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2014秋季拍卖会油画部分首次对自2010年以来延续了4年的原有专场格局进行重置,将以《基石——中国前辈油画家专场》、《承载——中国学院绘画与雕塑专场》、《开拓——中国绘画的多元化探索》和《灵感——艺术设计专场》4个专场的全新面貌亮相北京国际饭店。在秉承嘉德一贯推广的艺术品「精品战略」基础理念上,为藏家呈现总计300余件精彩拍品,覆盖油画、雕塑、版画、影像、高端设计艺术品等主要门类。

《基石——中国前辈油画家专场》主要针对中国第一、二、三代的代表性艺术大家的作品设置。将李超士、丁衍庸、伍步云、吕斯百、沙耆、艾中信、孙宗慰、吴冠中、贺慕群、靳尚谊、罗尔纯等中国第一、二、三代的油画大家齐收名下。此三代艺术家分别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佳作,成为其时主流艺术样式的开创者,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堪称中国油画发展的基石。此专场集结拍品共计40余件,其中丁衍庸60年代的大尺幅人物精品《橘色仕女》,吴冠中80年代「天台系列」佳作《山城鱼池》、以及靳尚谊首件油画创作《和平的讲坛上》均将现身,相信定能为藏家带来诸多惊喜。

丁衍庸《橘色仕女》

丁衍庸 橘色仕女

布面油画

1969年作

91 × 60.5 cm

本件作于1969年的《橘色仕女》是丁衍庸居港三十年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之作。这一阶段丁氏的画作,延续他在1949年以前所追寻的「单纯」和「原始」的艺术理想,进一步开拓得自马蒂斯和野兽派主观精神的表现、强烈的色彩效果、概括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和自由空间的处理。在《橘色仕女》中,那线条简洁稚拙却兼具造型和结构的双重功能,那色彩率性不羁却饱含视觉的张力和情感的力度,丁衍庸将马蒂斯强劲生动的线条和单纯美妙的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正表达出他所向往的艺术境界。著名国学及书画大师饶宗颐作为丁衍庸的知音,在亲观马蒂斯的作品后曾兴起「(丁)公且有过之」之赞叹,面对《橘色仕女》我们得以想见丁氏作品之高妙。

李超士《文房四宝》

李超士 文房四宝

纸本粉彩

1955年作

26.5 × 35.5 cm

李超士的粉画,构图章法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疏密有致,用笔繁简得当,线条流畅洗炼,色彩艳丽协调,并充分运用有色粉画纸的底色特点,发挥粉画特殊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的粉画艺术尤为引人入胜。粉画作品《文房四宝》创作于1955年,李超士在小巧的画幅上描绘了一个构图饱满的文人四宝一景,画家对于色粉粉笔的精湛运用以及对物体的精致入微刻画,令原本平板的被置于西式幕布台上的「四宝」流露出古色古香的淡淡文韵,可谓「下笔有神」、涉笔成趣。最为难得的是,画家对色彩的敏锐把握使景物的质感在画面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画中以黄色系为主体设色,用红色和蓝色加以点缀,且相互呼应,节奏感极强,黄蓝的互补色既提升了整个画面的神采,也使作品不失古朴雅致的风貌。

沙耆《比利时同学像》

沙耆 比利时同学像

布面油画

1930年代作

90 × 70 cm

沙耆早年的现存作品中,有一些在比利时求学期间画的同学肖像,本件上拍作品正是其中最为温情的一幅。画面中一位肤色健康、衣著朴素的棕发少女,手捧一束鲜花坐在我们面前。她美丽的脸庞微微侧向一旁,朦胧而忧伤的眼睛在静静冥想。此时沙耆肖像画技术日益精湛,他在弗兰德斯画派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吸取印象派流光溢彩的色彩,正如《比利时同学像》所展现的,秀丽悦人的笔触与柔和温暖的色调相映成趣,优雅的少女形体在温婉的画意中尤为抒情,一幅感人至深的女子肖像于轻快间就此完成。

伍步云《看连环画》

伍步云 看连环画

布面油画

1950年作

73 × 92 cm

《看连环画》创作于1950年,是伍步云早期作品中刻画最为细腻的精致之作。画家以结实的笔意描绘了50年代香港九龙寨城内最常见的景象——看连环画,由于物质条件有限,坐在小板凳上在街旁看连环画成为当年小孩子的主要娱乐方式,「担櫈仔,排头位」也曾成为街头巷尾流行一时的潮流用语。画面中,伍步云将卡拉瓦乔笔下的凝重色调和灵巧光线入画,一束淡淡的微光照亮了于黑暗背景下凝神贯注阅读的孩子们,在左边绘有一位戴著眼镜、伸著脖子的老者,可能是「公仔书档」的老板,他正饶有意味地跟随孩子们手中的故事,神情专注生怕遗漏。画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写实油画技巧,把看连环画这一独具魅力的街边小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以画布的形式将这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保留下来,极具历史价值。

