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市场就像一眼深不可测的矿井,充满了诱惑,又饱含着风险,这次由首农与罗森合体产生的新玩家,能挖到矿脉吗?3月28日,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与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共同进军社区生鲜便利零售事业。社区生鲜入局者众多,不过尚未有成功大规模复制的盈利样本。据了解,目前首农与罗森这对“混合双打”组合的具体商品结构、客群定位、运营标准等方面尚在研究之中。

  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徐天悦/摄

  食品供应链+国际品牌管理

  首农从供应端向零售端发展,罗森从商业区向社区纵深,于是便有了此次合作。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首农已经入股罗森北京公司,持股比例30%。随后,罗森北京将与首农出资成立新公司开展生鲜便利店业务。双方合作推出的社区生鲜便利店新品牌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落地开出。

  对于首农来说,看中的是罗森门店管理、服务运营方面的经验,而首农所能带给罗森的则有选址、生鲜供应链资源等。根据双方协议,首农首先会助力罗森便利店在北京的建店和推广工作,扩大罗森便利店的市场规模。与此同时,二者会合作探索生鲜便利店的运营模式,经过测试、优化后进行规模化发展,形成基本覆盖北京城区的社区零售网络,并择机进军华北及全国市场。另外,在供应链建设方面,首农旗下的众多食品品牌也将与罗森建立供应合作关系,双方将规划建设物流中心、鲜食加工中心、中央厨房、城市物流等后端基础设施。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表示,此项合作是供应链端和零售端全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合作样本。首农在食品供应链端非常有优势,罗森则拥有便利店零售端的专业供应链及门店开发、管理、运营能力,罗森联手首农将实现资源互补。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伴随城市发展,社区消费潜力无穷,过去传统便利店主要聚焦商务区和一些交通枢纽开店,覆盖率远远不够,现在也逐渐向社区场景深入。不过社区场景的需求和经营模式与商务场景显然不同,便利店也需要增加生鲜、鲜食产品的经营,首农在生鲜农产品、食品加工生产、冷链物流等方面的资源都可以赋能罗森。而对于首农来说,本身的供应商资源也需要在零售端有更好的变现,罗森这一国际品牌的管理经验和运营体系则会为首农提供帮助。

  寻路社区生鲜

  社区生鲜便利店无疑是首农与罗森此次合作的“重头戏”。社区生鲜风口在此前已经吸引了各路玩家入局,既有沃尔玛、永辉、物美超市等传统商超巨头针对社区市场推出的生鲜超市,又有苏宁小店、7-11等在本身便利店基础上尝试搭载生鲜销售。社区生鲜正被以各种可能的模式推出市场。不过,从市场整体情况看,目前还尚未出现可被大规模复制的盈利样本。即使是以生鲜经营为强项的永辉超市,其主要针对白领、年轻家庭的生鲜便利店永辉生活在跑了三年多的时间后仍然是亏损状态,并且还在尝试永辉mini等社区生鲜店的不同方向。

  此次首农与罗森是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与传统便利店企业的首次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社区居民一日三餐需求开出成百上千个惠民社区生鲜店,提供包括肉禽蛋奶果菜等基础食材以及半成品、制成品、鲜食,辅以日常必须的便利商品。

  不过首农与罗森合作的具体的商品结构、客群定位、运营标准等方面尚且还在研究之中,能否在社区生鲜这一万亿级市场擦出新的火花还有待观望。

  事实上,无论是罗森还是首农,在生鲜领域都已经分别有所尝试。罗森便利店部分门店中目前已经能看到少量生鲜商品的踪迹,以包装好的水果、净菜为主。首农旗下的二商集团等此前也多次尝试社区零售门店。早在2005年,二商集团就曾在朝阳等地开设了10家社区零售店,不过后来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被调整。2012年二商集团又在西城社区尝试开过零售店,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表示,便利店和生鲜是北京消费市场目前重点推进的两个领域。一直以来,北京市便民商业存在品牌化、连锁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便民网点中连锁品牌的占比只有42%左右。便利店的网点发展也相对不平衡,北京市平均每百万人只拥有208家便利店,跟上海等南方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北京市正积极推进社区生鲜便利建设,鼓励便利店搭载多重服务,方便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不过,尽管社区生鲜需求旺盛,但是要打磨出既被消费者认可,又能满足盈利需求的模式则并非易事。赖阳认为,首农与罗森二者联合后既不缺商品供应资源也不缺运营管理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生鲜便利店还是应该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资源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将已有的资源积累直接推给消费者。双方在经营理念、商品整合、门店管理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另外,生鲜运营成本相对较高,损耗率也高,还需探讨搭载其他商品和服务以提高盈利水平。

  罗森多腿快跑

  1996年,罗森作为首家外资连锁便利店进入中国市场,与20余年前刚进入中国相比,今天罗森面临的是更激烈的便利店市场。这20余年间,外资便利店稳步扩张,本土便利店亦步亦趋。不过,罗森一直在探索中国业务本土化发展。此前,罗森中国就已经尝试过区域加盟、单店加盟等模式,摸索多种模式并行的中国特色之路。

  罗森门店 徐天悦/摄

  此次是罗森首次与中国本土企业尝试以合资公司形式拓展业务。在此之前,2015年,罗森便利店曾开放区域加盟,选择在区域市场拥有一定的零售经验、人脉关系的本土企业成为罗森的特约经销商,罗森给予门店选址、设备使用、商品供应链、门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授权,双方合作拓展罗森品牌便利店,目前罗森通过区域加盟模式已经与武汉中百超市、南京中央商场等建立合作。2017年,罗森在北京还与超市发尝试以单店加盟模式进行合作,由超市发提供店铺与员工,罗森进行日常经营。

  伴随中国式合作渐入佳境,罗森这一日本品牌成为外资企业“接地气”融入中国市场的典型。就在今年1月,罗森还接手了全时便利店华东、重庆两地共94家便利店。这对于一向相对保守的日本便利店品牌来说已经显得开放和灵活,此次与北京国资企业合资开发新业务则是罗森又进一步的开放动作,背后也显示出其对于北京及中国便利店市场的野心。

  纵观外资便利店品牌在北京市场的布局,目前,7-11便利店在北京市场以200多家便利店位列外资便利店品牌之首,全家便利店门店数则尚未过百家。而联合超市发,又合作首农的罗森则对北京市场寄予厚望。罗森总裁三宅示修今日也透露了今年在北京市场的扩张计划,除去社区生鲜新品牌,2019年,仅罗森便利店计划在北京市开至160家门店,销售额破4万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晓然 徐天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