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个令人伤心的新闻,看完我眼泪就流下来了。

  9岁小男孩撞碎玻璃后,自觉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和惩罚,留下一纸遗书,随后跳楼自杀。

  许多网友接受不了一个稚嫩的生命,才刚刚萌芽,就这样夭折,发出许多令人动容的留言:

  “孩子,玻璃叔叔帮你赔,不要爬那么高。”

  “小朋友,一块玻璃算啥,阿姨帮你解决,不光帮你解决,阿姨还要好好安慰你,让你明白,什么事情都没有你的生命重要。”

  “孩子,一块玻璃就能促使你跳楼,愿你在天堂拥有爱和支持,再也不惧怕任何惩罚。”

  看到最后一条留言,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一个崭新的生命,来到这世上刚刚九年,他应该像花儿一样,在爱的包围下,无忧无虑,每天吸收知识,如花儿吸收阳光雨露一样;他应该有明亮的未来,有丰富的人生,认识各种各样有趣的人和物,无论在自己的世界或是别人的世界,留下一抹色彩。

  而现在,这个生命戛然而止,原因仅仅是撞碎一块无足轻重的玻璃,害怕“惩罚”。

  小男孩是真的害怕惩罚吗?是他缺少挫折,心理素质不行?

  不,孩子不是挫折太少,是被给予的爱和支持太少。

  请正视孩子平时的犯错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一种是刚出生的婴儿,一种是已经死去的人。

  很多孩子犯错,总得到大人的一番训斥,好像罪不可恕,所犯的错应该压根就不存在。

  但是仔细想想,小孩子刚来到这个世上,一张白纸,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行为的时候,犯错不是太正常了吗?犯错并从中学习和改正,不再犯错不是目的,从错误中学习是目的。

  小孩子犯错正常,不犯错才叫不正常。

  正因为成长过程中各种试错、犯错,从中学会正确和可行的,然后保证了今后的路走得顺畅。

  很多时候,对于孩子,我们缺少一种容错机制,一种犯错是被允许的气氛。

  孩子提心吊胆地害怕犯错,或者紧张担心地等待犯错后的惩罚,不敢心无旁骛地去探索、去学习。

  让孩子勇敢面对这个世界,明白自己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进步在哪里,比今天又犯了什么错,犯了几个错,以后得长记性等等,要重要的多。

  当孩子犯错,他最需要什么

  当孩子犯错,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劈头盖脸的批评?惩罚?或者身体上挨一顿打长长记性?

  我一个发小说,小时候他犯一点错都会换来一顿打,见了父母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没犯错也战战兢兢的。长大后,他挨打的原因一个没记住,只记得自己的花式挨打了。

  在孩子小小的身躯面前,家长山一样的体格已经对孩子形成威慑了,在惩罚来临之际,小孩子的大脑由于发育不完全,无法理性思考自己究竟如何认识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只会高度紧张,全身心投入如何生存这个问题上。

  是的,对于孩子大脑来说,生存才是第一要务,什么对啊错啊,大脑想不了那么多。

  将心比心,我们成人,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当我们犯错时,我们需要什么?

  是安慰!鼓励!以及支持!

  微博上有一个小视频,看完真是要被暖融化了。

  妹妹犯错后被妈妈批评,难过委屈的她去哥哥寻求安慰。

  正在书桌前写作业的哥哥看到妹妹的可怜样,立刻从书桌前站起来,蹲下来拥抱了妹妹,用手轻轻拍妹妹的背安慰她。

  妹妹的心得到了抚慰,委屈得到了释放。

  没有人去故意犯错,没有人愿意在已经知道错了以后,还被批评。

  请给犯错的孩子一个拥抱吧!犯错的孩子最脆弱。

  我们让他认识错误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惩罚也不是手段。

  父母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好,是爱之深而责之切,但是如果方式不对,结果就本末倒置了。

  接纳孩子犯错,给予孩子爱和支持

  当媒体发布这个新闻以后,我听到这样一种声音:

