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是祖國多元化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從興隆窪文化算起,有8200年的歷史。從考古資料披露的情況來看,其分佈於遼寧省的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南部地區,這也是一般專家所認可的。但其分佈範圍並非如此。許多學者從紅山文化玉器帶有明顯的遊牧民族的標誌上研究所得,紅山文化是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兼容,草原遊牧文化比重更大。正像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鄧淑萍先生所講:「牛河梁不是紅山諸文化唯一的中心址,肯定另有一個或更多的大中心址,位於某些荒涼的地方。」眾多學者同樣認為,在遼闊的草原深處,大漠的腹地,很有可能隱藏著較多的紅山文化的奧祕。從我手頭掌握的材料和實物來說,已證明瞭此一點。

紅山文化在上世紀初,就引起了一些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他們進行了一些實地的勘探和野外調查,發表了文章和報告。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與種種的原因,沒有引起學術界廣泛的重視與深入的研究。不過中國學者梁思永和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尹達先生討論了紅山地區的文化遺存,提出了「紅山文化」的設想。同時包括一些外國學者。當時雖有一定數量玉器的出土,只被人們當做商周的玉器收藏和鑒賞。時光到了1951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在呂遵諤教授的帶領下發掘了紅山文化遺址,並於1985年在中國權威的考古雜誌《考古學報》上發表,正式使用了「紅山文化」一名的概念。從此紅山文化揚名海內外。

前面講了紅山文化的發現命名以及其範圍的分佈,現我們看一下其材料的來源。一說起紅山文化的玉器材料,相當部份的人自然會說是岫玉。此言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只是說對了一半。在紅山文化的玉器中,其材料的來源是複雜多樣的。從廣義來講:有綠松石、瑪瑙、蛇紋石、煤玉、透閃石和雜石等材料。從狹義來講:有透閃石、河磨玉、岫玉和各種地方雜玉。對於紅山文化玉器中一般的岫玉,專家學者們認為產自遼寧等地,但問題是紅山文化玉器的透閃石來自何方?有的紅山文化的玉器,其玉質近乎於和田玉中的羊脂玉,這又作何解釋?在新石器時代,交通不便,如來自於遙遠的新疆和田似乎不大可能。但是,考古的正式發掘報告中又出現了這樣玉質材料的玉器。此糾纏考古文物界的難題,直到2001年7月才被專家教授們予以了破解。

當時,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考古系教授趙朝洪、城市環境系教授徐海鵬,他們經過兩年多的時間,考察了遼寧省岫巖縣產玉的6個鄉鎮11個玉石礦點,採集了上百件各種玉石標本,其中有幾件純潔的白玉。然後對這些玉石材料進行了各種物理與化學的技術分析鑒定。得出的科學結論是:岫巖玉中不僅有上好的透閃石,還有透閃石中的極品岫岩羊脂白玉。其玉質與和田玉質等同,這種玉比一般岫巖玉硬度高、亮度強。硬度為摩氏6.36——6.46,質地純凈細膩,顏色白亮。由此可見,紅山文化中各色透閃石玉器,其材料完全可能來自於本地的礦源,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就地採集後加工。

在搞清其玉器材料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其馬蹄形玉器的爭論。在紅山文化玉器中除大家熟知的龍形玉器與勾雲形玉器外,還一個重要的玉器即馬蹄形玉器。馬蹄形玉器是流傳較廣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該器又稱玉筒形器、玉束髮器、玉籀形器、玉王冠器等。因其上口斜大,下口平小,形狀酷似倒置的馬蹄,故稱之為玉馬蹄形器。

玉馬蹄形器為橢圓形扁狀中空器,上大下小,上端為斜口狀,前低後高,其中有些器具後高的部份內壁伴有加工留下的線割痕,有些則沒有,後高外露的斜長面*上有外撇的弧度,整個上半部份如簸箕形。下端為平口,左右寬,前後窄,其多數有兩個直線相同的小孔,也有個別的玉馬蹄形器下端無孔。就馬蹄形器器形而言,其設計結構造型很有美學的觀念,無愧「王冠」的稱號。該類玉器大小差別懸殊,小的寬窄不過2—3釐米,高5釐米;大的寬窄6—8釐米,高17釐米。玉馬蹄形器究竟為何物,作何使用,有何功能?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雖然部份考古專家與學者們認為應該是部落酋長的束髮器即「王冠」。但從出土面世的情況來看,該器形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再加上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晚期,沒有文字的記載,旁證資料較少,為此一些專家和學者們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是避免不了的。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馬蹄形器有的很大,有的較小,認為成人的頭髮不可能差別那麼大,如此定為束髮器(王冠),是站不住腳的。第二、部份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玉馬蹄形器與當時古原始人原始宗教有關,器形成管狀,有溝通天地之意,它應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這種觀點在學術界被少數人所認可,但持這種觀點的人也拿不出什麼根據。而是此種觀點又顯得太籠統,持這種觀點者,尤其不能解釋馬蹄形器的特徵,因此,是馬蹄形器的功能變的撲朔迷離,神祕莫測。第三、有一些人則認為玉馬蹄形器器上有孔,是紅山先民掛在身上,用於砍刮的砍刮器。第四、一些個別人認為它是女性生殖器外部的一部份。第五、再有一些人認為,它是紅山人掛在身上用於敲擊的響器。第六、更有一些人認為它是紅山人套於手腕處護手背用的,或用於肩臂處護臂。第七、另外一些人認為其形似滿族服飾的馬蹄袖,可能是滿服馬蹄袖的雛形。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神祕的「馬蹄形玉管狀器」究竟代表什麼呢?紅山先民們為什麼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而美觀的形狀呢?據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報告披露,玉馬蹄形器多出於正中心大墓或高等級墓中,在墓中位置多放於頭頂或枕於男性墓主的頭下,或胸腹間。根據其在大中心墓和高等級墓中出現的情況與位置,考古專家們已科學的判斷到其就是「王冠」,一些有見解的學者以卓越的眼光推斷到該物就是王者的冠冕。但苦於沒有進一步實物的支持和佐證,在眾說紛紜的學術爭論中難於服眾。

