一支是用於鎮壓太平軍的綠營精銳,即圍攻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

江北大營駐紮揚州,主要目的是扼守太平軍北上道路,防止其向北流竄,主要起防守作用。真正對太平天國造成巨大威脅的,還是江南大營。江南大營最初由前廣西提督向榮統率,集合了江南地區的清軍精銳,在1853年太平軍攻陷南京後十天便抵達城下,結營於南京城東孝陵衛,負責圍攻南京。

江南大營駐地

實際上,江南、江北大營一共組建了兩次,先後於1856和1858年為太平軍所破。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太平軍大破江南大營於天京郊外,盡克其營壘,並於同期攻克揚州,擊潰江北大營。向榮被迫撤退至丹陽,同年七月憂憤病卒于軍中。由於在隨後的七月末,著名的「天京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也在不久後率兵出走,脫離太平天國。這次內訌讓戰爭局勢陡然一轉,清軍重新占回上風。1858年二月,江南、江北大營重建,清軍統帥和春、張國梁再次進逼天京。

這次圍攻一共持續了兩年,但仍以失敗告終。此時,太平天國內部新提拔的兩位年輕將領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再次給予了清軍重創。1860年二月,李秀成率兵秘密離開南京,繞道突襲杭州。由於蘇杭是是清軍的餉源所在,意義重大,因而江南大營統帥張國梁聽聞杭州有變,立刻抽調了近四分之一的軍隊前往救援,而此時的李秀成早已踏上了回師南京的路上。於是同年四月,抵達南京的李秀成,聯同回援的英王陳玉成,全力攻打駐紮於城外的清軍官兵,再次大敗江南大營,徹底摧毀了清廷在中國南部的唯一一支野戰軍。

由於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集結的都是滿清全國各地的精銳,江北大營更是集合了直隸、陝西、黑龍江等地的馬步各軍。這隻龐大軍隊的兩次覆滅,直接宣告了清廷大部分軍事力量的消亡。而碩果僅存的僧格林沁部,又忙於鎮壓北方捻亂,無暇南顧,並且這支軍隊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中全軍覆滅,僧格林沁也於5年後死於捻軍伏擊。自此,清政府再也沒有能力組建一支完全聽命於中央政府的軍事力量,不得不重用漢人地方武裝,而漢族官僚也因此逐漸走上政治舞台,在清末歷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用漢族用什麼?用八旗嗎?落地成盒了吧?在1851年,清朝的「正統」已經深入人心,太平天國好死不死,不但反清還反儒,對於地主和知識分子來說,反清尚可以袖手旁觀,反儒怎麼可以看戲?必然下場開戰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