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銀行都被騙,8億假理財為個人投資者敲響了一個警鐘! 新聞 第1張

文|希財網

最近,重慶市某法院披露了一份判決書,從判決書的內容來看,浙商銀行的某兩個分行被騙了!如果不遇到銀監會的檢查,他們都沒有發覺自己購買的8億元理財產品竟然是假的,是沒有相關備案的“三無”產品。銀行作為專業度非常高的機構,被騙買了實際上不存在的產品,自己還毫無察覺,這也給我們個人投資者敲響了一個警鐘!

連銀行都被騙,8億假理財為個人投資者敲響了一個警鐘! 新聞 第2張銀行被騙給我們個人投資者敲響警鐘

早在2015年,有人介紹浙商銀行某分行購買一款建行的理財產品,該行經過相關流程以後,購買了重慶某建行這款“理財”產品,額度總共4個億,後續又聯繫了浙商銀行另外一個分行,又花了4億元購買了同款產品,一共8億元。由於是同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浙商銀行在風控上把關就沒有這麼嚴格,輕視了賬戶管理。

說起來也好笑,直到銀監會對浙商銀行總行進行檢查時他們才發現問題,這兩家分行購買的產品,竟然是沒有經過銀監會備案,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三無產品”,資金投向很模糊。後經證實,建行並未發行過該產品,而是某行長為了私利,通過假髮理財產品,為自己的利益夥伴融資。

幸虧,在產品存續期內,並未出現問題,浙商銀行及時撤資以後,並未產生虧損,但一旦發生虧損,相信浙商銀行的這8個億,估計也很難全部拿回來,畢竟這與建行沒有什麼關系。作為專業度非常高的金融機構,銀行都能買到假理財,何況我們普通老百姓呢?這次8億假理財案,給我們個人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事實上,近幾年個人投資者在銀行買錯理財,或者存款變理財變保險的事例並不少見。作為投資者,我們得到的產品信息很大程度來自於營銷人員的相關介紹,如果營銷人員有意誤導,大家就很容易買錯或者買到假的產品。那麼作為個人投資者,沒有火眼金睛,又該如何辨別這些假的產品呢?

連銀行都被騙,8億假理財為個人投資者敲響了一個警鐘! 新聞 第3張個人投資者如何辨別銀行理財真偽?

現在,金融機構之間既互相競爭,也相互依靠,銀行發售的產品,不全部都是銀行的,券商、保險、基金管理公司等企業都與銀行有着密切的合作關系。從風險程度來看,銀行自發的產品風險相對來說小一些,那麼個人投資者如何才能辨別這些理財產品是不是銀行的呢?

1、查詢編號。銀行自己發售的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個編號,且都是經過銀保監會批准,有備案的。如果不確定這個產品的發行主體,可以去相關網站查詢編碼,比如說中國理財網等,輸入信息,就可以看到產品的詳細屬性。

2、從利率來判斷。根據某網站披露的數據來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利率目前為4.15%左右,創下了近兩年多以來的新低。大家選購銀行理財,可以這個數據為參考,如果一種產品的利率高於這個利率太多,就要多留一份小心,這可能就不是銀行自己的產品。

除了這些比較常規的檢驗方法,大家還可以留意一下購買方式,一般在手機銀行與網上銀行上面購買產品,基本上不會有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出現。另外目前在銀行網點購買保險產品,一般會有錄音錄像的雙錄環節,這些都可以幫助大家進行判斷。

連銀行都被騙,8億假理財為個人投資者敲響了一個警鐘! 新聞 第4張

雖然我們個人投資者沒有火眼金睛,很難做到第一時間分辨產品,但是為了以後不出現買到假理財的麻煩,投資前做一些諮詢準備工作還是十分有必要的。萬一買到不存在的假理財,以後虧損了的話,受損失的可就是我們投資者自己了。

投資理財,在投資以前就需要注意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避免投資後出現意外情況,投資前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呢?點這裏聽一聽:投資前必須知道的事 - 理財課堂_希財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