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玉: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在玉器上的体现(姚士奇2004)

器琢磨

[摘要]阐述了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结构的三大特征,即:汉承秦制、汉继楚绪、独尊儒术。通过对出土的汉代玉器在形式和意义上表现的分析,指出:汉代三大政治文化特征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著非常重太的影响,就此意义上,对汉代玉器分类作了简要的归纳。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楚在西安灞上亲率臣下向汉王刘邦献玉玺、呈兵符、伏地称臣。至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就如昙花一现般地宣告了它的灭亡。

公元前202年,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于垓下一战最终摧毁了西楚霸王项羽之后,正式即皇帝位,称汉高祖,开创了426年的汉代江山。

这是一段丰富而生动的历史。西汉王朝的建立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虽然说在此九百年前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固然是实现了中华地域的政治统一,但当时毕竟尚为国家形成的初期,对处于分散状态的诸侯各国还不能实行完全的统治,有时候还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然而,到了秦汉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后,情况便大大的不同了。

首先,秦朝的统一便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自秦削平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大有承继历代政治成果和融合各家所长之壮举,更有筑长城、建阿房、修骊山、开运河,立国时间虽短,但皆属震惊中外之举,毫无疑问已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惜乎统治时间太短,更兼焚书坑儒,推行极端的专制主义,区区的15年建国史未能做出更大的成果。

西汉王朝建立后,依仗著政治统一大业的宏伟基础,加速推进著日益富足的社会经济,不断开创著新的文化繁荣。在纵向方面,它继承了自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必来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成果;在横的方面,它充分发挥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天然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多元吸收,并且整理和总结先秦典籍,综合各家之长,完成学术统一,更有通西域、和匈奴,开创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成就了我们民族一个亘古未有的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奠定了我中华民族文化构造的基础。自此以后,中国文化的体制和风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1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的玉器自它诞生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上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由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与天地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断的联系,因此,玉器又始终被打上神秘的烙印。那么,在汉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下,玉器的状况如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历史家的诸多论述,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汉承秦制。从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到秦王朝彻底灭亡,这是一场以农民战争推翻封建王朝的伟大斗争。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王朝之间进行的楚汉战争,实质上是秦末农民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从秦到汉,这当中经历的是农民战争的暴风骤雨,虽然最终推翻秦王朝的主力军的仍然是千千万万的农民,但是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刘邦,尽管他也是出生于农民家庭,当他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之下取得军事上的完全胜利之后,旋即就位称帝,不失时宜地摭拾秦法、作律九章、恢复封建、制定礼仪,最终完成了向封建统治者的转化。这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最终成为由一个封建政权向另一个封建政权的过渡。已成为封建地主政权的刘邦集团为自己本身的政治利益,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礼仪方面,完全继承了秦王朝的一切制度。这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

二是汉继楚绪。和政治、经济诸方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汉王朝在文化艺术领域并未完全继承周秦文化,却是大量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代楚文化的传统。这首先是楚文化本身的丰功伟业及其深远而长久的影响所使然。早在商王朝灭亡之后,楚继承了商文明在南方的成果,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楚文化已远非周秦文化所及。源之于楚地的词赋、音律、帛画,甚至汉初独领风骚的黄老之学,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年佳绝。楚歌、楚舞、楚声、楚韵更是传遍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遥想当年项羽被困,闻「四面皆楚歌」,军心顿失。这已成为利用文化夺取军事政治胜利的著名范例。刘汉开国君臣及汉军汉将大多出身楚地,当他们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便把他们那南楚故地的文化风韵表现于中原大地、齐鲁之滨。刘邦衣锦还乡之日,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不是传遍了中华大地二千二百多年之久?这便是历史家们所论述的「汉继楚绪」。

三是独尊儒术。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随著西汉王朝国力的不断壮大,更迫切需要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之学术恰好符合汉王朝之需要。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断然下令排斥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罢黜不治儒学的朝廷命官,大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直至担任朝廷丞相之位。这就是载之于史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2汉代三大政治文化特征对玉器的影响

表现于汉代政治文化的这三大特征,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响。

2.1 汉承秦制在玉器上的表现

秦文化本身就是在原来周文化的母体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在秦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之一的乃中原礼乐。尽管当时「周礼」的用玉制度历经春秋战国争鸣的大潮已呈「礼崩」之势,但作为在政治、经济上续承秦代制度的汉王朝,仍然继承著一部分以玉祀神的传统礼制和以玉示礼的宫廷习俗。不过,这种继承已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顺应著汉代政治背景并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和改进,这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六器的改变。到西汉时,「周礼」六器仅存三器,玉璧的用途仍然较多;圭的数量已有所减少;璜则呈全面衰落之势,实际上已和琥一同转变为装饰品;至于璋、琮已经很少见到。

