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潮汕城乡街头巷尾依然能听到「草粿、豆腐花,冻草粿」 的叫卖声,潮汕的豆腐花与草粿是「孪生姐妹」。在走街串巷的小贩眼里,她们几乎是不分彼此永远的伙伴,白色的是豆腐花,黑色的是草粿,价钱都一样。

潮汕传统的豆腐花,以其加工制作精细、磨浆讲究、乳白细腻、清香润滑而别具风味。加工豆腐花原料会精选优质大豆,用石磨人工推磨、豆浆经滤浆、煮浆,按比例加入石膏水后,加盖密封,静置而成型。

卖的时候用铁片或勺子从上面切片捞起,边装进碗里边撒上糖粉、芝麻碎等配料。价钱便宜,食用方便。可清爽消暑,凉喉解渴,裨益健康。 潮汕民间流传有民谣:「夏日豆腐遍街头;串巷叫卖四方行。清口解渴适时令,呼卖声调如潮乐。」 民谣形象地描绘了潮汕夏日民俗风情一景:在暑气逼人的盛夏,村头路尾,大街小巷,叫卖豆腐花之声抑扬顿挫、悠扬动听。自古以来,豆腐花是潮人世代相传的夏日清凉解渴传统小吃,清香滑润,惹人喜爱。

潮汕人做豆腐花的传统还传播到其它的区域,恰好看到一位台湾的朋友写了她在台南品尝「德记汕头豆花」的感受:「首先咱们先吃一口豆花,我个人觉得,一入口是整个就化掉了,我没有唬滥你们,真的就给它化掉了……后来查了一下数据才知,原来老板每天现磨现做的豆花,不是用我们想像中的黄豆哟!反而是用毛豆做的,更加健康!」汕头的豆腐花在台南也创出品牌。

过去的豆腐花多数是盛在桶里,由小贩挑著或绑在自行车两边沿街吆喝贩卖。想吃的人只要喊一声「豆花」,小贩就会赶过来,拿起一片铁片把热热软软的豆花一片片地「刮」进碗里,站著就在路边吃,有时不过瘾的还来碗草粿。

在汕头人民广场附近的公园路上,有一家经营了30多个年的豆腐花店颇有名气,人称「广场豆腐花」,引得不少「吃货」慕名而去,生意红火。他们家的「潮式豆腐花」有几种不同的口味,可以选择单独添加红糖、白糖以及油炸花生末,也可选择自由搭配以上任意两种或三种一起。这里的豆腐花有些淡黄色,与常看的白色的豆花有些不一样,显得比较「结实」。别的地方的豆花搁上一阵就会慢慢地水化,等到吃完豆花,碗里也有了很多水,而这里的豆花不会「生水」。 据介绍,首先是他们用料足;其次是他们使用的是煮熟后摊凉的新鲜豆浆,也就是「熟粉」,不像其他做豆腐花的都是直接用生的豆浆也就是「生粉」来制作。这家店经营至今已是第三代。每天早上8点半就开门迎客,直至下午5点左右。但是,若你想吃上一碗香甜的豆腐花,还得趁早,因为店家生意很好,豆腐花经常等不到收摊就售罄。

依据各地口味不同,豆腐脑还有咸甜的区别,由此还引发了网路上的争议。事实是,北方多爱咸食,而南方则偏爱甜味,还有四川等喜爱酸辣口味的豆腐脑。 咸的一般是加入肉馅、芹菜、榨菜、黄花菜、木耳、海带、紫菜、虾皮等等。 甜的一般是加入糖浆或砂糖、红糖,夏天通常将豆腐花放凉了吃,冬天则加入热糖水或入姜汁,南方不少地方会加入绿豆、红豆甚至各色水果。还有与芝麻糊一起做成「双拼」的。

说到底,各具风味,谁让咱地方口味差异这么大!


制豆腐脑:(1)将黄豆用凉水泡胀(春、秋季需泡3~6小时,夏季泡1小时,冬季泡五六小时,天冷急用,可用温水泡),加水约15千克磨成稀糊,越细越好。然后再加凉水15千克搅匀后,装入布袋反复滤出浆水,直到豆渣不腻为止,5千克豆出35千克浆汁为宜。然后撇去浆汁上的浮沫,用

大火烧

浮,随即舀出1/3的浆汁,另用盆子盛起,其余的浆汁倒在另一保温的瓷桶内,面上的泡沫,也要撇清。(2)将熟石膏粉放入木勺,加温水0.5千克调匀沉入瓷桶的浆汁内,再往上一提,又顺势将木勺侧转把石膏倒入浆汁内,接著再将舀出的1/3浆汁冲入瓷桶浆汁内,使浆汁与石膏在翻滚中充分融合,静置5分钟后,撇去浮沫,下面凝结起来的就是豆腐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