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备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开播。

从第一季的好评如潮,到第三季的全民吐槽,这个曾经下饭神剧的口碑彻底崩。

不仅泛滥著著毫无营养的狗血鸡汤和刻意煽情的套路,就连原本的美食番也堕落成了一处广告大片。

婊姐看完别说下饭了,根本毫无饥饿感了好吗!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对《舌尖3》的嫌弃中时,网剧大厂Netflix却悄悄地上线了一部,吊打《舌尖3》的美食纪录片。

它就是——

不中看的美食 Ugly Delicious

豆瓣评分8.8分,被网友评价为:

可以替代《舌尖3》的美食纪录片。

纪录片一共8集,每集一个主题。每集选用一种食物为主角,来讲述它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和《舌尖》系列这样的中式美食纪录片的风格不同,这部美国纪录片则完全立足于那些生活里最日常的食物。

要知道,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里,食物仿佛也要精致起来才能受欢迎。

但这部纪录片却不走寻常路——

导演没有将镜头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美或者是由珍贵食材所做成的美食面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许多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也就是,所谓的不中看的美食。

比如:披萨、玉米卷饼、小龙虾、烤肉、炸鸡、中餐、饺子。这类很常见的食物。

这些生活随处可见的食物,似乎都和精致讲究的美食搭不上边,但却是美国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食物。

所以才有了这个片名,这些食物也许看起来ugly(丑陋),但尝起来却非常delicious(美味)。

在片中,带领大家寻找这些美食的是一位韩裔厨师大卫·张

这个笑起来有点酒窝,但总是张口却不离F词的胖大叔,是美国当今最火的明星大厨。

原本对料理一窍不通的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对美食产生了极大热情。他专门跑去专业的料理学院补习了半年,然后开了一家拉面馆。

为了吸引顾客,他开始自创菜系。

将自己熟悉的家乡味道(亚洲食物)中掺入欧式、美式等当地流行的做法,没想到却因此大受欢迎。

如今,他所创办的Momofuku 饮食集团,下面有十多家餐厅位于世界各地,甚至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纪录片的每一集,大卫都会带著几位朋友一起聊美食。来的朋友不乏各界名流。

热播美剧中《行尸走肉》中格伦的扮演者韩裔演员,史蒂文·元,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等。

所以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显得有些随意,更像是几个挑剔的吃货流窜在街头边买边吃边聊。

大卫和他们的思维碰撞并不局限于食物本身,也聚焦于各类人群对于饮食文化的看法,同时还交流关于这款美食背后的文化层面。

作为美国最成功的亚裔厨师,大卫自己最擅长也最热爱的是源自本民族的亚洲家常菜:

家常菜,我称之为丑却美味的食物,现在已经成为我想在餐厅做的食物。

但同时,作为一个生活成长在美国这样多元族裔文化融合的社会环境中的亚裔美国人,大卫对传统家常菜做法也并不拘泥于本民族的固有文化。

他试著改变食材或是调料的次序、比重,然后就可以产生新的味觉体验。

在大卫的眼中,他最排斥的一种理念就是所谓的「正宗」。

他认为正宗是个被过誉且陈腐的概念,并且直言不讳:

我憎恨人们一味只追求正宗。

就拿第一集的主题,最常见的披萨来说。

这种最初起源于义大利的美食,在传到美国之后被改良并发扬光大。

可是在有些地方,依然有不少厨师选择坚守著传统做法。

他们追求最原始的工艺和做法,并把这种「正宗」的传承看做制作披萨的金科玉律,以至于对任何试图改良这种食物的人嗤之以鼻。

但是在美国这样融合多种文化的国家中,披萨这种舶来品,经过长期的融合变成了如今的「美式食物」:

有日本厨师把披萨和寿司结合,创造了日式和风披萨;

也有华裔厨师把麻婆豆腐和披萨结合,创造了川味披萨……

在这种眼花缭乱的美食碰撞的过程中,导演从食物的组合排列引申到了多种观点多种文化的碰撞:

放下偏见,只专注食物本身的美味。

传统与新潮,古典与现代,创新与继承,都在饮食文化当中一一展现。

除开食物本身,这部纪录片的对于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大卫·张和他的朋友从食物变迁的角度入手,来探讨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这样的社会议题。

比如其中一集的主题为:

中餐。

在许多美国人的眼中,他们所理解的中餐只是只是左宗棠鸡、春卷这样经过演变和改良的「美式中餐」。

而大卫则带著几位嘉宾试图去探寻了真正的中餐的样子,并以此告诉所有观众,你们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伪中餐」。

这种对中餐的既定印象来自于最早的华人移民史。

在19世纪中期开始,大量的华人劳工远赴美国从事最基层的体力劳动,他们所带去的食物,也自然只能是最简单最廉价最原始的食物做法。

久而久之,美国人对中餐的理解只停留在一些片面的理解上:

廉价、低端、不卫生,这类评价屡见不鲜。

但是一直到到现在,亚裔的食物在美国的地位还是很低的,偏见依然存在。

他们甚至认为中餐含有太多味精会让自己不舒服,但吃其他含有更多味精的食物,却从来不会有同样的感受。

甚至在美国的某知名网站上,会赫然登出这样的文章:

唐人街的中餐又脏又恶心,但这家餐厅却是最好的中餐馆,因为他的主厨是白人。

所以这种食物的排斥,归根究地源自于美国社会对于移民族群的种族歧视。

当有人问到「中餐会不会像意餐一样逐渐在美国成为主流」时,一位嘉宾则道出了中餐无法成为主流的真相:

因为义大利人是白人啊,拜托。

正因为中餐在美国的地位低下,所以在美国的中餐馆厨师,不得不选择与各种外来饮食文化相融合,也就有了现在的美式中餐。

导演通过大卫对于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食物的寻访和对谈,所涉及的话题却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

讲的是食物,但一道普通的菜肴的背后却是丰富的历史沉淀:

关于历史和战争、移民与家庭、种族歧视和平权抗争。

尽管所涉及的话题相当深邃,整部纪录片的风格却并不刻板,甚至还偶尔会出现一些恶搞的镜头和画面。

比如,其中一集的开场。

大卫一本正经的在镜头前做菜的同时,还搭配著古典音乐和抒情诗一样的旁白。

可这么高大上的场合,下一个镜头却瞬间穿越到了惊悚片片场。

大卫一不留神切到了手指,顿时血流如注。

正当所有的学徒手忙脚乱来搀扶大卫的时候,大卫手中飞溅的血桨却成了那一道菜最后的摆盘点缀。

还有每一集开场小清新画风的动画片头,都彰显著这部纪录片独特的风格。

对于这部纪录片,婊姐觉得相较于美食本身,它更令人称道的是真正做到了深入饮食文化本身。

食物既是我们追寻血脉的凭据,又是当下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

它从一个鞭辟入里的视角告诉观众——

美食纪录片不只可以带来视觉和味觉的刺激,还会带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舌尖3》没有做到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

更多有趣内容欢迎

知乎专栏、微信「表姐电影」

电影界吐槽小能手,特长骂烂片。资深魔法师,受尽凌辱的哲学家,三流且不客观影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