庞薰琹《秋光清絮》

庞薰琹 秋光清絮

布面油画

1972年作

50 × 40 cm

在经历被错划为右派和丧妻之痛1950年代末期,面对生活中强大的现实压力,庞薰琹开始创作以花卉、静物题材为主的艺术作品,以此来舒解困在心中的郁气。创作于1972年的《秋光清絮》显现出庞薰琹艺术中和谐完美的形式美感。整幅画面通莹剔透,散发著清新迷人的气息。庞薰琹采用点彩主义的画法,将玫红、淡绿、土黄、草绿穿插点绘,铺陈出色彩丰富而绵密的背景,以映衬前景芬芳鲜丽的花朵,这些插置在玻璃花瓶中的小野花在庞薰琹笔下展现出典雅脱俗的魅力,丝毫不见烟尘之气,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更是令人难以想见这是出自一位刚刚历经生活磨难的老人之手。

吕斯百《菊花》

吕斯百 菊花

布面油画

61 × 47 cm

吕斯百是20世纪中国油画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年经徐悲鸿先生的推荐赴法求学,在法国象征主义大师夏凡纳庄重宁静的画面与现实主义杰出画家夏尔丹平和简素的艺术熏陶之下,形成了自己洗炼、质朴的绘画风格。在吕斯百的作品中,风景和静物占著重要地位,产生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本件《菊花》就是静物画的代表之作。画面中,画家以点描的笔法精心梳理繁茂的菊花花瓣,将菊花婀娜的百态造型统一于一片片素雅的颜色之中,简练而生动,温润的白瓷花瓶突显出繁花落落大方的绽放姿态,其柔和细腻的光泽增添了画面沉著优雅之意境。

孙宗慰《溜冰场》

孙宗慰擅于在普通的、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捕捉美,这得自于40年代初期他随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以及途中对少数民族风情的悉心描绘。孙宗慰蒙藏生活的系列作品将民族的服饰之美彰显出来,这其中甚至有一批专画背部形态的作品。虽然背对画面,但形体的变化十分微妙。

孙宗慰 溜冰场

布面油画

1947年作

88 × 65 cm

本件《溜冰场》描绘了一个曼妙女子的秀丽背影,她微微侧著头与著蓝衣的同伴相谈,背景处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溜冰场上欢快地嬉戏玩耍。这位身材姣好的女子正是孙宗慰的同事吴作人的亲密爱侣萧淑芳,此时的她跟随丈夫与孙宗慰一同任教于北平国立艺专。作于1947年的《溜冰场》并非小景写生,而是一幅精心的创作,是在1946年的同名创作小稿基础上的再创作。相比起创作小稿,《溜冰场》的构图更加饱满,主体人物的分量在画面中更加突出,冰场喧闹的气氛也渲染得恰到好处。在用色方面与同年创作的《剧场》相得益彰,两幅作品均以浓厚的红褐色调为主体,展现出高雅庄重的格调,给观者以静谧典雅之感。

朱德群《永存的刹那》

朱德群 永存的刹那(两联作)

布面油画

2003-2004年作

130 × 324 cm

作品《永存的刹那》创作于2002至2003年,是画家古稀之年所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大尺幅二联画作,曾参展于2008年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朱德群八十八回顾展」,巨型的尺幅令人震撼,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珍贵之作。此时画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其作品不再以自然史诗般的激昂为创作的基调,而是表现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一种东方式的极致宁静。朱德群在东方抽象哲思中,提炼出「静」与「和」,他突破了西方抽象艺术主观性绘画中无意识的、放肆的笔触,从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超越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神游之中。

《永存的刹那》作为朱德群艺术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浓缩了艺术家毕生艺术追求的精华,完美地展示了朱德群先生一直致力的东方文化「国际化」的伟大尝试。在《永存的刹那》中水光天色,酣畅淋漓,狂放的笔触和极具韵律的色彩组合透出一种豪阔的气度。朱德群是在为大自然「画像」,光晕的飞舞、线条的宾士捕捉著大气的流动、山川的呐喊与海洋的呼啸。画面的中心部位,彷佛进入长川大江的入海口,飞溅的笔触是激荡的水花,再现了气吞山河的气势,幽冥中跳动的橙红色微光犹如宇宙生命的最初光源,朱德群的抽象绘画是自然与他灵性的结晶。《永存的刹那》中至美的艺术形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通过《永存的刹那》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积极投身对西方抽象表现的现代艺术语言发掘的同时,东方艺术的笔墨精髓和精神意涵依然是朱德群最宝贵的创作财富。

吴冠中《山城鱼池》、《滨海牛羊》

1987年4月,吴冠中来到浙江天台山写生,天台山秀丽的山水令其倾倒,面对这个一步一景的绝妙佳境,画家涌动的思泉倾泻而下,完成数十幅画稿,待回到北京后将它们搬于大稿之上,创作出著名的「天台系列」作品,而《山城鱼池》便是其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代表之作。《山城鱼池》发表在众多吴冠中个人权威画集之中,为资深藏家递传深藏,可谓传承有序。

