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每个节气和节日都有著对应的饮食,立冬吃饺子,腊八喝粥,中秋吃月饼,端午包粽子。难怪现在有些人说,中国的节日开胃,外国的节日开房。但是其实这些与节日相对应的饮食,并不是因为中国人有多贪嘴爱吃,而是每个节气和节日背后,都有著其自然规律,这也是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顺天而行的直接体现。

而中国人在春天,最喜欢的一味吃食,就是春饼。在春季,有一个习俗叫做打春,这个习俗来自于皇宫,据说立春的时候,皇帝要把皇宫门口的泥塑牛雕像打碎,寓意著春来万物复苏,开始耕作。而老百姓们,则会将泥牛的碎片带回家以图一个好兆头。而回到家之后,还有一项事情,那就是制作春饼。

春饼是春季应景的食品,是为了庆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预示著一年的丰收之意。在春季到来之日吃春饼,也叫做咬春,最早的春饼,是用各种草籽和谷子一起磨成面粉,加上小麦面和榆钱,共同制作成的双层薄饼,饼中间夹上春日野菜和山兔野鸡肉,这类小菜一般会做成一个拼盘,叫做「春盘儿」。春盘儿中的菜品,一般都是当下的时令菜,有豆芽,萝卜,等各种爽口的蔬菜,也有肉丝烤鸭等常见的荤菜,其寓意,就是让让门在吃了以后,打起精神工作,迎接新的一年。

春饼的薄饼只做起来也很有讲究,开水和面粉完美融合在一起后,糅合成光滑的面团,用温水和面而不是冷水,这样薄饼才不像烙饼那样厚实。春饼的饼是非常薄的,薄到几乎透明,如果饼做的厚了,就不是春饼了,而是北方的另一种面食——烙馍。将醒好的面团切成一块一块的,搓成长条,压成面饼,面饼的一面涂油,另一面不涂油,将涂了油的面对合在一起之后,就可以用擀面杖擀成一张薄饼。吃的时候只需要拿出一张烙好的薄冰,放上自己喜欢的配菜,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清朝时候,《随园食单》记录了人们吃春饼时候的画面:薄若蝉翼,大如茶盘,柔腻绝伦。春病例面最常见的菜,是芹菜、土豆、胡萝卜等干爽脆口的蔬菜,因为人们取了芹字的谐音——勤,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勤劳丰收。吃春饼的时候讲究的是一张饼吃完,绝不能剩,把饼和菜包在一起,从头吃到尾,寓意有头有尾。

后来随著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被改制成了春卷,端上了宴席。所谓春卷,就是将卷好的春饼,下锅煎至金黄再上桌,这一道油炸的工序,不仅让春卷更方便食用,也让食材的味道和煎饼的酥脆融合在了一起。

虽然现在大饭店里也有春饼,而且所卷的食材包含了山珍海味,但是实际上,春饼最好的材料还是时鲜蔬菜甚至是野菜,因为只有这样,这一味美食,才还原了最本来的面目,那是一份来自于山野和农家,去往新的一年的每一个角落里的期望和祝福。


谢邀 !

立春这天吃春饼,就是经常所说的「咬春」,陈维崧在其《陈检讨集》一书中亦说:「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  

 古代,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普遍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如陈元靓《岁时广记》亦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 。

其实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由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古人就用面皮包著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著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喜欢鉴赏中国古诗词的朋友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更多唯美古诗词等你哟!)


首先感谢邀请。

关于立春吃春饼,是为了纪念一段历史。相传当年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攻福建潼州,长达七月之久,全城死亡人数太多,只能用草席裹尸掩埋。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以春饼拟作草席裹尸,以示不忘。


立春,即春天开始了。这时候,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做春饼用的葱、韭等时令蔬菜不仅阳气充足,而且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冬天,人们体内阳气虽有内藏,但也有一定的耗损。立春人们吃春饼,会补充自己体内的阳气,增加体内的营养,以使自己达到健康的水准。


立春又称「打春」、「咬春」。最早从三千年前开始人们就在这一天举行「打春牛」等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此外人们还有在立春吃春饼的习俗!

春饼薄如蝉翼!其中有一种做法是用稀面在平底锅中抹一下,既成极薄的饼!用来卷荠菜馅,然后用来炸春卷。

还有一种叫春饼,吃法讲就从头吃到尾!有「有头有尾」之意!取吉利的意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