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六除了是上实机考、民办学校的公开日,还是围棋八升七的考试日。而我的儿子胖宝,就是一名待考小棋手。

  和数学、英语这些强势学科不同,胖宝的围棋水平在班级可能算中下,主要原因当然是练习少,上个月抖霍霍地九升八,这一次的八升七,从爷爷到爸爸都不看好。

  周六下午13:00进了考场,我在家里带弟弟,14:45我给爸爸打电话,问出来了没有,爸爸说有好多小朋友出来了,我说那就凶多吉少了。爸爸说也没那么差,至少说明不是四连败(八升七要求六胜三)。

  15:30还是没消息,我又给胖宝爸打了电话,他可能在开车,没接,上车前都没给我打电话报喜,我基本确定就是升级失败了。

  小朋友出来会不会嚎啕大哭?会不会以后不要下围棋了(之前的升级考试都比较顺利,小朋友也很得意),胖宝还没有回家,我倒有点担心。

  十分钟之后,听到他在楼下按门铃,不一会儿听到他到了家门口,还和爸爸扭扭捏捏地互相怂恿对方先进门,一进门第一句话,妈妈,我今天差一点就过关了。

  听完我就想笑了,小朋友说话倒是挺艺术的,差一点就过关,不就是没过关吗?

  我忍住没笑,给他盛了一小碗西瓜(没错,现在的西瓜真贵但真甜),我说你和妈妈说说今天的情况吧。然后他告诉我,今天下了六盘棋,胜三盘才能过关,他前五盘赢了两盘,最后一盘和一个大哥哥下,还是输了,所以没成功。

  从描述的语气来看,他自己有点失望和难过是肯定的,不过应该也在观察我的反应,如果我多一点责备,那么估计难过多一点,如果我没啥反应,那么没准一会也就没事了。

  我问他,下完哭了吗?他说,好多小朋友哭了,但他没哭。

  爸爸补充,确实有不少小朋友一边哭一遍出来的,有些还是扶墙嚎啕大哭,至于胖宝,也没那么坦然,出来的时候距离哭出来应该也就是半步之遥了吧。

  我说没事,你不是认真下了六盘了吗,这次没过关,妈妈下个月再给你报个名,我们平时和爸爸爷爷多下下棋,上课再认真一点,每日习题自己多做一点,再去试试,好吗?小朋友说好。

  也许是看我也没说他,小朋友似乎松了一口气,吃完西瓜还给我撒娇了一下,然后和他弟弟去玩了。

  再后来,我们并没有为了不让他难过而取消当天的围棋练习,15分钟的线上练习,和平时一样,不多也不少。

  2

  平心而论,胖宝当天表现其实好过我们大家的预期。爷爷觉得能赢两盘已经不错,爸爸觉得不嚎啕大哭走出考场已经超预期,而我觉得下棋输了回家还能继续做线上练习,真的很不错。

  后来我开始想,为什么这个五岁的小男孩今天表现超预期,要知道他也是很好胜又爱哭的。我想了很久,也许因为他发现我们早就充分做好了他会输的这个可能。爸爸平时陪他下棋,知道他的水平,送考时候的唯一要求,输了别哭得稀里哗啦就行。我是门外汉,所以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所以刚回家时他还有一点忐忑、等到确认我也不会责怪他时,他就释然了。

  其实,输不起是小孩子的天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很正常。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回到胖宝身上,这一次的升级,他想赢吗?我相信其实是很想的。虽然现场忍住了没哭,晚上还是愤愤不平地告诉我,最后一盘棋的对手老是在催他快点下快点下,不然说不定还有机会。不过,当他发现输了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糟糕时,他可能不再忐忑不安,因而比较顺利地缓冲了失败,并且愉快地做好了下一次继续努力的准备。

  3

  最近也听说了一些令人扼腕的事情,我无意于消费悲剧,但我还是想说,放弃自己却把希望完全付诸于下一代身上,只会给你的家庭和亲子关系带来焦虑和冲突。相反,当我们作为父母有一颗坦然面对孩子胜负的平常心(尤其是输得起)时,也许无需刻意的受挫教育,孩子就能比较自然地做好情绪的过渡。

  那么,这颗平常心怎么有?我的建议有两个:

  第一, 把梦想和希冀给自己多留一点,别全压给孩子。

  至少把对孩子的要求同样要求自己,这能让我们有更好的同理心去面对孩子的成功与失败,还能非常有效地缓解育儿上的焦虑(因为不再把关注点只留给孩子)。

  第二, 多关注孩子,而不是挫折;给孩子建议、而不是情绪。

  孩子“不愿输”“不想输”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不能输”“输不起”就很容易成为“偏激的固执”。和他覆盘事件的前后,帮他分析这次“为什么会输”,下次“怎么做可能赢”,让输的结果变为下次赢的动力。

  总之,这个世界不会围着孩子转,你也不必围着孩子转,也只有当孩子不再负重而行时,我们和他们,才能各自找到精彩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