吴冠中 山城鱼池

布面油画

1987年作

105 × 78 cm

在作品《山城池鱼》中,由点、线、面组成的形式语言符号,汇成半抽象的画面风格。那远处的绵连山川空蒙淡雅,吴冠中使用巨型的色块将其铺陈而出,颜色规整中见出微妙的变化,急劲的线条悬于山腰之间勾勒出俊俏的峰峦,交错叠嶂的山林顷刻立于眼前,中景处黑瓦白墙的山城小镇和近景前清澄明丽的山中鱼池,更是将这疏朗精炼的造型方式推演到极致。吴冠中在平面构成的画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舍弃事物的现实形态,提炼出事物的形式美,其富有哲学思考的画面意涵,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写意原则的延伸和再创造。

吴冠中 滨海牛羊

布面油画

1987年作

40.5 × 72.5 cm

创作于1961年的《滨海牛羊》向我们展现了吴冠中早期艺术创作的生动面貌。这一年由中国美协组织,吴冠中与董希文、邵晶坤前往西藏写生,在西藏停留5个月,此间吴老创作了深入人心的「西藏系列」组画。本件《滨海牛羊》描绘了牧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纯美景致,画面中牛群笔意坚实凝厚,造型结构块面分明,颜色转折丰富节奏轻快,布局松紧有致,体现出画家留法时期所经受的严格西方古典主义训练。然而天空和草原的平面性处理却与之形成强烈对比,平展的用笔与单纯的赋色将辽阔的天地尽收笔底,吴冠中写生过程中发展和探索自己语言风格的痕迹在此表露无疑。

贺慕群《面包系列8》

贺慕群 面包系列

布面油画

1990-2003年作

116 × 89 cm

贺慕群的画作充满了现代主义者阳刚的力度,她笔下的意象即使再为平凡都在其充满力量的表达语言中升华为坚强意志的象征。贺慕群自1965年定居法国,她虽长期生活在巴黎,然而巴黎的风雅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印迹,她画笔下的世界有的只是面包、水果等食物和生活用品,以及苦闷的劳力形象。在本件《面包系列8》中贺慕群以浓重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表现了一个生活困顿的人,他粗壮的两只胳膊将一块干瘪的面包揽入怀中,壮硕的大手正准备伸向桌边其他的事物,那帽檐底下半张著的大嘴显示出这个困顿之人对眼前事物的渴望。

艾中信《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艾中信先生艺术生涯中最璀璨兴旺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进一步接近大众,融入大众的生活,其通俗易懂的革命题材作品受到了人民的好评。50年代初期,刚刚解放的新中国需要大量普及性的美术,以确立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艾中信以最为通俗的画法创作出《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这幅作品,作品出世后赢得了广泛的关注,1953年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它印制为年画,大量发行,成为当时一件深入人心的宣传佳作。

艾中信 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

布面油画

1953年作

130 × 180.5 cm

在《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作品中,毛主席与朱总司令立于中南海的石桥之上,他们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炯炯的眼神中流露出坚定的目光。毛主席与朱总司令面向远方,在画面中的不远处几个高高的天车和隆隆的烟囱林立于青天,显示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此作饱含了艾中信对党、对毛主席、对国家建设的深深赞颂与殷殷期盼。画面中朴素明丽的设色和大胆简括的笔触成为红色主题绘画的创作标杆,是建国初期不可多得的宣传画系列的经典之作。

靳尚谊 和平的讲坛上

布面油画

1956年

112 × 86 cm

《和平的讲坛上》创作于1956年,为靳尚谊先生于「马训班时期」的第一件得意之作,也是其人生中第一张油画肖像画创作。作品描绘了周恩来总理在演讲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将政治家的决断果敢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构图上,靳尚谊先生选择了表现一个单体人物的样式,整体节奏分明,突出了受光部的刻画,将观众的视野拉向人物的脸部和手部。通过面部表情和手部动态的刻画,周恩来总理的音容相貌仿佛历历在目。背景空刻画单纯且肃穆,有效的突出了人物作为主题的地位,实现了体积、空间、色彩中营造出艺术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此作是靳尚谊在肖像创作上单纯、整体、大气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和平的讲坛上》从确立基本构图至绘制结束,历时半年有余。靳尚谊谈到对这件作品的选题时说:我在确立基本构图之后,又用了很多时间解决画面结构、空间处理、背景等问题。然后收集各种素材,画人物动作,头、手等细部素描,还画了色彩写生,最后再转换成周恩来讲话时的那种角度,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制作。可以说,艺术家正是通过此件作品解决了他在通往肖像绘画上的种种阻碍,为之后的创作扫清了障碍。此作在文革中遗失,90年代经过辗转重新出现于世人眼前,不失为一件传奇之作。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