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希望患者都能得到及時、規範的診治,享受美好生活。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但由於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沒有明確,治療誤區很多,不斷有患者走彎路、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其實,帕金森病可治可控,只要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就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達到長期滿意的效果。

作者:上海長海醫院神經外科教授 胡小吾

編輯:管仲瑤  

審覈:曹政  


三大誤區要避免

帕金森病是一種隨年齡增長發生率增加的退行性疾病,65歲以上人羣的患病率達1.7%。目前研究認爲是由於腦部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壞死,多巴胺神經遞質分泌減少而引起的,呈終身緩慢進展特點,尚無法治癒。


  • 早期診斷不要妄下結論。

帕金森病早期與很多疾病的症狀表現都很類似,容易誤診。家人或者患者自己不能僅憑症狀就妄下結論。尤其是在患者發病前一兩年時間裏,更不容易區分。在此提醒讀者,震顫、僵直、運動遲緩、姿勢或步態異常是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症狀,此外還伴有一些諸如睡眠障礙、精神異常、感覺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非運動症狀。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動作有些變慢或遲鈍,甚至有走路拖步的現象,應儘快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確診。


  • 拖延用藥不可取。

帕金森病患者在面對治療時常常會誤入兩種極端。有些患者被確診爲帕金森病後,不願意及時喫藥,主觀上認爲拖延用藥時間可以延緩藥物的耐藥性。他們顧慮的是,如果早用藥出現耐藥情況,後期就沒有其他治療辦法了。事實上,2014年我國發布了第三版《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相較於前兩版最關鍵的變化就是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有個病友講得好,比如有好的新鮮蘋果,你放着捨不得喫,等啊等,等到蘋果都爛了再去喫,顯然再也喫不到新鮮蘋果的味道了。帕金森病在早期、中期,喫藥效果較好,如果不去喫藥,但病情還是照常發展,到晚期,再去喫藥,效果也不好了。


  • 自行加藥隱患多。

另一種極端的患者則是一心求快,拼命喫藥,只要感覺自己症狀加重便自行加藥。初期僵硬、遲緩等症狀會有所改善,但不久就會由不動變爲多動的異動症,還會伴隨出現低血壓、幻覺等副作用,導致遠期治療效果越來越差,出現難以爲繼的局面。


如何找到適合的療法?

帕金森病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患者不要指望看一次門診,就能把一輩子喫的藥都定下來。醫生會根據疾病的不同時期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病人至少是一個季度要到門診隨訪一次。如果病情沒有什麼變化就喫原來的藥,如果有新的變化就要進行調整,一旦出現藥物引起的運動障礙併發症和藥物療效下降,經藥物調整後無明顯好轉的患者就要考慮採取手術治療。


帕金森病患者在發病後,會有一個較好的藥物治療時機,人們將它稱之爲“蜜月期”。它是指在帕金森病初期或是中期的前幾年服用較少種類和較小劑量的藥物,可以獲得比較滿意和持續的效果,通常患者在蜜月期的生活質量比較高,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影響。經過3~5年後,過半數的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和症狀波動等難以克服的運動障礙併發症。


許多患者在蜜月期過後,仍會抱着換一種藥物再試試的心理,期待還能與新藥物再創蜜月,直到每一個藥物都嘗試失敗後,纔會不得不選擇手術治療。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了自己的生活,還拖延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一旦藥物蜜月期消失,就應考慮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這裏的手術指的是腦起搏器治療。臨牀發現,腦起搏器可以明顯改善帕金森病人的僵直、震顫、運動遲緩的症狀,減輕步態、平衡、起立、開步、轉身、翻身等症狀;有效地減少服藥的劑量及藥物副作用,顯著提高生活活動能力。


如何恢復正常生活?

除了規範的藥物治療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也是帕金森病治療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我們期望患者和家屬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相信帕金森病可治療不可怕。我們所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就有一位陳先生(化名),曾經是一位專業級的攝影愛好者,帕金森病不僅奪走了他的愛好,甚至連拿穩相機都成了奢望。但是陳先生沒有放棄治療,他樂觀地面對疾病並積極採取了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如今,恢復正常的陳先生經常周遊世界,前段時間還去了美國旅遊,拍攝了許多優美清晰的照片,還在攝影展上參展獲獎,並把這些喜悅分享給了其他病友。這種羣體間相互的鼓勵,傳遞正能量,既可以幫助改善症狀,又能開解患者心情,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識別下列二維碼,關注

全國帕友和醫務人員共同的微信號

帕金森病專科醫師

匯聚國際和中國帕金森病指南

精選國際帕金森病研究進展

介紹抗帕金森病新療法和新技術

傳播帕金森病患者的心聲和故事

分析帕金森病疑難病例

直播帕金森病會議及健康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