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 4月14日微信原創】既取消長途漫遊旅費以及流量漫遊之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攜號轉網”,即消費者可以在不變更手機號碼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選擇服務提供商。隨後,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部長通道”接受採訪時給出了具體期限“要在年底之前實現所有手機用戶自由攜號轉網”。

 

實際上,“攜號轉網”並不是一個新鮮名詞,早在2010年天津和海南就已經成爲第一批試點省市。而在2016年12月,工信部印發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也提出推動移動電話用戶號碼攜帶服務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從2010年到2019年,攜號轉網已經轉了8年多。

 

從運營商的口吻來看,攜號轉網實施的難度在於技術。不同的運營商擁有不同的號段資源,在開放攜號轉網服務後,將會導致號段的規則被打破,進而出現一段時間的混亂,需要運營商內部在呼叫流程上做出相應的更改。而用戶則可能面臨短期的無法接收短信、無信號等影響用戶體驗的問題。

 

不過問題並非無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就已經實施了攜號轉網服務。在香港,中國移動香港和中國聯通香港使用的CSL也可以實現互轉,在技術上,並不存在難以攻克的難關。

 

因此,攜號轉網帶來的真正問題是利益問題。工信部2016年公佈的數據顯示,5座試點城市裏一共有約45萬人使用攜號轉網服務,其中中國移動攜入16.2萬人,攜出25萬人;中國聯通攜入14.7萬人,攜出16.1萬人;中國電信攜入16.8萬人,攜出6.6萬人。也就是說除了中國電信之外,其餘兩家運營商都處於用戶流失的狀態,因此開放攜號轉網,也就相當於將用戶拱手讓人。

 

手機號捆綁了所有個人信息、社交關係以及商業關係,已經逐漸成爲現代人類的數字器官。導致人們在進入社會之後,變更手機號碼的沉沒成本隨着使用時間的增加在不斷地擴大。然而,在運營商眼中,老用戶的價值並沒有隨着使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遭受運營商漫天要價,在辦理更優惠的套餐時,遭遇運營商拒絕,也就是所謂的殺熟。最後在網絡上催生了“老用戶與狗不得入內”的調侃。

 

一旦用戶的手機號可以在幾家運營商內自由地流動,那麼短期內佔據主導的運營商將會陷入被動的地位,長期飽受價格歧視的老用戶,將在不需要支付任何沉沒成本的前提下,轉向購買其他運營商的服務,運營商從此徹底失去“忠實用戶”的忠誠度。歸根結底,運營商處於被動的原因在於其捆綁用戶的武器並非服務,而是與消費者手機號捆綁在一起的個人社交關係。

 

此外,過去無法攜號轉網,導致用戶在不同的需求之下,需要使用不同運營商的套餐,因此催生了雙卡雙待手機,當攜號轉網的需求被滿足之後,用戶雙卡的需求將會逐漸消失,最終選擇銷號,進而導致運營商用戶的又一次流失。

 

不過,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攜號轉網將加劇通信行業的競爭,運營商在爭奪用戶的過程中,將不斷地提升服務的質量,最終促使通信行業進入真正公平競爭的階段。屆時,通過資費下降以及差異化服務比如與互聯網公司或者智能家電廠商推出捆綁套餐等手段將會成爲運營商爭取老用戶的手段。

 

手機號與運營商之間的關係也將會弱化,而與消費者個人的聯繫將會相應地得到加強。在手機號與個人賬戶捆綁程度逐漸加深的當下,過去需要將手機號與一系列軟件如微信、支付寶以及銀行賬戶進行解綁,再與新手機號進行重新綁定之後,纔算是完成了更換手機號的全部流程。

 

然而,在需要與手機號碼進行捆綁的應用越來越多的背景下,一個小疏忽很可能就意味着,對某個賬號失去控制權,甚至不能再登錄相關賬號。而在攜號轉網服務的支撐下,消費者即便更換手機套餐,也不會失去對賬號的控制,更不需經過繁瑣的解綁流程。最終,進一步降低通信的時間成本、物質成本。

 

從長遠來看,提升服務質量,並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價格,纔是運用商提供用戶黏性,留住用戶的不二法門,過去躺着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之後是比拼實力的賽場。


家電網 ®


HEA.CN | 最具影響力的深度原創科技門戶

新媒體|  微博 微信 今日頭條  界面 網易 搜狐 Facebook

涉獵 | 家電、數碼、財經、電動汽車、家用清潔能源、VR、海外科技與投資

時評及投資建議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Mobile  | 1709-2081-598 

編輯 / 作者:戰兔噠

— 敬 請 評 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