这一切说明,西汉之时表现于礼仪方面的特征是:周制虽然崩溃,礼制精神尤存;六器的制度虽已经瓦解,以玉祭天的思想仍然盛行;宫廷玉器仪仗固成历史,政治场所仍然用玉,但向著实用的方向转化。我们不妨列举数件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979年10月在山东省胶东半岛成山头地表以下出土了一组西汉以前的玉礼器。出土现场为中间平置一枚玉璧,两边各置一枚玉圭。玉璧之前放罱一枚玉璜(图1),这显然是一组重大的瘗埋祭献之玉。1982年7月在附近又发现类似的一组,中间为乳丁玉璧,两侧是素身玉圭,亦属战国末年至汉初遗物。这两组玉器显然具有同样的意义。成山面临东洋大海,是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史载秦皇汉武都曾亲临成山礼祭日月星辰,司马迁记载成山有专门的日主之祠。上述两组玉器,与《周礼》圭璧合制之说基本相符合,必是当时君臣礼祭昊天之物。《周礼·大宗伯》云:「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和四望。」西汉时重要典故之一便是汉武帝多次封禅,礼祭华、嵩,登临太、岳,巡幸东海,决少不了置圭璧、埋玉韘,连宫廷侍从和随行儒生都必须戴皮弁、执玉笏。这一切的礼节都源之于以玉祀神的传统礼制,且载之于儒家的经典之中,可以想像当时所用玉器之量是一定不会少的。这些都是汉承秦制的表现。

图1:成山祭日玉器示意图

还有一篇太史公亲笔记下的历史事件,很能说明当时宫廷玉礼器仍然在大行其道。新丰大营鸿门宴上,范增数次暗示项羽从速斩杀刘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失却了这千载难逢之机,留下了终身叹恨。刘邦逃出项卫大营之前,为迷惑项羽,还留下「白璧一双」和「玉斗一双」,遣张良代为拜献项羽与范增。「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这可是一件千古流传的典故。君子必佩玉,以玉璧作王者大礼,以玉玦喻示决断,这些都是汉代玉器在政治礼仪当中实用的事例。

2.2 汉继楚绪对玉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汉代神怪题材玉器的大量创作和流行、辟邪压胜玉器的出现以及丧葬玉器的登峰造极。

楚人习俗笃信神仙、偏好巫术。其实鬼神思想起源于远古时代,在北方大地也很盛行,只是时至周代末期已有所衰微,经春秋战国之后,渐为先秦理性思想所替代。然而,历史却又偏偏将大量神秘的远古传统留置于楚山楚水并包藏于楚乡楚俗之中。例如楚之文化瑰宝屈子《天问》、《离骚》之类,就蕴藏著大量古代的神话,可以反映当年楚人的迷信程度。汉朝统一以后,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于汉的文艺创作之中。汉代的文艺创作又借助于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推动著好巫信鬼习俗的广泛蔓延。郭沫若先生有一首《西江月·题长沙楚墓帛画》做了直观的形象描述:「仿佛三闯再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上罩天球华盖,下乘湖面苍龙。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词中描述的楚人上天入地的动人情景,那时确实震撼著许许多多人们的心灵。这就难怪「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一门心思要想著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了。

对于鬼神信念的迷狂,对于死后幸福的追逐,引发了汉代玉器几多重要变化。在鬼神题材玉器方面,出现了许多人兽合一的离奇造型,如人面兽身、人身兽尾、兽生双翼等等,甚至还有似兽非兽、似鸟非鸟之动物形象。这些玉器的创作都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有鬼神的故事,就会加重辟邪的心理。汉代玉刚卯、吉语玉壁、玉翁仲、玉辟邪、司南佩等尽皆应运而生。1972年发掘的安徽亳县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士玉刚卯一对,皆白玉琢制。体积仅2.2cm3,但文字颇多。其中一件刻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命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奠我敢当。」刚卯是汉代特有玉器。人们用之佩戴于身,籍以驱逐疫鬼。正如《说文》所曰:「欬改大刚卯以逐鬼魅也。」汉朝廷对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刚卯的质料还专门作了规定。

