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湿哒哒的春天

  雨水节气过后,江南的雨便开始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半月过去,雨终于停了,气温还不算太高,可是草木萌动,万物复苏,江南的春天到底还是来了,又到了出门赏花、踏青、放风筝的季节。然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吃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什么节气吃什么,怎么吃可是大有学问。

  作为新一代上海人,经过十余年的耳濡目染,生活习性也渐渐入乡随俗。每到春天,江南的食客们开始寻觅这一季独有的美食,那些短暂的、稀有的食材,烹制出来的应季美食,代表着一年一度的时节,一份逾期不候的心情。

  腌笃鲜

  寻常百姓家的时令菜

  江南的春天最不能错过的一道美食就是“腌笃鲜”。腌笃鲜,顾名思义,“腌”指的是腌制过的咸肉,“笃”在吴语中是小火慢炖的意思,仿佛能听见锅里发出的那种咕嘟咕嘟的声音,“鲜”则是指新鲜的五花肉和笋。

  春笋破土而出

  春雨过后,春笋破土而出,大量上市,家家户户便可以笃腌笃鲜了。笋是产自上海郊区的兰笋,黄霆《松江竹枝词》:“待得佘山新笋出,兰芬沁齿劝加餐。”佘山出笋,香味如兰,是最适合坐腌笃鲜的本地食材。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把笋誉为“此蔬食中第一品也”,“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可见笋被美食家誉为至鲜至美之物。笋与肉又是绝配,在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就有笋煨火肉这一道菜,笋既解了肉的肥腻,又能提味,这道菜便鲜到了极致。

  腌笃鲜好吃,好在食材、做法都不复杂,属于寻常百姓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炖汤前,咸鲜肉先要在水里煮至断生,去除血沫杂质,洗净备用。春笋剥壳后,切滚刀块。春笋、咸肉和鲜肉放入锅,水要浸没食材,而且不要盖锅盖,防止汤变浑浊。待鲜肉和咸肉三分熟时,捞出来切成一指宽的小块,笋继续在锅内小火慢炖,再把切好的肉放下去,笃到香气四溢,逐渐弥漫开来,便大功告成。

  充满春天气息的“腌笃鲜”

  盛一碗端上桌来,只见洁白的奶汤之上,点缀着红色的咸肉、嫩黄的春笋、碧绿的葱花,一幅春意盎然的图景,煞是好看。喝一口汤,既有咸肉的香味,又有鲜肉的鲜味,竹笋嫩滑,汤汁鲜美,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春天的气息,吃上一碗,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了。

  长江刀鱼

  再难寻觅的美食念想

  谚语有“春潮迷雾出刀鱼”一说,长江刀鱼和鲥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刀鱼本来生活在浅海,每年的清明前后是刀鱼繁殖的季节。每到这时,刀鱼就从长江口洄游产卵,一般认为洄游至江苏江阴市段的长江刀鱼,最为鲜美。

  对于老饕们来说,每年春天吃一碗刀鱼面是一件极有仪式感的事情。到了刀鱼季,上海人最爱去的就是老半斋。这家沪上知名的淮扬菜馆,是家百年老店,最经典的一碗刀鱼汁面,每年3月上市,仅仅售卖一两个月,过了就要等上一年。别看这一碗光面卖到30多一碗,在汤底就足见其功夫,以刀鱼熬汤,整整熬足两小时,再加入猪油,整个鲜香便吊了出来。汤底色泽奶白、质感粘稠、味道鲜咸适中,将刀鱼的鲜香完全锁在汤汁中,不需要加任何浇头,浓汤配面足矣,堪称上海最美味的光面。

  一座难求的“老半斋”

  然而物以稀为贵,随着产量日益减少,正宗的长江刀鱼一斤市价可以卖到八九千。去年年末,一纸长江禁捕令,市面上再难寻野生的长江刀鱼,今年的老半斋挂出了“崇明刀鱼”和“浙江刀鱼”的旗号,以解食客的馋虫。至于长江刀鱼这种极致美味,从此以后,就在老饕们心中留下了一个关于春天的念想吧。

  青团

  要的就是排队的感觉

  青团俗称“青圆子”,外表油绿如玉,吃起来糯韧绵软,只在清明前后上市,又叫清明粿。青团的“青”,取自艾草。清明前的艾草青翠欲滴,又具有理气血,驱寒湿的功效,艾叶性温,理气血,驱湿寒。将艾草打成碧绿的汁,和上筛得细细的糯米粉,便揉出散发着艾叶清香的糯米面团。

  青团的馅料,传统的只有豆沙馅儿这一种,后来有了莲蓉的、核桃枣泥的,还有马兰头馅儿的,将新鲜的马兰头剁细和香干、松子一起,入麻油增香,一同包进糯米团子里,是属于春天独特的风味。最近几年,一款咸蛋黄肉松青团成为网红爆款。肉松和蛋黄的结合真的太完美,咸蛋黄剁碎了,完全融进了肉松里,咸中带甜,再配上艾叶的清香,口味层次分明。

  每年一到清明前,沪上传统的几家老字号门前便早早地排起了长队,为了吃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美食,哪怕要排几个小时的队也是值得的,对于老食客来说,打心底觉得排队买到东西就是不一样。

  记得第一次吃青团是在周庄的一个小摊贩那儿买的,一口下去只觉得软糯但又过于甜腻,不喜甜食的我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居家过日子,也会在清明前买一盒青团回家,算是入乡随俗了。

  越是繁华摩登的现代都市,越有一些深入骨髓的美食记忆。无论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还是再难觅踪迹的极致美味,亦或是一个小小的青团子,都是久居城市的都市人对春天最敏锐的感知和最热切的期盼。

  微信排版:王小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