在這期間也有個別石雕人物頭像的出現,但其形狀是兩端平口,上下一般粗,是正圓的發箍,並非馬蹄形器(王冠)。紅山文化戴冠神人像的出現,是考古界和文玩界的一件大事,它有力的支持了玉馬蹄形器就是「王冠」的理論,並以人與物相結合的實物了予以佐證,從此解決了其功能作用困繞考古學術界的紛爭。誠然,玉馬蹄形器當為部落酋長或氏族長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用作束髮的「王冠」。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王冠,是王冠的濫觴,皇冠的發軔。《禮記、典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到了二十歲,需行加冠之禮。屆時將頭髮束於頭頂,盤成髮髻,然後加冠,還要起一個別名,表示已經成年。女子成年不加冠,只用笄固定頭髮,謂之「及笄」。玉馬蹄形器作為「王冠」使用,將頭上的髮髻置於其中,其下口端的兩個小孔可以繫繩也可以別發笄,個別下口無孔的可以用將發笄穿過橫貫於上的方法來固定。如此一來,一位成壯年的男子頭上戴著這樣一個用美玉製作的冠冕,一眼望去,堂堂一表,凜凜一軀,威嚴無比。

只於上述文中提到的部份學者和爭論者談到的比較小的馬蹄形玉器或比較大馬蹄形玉器不能束髮使用的問題,這就不難解釋了。它既是一種使用器,給部落酋長、氏族長和具有一定地位權勢的人束髮佩戴,作為「王冠」來用,但隨著這種冠冕做為一種權威的符號被眾人所認可或普遍接受時,它就儼然成了王權和地位的標誌與象徵物了,而非僅僅為使用器。當然各部落與氏族為他們的首領,在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有一定剩餘的情況下,視情製作個把大的或小的,以為禮器,也是可能的。就象現在歐洲一些君主立憲的政體國家,如英國、挪威和丹麥等國的王宮裡與歐洲一些國家博物館裡,王冠形態各異,有些能使用,有些而非使用器,實際就是一個擺設或樣子。

綜上所述,紅山文化戴冠神人像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理由是:它是紅山文化的圖騰黿、熊、龍(蛇)雲、鳥之一的人與熊的複合體(在人臉上,放了一對熊耳)。其為蹲坐姿。蹲坐姿是紅山文化玉雕像中最為普遍的姿勢形狀。在新石器中晚期椅凳遠未出現,坐席也不可能產生,跽坐的流行是商周秦漢的事。那時,蹲坐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現象了。如今在東北大地上,人們仍然保留著蹲在凳子上端碗喫飯的習慣,這也許就是蹲坐習俗的遺存。存在決定意識,紅山先民現實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很自然的要反映到他們的精神生活中去,如雕琢的各種人像、神像還是人身獸首像或者獸首人身像,均採用這種蹲坐的造型。

紅山文化的分佈區域被大部份專家和學者們認定就是黃帝部族活動區域。在紅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玉器雕像中,歷史記載的相關黃帝部落與族羣的圖騰眾多,如黿(龜)、熊、龍(蛇)、雲、鳥(鷹),不計其數。《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又云:「故黃帝為有熊」。《史記》集解引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班固《白虎通義、號章篇》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故黃帝部落的圖騰當為「有熊」即熊。

圖騰是人類原始族羣崇拜的神靈,圖騰一般以動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為標誌。它是各部族的族徽、符號。不同部落有不同的圖騰,此也是認可自身部落和其他部落的標誌。一個部落的圖騰不僅僅是一兩個,而是有數個,甚至更多。黃帝部落也是如此。

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轉折時期,這個轉折就是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從整個華夏大地上來講,是不平衡的。但從披露的考古資料和麪世的實物來看,紅山文化即黃帝部族活動區域是最早進入父系社會的。近年來發掘披露的遼寧省田家溝紅山文化說明瞭此問題。經考古專家現場的驗證,挖掘墓中的男性和女性都屬於正常死亡的成年人,男性的死亡時間要早於女性,而入葬過程是有先後順序的。這就是人類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證明。人類社會進入父系社會是歷史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遼寧省田家溝紅山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紅山戴冠神人像的面世是可相互印證的。田家溝紅山文化父系制社會考古的發現,給紅山戴冠神人像提供了有力的證明。而紅山戴冠神人的出世又給遼寧省田家溝紅山文化的父系制社會提供實物支持。紅山戴冠神人像是位男性,他有發達的臂部與腿部,肌肉橫生,可與比其時間晚三千的古希臘各種田徑運動雕塑媲美。給人一種力量的感覺。正面十分之八的位置被臉部和「王冠」佔去。該頭部還使用了類似現在中東阿拉伯人固定頭巾的束帶。其玉器材料恰好用的是河磨墨玉,黑色更加映襯了戴冠神人像的莊嚴肅穆與偉岸,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神聖不可侵犯之感。綜上所述,紅山戴冠神人像是紅山先民的偶像,黃帝部族最為崇拜的圖騰。也是其部落集團統一本部落和族羣及威懾外族與其他部落的神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