在丧葬用玉方面,相信用玉可以使尸体不朽,相信来世可以继续享受,这是当时人们头脑中一项非常顽固的信念。更兼东汉政权实行举荐取士,时人为求「孝悌」追名逐利,不惜争僭崇侈,以大量财富埋入土中,成为不可遏止之势。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上从皇室,下到民间,无不极尽其能。其中最为盛行的汉代诸侯王级以上官员的玉衣之制,做成了中华文明史中丧葬用玉最奢侈的一幕。总之,神仙玉器的千奇百怪,丧葬玉器的造极登峰,这是汉代玉器的重要特点之一。人们说汉代是玉器神话的时代,不无一定的道理。

2.3 独尊儒术对玉器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代玉器上最直接的反映,是促进了装饰用玉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佩戴和流行。以玉装饰人身,一曰辟邪,二曰成翩翩君子之道德形象,汉时这一做法在中华大地上已蔚然成风。此习俗流传相当久远,以至直到今日佩玉者乃众,可谓千古遗俗也。

3汉代玉器的简要归纳

通过上述文字的介绍,对汉代玉器的分类,相信爱好玉器的读者一定已了然于胸。为了叙述和总结的完整,本文在此作一简要归纳。

汉代玉器主要分为五类:

一是礼玉类,有玉璧、玉圭、玉璜。在出土器物中亦偶见玉环、玉瑗、玉琮之类,但已不作为礼器使用。例如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一件玉琮,形制虽仍为外方内目的格局。但上配鎏金银盖,下装鹰形银座,已成艺术陈设之物,不再具有礼器的含义口汉墓刘胜椁中用于罩生殖器的小玉罩竟是用玉琮改制的。这一切都说明及至汉代,礼制虽仍在施行中,然《周礼》中的那一套已不复存在矣。

二是丧葬玉类,有玉棺、玉衣、玉覆面、玉琀、玉握及九窍塞。这里所说的丧葬玉器是专指殓尸用的玉器。其它所有随葬玉器不在其中。汉时原有周秦祀神习俗之基础,更受到楚文化鬼巫迷信之渲染,丧葬用玉几乎达到无所不用其极。古往今来厚葬之风无有超过汉代者。且看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之殓:大型漆棺置于汉白玉棺床之上,棺外四周镶嵌玉壁20余枚;棺内周壁满镶玉版;墓主头枕镶玉铜枕;身著金缕玉衣;妆戴组合玉佩;手握璜形玉器;袖藏篆刻最印,胸前背后置玉璧十数枚,口、眼、鼻等凡九窍皆以玉塞之;总计用玉片数量4500枚以上,耗用金缝三、四斤之多。如此糜费民生膏血实在令人惊叹。

三是装饰玉类。由于儒家学术走向正宗统治地位,玉德思想大为盛行,极大地促进了装饰用玉的发展。汉之装饰用玉,分为人身装饰和器物饰两类。人身装饰玉器品种有单件玉佩、单件玉饰、玉组佩、玉觽、玉带钩、玉冲牙、玉琪、玉笄、玉珠、玉管、玉韘、心形佩等。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玉组佩有1l套之多。连殉葬隶役人中还有使用玉组佩者。墓主身上所挂的玉组佩用32件玉器组成,成了一套集大成的玉器件。汉之器物装饰有嵌玉铺首、龙形玉拐杖头、玉剑具等。玉制剑具,春秋为之,汉乃鼎盛。有的墓中能出数十套之多。

四是玉器艺术品类,主要是以动物造型的玉器为主。有著名的玉奔马、玉舞人,还有玉鹰、玉熊、玉鸟、玉兽、玉蛙、玉狮、玉珑、玉虎等等。这些动物的雕刻大多都以表现真实为主,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同时也保留著夏、商、周三代动物通天神灵的传统。

五是玉器实用品类。这当中有饮食类的玉容器,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承盘高足杯、铜框玉盖杯、玉卮、玉盒等;有寝具类的玉枕;有印信类的玉印。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埋葬的是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中出土的玉座屏属陈设大型玉器,高1.65米,与人高相仿,非常少见。湖北蠡县汉墓中还出土有玉案,虽不足8厘米大小,仍属陈设用品。玉器艺术品类和实用品类的增多,说明汉代玉器开始成为生活化、世俗化之先驱,开拓了我国玉雕艺术的新天地。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