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奔流,中軍帳開啟“智慧”模式

——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信息化戰備推演見聞

揭祕陸軍某旅信息化戰備推演!中軍帳開啟「智慧」模式…… 新聞 第1張

4月初,記者來到陸軍第82集團軍某合成旅採訪,恰逢該旅進行戰備推演,與記者印象中不同的是,這次演練平添了許多“信息化色彩”——

“上級命令我部於8時00分完成一切作戰準備……”清晨,天剛矇矇亮,在該旅的指揮中心,一場“全網化”戰備演練正式開幕。

記者走進指揮大廳中央位置,懸掛在正中央牆壁上的一塊巨幅電子沙盤首先映入眼簾。上面實時顯示作戰地域的動態三維影像,山地、公路、橋樑等要素清晰可見。幾名參謀人員現場擬製作戰想定,一個個作戰單元、作戰要素陸續在3D圖像中顯現。整個作戰區域完全以第一視角呈現,就像在角色扮演遊戲中一樣,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電子沙盤不僅能進行要圖標繪,還可以開展現地仿真顯示、戰鬥進程動態模擬演播、監控戰場態勢等功能。”該旅領導介紹,這是他們信息備戰的一個單元,主要通過引接和嵌入智能化信息技術,為訓練組織、訓練管理、訓練保障提供數據支撐,提升戰備水平。

談話間,記者掃視了一眼電子沙盤,驚奇地發現大屏幕已經切換成該旅人員、裝備等作戰數據的動態圖表信息。

“信息怎麼來的這麼快?”記者懷着好奇心,連續輾轉了幾個值班席位才弄清原委。

綜合情報席值班員黃虎將關鍵詞輸入,與海量數據的“碰撞”後,屏幕上推送出此次行動需要的人員編制、裝備配備等情況;行動協調席值班員焦雲龍通過指揮網調出任務地域內交通要圖,使用鼠標輕點道路情況查詢分析菜單,幾秒鐘時間,此次任務的最優行軍路線、備用路線,以及集結地域的氣象水文全部呈現。

……

“各單位注意,於10時00分前機動至N號集結地域!”旅值班領導綜合各要素情況報告後,立即向各營下達行動命令。

揭祕陸軍某旅信息化戰備推演!中軍帳開啟「智慧」模式…… 新聞 第2張

記者再回頭看看大屏幕,又轉換成了各營區的出動實時監控畫面,視頻裏,各型裝甲車輛有序駛出營門。

“‘智慧’還不止這些。”該旅作訓科參謀李國棟邊介紹邊引導記者快步來到指揮中心一樓的戰備器材室。偌大的空間裏,單兵自熱食品、指揮器具等戰備物資都被分類放置在帶編號和滾輪的箱組裏。

“裝載!”車輛就位,廂門打開,李國棟立即下達裝載口令同時按下身邊按鈕,3個自動捲簾門同時升起。庫門上方的幾個方形白色感應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演練的戰士每運出一組物資,感應器就會發出“滴”的聲響。正當記者疑惑之際,李國棟指着一個箱組的側面,一塊黑色的長條格外醒目。他說:“為了提升物資裝載速度,我們運用二維碼和射頻識別技術,為所有戰備物資器材量身製作‘身份標簽’,無需再一一清點,全部自動識別、聯網統調、一鍵上報。”

記者注意到,伴隨着一件件器材物品的出庫,庫室旁邊的一塊顯示屏上,不斷變更記錄着所有物資的增減情況。

“不僅如此,我們所有的戰備圖文資料也實現了智能取用。”記者和作訓保障科科長宋東雨走進一間軍用地圖資料室,十多個儲藏箱組緊挨着排放,保管員彭鋒現場演示,在計算機上輸入某作戰區域的地圖代碼後,對應的箱組緩緩移開,地圖位置閃爍紅燈,記者走進查看,“準確無誤!”

揭祕陸軍某旅信息化戰備推演!中軍帳開啟「智慧」模式…… 新聞 第3張

“2019年,在中央軍委軍事工作會議上,習主席號令全軍在新的起點上做好軍事鬥爭準備工作,鮮明指出要把備戰打仗指揮棒立起來。”新時代的“指揮棒”該如何立?在該旅兩天的採訪中,記者心中找到答案。

“對抗開始了!”記者和李國棟再次回到指揮大廳,各作戰席位已經坐滿了參演官兵,電子沙盤上,幾個演訓場“戰況”盡收眼底,各作戰席位不斷向各營發送情況指令。

“前方30公里處橋樑損壞,請求變更備用路線!” 作訓科參謀郭永年的指揮終端上傳來合成一營參謀李曉輝關於重新規劃路線的請示文電,郭永年通過大屏幕確認合成一營行軍定位後,將請示文電傳到值班領導指揮網,幾分鐘時間,請示件簽發完畢,大屏幕上合成一營的紅色光標開始向新的路線轉移。

“整場演練下來,時間比以往縮短了一倍!”坐在作戰指揮席位的該旅領導告訴記者,依託智能網絡大數據信息平臺,他們打通了指揮信息系統鏈路,實現了“一表清底數、一圖知態勢、一網輔決策”的功能定位,備戰打仗能力大幅提升。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