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是祖国多元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兴隆洼文化算起,有8200年的历史。从考古资料披露的情况来看,其分布于辽宁省的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地区,这也是一般专家所认可的。但其分布范围并非如此。许多学者从红山文化玉器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标志上研究所得,红山文化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兼容,草原游牧文化比重更大。正像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邓淑萍先生所讲:「牛河梁不是红山诸文化唯一的中心址,肯定另有一个或更多的大中心址,位于某些荒凉的地方。」众多学者同样认为,在辽阔的草原深处,大漠的腹地,很有可能隐藏著较多的红山文化的奥秘。从我手头掌握的材料和实物来说,已证明了此一点。

红山文化在上世纪初,就引起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进行了一些实地的勘探和野外调查,发表了文章和报告。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与种种的原因,没有引起学术界广泛的重视与深入的研究。不过中国学者梁思永和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尹达先生讨论了红山地区的文化遗存,提出了「红山文化」的设想。同时包括一些外国学者。当时虽有一定数量玉器的出土,只被人们当做商周的玉器收藏和鉴赏。时光到了195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吕遵谔教授的带领下发掘了红山文化遗址,并于1985年在中国权威的考古杂志《考古学报》上发表,正式使用了「红山文化」一名的概念。从此红山文化扬名海内外。

前面讲了红山文化的发现命名以及其范围的分布,现我们看一下其材料的来源。一说起红山文化的玉器材料,相当部份的人自然会说是岫玉。此言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全对,只是说对了一半。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其材料的来源是复杂多样的。从广义来讲:有绿松石、玛瑙、蛇纹石、煤玉、透闪石和杂石等材料。从狭义来讲:有透闪石、河磨玉、岫玉和各种地方杂玉。对于红山文化玉器中一般的岫玉,专家学者们认为产自辽宁等地,但问题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透闪石来自何方?有的红山文化的玉器,其玉质近乎于和田玉中的羊脂玉,这又作何解释?在新石器时代,交通不便,如来自于遥远的新疆和田似乎不大可能。但是,考古的正式发掘报告中又出现了这样玉质材料的玉器。此纠缠考古文物界的难题,直到2001年7月才被专家教授们予以了破解。

当时,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考古系教授赵朝洪、城市环境系教授徐海鹏,他们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考察了辽宁省岫岩县产玉的6个乡镇11个玉石矿点,采集了上百件各种玉石标本,其中有几件纯洁的白玉。然后对这些玉石材料进行了各种物理与化学的技术分析鉴定。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岫岩玉中不仅有上好的透闪石,还有透闪石中的极品岫岩羊脂白玉。其玉质与和田玉质等同,这种玉比一般岫岩玉硬度高、亮度强。硬度为摩氏6.36——6.46,质地纯净细腻,颜色白亮。由此可见,红山文化中各色透闪石玉器,其材料完全可能来自于本地的矿源,是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就地采集后加工。

在搞清其玉器材料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其马蹄形玉器的争论。在红山文化玉器中除大家熟知的龙形玉器与勾云形玉器外,还一个重要的玉器即马蹄形玉器。马蹄形玉器是流传较广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该器又称玉筒形器、玉束发器、玉籀形器、玉王冠器等。因其上口斜大,下口平小,形状酷似倒置的马蹄,故称之为玉马蹄形器。

玉马蹄形器为椭圆形扁状中空器,上大下小,上端为斜口状,前低后高,其中有些器具后高的部份内壁伴有加工留下的线割痕,有些则没有,后高外露的斜长面*上有外撇的弧度,整个上半部份如簸箕形。下端为平口,左右宽,前后窄,其多数有两个直线相同的小孔,也有个别的玉马蹄形器下端无孔。就马蹄形器器形而言,其设计结构造型很有美学的观念,无愧「王冠」的称号。该类玉器大小差别悬殊,小的宽窄不过2—3厘米,高5厘米;大的宽窄6—8厘米,高17厘米。玉马蹄形器究竟为何物,作何使用,有何功能?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部份考古专家与学者们认为应该是部落酋长的束发器即「王冠」。但从出土面世的情况来看,该器形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再加上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晚期,没有文字的记载,旁证资料较少,为此一些专家和学者们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是避免不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马蹄形器有的很大,有的较小,认为成人的头发不可能差别那么大,如此定为束发器(王冠),是站不住脚的。第二、部份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玉马蹄形器与当时古原始人原始宗教有关,器形成管状,有沟通天地之意,它应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被少数人所认可,但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拿不出什么根据。而是此种观点又显得太笼统,持这种观点者,尤其不能解释马蹄形器的特征,因此,是马蹄形器的功能变的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第三、有一些人则认为玉马蹄形器器上有孔,是红山先民挂在身上,用于砍刮的砍刮器。第四、一些个别人认为它是女性生殖器外部的一部份。第五、再有一些人认为,它是红山人挂在身上用于敲击的响器。第六、更有一些人认为它是红山人套于手腕处护手背用的,或用于肩臂处护臂。第七、另外一些人认为其形似满族服饰的马蹄袖,可能是满服马蹄袖的雏形。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神秘的「马蹄形玉管状器」究竟代表什么呢?红山先民们为什么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而美观的形状呢?据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报告披露,玉马蹄形器多出于正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中,在墓中位置多放于头顶或枕于男性墓主的头下,或胸腹间。根据其在大中心墓和高等级墓中出现的情况与位置,考古专家们已科学的判断到其就是「王冠」,一些有见解的学者以卓越的眼光推断到该物就是王者的冠冕。但苦于没有进一步实物的支持和佐证,在众说纷纭的学术争论中难于服众。