  “现在的孩子真是脆弱,受不了一点点挫折。”

  “就是平时父母太惯了,一点小事儿就跳楼。”

  且不说旁观者对别人家的情况是否了解,但就单凭孩子惧怕惩罚结束生命,就直接断定是孩子受的挫折少,父母过于溺爱我是不同意的。

  当一个孩子,赤手空拳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父母给他依靠,给他安慰,让他感觉安全,让他不会害怕。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孩子在这里提取源源不断的爱和安全感。

  当孩子会走了,不必囿于婴儿床这个方寸狭小之地,大脑会驱使他去探索这个世界,可是只有父母这个安全港湾在身边,他才会放心大胆的去探索外部世界。

  因为他知道,不论外部世界是否安全,是否会给他造成威胁,他有爸爸妈妈呀!有这个安全港湾在,遇到危险和不安全,大不了回去,回去就意味着受到保护,回去就有安全。

  而如果没有父母这个安全港湾,孩子就是孤零零的独自面对世界,遭遇挫折或者困难时,孤军奋战。

  让孩子在没有退路的战场上战斗,独自面对千军万马,是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爱孩子,就让他知道,犯错不可怕,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给你支持,做你的坚实后盾,一起去面对外部世界;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要让这个观念,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从亲子关系建立的伊始就让孩子知道。

  01

  尊重孩子意见,给予话语权

  平日里,认真听孩子说话,采纳孩子意见,支持孩子的想法,让他知道他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家中重要的一员,这点非常重要。

  我的一位朋友是幼教老师,她说,班里有个孩子叫宥宥,特别会提要求,每次都让她哭笑不得。

  比如放学时,老师会给孩子发个小贴画或者棒棒糖。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不敢说,老师发什么就拿什么,那这个孩子呢——

  “老师我想要棒棒糖,不要小贴画。”

  “老师我要紫色的棒棒糖,不要这个红的。”

  “老师今天这个贴画我不喜欢,我要恐龙。”

  “老师,我想要奥特曼贴画,下次准备奥特曼的贴画好吗?”

  后来她跟孩子家长一交流,了解到孩子在家就特别有话语权,周末去哪玩都是孩子说了算。父母非常尊重孩子,但是不溺爱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给足孩子自由和选择权。

  孩子很自信,胆子大,课上发言多,课下朋友多。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爱是平时就让孩子感觉到尊重,从一点一滴中给予孩子力量,这就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和支持。”

  爱是倾听,是尊重,是潜移默化中,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中传递的。

  02

  在孩子面前犯错,并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人无完人,谁能不犯错呢。有的父母为了维护家长权威,在孩子面前犯错也不承认,遮遮掩掩,或者打哈哈,殊不知,孩子的眼睛跟明镜一样,都看在眼里了。

  胡可家两个孩子,有一次因为带弟弟体检,没有安排好时间,让哥哥在兴趣班足足等了两个小时。

  安吉从不耐烦等到大哭,但是见了妈妈,得到妈妈胡可真诚的道歉以后,小安吉立刻原谅接受了妈妈,还画了一只“蜗牛”送妈妈,让胡可哭笑不得。

  父母跟孩子道歉,不但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失去了权威,反而教会孩子:犯错是正常的,人人都可能会犯错。

  父母不但要口头道歉,也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犯错后的行动,对错误的处理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学习实践的方式。

  慢慢孩子知道犯错后该如何处理,也明白只要处理得当犯错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父母积极的采取措施改进,也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犯错后,改正才是目的。

  天下无不爱子女的父母,也没有故意犯错的孩子。

  只有爱和支持,让孩子探索这个世界时,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勇气。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爱和支持这身“铠甲”,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觉得说得有道理!

  发给朋友看看吧~

  本文作者

  苏青荷

  四岁男宝妈,实用主义学习型妈咪,坚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不但要成为父母,还要成为做父母的人。

  投稿、转载| Contact U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