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啦,艳遇,我倒是想,不过这种事情貌似已不属于我这个已婚妇女幻想范畴了。

比较难忘的是高中的时候,学校附近的一个仿古商业中心落成后为了吸引人流,元宵节举行赏灯猜灯谜活动。我们上晚自习课间跑去看,记忆中人山人海,各种花灯宫灯走马灯看花了眼。中心广场还有戏台,演员穿著戏服唱戏,有模有样的,唱的大概是家乡比较流行的采茶戏或者黄梅戏之类。别的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真是热闹非凡。

还有就是上大学后放寒假回来,元宵节出去跟朋友一起第一次放孔明灯,看著大大的纸灯飞上天莫名开心,许了愿望,大部分都实现了。

今天跟先生和孩子一起做了两个孔明灯,竟然一个都没有成功。先生说现在不允许放孔明灯,我们只能做著玩儿,失败了也没关系。

是啊,现在不是古代了,天上有飞机地上有高压线,放灯确实可能发生事故。传统节日的氛围也是越来越淡,只能默念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淫一下当时「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至于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还是让别人去众里寻他吧。

(网路图片,侵删)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连年味最浓的春节都渐渐变得无味了,元宵节也早没了幼年时的记忆。孩童时,元宵节那满满的街灯、芝麻味的手工元宵,爸爸的肩膀、手上小小的金鱼灯笼、妈妈还带著温度的毛线围巾,都成了褪色的老照片,如今也只剩唏嘘了。


去年的元宵节,第一次自己买元宵,高高兴兴的买回去,一拆开袋子,我买的什么???这么大个(之前从来没吃过也没见过那么大的元宵,都是买那种小个的)???就这么下锅了。煮熟了吃了几个,作为元宵来说,味道还不错。哈哈哈,一直记得去年的大元宵。后来装元宵的塑料壳被我拿来装鸡蛋,也丝毫不会觉得小。哈哈哈。虽然不是风花雪月,却也觉得很有趣呢??


小时候盼过年过节,元宵节吃元宵,扎灯笼。记得五岁那年的元宵节,因为家里小孩多,买不起灯笼,爸爸找了一根竹子,买了一大张红纸和五根小蜡烛,爸爸。把竹子用刀削成小小的竹扁,我们五个人自己动手扎灯笼,灯笼扎好后,我们点上蜡烛,把红红的灯笼挂在客厅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从那年以后,我们每年元宵节都要自己扎灯笼。


元宵节最令人兴奋的就是去文峰猜灯谜!孩子那叫一个激动啊,放眼望去,到处是灯笼,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灯谜,红红绿绿,张灯结彩,只要你认真思考,基本上可以猜出来,然后拿著猜好的谜底去兑换奖品那才是关键,虽然只是一些小玩具,小饰品,但是孩子们开心啊,学习之余难得的放松啊,既学到了课外知识,增长了见识,又可以领导小礼品,等著第二天带到学校嘚瑟一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