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

  见字如面,这是小C为你推送的第64本好书

  要说饮食,如果不谈到中国,那简直就是耍流氓。

  毕竟这个连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么”,俗话就是“民以食为天”的国度,怎么能少得了美食呢。

  各家有各家的拿手好菜,就像各地域有各地域的饮食文化,大街上随便拉谁一问,谁都能有个无法忘却的故乡之味。

  所以啊,讲美食,咱们不稀奇。

  扶霞·邓洛普

  稀奇的是,要是咱们的美食都被一个外国人尝遍了,她还把这些“稀奇古怪”的食物都写了下来,这对我们读者来说该是怎样一种奇妙的体验?

  什么品味“千年老蛋”(皮蛋)啦,涮着鹅肠脑花吃火锅啦,提着菜刀上烹饪学校啦,这些我们稀松平常的事,都在英国作者扶霞笔下妙趣横生,令人捧腹。

  扶霞在书里写:

  我那些关于什么恶心,什么不恶心的英式价值观,就这么消失了;我不仅跨越中国美食的边界进入了腹地,甚至都不太记得边界在哪里了。

  在如今的我心里,吃软骨,大概和品尝多年波尔多陈酿一样,精妙而回味无穷!

  究竟是什么让出了名紧绷而刻板的英国人练就了一个资深正宗中国胃?

  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那就一定要看看这本英国妹写的中国美食历险——《鱼翅与花椒》。

  (友情提示:减肥的朋友就不要选择在深夜阅读此书了,我活生生看到失眠)

  剑桥学霸来四川当厨子?

  写书的人叫扶霞·邓洛普,成长在英国牛津,先后取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

  只是这个名校傍身的“学霸”,似乎并不执迷于别人眼里的成功。

  在她看来,她只属于美食与厨房。

  幸运的是,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的她,在九十年代初,踏上了来四川大学交流的旅途。而这一趟“冒险”,则彻彻底底打开了她通往川菜的大门。

  这片以闲适和安逸著称的土地,简直是吃货味蕾的天堂。

  刚刚在成都待了几周,扶霞就摸清了所有经典菜的名字,辣子鸡、鱼香茄饼、回锅肉、四川火锅……

  用她的话说:成都的川菜,完全没有外国人成见中的那些原始和粗野,而是一点一点地挑逗着你曲径通幽,去往极乐之旅。

  就这样在美食之路上越走越深的扶霞,甚至开启了靠研究当地菜单来学习中文的新姿势。

  扶霞的美食笔记

  浸润在成都地道生活里的她,也因为美食,渐渐脱去了那层英国式的外壳。

  她如此形容成都的食物:那种温暖和慵懒能融化任何英国式的刻板僵硬,如同阳光下的黄油。

  刚到成都就抱着小本子深入市井记录美食的她,和街头小商贩偷师学艺拿下绝密担担面菜谱她,长途火车旅行必吃火腿肠的她,每个周六晚都会点辣炒兔头的她,花了三个月在四川烹饪学校当学徒的她……

  这些细节里,扶霞不再是一个初来乍到困于自己国家身份的新人,而是一个钻入中国饮食文化不可自拔的美食爱好者。

  从川菜到湘菜,扬州菜到粤菜,处处都有她的痕迹与笔墨。

  此时的美食,已不再是裹腹那么简单,而是饱含着疗愈和人情。

  在扶霞的笔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对中国历史的追溯,还有她对这片土地的人的热爱。

  无论是邀请她品尝脑花的烹饪史学者,还是让她体会到掏耳朵乐趣的肖史掏耳师,或是那位面无表情但还是向她透露菜谱的担担面店谢老板,这些人物都在她的记录里充满生活斑斓的温度。

  扶霞·邓洛普在四川烹饪学校学习

  不仅如此,她也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过程里,以做菜为窗口,重新去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语言。

  其中一部分,她将语言、烹饪与人生哲理的融合就非常有意思。

  她说:

  原来爱情里的嫉妒叫做“吃醋”,生而为人所经历的疼痛与艰难叫做“吃苦”。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语言,原来也是在学习人生的语言。

  烹饪的学习越深入,我就越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做饭,而且也在思考,像中国人那样思考。

  摘掉西方人的“有色眼镜”

  扶霞的记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角度,她也在西方领域处处为中餐而正名,试图推翻那些莫名的刻板印象。

  在西方仍带着“什么都吃”、“低级快餐”的有色眼镜看待中餐之时,扶霞的书,无疑是掷地有声的回击。

  她直率而坦诚的记录,不仅在剖析着中国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也在反驳着西方话语里“不正确”的强势权威。

  在中国饮食文化鲜少的英文书籍领域,这本书充满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扶霞也靠着对中国饮食文化20年的研究,拿下了多项大奖,其中四次获得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

  扶霞也打趣道,比起西餐,她更爱中餐。去美国的时候,她也开始像中国人一样批判美国饮食!蔬菜太少!没有汤!吃得让人上火!

  在我们尽可能只吃自己熟悉食物的时候,扶霞早就打破了对食物的边界,投身在中国的食物与文化之中。

  她说,我觉得饮食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有着超然的中心地位,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都甚,因此这也成了一扇观察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和生活的绝佳窗口。

  所以扶霞并不害怕陌生的事物一筷子下肚,就会丢了自己的文化归属。相反,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里,逐渐推翻了那面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高墙。

  在这部以食物为主角的书里,更多的是以局外人的目光,深入中国的内部,为我们还原里一场异国者的美食记录。

  扶霞与陈晓卿

  让我们在那些稀松平常的生活里,重新发现饮食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鲜活生命力,也在文化的冲撞里,懂得偏见的力量与理解的奥义。

  不过这个记述着90年代中国美食一览的扶霞,面对21世纪中国经济的巨变,也有自己的担忧。

  父母那一辈的人逐渐老去,年轻的一代却越来越少进入厨房。那些一家一户的绝妙厨艺,也在渐渐被遗忘。

  扶霞的手写寄语

  所以啊,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下了个厨。

  想来想去,人还是逃不掉味觉的记忆。

  毕竟那句话说得好,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