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江 /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本刊总编辑

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一词常年盘踞于教育关键词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人皆知。但今天,我们把课程改革纳入教育家办学的视域来讨论,虽算不得创新,却大有深意。

教育家办学,其面之广、其中之艰,使得大家有「朦朦胧胧云遮月,隐隐约约雾里花」之感。《未来教育家》创刊以来,一直在探索教育家办学的规律,传播教育家办学的经验:介绍正确的办学理念,介绍优秀的学校文化,介绍先进的信息技术,介绍新时期的家校合作……无疑,这些探索都属于教育家办学的范畴,但是,随著对一些课程改革样本学校的深度了解,我们逐渐萌生了一个概念——只有课程改革,才是教育家办学的核心堡垒。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课程背后,蕴藏著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略,蕴含著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的内涵,体现在学校的课堂、活动、环境、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所学校,只有把一切育人的因素都看作课程,这所学校的教育环节才得以无缝对接、协同实施。纵眼望去,中国教育界首屈一指的学校,都拥有自己独特、成熟、领先的课程体系。可以说,课程才是一所学校的明星产品,才是学校的金字招牌。

其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在一所学校中,教育改革的因素环环相扣、纵横交错,往往使人无从下手,而课程改革就是提纲挈领的那块「敲门砖」。巴蜀小学八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一直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科学考量,系统设计,循序渐进,带动了学校管理体制、教师培养、学校文化、评价制度的系列革新,让学校得以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课程改革如何做?从这些样本学校中,我得到了三点启示。

第一,要从儿童出发,拥有「儿童思维」。巴蜀小学马宏校长曾向我们介绍二年级傅嘉骐同学的绘本《桥的故事》——从前有一座大桥 / 它喜欢白天,不喜欢晚上 / 有一天晚上,发生了一件趣事:月亮掉河里了 /大桥变成一个人,把月亮救了上来 / 现在,大桥喜欢每一个白天、每一个晚上。马校长说,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简单美好的善良,让她发现,「儿童思维」应是巴蜀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要和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我想,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就应该深入教学一线,看看学生是如何学的、教师是如何教的,认真研究学校的课程里到底有哪些内容,仔细看看学生的书包里还有哪些东西,弯腰倾听孩子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还是学科教学,要充分发挥单学科的育人作用。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破了许多难点,但面临当下立德树人的要求还有差距。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学科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了育人的价值。巴蜀小学开发了《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行动指南》,从指导思想、实施内涵、实施原则、实施路径等方面设计了十大单学科的边界内涵、学科价值、核心素养,是启蒙导航、高屋建瓴之作。

第三,重视认知规律,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孩子的感知中,世界是一个综合体,不是割裂的、独立的知识片段。而这种感知,恰恰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认知规律的。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启了跨学科的不断研究,找到了「项目学习」这条重要途径。巴蜀小学通过开展持续的、不同的项目学习,架起了各学科分领域教学之间的桥梁,打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壁垒,连接了书本知识和真实社会的通道,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孩子获得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

我们有幸看到,一批像巴蜀小学这样的样本学校,既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来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整体要求,引领学校实践探索,也在不断地通过自下而上的现场创新,推动基础教育思想的逐步丰厚。作为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专业媒体,本刊将持续关注,倾力呈现,以飨读者。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