在这期间也有个别石雕人物头像的出现,但其形状是两端平口,上下一般粗,是正圆的发箍,并非马蹄形器(王冠)。红山文化戴冠神人像的出现,是考古界和文玩界的一件大事,它有力的支持了玉马蹄形器就是「王冠」的理论,并以人与物相结合的实物了予以佐证,从此解决了其功能作用困绕考古学术界的纷争。诚然,玉马蹄形器当为部落酋长或氏族长与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用作束发的「王冠」。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王冠,是王冠的滥觞,皇冠的发轫。《礼记、典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到了二十岁,需行加冠之礼。届时将头发束于头顶,盘成发髻,然后加冠,还要起一个别名,表示已经成年。女子成年不加冠,只用笄固定头发,谓之「及笄」。玉马蹄形器作为「王冠」使用,将头上的发髻置于其中,其下口端的两个小孔可以系绳也可以别发笄,个别下口无孔的可以用将发笄穿过横贯于上的方法来固定。如此一来,一位成壮年的男子头上戴著这样一个用美玉制作的冠冕,一眼望去,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威严无比。

只于上述文中提到的部份学者和争论者谈到的比较小的马蹄形玉器或比较大马蹄形玉器不能束发使用的问题,这就不难解释了。它既是一种使用器,给部落酋长、氏族长和具有一定地位权势的人束发佩戴,作为「王冠」来用,但随著这种冠冕做为一种权威的符号被众人所认可或普遍接受时,它就俨然成了王权和地位的标志与象征物了,而非仅仅为使用器。当然各部落与氏族为他们的首领,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有一定剩余的情况下,视情制作个把大的或小的,以为礼器,也是可能的。就象现在欧洲一些君主立宪的政体国家,如英国、挪威和丹麦等国的王宫里与欧洲一些国家博物馆里,王冠形态各异,有些能使用,有些而非使用器,实际就是一个摆设或样子。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戴冠神人像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理由是:它是红山文化的图腾鼋、熊、龙(蛇)云、鸟之一的人与熊的复合体(在人脸上,放了一对熊耳)。其为蹲坐姿。蹲坐姿是红山文化玉雕像中最为普遍的姿势形状。在新石器中晚期椅凳远未出现,坐席也不可能产生,跽坐的流行是商周秦汉的事。那时,蹲坐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了。如今在东北大地上,人们仍然保留著蹲在凳子上端碗吃饭的习惯,这也许就是蹲坐习俗的遗存。存在决定意识,红山先民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很自然的要反映到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去,如雕琢的各种人像、神像还是人身兽首像或者兽首人身像,均采用这种蹲坐的造型。

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被大部份专家和学者们认定就是黄帝部族活动区域。在红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玉器雕像中,历史记载的相关黄帝部落与族群的图腾众多,如鼋(龟)、熊、龙(蛇)、云、鸟(鹰),不计其数。《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云:「故黄帝为有熊」。《史记》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班固《白虎通义、号章篇》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故黄帝部落的图腾当为「有熊」即熊。

图腾是人类原始族群崇拜的神灵,图腾一般以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为标志。它是各部族的族徽、符号。不同部落有不同的图腾,此也是认可自身部落和其他部落的标志。一个部落的图腾不仅仅是一两个,而是有数个,甚至更多。黄帝部落也是如此。

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个转折就是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从整个华夏大地上来讲,是不平衡的。但从披露的考古资料和面世的实物来看,红山文化即黄帝部族活动区域是最早进入父系社会的。近年来发掘披露的辽宁省田家沟红山文化说明了此问题。经考古专家现场的验证,挖掘墓中的男性和女性都属于正常死亡的成年人,男性的死亡时间要早于女性,而入葬过程是有先后顺序的。这就是人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证明。人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是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辽宁省田家沟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红山戴冠神人像的面世是可相互印证的。田家沟红山文化父系制社会考古的发现,给红山戴冠神人像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而红山戴冠神人的出世又给辽宁省田家沟红山文化的父系制社会提供实物支持。红山戴冠神人像是位男性,他有发达的臂部与腿部,肌肉横生,可与比其时间晚三千的古希腊各种田径运动雕塑媲美。给人一种力量的感觉。正面十分之八的位置被脸部和「王冠」占去。该头部还使用了类似现在中东阿拉伯人固定头巾的束带。其玉器材料恰好用的是河磨墨玉,黑色更加映衬了戴冠神人像的庄严肃穆与伟岸,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神圣不可侵犯之感。综上所述,红山戴冠神人像是红山先民的偶像,黄帝部族最为崇拜的图腾。也是其部落集团统一本部落和族群及威慑外族与其他部落的神器。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